《废墟的召唤》教案
2024版《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01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Chapter宗璞生平及文学成就《废墟的召唤》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与主题思想《废墟的召唤》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社会恢复期,人们开始反思历史、展望未来。
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废墟的描写和思考,引发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反思和关注。
宗璞通过废墟这一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于未来的期望。
同时,宗璞也通过这篇散文呼吁人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章内容概述历史背景介绍废墟景象描绘通过对废墟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揭示了废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作者情感表达细腻描绘历史与现实交织抒情与议论相结合030201写作风格及特点分析关键语句解读与感悟“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这句话表达了废墟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废墟也是一种美”这句话揭示了废墟的另一种价值,即美学价值。
废墟虽然破败,但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让废墟不再是废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废墟未来的期望,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和保护废墟,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03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Chapter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形象其他人物形象人物关系梳理及情感表达人物关系情感表达传递价值观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传递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价值观,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突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即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正义之战。
增强艺术感染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人物塑造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04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探讨Chapter象征手法运用及效果评价废墟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效果评价1 2 3意象的选取与描绘审美意境的营造意境的深化与升华意象描绘与审美意境营造语言艺术特色及表现力语言的凝练与生动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表达的深刻与真挚05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Chapter相关历史文化知识链接废墟文化的历史渊源探讨废墟文化在古代文明中的起源与发展,如古希腊罗马的废墟遗迹。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第一部分:引言】探讨废墟的召唤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通过废墟所传达的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过去的荣光与沧桑,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与社会变迁的窗口。
通过本教案,我们将探索废墟的深层意义,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作为历史遗迹的价值与意义;2. 学习分析和解读废墟所传递的信息;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与分类1.1 废墟的含义与起源1.2 历史中著名的废墟案例1.3 废墟的分类与特点2. 废墟中的信息解读2.1 废墟所传递的历史信息2.2 探究废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背景2.3 废墟中的建筑结构与工艺技术的研究3. 废墟与历史事件的联系3.1 废墟对历史事件的见证与记录3.2 废墟与文化转变的关系3.3 废墟的再利用与保护4. 废墟的重建与再现4.1 废墟的重建意义与方法4.2 废墟再现的艺术手法与技巧4.3 废墟再现对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意义【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活动】1. 探究式学习学生围绕废墟的定义、分类等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深入思考废墟的本质和作用。
2. 视频观看与讨论观看与废墟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地考察与研究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遗址,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并整理出研究报告。
4. 团队项目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废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与解读,并准备展示活动,如展览或座谈会。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与反馈】1. 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与贡献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和贡献程度,给予积极反馈和建议。
2.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后,学生提交自己的研究报告,教师根据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分。
3. 团队项目展示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展示,教师根据展示内容的深度、准确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并提供反馈。
废墟的召唤(精选5篇)

废墟的召唤(精选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废墟的召唤》教案一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生字词:2、解释: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
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常年沉睡着,它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就有一种现实指向。
指向什么?明确: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9。
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课时三、深入探讨;1、课文对废墟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
废墟的召唤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案教案标题: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1. 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废墟的召唤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 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废墟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2. 活动准备材料:画纸、颜料、毛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引入:1. 向学生展示废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废墟的思考与猜想。
2. 与学生讨论废墟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探究:3. 提供废墟的背景材料,让学生研究并分析废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引导学生思考,废墟是否能够被召唤回来,如何召唤回废墟。
实践:5.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座废墟进行研究和创作。
6.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废墟,绘制废墟的平面图,并标注出特点和重要部分。
7. 每个小组成员以废墟的角色,讲述废墟的故事并进行展示。
8.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废墟召唤的方法和技巧。
拓展:9.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有的人类文明,避免废墟的产生。
10. 鼓励学生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并组织相关活动,宣传环保意识。
总结:11. 与学生总结废墟的召唤过程和技巧,回顾学习内容。
1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学到的知识,对废墟和环境保护有所感悟。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让学生了解废墟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废墟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并学习废墟的召唤技巧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提倡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实地考察和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废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原文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兴趣。
1.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章主题进行初步思考。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2 学生分段落进行讨论,理解每个段落的主旨。
2.3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第三章:探讨主题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主题“废墟的召唤”的内涵。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
3.3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第四章:品味语言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如词汇、句式、修辞等。
4.2 学生自主分析并分享自己觉得精彩的语句。
4.3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文章的语言。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提出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回答。
5.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废墟的召唤的理解。
6.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将文章中的场景呈现出来。
6.3 教师对学生的互动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第七章:废墟的考察7.1 教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氛围。
7.2 学生观察、记录废墟的景象,思考废墟对他们的召唤。
7.3 教师对学生的考察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第八章:写作练习8.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废墟的召唤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8.2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写作。
