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四 综合10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 综合6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万卷作业二十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4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卞毓方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
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
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
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
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
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
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
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
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
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
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
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
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
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保分滚动天天练24 Word版含答案.doc

保分滚动天天练(二十四)语言基础+语言运用+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分值:44分)一、语言基础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网友将此次APP峰会中360手机助手发布的“绿皮书”称为“互联网+时代,创业守业宝典”,笔者试解读几个亮点关键词以________,分析今年的互联网发展。
②华北18个城市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创建需要交流互动,________要不得,那样只会故步自封,很难有所突破,各示范区可通过多种形式,在资源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③目前紫檀手串备受人们青睐,紫檀虽是木料,但更是一种文化,它的好坏,千万不要用________去判断,密度是很重要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A.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一孔之见B.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孔之见C.管中窥豹一孔之见坐井观天D.一孔之见坐井观天管中窥豹[解析]管中窥豹:通过竹管的小孔来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用于贬义。
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加拿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正逐渐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试图吸引更多游客到加拿大北部体验北极生活,这些努力也许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B.乌鲁木齐市开展了“弘扬宪法精神”的主题演讲比赛,演讲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对宪法的认识,听众中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有10余万人。
C.三年来,中央纪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从禁止公款购买月饼、贺卡、烟花爆竹、清理会员卡等具体事情入手,狠抓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
D.中方高度重视中吉关系,感谢吉方为我舰队在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任务提供支持,并协助我方从也门撤侨,愿同吉方建立各领域全面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不合逻辑。
“领导干部”包含在“公职人员”之中。
C项,搭配不当。
“购买”与“清理会员卡”搭配不当。
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六 综合12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万卷作业二十六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
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
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
龙乃.选吏卒迎焉。
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
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
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
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
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
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城破而逃)C.张鲁母始以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明白地告诫)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汉鲁恭王之.后裔 / 合聚疲役之.民B.王室多故,乃.建议言 / 龙乃.选吏卒迎焉C.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 / 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D.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 以.立威刑3.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3分)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③焉击杀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A.②③④B.①④⑤C.①③④D.①③⑤4.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文档版 题型组合滚动练24 Word版含答案

题型组合滚动练24(建议用时:20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傧相.(xiànɡ)劈.柴(pǐ)白癜.风(diàn) 怒发冲冠.(ɡuān)B.鱼鳔.(biào) 脂.肪(zhī)夜排档.(dǎnɡ) 敲诈勒.索(lè)C.坐骑.(qí) 拥趸.(bènɡ)香饽.饽(bō) 信手拈.来(niān)D.猫.腰(māo) 晕.血(yùn)撒.手锏(shā) 蔓.草难除(màn)A[B项,“档”应读dànɡ。
C项,“趸”应读dǔn。
D项,“撒”应读sā。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新教育实验认为,消除教师之间的隔膜,形成对话的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有之路。
B.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无论在民间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其他文化形态要么被儒家文化所含盖,要么处于被遮蔽、被压抑的边缘。
C.世界著名教育改革家德怀特·艾伦说过,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在信息时代,当纷繁复杂的新知识令人头晕目炫时,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D.当迪斯科的鼓点如异域的马蹄敲击江南的市肆,当萨克斯的梦呓如东渐的西风弥漫江南的乡野,我们几乎再也见不到流浪的二胡,再也找不到那些流浪的行迹时,我们才幡然醒悟。
D[A项,“有”改为“由”。
B项,“含”改为“涵”。
C项,“炫”改为“眩”。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4812088】A.据最近发布的气象台消息,未来几天,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本市将有一次明显的降温过程,雾霾将逐步..散去,空气质量趋于良好。
B.一个人虽然文学作品读得极多,但感受力和洞察力极弱,不管他借用什么最时髦、最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也无法变成一位批评家,他只是人云亦云,向某一派、某一权威俯首称臣....的可怜虫而已。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新高考Ⅱ卷专用)-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原卷版)(新高考Ⅱ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分)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继个人心理空间、公共文化空间之后,一个全新的数字精神空间,这是数字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次维度提升,既是对前两者的映射和拓展,又是对心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解构和重塑,其进程必然充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面对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有人积极拥抱、雀跃欢呼,有人犹豫彷徨、驻足观望,有人忧心忡忡、抵抗反对。
近年来出现的“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网络隐居族”等,就是“技术抵抗”的典型代表。
数字极简主义是2019年美国学者卡尔·纽波特在《数字极简主义: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专注的生活》一书中首倡的概念,旨在通过对当前信息泛滥的反思与批判,强调人不应被技术绑架,技术与工具应当为人服务,由此提出极限简化数字技术使用、减少技术对人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豆瓣小组“反技术依赖”则认为,普通民众对数字技术及其平台日渐依赖,使得自身能力退化。
目前“数字极简主义”“反技术依赖”等豆瓣小组成员数量均已数万。
在此风潮中,“网络隐居”日渐成为一种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网络隐居者们在网络空间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通过使用“老人机”“功能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中强制剥离,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从极简使用、反技术依赖到网络隐居,反映出当今社会正对数字技术的负面效应采取某种程度的一致社会行动,而其“冰山一角”之下则是更深层面、更大范围的社会心理。
【二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悲.伤(bēi) 瞬.息(shùn) 延绵.(mián)B. 涉.足(shè) 怀恋.(liàn) 伫.立(chù)C. 萋萋.(qī) 清晨.(chén) 忧郁.(yù)D. 叹.息(tàn) 选.择(xuǎn) 欺骗.(pi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瀑布宁静遗撼花苞B. 沉浸条幅繁密辉惶C. 盛开最嫩藤萝遮住D. 酒酿沉淀稀落峰围蝶阵3.下列所给词语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益.处精益.求精B. 席.卷一席.倾诉C. 分.配分.秒必争D. 品行.言行.一致4.下列句中只有一组反义词是A.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B. 柱距采用我国柱廊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
C.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D.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5.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丑小鸭可歌可泣格物致知勤劳智慧B. 燕子来毛骨悚然伤痕累累人迹罕至C. 好极了流落在外极端虚弱完全忘记D. 说出来敬畏生命万里雪飘恪尽职守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 敌人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_____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_____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语文二轮复习高考作业卷(解析)语文作业二十八 综合14 Word版含解析.doc

