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

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郭沫若: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郭沫若的生平和贡献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湖南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诗人。
早年间,他积极参与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
他的文学才华使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文学界的翘楚。
郭沫若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导,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他的诗集《庐山谣》和《月夜》等作品被广泛传播并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
他致力于现代戏剧的研究和创作,提出了很多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观点。
他的代表作《忠魂》等戏剧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之外,郭沫若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古代文人书法的影响,他的绘画作品则展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郭沫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倡导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全新的风貌。
他对于文学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蜕变。
此外,郭沫若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国文化在现代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结起来,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文化名人,通过自己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贡献上。
郭沫若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继续创作和探索,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郭沫若

• 不料在苗民暴动中全家殉节,唯独郭的母亲时仅一岁,由奶妈抱 着逃回四川,15岁就下嫁郭家。她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将聪明的 资质遗传给了郭沫若,成全了这位20世纪中国罕见的才子。 1892年秋天,郭沫若出生了,他是脚先落地,后来他说:“这大 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叛逆者的第一步。”郭沫若从小聪慧异常, 又调皮捣蛋,喜欢新鲜事物,好做翻案文章。这样的性格天生就 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 他与鲁迅一样,到日本去留学,学的是医,更感兴趣的却是文, 于是与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中 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创造社。颇具领导才干的郭沫若成了 这个小圈子的领袖。 • 五四是一个思想狂飙的时代,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令人眼花缭乱。 创造社青年晚了一步,等到他们想崭露头角,天下大势格局已定, 思想是《新青年》独领风骚,文艺是文学研究会的天下。
• 浪漫主义者在世俗人生中如此窘迫,愈发激起郭沫若心理的扭曲:因 狂妄而自卑,因自卑而仇恨,因仇恨而更狂妄,满世界似乎都是自己 的敌人。郭沫若因《女神》而一夜暴得大名,但主流社会并不因此接 纳他。 • 商务印书馆是文学研究会的阵地,创造社无法染指;出版《创造》杂 志的泰东书局又在经济上盘剥他们,郭沫若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卖文为 生的文人,哀叹“我自己是充分地受过封建式教育的人,把文章来卖 钱,在旧时被视为江湖派,是文人中的最下流。因此,凡是稍自矜持 的人,总不肯走到这一步”。 • 北大教授刘半农博士在《语丝》上嘲讽他是“上海滩上的诗人,自比 歌德”,敏感而自卑的郭沫若竟然从“滩”字上读出了弦外之音,认 定刘博士深得春秋笔法,是在讽刺自己只是一个“跑滩匠”的江湖派 文人。他承认“人在落魄的时候,也有如有甚么伤痛的神经一样,感 受性是倍加锐敏的。小小的讥刺可以惨于蜂虿”。 • 他浪漫归浪漫,其实很有点世俗心,因而无法释然,难以超脱,终日 愤愤不平。田汉的舅父易梅园先生对郭沫若有一句入木三分的评价, 说他“很有诗人的天分,但可惜烟火气太重了”。
歌德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影响新论

歌德对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影响新论
侯君伟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24()2
【摘要】1919—1920年,郭沫若译介《浮士德》《三叶集》的通信与《女神》创作爆发的内在关联说明歌德对郭沫若的影响并不晚于惠特曼。
郭沫若此时主要接受的是青年歌德形象,吸纳的泛神论起初表现为倚重个人主情的写诗策略,创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以剧曲诗歌为中心,郭沫若早期诗作显见《浮士德》混沌晦暗的宇宙和孤舟浮游的图景,塑造开辟天地、歌颂光明主题的同时反照了挣扎彷徨的内心场域,成为现代新诗史上独特的审美维度。
对歌德理智一面的深入认知后,郭沫若将新斯宾诺莎主义的知识体系融入儒道传统思想,创造性地以歌德的行动主义观阐释个人、集体与宇宙的同一思想,实现了宇宙诗学向社会实践的嬗变。
【总页数】13页(P153-165)
【作者】侯君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对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2.郭沫若五四时期的编辑实践对文学地位形成之影响述论
3.李白对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的影响
4.郭沫若的
“我”——兼谈五四时期个人主义思想对郭沫若的影响5.《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从郭沫若自传中浅析其对时代的反思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革命家,在他的自传中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自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关系,以及他对时代的责
任和批判。
郭沫若对时代的批判和反思是尖锐的。
他对封建制度、帝制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都
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写道:“我怀着对封建制度的愤怒复仇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复仇,……我将要超脱封建帝制和帝国主义的压迫。
”他坚定地站在进步的一边,不满于现
实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不平,以革命的热情与激情对抗不义之世,用文学和革命来改变社
会。
郭沫若和歌德

