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以珲春为考察中心

合集下载

1920年日本人自导自演的珲春事件

1920年日本人自导自演的珲春事件

日本人自导自演珲春事件,是为出兵找借口。

而类似珲春事件的闹剧,在后来日本侵华的战争中,屡见不鲜。

珲春事件的历史背景珲春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

珲春东南与俄罗斯接壤,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邻,从珲春南部的防川沿图们江而下,便可进入日本海,而图们江乃是中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

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珲春自然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

1904年12月,日本内阁制定了出兵中国延吉地区的计划,并拟定了间岛“督办厅”和“宪兵队”的编制(珲春所处的延边地区,日本、韩国称之为“间岛”)。

日俄战争后,日本吞并朝鲜,蓄谋侵占中国东北,于1907年派兵占领间岛,强行设立军政机构。

同年9月,日本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在延边地区的龙井村非法成立,随后又在各重要地区分别设立了14个日本宪兵分遣所,所属武装人数达270人。

日本的侵略行径,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烈反对,经过两年多交涉,日本不得不将其武装撤走,但日本仍然取得了一定收获,这就是宣统元年(1909)七月两国签订的《中日图们江满韩界务条款》(《间岛协约》)。

条约中,日本承认间岛为中国领土,但享有在该地开商埠、设领事等特权;中国则允许韩国民众在此间居住从事耕作。

自1910年韩国完全沦为日本独占殖民地之后,纷乱多变的时局导致越来越多的朝鲜人避居延边一带。

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延边地区的朝鲜人达26万。

到了1919年,受一战后欧洲和会主张各民族自决的影响,韩国爆发了争取国家独立的“三一运动”。

1919年3月1日,韩国民众在孙秉熙等33人领导之下,向世界各国宣布“韩国之为独立国,韩国人之为自由民”。

对韩国民众争取民族自决、国家独立的行动,日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三一运动”持续了近8个月,被杀害者多达4万余人。

“三一运动”失败后,大批韩国流亡者潜匿在中朝俄三国边境地区,尤以吉林延边一带为多。

这些怀抱复国理想的韩国志士,组织成韩国独立军,在中朝俄三国边境的深山密林里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发动对日本警察署和守备队的袭击。

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造纸工业的掠夺

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造纸工业的掠夺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孙瑜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造纸工业的掠夺[收稿日期]2020-12-2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ZSH008);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YBKZ08)[作者简介]孙瑜(1978-),男,吉林通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日关系史,东北地方史。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东北的造纸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日本资本已经开始侵入东北造纸工业。

伪满建立后,日本逐渐控制了整个东北的造纸工业,当时规模比较大的工厂分为一等工厂、二等工厂和三等工厂,且基本上都为日资。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造纸工业的掠夺主要表现为:从造纸原料上看,伪满的造纸工业主要以本地材料为主;从资本构成上看,日资垄断了东北的造纸工业。

伪满时期是近代东北造纸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曲折时期,日本的掠夺和统制阻碍了东北造纸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伪满时期;日本;造纸工业[中图分类号]K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1-0053-07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1.008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21①张福全:《辽宁近代经济史(1840—194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该书介绍了民国时期在安东建立的鸭绿江制纸株式会社的概况;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该书论述了清末旧式造纸小作坊、吉林试办的机械造纸厂和黑龙江造纸公司等问题;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该书论述了民国时期吉林省旧式纸坊的概况;胡绍增等:《齐齐哈尔经济史》,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1991年,该书论述了清末民国时期齐齐哈尔造纸工业的轮廓;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编,东北沦陷十四年史吉林编写组译:《满洲国史(分论)》,东北师范大学校办印刷厂印刷,1990年,该书介绍了伪满时期东北造纸业的概况。

【历史典故】伪满洲国经济:完全由日本掌控 资源由日本开采

【历史典故】伪满洲国经济:完全由日本掌控 资源由日本开采

【历史典故】伪满洲国经济:完全由日本掌控资源由日本开采资源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1936年伪满洲国“国务院”的资源调查报告,煤炭储量约为30亿吨,铁储量约40亿吨。

其他矿物有黄金、菱镁矿、铝矾土、油页岩、金刚石等。

林业、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工业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发达。

钢铁主要集中在鞍山和本溪。

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辽阳。

煤炭工业集中于抚顺、本溪、阜新。

油页岩和合成燃料工业集中在抚顺和吉林。

菱镁矿业集中于海城和大石桥。

水力发电集中于吉林和鸭绿江。

机械、军火、飞机工业中心为奉天(今沈阳),纺织和和食品等轻工业则集中在大连、丹东、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

