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IP网络技术课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IP基础培训PPT课件

IP基础培训PPT课件
子网划分机制、CIDR、VLSM
17
TCP/IP基础-IPv4与IPv6
18
TCP/IP基础-私有地址
19
TCP/IP基础-单播、广播、组播
组播:现在有IGMP和CGMP(Cisco专 有的)两种协议,可以进行主机和网络 设备之间的组员关系的维护。
20
TCP/IP基础-TCP与UDP及TCP的几个关键技术
DOD 1960s ~90s
协议(protocol):规定网络设备如何交 互信息的规则和约定集合的正式表述。 PDU: Protocol Data Unit IEEE、ANSI、TIA、EIA、ITU(CCITT)
5
数据网络基础-数据通信常用介质




双 绞 线
6
数据网络基础-数据通信常用介质
21
TCP/IP基础-TCP的几个关键技术
22
TCP/IP基础-TCP的几个关键技术
23
TCP/IP基础-TCP的应用层
24
TCP/IP基础-几个重要的协议之ARP ARP/RARP
25
TCP/IP基础-几个重要的协议之DHCP DHCP
目的 IP 地址为 255.255.255.255(32 位均为一),目的 MAC 地址为 FF-FF-FF-FF-FF-FF (48 位均为一)。网络中的所有主机都会收到此广播 DHCP 帧,但只有 DHCP 服务器才会作 出应答。服务器使用 DHCP 提供报文响应,为该客户端提供 IP 地址建议。然后,主机向该服 务器发送 DHCP 请求报文,要求使用建议的 IP 地址。服务器用 DHCP 确认报文响应。
2
数据网络基础-设备组成&网络功能
➢ 带宽:水管的粗细、车道数的多少 ➢ 网络设备:泵/阀门、交通灯/路标/地图 ➢ 分组:水、车

IP地址及子网掩码讲课完整PPT课件

IP地址及子网掩码讲课完整PPT课件

如:192.168.111.176
❖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很相像,例如有一个电话号 码为03517010755,这个号码中的前四位表示该电话是属于 哪个地区的,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地区的某个电话号码。
精选PPT课件
7
IP地址的分类
❖ 有A、B、C、D、E五类,常用的有A、B、C 三类。
❖ A类保留给政府机构,为大型网络 ❖ B类分配给中等规模的网络 ❖ C类分配给任何需要的人,一般用于局域网 ❖ D类用于组播,传送至多个目的地址 ❖ E类为保留地址,用于实验目的
➢ 在IPv4地址资源上,发达国家占优势地位, 59.7% 的IPv4地址资源都集中在美国。目前中国拥有的 IPv4数量是1.35亿个,占全球IPv4地址数量的4%, 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我国分得的大多是C类地址(适用于小型局域网), A类和B类几乎没有。
❖方法二
❖ 用鼠标右键点击“网上邻居”,选择“属 性”,再选择本机已经安装的网络协议,点 击“属性”按钮,在出现的对话框中就可以 看到本机的IP地址。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 方法。
精选PPT课件
26
❖方法三
❖ 系统托盘处有一个双PC形状的“本地连接” 图标,打开“本地连接”窗口,切换到“支 持”选项页,在这里可以看到地址类型、IP 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点击 “详细信息”按钮还可以看到网卡的MAC地 址、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 务器等等更加详细的内容。
C类 110
192-223
网.网.网.主
209711110 224-239 组播地址
E类 1111
240-255
研究和实验用地址 精选PPT课件

