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学概论简洁版
第1篇创造学导论

第3章 创造力概述
u u u u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创造力辨析 创造力开发 创造力测评
3.1 创造力的构成和分类 1、创造力的涵义
创造力是指创造者的创造能力,是创造者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 现出的取得创造成果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 构成因素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个要素构成,即知识、自学能 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 毅力等。日本创造学家进藤隆夫等人提出创造力是由活力、扩力、结 力及个性等4个要素构成。
1.2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马斯洛的五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3 创造学概述 一、创造学的涵义和性质 涵义: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
域的创造活动现象,并从中探索出创造的过程、特点、方法等规律性 的东西的一门科学。
性质:1.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创造学理论与实践
主编:姚凤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 容 提 要
第一篇 基础概念篇
第二篇 创造性思维
第三篇 创造技法 第四篇 创造实践篇 第五篇 创造型人才开发篇 第六篇 创造性经营
第1章 创造学导论
•▲创造及相关概念 •▲创造的原动力和意义 •▲创造学概述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创造及相关概念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1)历代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各国国力竞争的本质促进了创造学的研究 3)相继完善和成熟的相关学科为创造学的产生提供了较 完备的条件 发展:1、在日本的发展 2、在前苏联的教育简况 3、在我国的发展
1.4 创造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1、在美国产生 2、诞生原因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一、创造1. 创造基本概念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
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
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
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
“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
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
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
“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
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
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
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
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
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
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
简明创造学教程

简明创造学教程
创造学是一门关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学科,它旨在帮助人们发掘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并应用于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下面是一个简明的创造学教程,帮助您了解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了解创造力的概念:创造力是指能够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包括原创性、独创性和有影响力的要素。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力,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不断培养和发展。
2. 培养创造力的条件: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条件:正向思维态度、广泛的知识基础、开放的思维方式、勇于冒险和尝试的态度、自我激励和目标导向。
3. 创造思维的基本原则:创造思维是一种非线性、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它包括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关联思维(将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逆向思维(从反面思考问题)、多视角思考(考虑问题的多个角度)、激发联想(通过刺激物激发新的想法)、转变观念和思考方式。
4. 创新的流程和方法:创新是创造的实践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问题定义、信息搜集、头脑风暴、筛选和选择、原型设计、测试和反馈、重新设计和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创新方法和工具,如“五个为什么”、“鱼骨图”、“概念导图”等,来帮助解决问题和产生创新思路。
5. 创造学的应用:创造学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艺术创作、商业领域等。
通过运用创造学的思维和方法,可以解决各种问题,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
总之,创造学是培养和发展创造力的学科,在实践中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通过学习和运用创造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1章 创造学基础 概述 2

2)、勤奋即能创造
通常认为只要勤奋就能成功。
“成功是99%汗水加1%灵感”
但在创造方面,勤奋只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3)知识越多越能创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创造的基础, 担不是根本。 知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人们往往因知 识积累而导致先入为主,影响开创性 思维的建立,阻碍创造性的发现。
3)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对发明创造者来说,是起促进和制约的作 用。任何个人与团体,虽然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 力,但由于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创 造力的发展。充分认识创造所需环境的重要性, 营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环境,日益受到重视。 开拓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环境,必须是领导重视创造 发明,积极培养职工的创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 作风,认真分析群众意见,从开发群众创造力的 高度,来尊重群众提出创造性想法,保护职工创 造权益,在群众中造成人入动脑筋搞革新的竞赛 风气,否则必将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车间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内部人员的团结,领导成 员的支持等因素也尤为重要。
1.4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和方法
1.4.1 学习创造学的意义 • 因为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 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其实质是: 人类追求新的有价值的功能系统。而创造发明可 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类的生活 环境、劳动环境,因此创造发明是人类最宝贵的 财富。 • 当前是知识爆炸,催生创造发明的时代。国家之 间、企业之间、人才、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从现象上看是产品竞争, 从实质上看是智力竞争, 是创造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造发明的竞争。
• 创造学的理论基础是:人人都能创造,即创造力 的普遍性;但需要激发、培养和提高人人创造的能 力,即创造力的可开发性;即创造具有多元性; 同样的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途径来 实现,即创造的多元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评论“创造”时说,“人类 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认为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创造学第一章 绪论