伪满洲国原有的工业主宰部门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

伪满洲国成立后,其他日本财阀的资金迅速涌入伪满洲国。

1937年后,伪满洲国对于工业部门采取经济统制政策,推行“一业一社”的原则,每个行业都成立一个垄断性的公司。

根据这个原则,满铁交出了自己的工业部门,经过重新组合,组成了庞大的康采恩--“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满业)”,垄断了伪满洲国境内所有的钢铁、煤炭、化工和电力产业。

此外,还成立了“满洲电电(电话电报)公司”、“满洲机械制造公司”、“满洲矿业公司”、“满洲航空公司”、“满洲人造石油公司”、“满洲纺织公司”、“满洲毛织公司”、“满洲化学工业公司”、“满洲林业公司”、“满洲采金公司”、“满洲畜产公司”、“满洲水产公司”、“满洲烟草公司”、“满洲农产公社”、“满洲开拓公社”等四十多家特殊公司。

这些会社由日本投资者和伪满洲国共同出资,赢利时按照双方股份比例分成,亏损时满洲国政府对于日方投资确保百分之十的利润。

为了把东北变成其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基地,日本对东北的经济和资源实行了严厉的统制和疯狂的掠夺。

统制掠夺的重点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基础工业。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严厉统制下,东北经济迅速殖民地化,东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金融掠夺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金融掠夺

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金融掠夺冯占文【摘要】伪满洲国时期,日本通过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夺取了东北主要的金融机构,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打击民族金融业.日本垄断了我国东北的金融市场,滥发货币、公债,强制国民储蓄、增加税收,垄断黄金收购、保险业务、典当业务,大量发行彩票等,通过诸多恶劣行径大肆侵占东北人民的财富,操控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东北的资源以支持其侵华战争.【期刊名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6页(P57-61,56)【关键词】伪满时期;日本;中国东北;金融掠夺【作者】冯占文【作者单位】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9伪满洲国时期的14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金融统治和掠夺主要是通过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实现的,其金融掠夺涉及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通过滥发货币、公债,强制国民储蓄,大量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也有垄断黄金收购、不断增加税收、垄断主要保险业务、大量发行彩票等等,其掠夺中国东北人民财富之巨极其惊人,其准确的数字至今无法统计。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金融机构就对中国东北进行渗透和侵略。

1899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营口设立支行。

日俄战争后,该行在奉天、旅顺、辽阳、铁岭、开源、安东、长春、哈尔滨等地都设有支行,其他如朝鲜银行、正隆银行、长春实业银行等也相继建立。

至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的银行,总行加支行、办事处共66处,名义资本达31 000多万元。

此外,中国东北还有俄国道胜、美国花旗、英国汇丰、法国中法实业等银行。

中国自身也有庞大的金融机构。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

日本为了操纵中国东北的经济命脉,自然首先就要夺取中国东北的主要金融机构。

1931年9月19日,日军侵占沈阳后,立即占领东三省官银号,在日军侵占沈阳、长春、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的同时,日军即抢占了东北三省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东三省官银号、边业银行、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省官银号(简称四行号)及辽宁四行号联合发行准备库,将这些金融机构中的黄金、银币、铜币、纸币等就地封存,进行疯狂劫掠。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新闻监管与舆论控制.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新闻监管与舆论控制.

——以伪满弘报处为中心讨论【专题名称】新闻与传播【专题号】 G6【复印期号】 2013年 11期【原文出处】《国际新闻界》 (京 2013年 7期第 160~169页【英文标题】 Journalism Supervision and Public Opinion Control by Japan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uria【作者简介】齐辉,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电邮:qihui78@;李钟隽,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内容提要】弘报处是日本占领东北期间设在伪满洲国的新闻宣传监管机构。

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它严密监控着东北的新闻传媒,对殖民地民众进行奴化思想灌输,是日本在殖民地进行奴化宣传的缩影和中枢。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于伪满弘报处的研究一直尚付阙如,该机构如何设立?如何行使职能?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对国人进行舆论控制?这些问题学界尚语焉不详。