《IP地址及其》课件

《IP地址及其》课件
掩码决定了网络和主机的位数,进而决 定了网络,子网和主机号之间的划分。
IP地址的重要性
1 唯一标识
IP地址是网络中各设备的唯一标识。
3 通信基础
IP地址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
2 位置决定
IP地址决定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IP地址的获取
1 动态获取
动态获取IP地址是一种自动分配的方式,适用于大型网络或者网络中设备频繁更换的场景。
IP地址及其 PPT课件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IP地址的概念、分类和获取方式,以及如何保 护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IP地址?
1 定义
IP地址是用于在网络上识别主机位置的数字标识符。
2 构成
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构成,通常以点分十进制格式表示。
IP地址的分类
五类地址
IP地址按照地址分配的方式分为五类,从A到E。
感谢收听
谢谢您的耐心聆听,希望本次课程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工作愉快!
2 静态获取
静态获取IP地址是一种手动分配的方式,适用于小型网络或者网络中设备变更较少的场景。
IP地址的保护
1
审计
对IP地址进行监控和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
2
分配控制
对IP地址的分配进行控制,保证每个设备都有唯一的IP地址。
3
加密保护
对IP地址进行信息加密,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恶意攻击。
总结
重要资源
IP地址是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
关键知识
了解IP地址的分类、获取和保护对于网络管理者至关重要。
灵活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IP地址,合理分配、使用和管理网络资源。

《网络地址IPv》课件

《网络地址IPv》课件

IPv4转IPv6
介绍IPv4转IPv6的转换技术 和工具。
IPv6转IPv4
讲解IPv6转IPv4的转换方法 和应用场景。
NAT64(IP协议转 换技术)
解析NAT64技术,可用于 IPv4和IPv6之间的互联互通。
IPv协议相关
1 IPv4协议
简述IPv4协议的原理和功能。
2 IPv6协议
概览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 点分十进制表示
示范如何将IPv4地址转换成易读的点分十进制形式。
3 子网掩码
介绍子网掩码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它来划分网络。
IPv4网络类型
1
A类、B类、C类网络
详述不同类别网络的地址范围和用途。
2
保留地址和私有地址
了解专门用于特定目的和内部网络的IPv4保留地址和私有地址。
IPv6地址格式
二进制表示
展示如何以二进制形式表示IPv6地址。
冒分十六进制表示
指导将IPv6地址转换为冒分十六进制形式。
IPv6地址类型
单播地址、组播地址、任播地址
解释不同类型IPv6地址的用途和特点。
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全局地址等
探索特殊用途的IPv6地址类型。
IPv4与IPv6的差异
地址长度
比较IPv4和IPv6地址长度的差异。
地址类型
讨论IPv4和IPv6地址之间的类型区别。
特点与应用
探索IPv4和IPv6各自的特点和不同应用领域。
IPv地址分配
1
IP地址的分配原则
介绍分配IP地址的原则和最佳实践。
2
IP地址分配方式
详细描述手动分配和自动分配IP地址的方法。
3
IP地址管理

《基础IP数据网络》PPT课件

《基础IP数据网络》PPT课件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cotol)
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TCP/IP体系基础
IP: 网间协议(Internet Protocol) 负责主机间数据的 路由和网络上数据的存储。同时为ICMP,TCP, UDP:提供分组发送服务。用户进程通常不需要涉及这 一层。 ARP: 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此协议将网络地址映射到硬件地址。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此协议将硬件地址映射 到网络地址 ICMP:网间报文控制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此协议处理信关和主机的 差错和传送控制 TCP: 传送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这是一种提供给用户进程的可靠的全双工字节 流面向连接的协议。它要为用户进程提供虚电 路服务,并为数据可靠传输建立检查。(注: 大多数网络用户程序使用TCP)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这是提供给用户进程的无连接协议,用于传送数据而不执 行正确性检查。
各种通信网络与TCP/IP之 间的接口
TCP/IP体系基础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允许用户以文件操作的方式(文件的增、删、改、 查、传送等)与另一主机相互通信。 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协议为系统之间传送电子邮件。 TELNET:终端协议(Telnet Terminal Procotol) 允许用户以虚终端方式访问远程主机