创造的本质:
新、突破和超越,前所未有、与众不同
Page 11
发现 定义:获得天然性成果的创造类型。
——天然成果: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性质、性状、 运动规律。 如首次认识到地球的形态是球形;发现新的植物品种; 鉴定出一种新的元素等等
发现是一种创造,但并非所有的创造都是 发现。
Page 12
Page 27
方糖包装:19世纪的时候,美国向欧洲国家大量出口方糖,可
是不管用于密封方糖的纸有多厚,也不管包了多少层,经过几
十天的漂洋过海之后,里面的方糖照样潮湿变形。对此,欧洲 国家非常不满意,经常找理由退货。为了弥补这个巨大的经济
损失,美国制糖公司不得不邀请专家攻关,但试用了多种方法
后仍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一位名叫凯卢萨的青年工人,也 对此琢磨起来。他想起轮船上是用风筒来排潮的,就想将其用
2. 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
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
不同的创造力。
3. 创造学不仅关心创造力的外部表现,而且要研究 创造力的内在机理,寻求与创造力有关的各种因 素,以便更好地开发创造力。
Page
39
•创造原理 1. 总存在一些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对指导人们从 事创造有普遍意义地规律、规则或道理,称之为
Page 21
1775年开始,工程师兼企业家博尔顿支持下,瓦特即致力 于生产这种带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到了1776年,瓦特终 于组装出了两台。 1781年底,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臵获 得了第二个专利,从而实现了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 中的第二次飞跃。 1782年,瓦特以发明双向装臵和引入高压蒸汽而取得他在 革新纽可门蒸汽机过程中的第三个专利。自此之后,瓦特 蒸汽机才真正成为一台工作机的原动机。
2012创造学 1绪论

邱吉尔
罗斯福
一个合格的军人,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在生活上一直 保持着素食的习惯,从不吸烟,只是偶尔喝点啤酒。性 格豪爽奔放,年轻的时候从来没干过任何违法的事。
希特勒
一家大公司正准备要招收新的职员,其中一 个测试的问题是„„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
有一个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 她/他是那种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
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请解释一下你的理由。
A、发挥你的爱心 B、报答他的恩惠 C、成全你的夢想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 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
“ 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 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 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
美国制糖公司海运方糖,出口到南美,因途中受 潮,损失很大。为此,公司花了不少钱财,邀请 专家研究,终无良策。一天,该公司有个工人发 现轮船上都有通风筒,于是建议在方糖包装盒的 一角,戳上钉孔,使之通风、防潮。这个办法果 然奏效,该公司自此以后,海运出口的方糖再也 没有受潮。这位聪明的工人也因此受到了公司经 理的100万美元的奖赏。
以成才。要着力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要坚持把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胡锦涛
中美教育哲学比较
美国教授认为东方学生的创造性差(招收博士为例) 当代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如汽车、轮船、 飞机、火箭、原子弹、计算机等均诞生西方; 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 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活力。
完整的创造学讲义

一几个基本概念:1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2 创新的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创造是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它以创造者、创造过程、创造力、创造原理、创造方法、创造条件、创造教育、创造评价等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社会、教育、心理、哲学、思维、管理等门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一章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创造性思维与再造性思维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使用软木制成的瓶塞,同时适用于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瓶口。
2.用一把直尺量出正方体木块对角尖间的距离。
对于问题1我们可有如下的思考。
第一,可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瓶塞依次排列,组合成一个不规则的多面瓶塞。
第二,我们可做出一个在三个侧面分别可视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三面体(如图1—1)作为瓶塞。
第三,可将软木粉碎,再装入一木袋中,这个瓶塞也将满足要求。
在以上三种答案中,第一种答案是由已有的三种瓶塞组合而成的,这种思考属于再造性的;第二、第三种答案是较为新颖、独特的,这种思考是具有创造性的。
对于问题2,我们至少可以提出四种解法。
解1:选用直尺量出任一面上的对角线长及——条棱长,然后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运算即得所求。
解2:可将正方体的任一顶点A、与桌角(或书角)对齐,将A点的两边与桌角的两边沿对齐,然后沿一条桌沿翻动一次正方体,此时在正方体的前方位置上出现一个“虚木块”,我们可直接用直尺测出虚木块的对角尖长,它等于所求(如图1—2)。
解3:可用纸将木块包起,制成为一个正方体的木盒,然后,可将直尺伸入其内测量。
解4:可将木块夹持于墙角,在对角尖点的位置作出标记,可用绳标记出二标记点间的距离,再用直尺量出。
第二章创造学概述2009