笔者以弘报处官方刊物《弘宣》为史料,从中管窥弘报处对东北新闻舆论的钳制,并揭示其政治传播的技巧与策略。

Publicity Office was a colonial authority that Japan supervised the northeast journalism in the Period of Puppet Manchuria. The Agency with the intens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tailed division, targeted at making colonial culture indoctrination andpropaganda of enslavement to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the period of occupation of northeast area. The author studies the establishment ofPublicity Office and its intervention on journalism, as well as外宣传事务由其外交部宣化司负责,而“政府之新闻发表”则由国务院秘书处内设的新闻班负责 (陈维智, 1941 。

从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博物馆看日本对东北地区金融侵略

从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博物馆看日本对东北地区金融侵略

作者简介:李 奇,男,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赵连发,男,本科,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政工师。

赵曼曼,女,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从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博物馆看日本对东北地区金融侵略李 奇 赵连发 赵曼曼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摘 要:古往今来,军事侵略从来只是手段,而对于财富的占有才是终极目的。

1931年前的东北地区,由于一直是奉系军阀的大本营,即使在中原混战中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偏安一隅,加之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广阔肥沃,人口众多,自然被日本觊觎。

日本占领东北后,各种卑劣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通多发行伪币、强制兑换旧币、统一币制发行、垄断金融市场等手段,肆意掠夺金融资源,不仅满足其高层的挥霍和占有,更主要用于服务于其军事侵略。

关键词:伪满中央银行;博物馆;金融掠夺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09(2021)4005604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9.18事变”,迅速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境,并于1932年3月1日扶持清逊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同年6月成立伪满中央银行。

在占领东北的14年期间(1931-1945),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以伪满中央银行为中心,开启了对东北三省的全面金融掠夺,伪满中央银行又协助日本对华南、华中、华东等沦陷区进行金融侵略。

一、伪满中央银行旧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伪满中央银行于1932年6月15日成立,同年7月1日对外营业,位于新京大同大街大同广场西北侧(今长春市人民大街人民广场西北侧)。

该建筑由日本设计师西村好时设计,1934年4月动工至1938年8月竣工,历时4年零4个月,总面积30000平米,分为地下两层和地上四层,整体楼高21.5米,最高处27.5米。

1932-1938年间,伪满中央银行征占吉林省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办公,1938年其新建筑落成后才迁回。

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伪满洲国覆亡,伪满中央银行曾由苏军短暂接管,后由共产党移交给国民党,直至1948年10月,解放军解放长春,伪满中央银行旧址才最终回到人民怀抱,成为吉林省人民银行办公地,并一直沿用至今。

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状况浅析

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状况浅析

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状况浅析作者:李雨桐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8期摘要:伪满时期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严重的通货膨胀,独特的专卖制度,以及特殊的货币问题,是伪满时期经济领域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伪满政权溃败及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侵略者协同伪满傀儡政权暴力侵夺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民族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企图建立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的目的终将崩溃瓦解。

关键词:伪满经济货币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8-0248-031932年3月,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后,同年9月日本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宣布日满经济一体化。

日本对伪满推行经济统制大体有三个阶段:“一是l932年至1936年,主要是制定经济统制方针、政策,确立完善统制体制,奠定了经济统制的基础;二是1937年至1940年,主要是对东北产业大规模开发,对伪满实行全面经济统制和经济掠夺;三是1941年至1945年8月,主要是为挽救侵略战争的失败,实行全面彻底的经济统制,加紧对战争资源实行疯狂掠夺。

”[1]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实行强制经济统制,使伪满经济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并有计划地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经济掠夺。

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伪满时期东北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日本在占领东北期间,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加速转动印钞机实行通货膨胀,加强对东北民众的掠夺。

表面上看,伪满洲中央银行所发行的伪满“中银券”为银本位,规定伪满券l元含纯银23.91克。

但实际上不铸硬币,只发行纸币。

1935年1月,因为伪满“中银券”与银元发生差价,引起币值动荡不稳,于是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的“中银券”放弃银本位。

11月,在“日满货币一元化”的原则下,伪满“中银券”以与日元维持平价的固定比值依附于日元,正式加入“日元集团”。

1935年底开始,伪满洲中央银行的伪币发行数额迅速增长。

1936年底发行量高达2.8亿元,比初发行量增加84.2%。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伪满时期,日本不再满足于通过军阀协商的方式攫取在东北地区的物资,不仅仅采用纯粹的军事占领,同时采取一种缓进的经济控制而获得东北地区的资源。

日本不再担心其他列强争夺东北市场,加速了日本的独占,从而实现将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的目的。