02.TCPIP基础ppt课件

02.TCPIP基础ppt课件
– 负责将已知IP地址解析为MAC地 址
– 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存 储在ARP表中
47 ARP协议报文
ARP的工作过程
Opcode:1
Sender’s MAC:00d0.f800.0001
Sender’s IP:192.168.0.1
Target MAC:0000.0000.0000
数据的接收—报文拆封
应用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11
数据 数据 传输层报头+ 数据
网络层报头 + 传输层报头 + 数据
0101110101001000010
应用层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12
文件传输
FTP、TFTP
邮件服务
SMTP、POP3
网络管理
SNMP
– Server对Client的Request报文的确认响应报文
42
DHCP协议报文
DECLINE
– 当 Client发现Server分配给它的IP地址无法使用,将发出此报文,通知 Server禁止使用 该IP地址
NAK
Server对Client的REQUEST报文的拒绝响应报文
RELEASE
前 4 个字节 都是一样的
0
8
16
31
类型
代码
检验和
(这 4 个字节取决于 ICMP 报文的类型)
ICMP 的数据部分(长度取决于类型)
ICMP 报文
头部
数据部分 IP 数据报
25
ICMP报文的分类
超时报文
差错报文
目的端不可达报文 参数出错报文

最新版IP网络基础技术PPT精品电子教案以太网技术原理

最新版IP网络基础技术PPT精品电子教案以太网技术原理

100M快速以太网 共享式转向LAN交换机 10M以太网发展成熟 以太网产生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92年 96年 2002年
-4-
以太网原理---CSMA/CD
CS: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 会。
MA:多址访问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 15 -
二层工作模式
网桥/二层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模式
应用层
表示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二层交换机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物理层
- 16 -
基于源地址学习
分段1 分段2
A
PORT1
C
PORT2
交换机 B
D
交换机典型应用
MAC地址
所在端口
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冲突检测(CSMA/CD) 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以太网被设计用来满足非持续性网络数据传输的需要,而 IEEE
802.3规范则是基于最初的以太网技术于 1980年制定。以太网版本 2.0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Intel和Xerox三家公司联合
开发,与IEEE 802.3规范相互兼容。
-3-
以太网发展简史
IEEE802.3 以太网标准 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 IEEE802.3z/ab 1000Mb/s千兆以太网标准 IEEE802.3ae 10GE以太网标准
万兆以太网出现 千兆以太网迅速发展