郭沫若,中国四川人。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戏剧家,翻译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一九二一年,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了,它以创造为基本主题。这个主题蕴含着郭沫若“五四”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独特文化思考,字眼间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狂飙精神,洋溢着极其强烈的、主观色彩,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代表,是“时代的最强音”。
歌德,德国大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他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青,年时期,他是所谓“狂飙运动”即德国资产阶级早期文学运动的旗手。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他代表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文学的高峰,对德国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是植根于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传统的古典文学的土壤,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几乎无例外地都是从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歌德、易卜生、拜伦、雪莱、托尔斯泰、契诃夫、惠特曼……都曾经深深地影响“五四”文学家们并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பைடு நூலகம்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维特热爱自然,歌颂自然:“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偷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我将在壮丽自然的威力底下命断魂销。”维特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给他们分黄油面包和酸牛奶,分银毫子,“他们(小孩子们)都信赖我,什么话都对我讲。每逢村里有更多小孩聚到我这儿来,玩的兴高采烈,有什么有什么愿望都径直表露的时候,我更是快活的什么似的。”歌德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对自然和天真无邪的本性的描写随处可见。
郭沫若先生讲演“歌德与浮士德”记略

作者机构: 《时事新报》
出版物刊名: 郭沫若学刊
页码: 72-73页
主题词: 浮士德 郭沫若先生 张骏祥 莱辛 刘盛 《时事新报》 席勒 海涅 研究工作 政治背景
摘要: 为了演出《浮士德》(刘盛亚先生据歌德名著,莱辛原作并参考其他有关浮士德之作品二十余种改译)一剧,中央青年剧社决定在排演之前,做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包括讲演、座谈与阅读等等,好让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员和职员,都有一点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次讲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在该社排演室举行,特请最先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到中国来的郭沫若先生讲《歌德与浮士德》,并欢迎戏剧界人士参加。
天阴雨着,听讲的社员和来宾挤满了排演室。
准十时,郭沫若先生由张骏祥先生陪着冒雨而来。
开始由张骏祥先生说明举行讲演的意义:郭先生是无须介绍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了讲桌。
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4.1歌德《浮士德》与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文摘要(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史上中外炙化冲撞化合最为丰富的个案实例,他的一生是中外文化交流嬗变的一条主要线索.在进入郭沫著接受异幕的众多外国作家中,歌德是契入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位,^^人格精神、审美追求至雌4作经验,歌德对郭沫若都有千丝万缕的潜在影响。
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30年,完成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戏剧创作。
《浮士德》的气息或隐或显、或综合或分散地浮现在郭沫若的戏厣十作品中。
J本文通过分析(婵士德》与郭沫若40年代.的6部历史悲剧的联系与承接、对比与,吱异,以此l为切叭点,对这两位文化巨人的性情气质、文艺思想、创作特征并口艺术风梏进行对比研究,以郭沫若时歌德的吸取、创造和超越,来折射“五四”—代知识分予多元肫合的丈亿陆陷-的特质。
(一)艺术与自然。
在发蜕变论者歌德,泛神论的宇宙明.是将他们联结的纽带,在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上,郭沫若比歌德更富于表现主义色彩;(二)作家与时代。
歌德和郭沫若都生活在一个处于衰退和解体状态的时代,创作倾向于主观,主情主义是=f电们思想产生共鸣的首要因素;(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
郭沫若对歌德的世界文学腮鄹F常认同的,他学习歌德宏通的文化稠野和永远探索的精神,广泛“拿jP和吞畦人类文化遗产.就《浮士德》和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悲剧,奉吏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研究:(一)对历丈人物的演绎.程浮士德》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都是透过历史传奇曲折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面影,他们赋予笔下的古代.^物以莱些现代的思想和灵魂,使其成为一定的象征.I生彤粜(二)寻求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
《浮士德》和郭沫若的历史悲剧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巨大的道德问题:人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在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中,歌德找到了人的生命本质的最高体现,郭沫若则致力于发掘我们民族舍生取义的英雄精神;(三)诗性的贯注。
郭沫若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是两面派还是英雄?