珲春作为东北地区面向日本、俄国、朝鲜开放的口岸,不仅仅在伪满时期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同时日本也通过大量手段控制珲春当地资源。

农业中国东北地区肥沃的土壤、潮湿的气候,适合大豆的种植。

“大豆特产品不仅吸引中国关内移民种植和商人贩运,也吸引了殖民主义者掠夺牟利的贪欲。

”东北的大豆资源占据了近代东北对外贸易很大的一部分。

同样,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包括大豆及简单的豆制品更是处于支柱地位。

“咸丰八年,清政府开放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以这一地区为中心,中国对外贸易中大豆的比例迅速增加,1918年比1908年增长了47%,1923年比1908年增长了一倍,1928年比1908年增长了2.5倍。

”珲春作为一个边缘地区,吸收了很多地区的大豆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做成豆饼,豆油,一部分运往关内,换取杂货,大部分运往日本换取机器。

伪满洲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日本对于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掠夺程度也不同,在1934-1938年的五年间,大豆资源尽管输出巨大,但占到向日本的输出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而在1939-1943年五年间,由于战争原因,日本国内大豆的生产能力下降,但大豆反而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掠夺资源,占比年平均达到90%以上,而东北地区经济也陷入了日本的战争经济体系,尤其在“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对农产品实行统制,实行“七二五”价格政策,限定物资的交易价格,不准随意涨落,大豆,稻米,玉米开始纳入统制范围。

同时,日本侵占东北之前,开始对东北农业资源进行渗透,开始煽动朝鲜排华浪潮,数万华侨从珲春这样的边境城市返回中国,其中夹杂着不少日本农民,借机侵占荒地,后来开始侵占中国农民的耕地,仅珲春一个地区就有大约1200垧耕地被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024经济智库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控制——以珲春为考察中心◎李岩松 苏小航 魏瑞显农业中国东北地区肥沃的土壤、潮湿的气候,适合大豆的种植。

“大豆特产品不仅吸引中国关内移民种植和商人贩运,也吸引了殖民主义者掠夺牟利的贪欲。

”东北的大豆资源占据了近代东北对外贸易很大的一部分。

同样,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包括大豆及简单的豆制品更是处于支柱地位。

“咸丰八年,清政府开放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以这一地区为中心,中国对外贸易中大豆的比例迅速增加,1918年比1908年增长了47%,1923年比1908年增长了一倍,1928年比1908年增长了2.5倍。

”珲春作为一个边缘地区,吸收了很多地区的大豆资源,经过简单的加工,做成豆饼,豆油,一部分运往关内,换取杂货,大部分运往日本换取机器。

伪满洲国成立后,在不同时期,日本对于珲春地区的大豆资源掠夺程度也不同,在1934~1938年的五年间,大豆资源尽管输出巨大,但占到向日本的输出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而在1939~1943年五年间,由于战争原因,日本国内大豆的生产能力下降,但大豆反而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掠夺资源,占比年平均达到90%以上,而东北地区经济也陷入了日本的战争经济体系,尤其在“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对农产品实行统制,实行“七二五”价格政策,限定物资的交易价格,不准随意涨落,大豆,稻米,玉米开始纳入统制范围。

同时,日本侵占东北之前,开始对东北农业资源进行渗透,开始煽动朝鲜排华浪潮,数万华侨从珲春这样的边境城市返回中国,其中夹杂着不少日本农民,借机侵占荒地,后来开始侵占中国农民的耕地,仅珲春一个地区就有大约1200垧耕地被占。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掌握,加紧了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为了尽量集中土地资源和人口,将农民整村整屯的迁往“部落区”,进行集中管理,不许农民擅自离开,派专人负责监管,农民为了生存,只能利用周边荒地,大部分耕地资源被日本所谓的“开拓团”占据。

由此可见,日本通过经济统制,军事占领,移民开垦的方式侵占东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从而把东北地区经济纳入日本的殖民经济体系当中。

“东北农业特产大豆一直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形成了以大豆三品为主,杂粮为辅的粮豆输出格局。

”这种单一的农业结构,加上非正常的市场体系,导致了珲春乃至东北地区畸形的殖民经济。

长期担任国民党财政顾问的阿瑟·恩·杨格指出“满洲于1931年失陷是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沉重打击,特别是因为大豆和豆类都是极其重要的出口商品。