8.3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课堂分享9.1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9.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9.3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教案

19:18:10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一)以圆明圆的唯美复原景观和图片导入新课。
作者在看到图明西的这些遗址后有何感受呢?让我们走进《废墟的召唤》去体会一下。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能说出题目的含义。
把握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对谋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教学算点:理解题目中“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情况園明园又圆明三园,称是清代一座大型垒家言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西毗邻,由圆明园、长麦面和万麦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面。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统周国。
面林面积350多公顷,違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面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昕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言”。
图明团,诞生在康熙年间。
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西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國林違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真可谓:“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19:18:201860年10月6日英法朕罕洗劫園明囮,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同入亮内,把囮中的建筑物焼毀。
1900 年八国朕写入侵北京廃糸橋掠,慈褄太后和光猪帝逃往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残存和陪壊基夲修夏的共釣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拾一空,使園明茜的建筑和古材名木遷到御底轂ズ。
其后,園明囮的遺物.又氏期逢到官僚、罕岡、奸育巧取蹇存,フ至故府当局的有組鈬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枚舞們包括某些対園男西遼址免択喬:任者,都倚仗枚勢,紛紛从園明団内逗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英西宅。
那侵路者不夂拾存了那珍貴的万史文物,而且亳不留情地把它化成衣終。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6ef4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3.png)
《废墟的召唤》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废墟的召唤》教案废墟的召唤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情感目标: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 品味赏析本文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的语言特点;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法学法: 1.教法:点拨提示法、情绪调动法2.学法:朗读法、质疑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二)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情绪调动法)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三)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自然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废墟的召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废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废墟,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 通过分析废墟的特点和形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建筑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废墟的定义和价值2. 废墟的分类和特点3. 废墟的保护和利用4. 废墟景观的欣赏5. 废墟艺术创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废墟的定义、价值和分类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废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废墟的特点和形态。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废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进行废墟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废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3. 准备艺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学生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情况,评估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废墟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废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废墟的定义和价值:向学生介绍废墟的定义,解释废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关注废墟的保护和利用。
3. 分析废墟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废墟,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废墟的多样性。
4. 实地考察废墟: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废墟,让学生亲身感受废墟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小组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废墟的保护和利用方法,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教案⊙总体构思:《废墟的召唤》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也是继《家》之后第二篇精读课文。
此时,学生对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历史的遗迹面前发出的饱含赤子之情的深沉呼唤,表现了作者忧天下之忧的爱国情怀,内容较前两篇课文稍深一些。
学习这篇文章应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启迪下,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课时计划:⑴.计划课时数:2课时⑵.计划进度:二周1--2 节⑶.授课方式:新授课⊙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⑴. 品味赏析语言。
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⑵.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⑶.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学习从具体事物入手,抒写情怀,阐发议论,并且掌握此类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篇文章,宜采用朗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动机:⑴.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⑵.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导入本节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⑴.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 设计思考问题: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⑶.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明确: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
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⑷.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 拓展延伸。
⑴.【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
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
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⑵.【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问题设计:落日赏析。
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
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
明确: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
)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
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
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 课堂小结。
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 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
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 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⑴.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
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
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⑶.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
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 品味赏析。
⑴.“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明确:简约含蓄。
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⑵.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⑶.“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
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
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 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⑴.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
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
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
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
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
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⑵.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
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
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 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