很多人都对郭沫若的人品有疑问,他到底是救国救人的英雄?还是一个在报纸上阿谀奉承的小人?
我们所知道的郭沫若是课本上那个一个文学家,是中国的歌德。
有人说他是天才可以在没接触过日语的时候用一晚上的时间掌握日语。
是个天才!但是还有人多人对郭沫若的让人品抱有质疑。
因为郭沫若一个阅女无数啊,他不仅经常嫖妓,还被感染过花柳。
曾经还有过三个老婆。
在他年少的时候听从家人的安排结了婚,但是却在结婚五天之后,逃之夭夭,只留这个女人在老家泪流满面。
后来他去了日本,遇见了一个喜欢的女孩,那个女孩为了他抛弃了家人,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但是郭沫若却在享受完她的青春年华后就转身回国了,把这个为她放弃一切的女人抛弃了。
他一生可以说一直背叛。
但是这个男人在抗日的时候跑到前线冒着敌人的炮火拯救同伴。
有的说他是个虚伪的文人,在解放后在经常写一个拍马屁的话,一面的讨厌当时的社会,还去当官。
但是郭沫若在抗战胜利后和国民党的冲突中坚守自己,在被国民党的特务折磨,命悬一线的时候都没有背叛祖国。
在那个时期很多文人都是要遭到唾弃的,就像当前的鲁迅也受过威胁,像郭沫若这种是只不过为了自保而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而受到很多人的唾弃。
其实所有人都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的优点,私生活紊乱的他却是个就战士的文人,只能说人无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
导语: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民国学术史上一位巨子。
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情怀,挥动如椽巨笔,纵横捭阖,酣畅淋漓,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是民国学术史上一位巨子。
以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和理想情怀,挥动如椽巨笔,纵横捭阖,酣畅淋漓,给民国学术的天空,留下了几多“正能量”。
郭沫若的胆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可窥一斑。
晚清民国,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知识分子身上流淌着士大夫的情怀,学术和政治一致百虑,殊途同归,游走在政学两界,可谓常态。
总的趋势,学者和政治分途。
因为,大势已去,所以,后辈学者,就不如前两代学者,那么挥洒自如。
尊重社会分工,让学术的归学术,让政治的归政治,是所望焉!
百年中国史家,大体上,存在三种状态。
积极参与政治,政治化大于学术化,邹鲁、郭沫若,可以说走得这种路子;单纯做学问,关切政治,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可以说很有典型性;第三种,最有意思,介入政治,但,保持独立的人格,胡适、蒋廷黻两位先生,很有代表性。
笔者看来,中国新史学的两位开山,梁启超和王国维,曾经深度介入政治,但,都保持了士大夫的独立人格。
梁任公是一位“政治迷”,晚清民国的政治史上,写下浓笔重彩。
王国维先生在大历史的转型时代,保持自己的操守,忠于旧朝,甚至于1927年投昆明湖“殉清”。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有着深刻的时代际遇和因缘。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