”这种对农业资源的掠夺也造成了珲春乃至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衰弱。

矿业资源伪满洲国成立前,日本已经开始对珲春地区进行探测,不少日本人以“考察”的名义进入东北地区,绘制珲春及周边的资源勘测图。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通过投资,查封,占领等手段获得资源,珲春东部及北部共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金矿15座,煤矿9座,林场两个,而通过日本的勘测结果,这些资源的分布位置甚至也进行了定位。

这些地区有大量的森林矿产资源,还包括银矿和铂矿,也很丰富。

1929年,吉林县有五个煤矿公司,到1929年12月,已经逐渐从发达地区扩展到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其中珲春就有新建立的华商煤矿公司。

“九一八”事变后珲春该地的煤矿从华商独办改为中日合资,并逐渐改为日商独办。

而这种融资是经过伪满洲国政府同日本之间通过《日满协定书》的附件《关于规定国防上必需的矿业权的协定》(1932年9月9日签订)确立的,而其中的第二条规定“满洲国政府将另表所列各矿山的伪满时期,日本不再满足于通过军阀协商的方式攫取在东北地区的物资,不仅仅采用纯粹的军事占领,同时采取一种缓进的经济控制而获得东北地区的资源。

日本不再担心其他列强争夺东北市场,加速了日本的独占,从而实现将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的目的。

珲春作为东北地区面向日本、俄国、朝鲜开放的口岸,不仅仅在伪满时期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同时日本也通过大量手段控制珲春当地资源。

矿业权许给日满两国政府协商指定的日满合办的法人。

”其中注明的矿山当中,就有珲春周边的铂矿。

日本对东北的资源具有一种控制性的同时也具有一种隐蔽性,1934年比1932年煤炭输出增长了21.5%,但价格却减少了47.2%,而1936比1932年的林业资源输出增长了123.7%,但价格仅仅增长了37.1%。

这种出口数量与价格增长的不平衡,使大量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以低廉的价格输出,使东北贸易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这也体现了日本对于资源控制的隐蔽性,不通过直接的军事掠夺而是通过贸易的不平衡掠夺东北资源。

同时,日本对于资源的控制和输出也具有选择性,日本用林木,煤炭等原材料直接出口,以此来平衡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而对于英国,不仅仅为了平衡贸易的逆差,而且换取日本的外汇储备。

但日本很少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出口,反而从外国进口,尤其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开始在东北所谓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和“北边振兴计划”,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日本所谓的“王道乐土”,同时也为了建设伪满洲国,长久的将东北地区作为殖民地。

日本从东北地区掠夺资源的同时,极力想把东北经济纳入殖民体系经济中去,另一方面,日本希望长久控制东北,加速东北城市化。

工业资源与交通在工业资源方面,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掠夺主要是轻工业方面,珲春开埠前只有小型商号两家,贸易只限于简单的农产品交换。

开埠后尽管有所发展,出现了酒局,木材厂,制油坊等一些私人加工作坊和一些轻工业公司,可以简单加工中药,皮货,豆油,山野菜,但对重工业缺乏基础,珲春当局也通过慈善募捐和私人投资方式从外国引进一些一些轻工业,筹备工艺局,“其工师,机器,原料则派员赴上海等处官方网站:025经济智库招募采买。

”可以看出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珲春当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轻工业基础,虽然存在一定的重工业的薄弱,但比开埠之前的“商务凋零,工艺粗拙”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本扶植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后,开始逐渐渗透到东北地区的经济中,较大型的工厂则直接接管,较小的作坊则通过提高税收来进行压制,以实现日本对经济的掌控,日本特别重视东北的经济活动,在伪满政府中设立实业部,经济部,产业部,厚生部,开始加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伪满洲国国务院还直辖一个审计局,对每年各地区的税收,财政进行统计。

以珲春为例,不仅仅需要缴纳其他地区的如粮油税,烟叶税,同时珲春当地特别生产一种烟丝,因此还需缴纳烟丝税。

因此,日本对东北地区轻工业的控制也是通过自身的经济优势来确立的,不断的渗透严重挤压了东北地区的轻工业发展。

但是珲春地区也不是完全不存在重工业,“九一八”事变之前,在1921年建立的东三省兵工厂,“历有扩充,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可为全国之冠。