(六)创造环境 六 创造环境
• 创造总是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同样都是中华民 创造总是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 族的桥梁专家,隋朝的李春只能建造大石拱桥--族的桥梁专家,隋朝的李春只能建造大石拱桥 赵州桥, 赵州桥,而近代的茅以升却能主持建造钱塘江大 显然, 桥,显然,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有 因此, 关。因此,创造学要研究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创 造活动的开展,什么样的环境不利于人们的创造 造活动的开展, 活动以及同样的人或不同的人在什么样环境下最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等。大量事实表明,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等。大量事实表明, 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又需要人们去创造, 创造需要一定的环境,而环境又需要人们去创造, 只有尽力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者创造的环境, 只有尽力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者创造的环境,才 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 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 • 好的环境需要创造。(资金、政策、场所) 好的环境需要创造。(资金、政策、场所) 。(资金
第一节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创造活动、创造过程(总结规律和技法 总结规律和技法) 创造活动、创造过程 总结规律和技法 创造者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品质 创造力及其开发 创造性思维 创造环境 创造性人才培养和创造评价
(一)创造活动 一 创造活动
• 要想知道什么是创造活动,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 要想知道什么是创造活动, 造。 • 关于什么是创造,目前在学术界并未取得一致意 关于什么是创造, 见。 • 我认为,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 我认为,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 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成果”的过程。 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成果”的过程。 • 创造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 创造其实就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活动, 会活动。 会活动。 • 因此,对于创造的主体(人)而言,创造与创造 因此,对于创造的主体( 而言, 活动含义是相同的。 活动含义是相同的。 •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从事的能产生“新颖性、独 创造活动,是指人们从事的能产生“新颖性、 特性” 成果”的活动。 特性” “成果”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的思维与行为;
2)产生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
3)这些成果均为第一次获取。(创造
的本质:新、突破和超越,前所未有、
与众不同)
7
绪论
一、创造及其相关概念
2、发现 人获得天然性成果的创造。
1)天然成果: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物质 的性 质、形状、运动规律等,既可以是 物质性的,也可以是认识性的。
2)发现是一种创造,但并非所有的创造 都是发现。
2、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阵线最 薄弱环节的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3、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4、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5、江泽民(“三个代表”)
6、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18
绪论
二、创造的作用与意义
(三)事业成功的突破口 1、爱迪生 2、牛顿 3、丁肇中 4、毕尔盖茨 5、企业增强竞争能力,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9
绪论
三、创造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创造学的定义
1、“活动观”(创造学以创造活动为主要研究 对象,是旨在探索创造活动特点、规律和方 法的科学。)
2、“能力观”(创造学主要研究人的创造能力, 是研究人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表现出的创 造力的规律与方法的科学。)
3、创造学的综合定义(创造学是以创造为研究 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 方法的科学。)
(一)文明进化的催化剂
在文明进化的关键时期,总是创造在起着催化剂 的作用。创造成果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
1、旧石器与原始文明:人类的第一件工具 2、蒸气机与近代文明:动力革命、材料革命、
工业革命 3、电子计算机与现代文明:四次换代飞跃,互
联网
17
绪论
二、创造的作用与意义
(二)历史飞跃的加速器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
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10
新颖性
• A、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 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发表过;
• B、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 实用新型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 方式为公众所知;
• C、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 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 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 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20
绪论
三、创造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
1、创造者 2、创造过程 3、创造(能)力 4、创造原理 5、创造方法 6、创造条件 7、创造教育 8、创造评价
21
绪论
三、创造学的性质与任务
(三)创造学的任务
1、研究创造机理; 2、探索创造规律; 3、总结创造方法;
4、开发创造能力。
22
绪论
四、参考教材
李嘉曾编著的《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
3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创造力
第一节 创造力概述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创造力的分类与测评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基本形成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特征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8
绪论
一、创造及其相关概念
3、发明 人获得非天然性(或人为)成
果的创造。 1)非天然性成果:人类脑力、体力
的劳动成果,既可为物质性的,又 可以是认识性等精神属性的。
9
绪论
一、创造《专利法》
给出了特定的含义: (1)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
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2)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
创造学概论
1
《创造学概论》开课说明
一、开课理由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战略决策; 2、个人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3、部分学生有此需求。
2
《创造学概论》开课说明
二、教学方式及课时
1、讲 授——24课时 2、课堂训练——8课时
三、教学要求及考试方式
1、不得缺课,积极参与。平时占40% 2、创造作品。占60%
• 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 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13
实用性
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 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 效果。
14
创造与发现、发明等的关系
创造
发现
发明 其他
15
创造的过程
创造者
创造性思维
创造方法 创造技法
创造力
创造成果
创
造
(含发现、发明)
16
绪论
二、创造的作用与意义
第三章 创造技法
第一节 创造技法概述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 第三节 列举法
发明专利文撰写
第四节 联想法 第五节 设问法
结业作业
4
绪论
5
绪论
•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类的历 史就是一部创造史。
• 创造也是创造学这一特定科学体系 的基础
6
绪论
一、创造及其相关概念
1、创造
人首次获得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 成果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三层意思:
四、创造学的发展简史
(一)孕育阶段(远古至中古时期——
史前阶段或朦胧阶段,朴实的模仿)
(二)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 文科阶段
(三)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 代)——工科阶段
(四)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
—理性阶段或成熟阶段
23
绪论
五、国外创造学研究现状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有七十 来个国家与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地创造 学和创造力开发工作。
11
新颖性
• D、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 六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丧失 新颖性:
• 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 上首次展出的;
• 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 发表的;
•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12
创造性
• 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 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国外创造学的研究尤以美国和日本 为典型。
24
绪论
五、国外创造学研究现状 (一)美国的创造学研究
创造工程学的发源地 特点:
1、与教育结合 2、与科研结合 3、与生产结合
25
绪论
五、国外创造学研究现状
(二)日本的创造学研究
1、发展过程
*50年代前 翻译介绍国外作品 *50-60年代 消化吸收 *60年代中期以后 独立发展
2、特点
*实用性 *社会性
26
绪论
六、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历史根源
1、传统文化中的创新遗产
1)四大发明
2)成语文化成果:“推陈出新”、“标 新立异”、“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等
2、现代教育史上倡导创造教育的著名教
育家陶行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
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育才学校的创造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