IP网络基础知识及原理 ppt课件

IP网络基础知识及原理 ppt课件

2020/9/13
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基础-数据交换技术
❖ 在通信领域,我们不可能对每对需要通信的用户都 建立直接的通信介质的连接。为了实现接入通信网 络的用户的连通,我们需要转接设备,即通信交换 设备。
❖ 在通信领域,常用的交换技术有三种: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2020/9/13
2020/9/13
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
数据通信基础-模拟和数字
❖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 信号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信号,另一类是模拟 信号。数字信号是一系列的脉冲,而模拟信号是一 个在时间上连续变化的量。用数字信号进行的传输 称为数字传输,用模拟信号进行的传输称为模拟传 输。
❖ 例如我们要传输声音信息,可以直接把声波变为电 波在通信介质上传输,此时的电波是一个连续变化 的电信号,这时就是模拟信号传输;另外,我们也 可以把电波进行抽样,转变为离散的数字信号在物 理网络上传输,这时我们传输的就是数字信号;达 对端后再把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
带宽 ❖ 带宽一般用来描述两种对象,一个是信道(Channel),另一个是信
号(signal)。对于信道来说,又可分为两种,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对信号来说,也可分为两种,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 速率 ❖ 衡量信息传输速度的指标,以每秒传输的bit数为单位,即bps ―― bit
per second。1Kbps代表每秒中传输1千个比特;1Mbps代表每秒 中传输100万个比特;1Gbps代表每秒中传输10亿个比特;1Tbps代 表每秒中传输1万亿个比特。速率的单位关系如下: ❖ 1Kbps=1000bps;1Mbps=1000Kbps;1Gbps=1000Mbps; 1Tbps=1000Gbp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mises network
企业、家庭等网络 LAN、WLAN等
AN:Access network 本地ISP网络
ADSL、WLAN、
PON …….
CN:Core network Backbone
主干和地区ISP网络
驻地网
接入网
地区骨干网 本地ISP 地区ISP
核心网
国际、国家骨干网 地区骨干网
根据计算机具有信息处理的特点构建网络架构
Berkeley把TCP/IP协议结合到UNIX操作系统中
开始了TCP/IP 实用性重于标准制定的发展历程
14/58
14
1.6 Internet 的管理机构
ISOC(Internet society 因特网协会)
Internet是怎样形成的? 信息如何在网络中传送的? 又是怎样找到目的地的? 目的地又是怎样知道用户需要的是什么信息? …….
这些正是本课程要讨论的问题
4/58
1、引言
1.1 网络互连动因与设想 1.2 Internet的产生 1.3 Internet的技术思路 1.4 当今的Internet 1.5 Internet的历史与范围 1.6 Internet管理机构 1.7 Internet 标准 1.8 Internet概述小结
通用的通信服务
TCP/IP
TCP/IP
TCP/IP
11/58
TCP/IP
11
1.3 Internet的技术思路
Internet——逻辑网络
将多个网络互连起来,形成相互通信的大网——互联网 每个具体的网络称为“物理网”(或“底层网络”)
局域网、广域网(有各自具体的通信协议和体制)
互连设备:路由器(运行IP协议) 网际互连协议:IP协议
Used in a generic sense
Internet——internetworki)
A specific worldwide internet that is widely used to connect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offices, companies, and private individuals
IP网络技术
第1部分——引言与体系结构
1、引言 2、TCP/IP体系与网际互连结构 3、 典型的物理网络——局域网
1/58
1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2/58
2
1、引言
参考教材
(1)《用TCP/IP进行网际互连》第一卷:原
理、协议与体系结构(第五版)第1章
(2) 《TCP/IP协议族》(第4版)第1章
3/58
3
1、引言
因特网(Internet)通信已遍及世界 使用Internet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尽情在网上购物、聊天、看电影……时,考
虑过这些问题?
TCP/IP TCP/IP
TCP/IP
10
1.3 Internet的技术思路
1、包容和使用各种网络的功能
既要互连各种网络,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的通信功能
2、统一互连网上的通信服务
屏蔽具体网络的通信细节 允许互连网上任何主机之间进行相互通信(即提供通用通信服务)
3、灵活、简单的通信方式
无连接通信,穿越各个不同的网络 适应各种网络最低功能要求
The largest internet in the world, running on TCP/IP
9/58
1.3 Internet的技术思路
使用APRPA的TCP/IP协议族实现网际互连 包含一整套的协议、互连方法
协议栈结构 互连方式 通信方式 编址寻址、路由方式
10/58
TCP/IP
Application protocol
internet: 网际网,互连网
General name
Internet: 因特网,互联网
TCP/IP network
1.2 Internet(TCP/IP网络)
internet
Two or more networks that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5/58
1.1 网络互连动因与设想 上世纪70‘s始,开始出现单位独立网络 随之出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的需求,催生了
网络互连的设想
面临的问题
网络体制不同 通信协议不同 如何互连?
6/58
1.1 网络互连动因与设想
互连的设想:统一的互连技术
将不同的网络互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同时保留和利用各自网络的通信体制和技术 而不是用新的网络取代已有网络
互连的模型与技术
ISO: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DARPA:TCP/IP协议族
DARPA:Defenst Advanced-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远景规划局
7/58
1.2 Internet的产生(TCP/IP网络)
Internetworking
8/58
主干ISP
地区ISP
接入网
驻地网
接入网
13/58
接入设备 路由器 网关
驻地网
1.5 Internet的历史和范围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分组交换网(ARPA) 80年代开始网络互连的研究
通信界,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开放系统互连(OSI)”架 构
按照通信的传统方式构建网络架构
计算机界,提出TCP/IP互连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networks Data Link or channel
Inter-Communication Transmitting data among networks Inter-networking Protocol
Inter-Operation
among stations
网络A
路由器 网络B
网络C
面对不同的具体物理网络,IP协 议究竟是怎样将其统一起来,实 现互连互通的呢?
路由器如何运行?
跨网通信如何穿越不同的物理网?
12/58
1.4 当今的Internet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CPN:Custom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