总厂共设无烟火药,枪弹,炮弹,机器炼钢,电机和制造炮等分厂,占地3000亩。

”分厂就有设在珲春地区的.二十年代末期,东北资本已经很发达,开始排斥日本产品,“地方煤炭工业,中国的电站,汽车运输业等也造成了对日本的严重竞争。

”但是由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全面控制,东北工业也遭到严重削弱。

对于东北地区的交通资源,日本也开始进行全面的控制,以珲春为例,珲春早先“道路崎岖,行旅极感困难。

”光绪十年才有了通向宁古塔和东宁的两条小路,珲春周围都是木桥或者石桥,年久失修,只能进行一些车载贸易,红溪河河道崎岖,不利船只通行,而图们江水涝频发,航行时间有限。

开埠后修建了三条铁路,拓宽四条道路,新开辟了从珲春到岩杵河和通向朝鲜庆源的大道,同时利用商人集资,省厅补足经费缺口方式修建了从珲春到省城吉林的铁路,完善图们江水路系统。

日本控制东北后,开始在一些重要地区修建铁路,在原有铁路基础上扩建,同时对河道进行疏通,设立伪满洲国交通部和国民勤劳部,征调大量劳动力进行道路,水路建设,主要是修建向东延伸的铁路,如吉敦铁路,把资源通过东北交通网运输到朝鲜,进而运输到日本或出口其他国家。

对外国资本势力的驱逐日本在控制东北地区后,试图完全控制东北经济,早年,沙俄控制的北满地区大量发行卢布,沙俄被推翻后,北满地区卢布大幅度贬值,但卢布作为一种货币仍然在北满地区流行,而珲春地区早年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开埠之后大量的货币涌入,卢布仍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货币,与朝鲜币,日元等在珲春地区流通,日本设立了伪满洲国中央银行,对珲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敦化地区流通的卢布进行回收。

同时日本采用传统的票号,钱庄,加快日元进入东北市场。

同时,从俄国人手里接受了抚顺煤矿,当时日产量仅二百多吨,而且当时所有权还不确定,日本人接收后加紧开采步伐。

日本人从国内运来火车皮和机车,把接收的铁路翻新一遍,还修改了铁路尺寸,既是为了驱逐俄国势力,也是为了控制东北贸易,防止列强势力干预东北经济。

再如哈尔滨,1905年开埠通商,不久就成为东北北部商业重镇,开辟了到华沙,伦敦,巴黎,柏林的贸易路线,到了日本控制东北后,阻断了对外联系的道路,不许同国外自由贸易。

而且日本还出资建立许多企业,由日本国家银行注资,最高注册资金竟然有1000万,导致东北原有的小企业和外国掌握的一些工厂纷纷倒闭,东北的经济命脉逐渐被日本独占。

同样,日本采用的也不全部是单纯的军事控制,一方面日本不敢过分的打击其他列强在东北的势力,另一方面,日本又不希望东北的在华利益受到其他列强的干预。

只好采取这种强大的经济优势完成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控制,从而挤压中国商业和外国资本的生存空间。

日本对东北经济掠夺的特点及影响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控制除了单纯的军事占领外,还注重经济控制,日本在控制东北经济上主要具有独占性,缓进性和隐蔽性,日本有通过强制的接收手段掌控大型的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军工企业和矿产资源,但对于小型的企业或者手工作坊,采用的则是缓进的经济控制,利用税收,协议,财政以及生产能力,资本注册的方式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同时又采取相同的手法驱赶外国势力在东北的经济势力,通过这些手段,日本逐渐掌握了东北经济的主体,大量的东北自然资源和生产的产品被日本控制从而完成经济的管控,进而对东北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

同时日本对于东北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铁路网的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日本是为了长期对东北进行控制,把东北纳入日本的殖民经济体系和战争经济体系,日本也随着自身经济的崩溃和战争的消耗,逐渐从隐蔽性的经济控制到采取强制的统购政策,对东北进行经济管制,对东北的农业,矿产,木材以及军事工业进行强制安排。

日本对于东北的掠夺导致了东北大量资源的流失,东北地区的近代贸易也因此受到损害,由二十年代的贸易顺差逐渐变为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贸易逆差,严重挤压了东北原有工厂的生存空间,而且由于战时同盟国对日本及其建立的傀儡政权的封锁,东北的经济形势逐渐变差,而且由于本来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市场运作模式下,日本对东北经济的控制导致当时东北地区经济受日本影响巨大,而且越到日本控制的后期,经济发展越封闭,而日本在输出资源的同时,使铁路延伸到开发较晚地区,促进这些边境地区商贸的往来,把原本城市集中的人口逐渐分散,而对边远地区的农村人口又进行一种强制性的集中,造成中心地区向外扩散,对边境起到辐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