2016万卷作业二十八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
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
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
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组合滚动练24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二十四)(分值:114分建议用时:100分钟)一、综合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1分)秋不似夏天那般张扬似火,秋很宁静,宁静到连夏天活跃无比的蝉也被秋偷换成了蟋蟀。
乍看,初秋并不美,在北方,秋天并不像南方那样丹桂飘香,也不像海边有肥美的螃蟹。
初秋没有深秋的菊花傲霜,也没有中秋的皎洁明月。
初秋虽不美,但也不像文人口中那般“萧瑟”,它也是快乐的。
初秋的树叶开始落了,但它只是打算储存营养准备过冬;初秋的草丛开始枯黄了,__①__;初秋的花败了,但它坐拥日趋成熟丰美的果实。
秋天不似春天,春天的味道是潮湿的泥土与青草味;夏天的味道是花朵的香甜与树木的木味;冬天的味道是爆竹与干冷的气息。
秋没有冬的料峭,没有春天与夏天草木的勃勃生机,可它有自己的味道与美好的事物。
秋有果实的甜味,有粮食的香味,有风的干味,有云的冷味。
它有中秋的月,深秋的菊,晚秋的霜,南方的桂,沿海的螃蟹。
它就像一朵花,那一整朵的花似一个年份,这朵花有四片花瓣,第一片是粉色,第二片是绿色,第三片是金色,第四片是白色,而第三片是秋;假若它是一片叶,而整个枝杈的叶子也似一个年份,这个枝杈有四片叶子,第一片是墨绿色,第二片是血红色,第三片是夜蓝色,第四片是灰黑色,而第三片叶子是秋。
我要说,秋永远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永远是那个最神秘、最宁静、最洁净的季节。
秋前的夏是生命的中年,__②__。
秋见证了生命的壮观与终结,而它,也在默默孕育着属于自己的生命。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拟人比喻夸张象征B.拟人比喻夸张反复C.拟人借代排比通感D.比喻排比反复夸张C[“宁静到连夏天活跃无比的蝉也被秋偷换成了蟋蟀”运用拟人的手法,同时“蝉”“蟋蟀”代指夏天和秋天的事物(景物)。
“秋有果实的甜味,有粮食的香味,有风的干味,有云的冷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冬天的味道是爆竹与干冷的气息”用通感的手法,以嗅觉写味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秋很宁静,不似夏天那般热烈,蝉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蟋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万卷作业二十四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3题。
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了吗?胡德才《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发起了关于“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
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也能给人启发,但对“戏剧面临的萎缩乃至消亡的必然命运”即当代戏剧正“走向终结”的宣判及其论证却没有说服力。
朱寿桐先生在《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一文中提出:“在电子文明时代立体传媒的包围和裹挟之下,戏剧艺术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的对象还是作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其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其走向穷途末路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
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本来属于它那一部分的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因而也自然就获得了等待终结的命运。
”朱先生所说的戏剧的优势指的是“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戏剧演出的现场性”和“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等三个方面,而他的结论正是从分析戏剧的这三个优势的丧失而得到的。
然而实际上,戏剧作为一种“活的艺术”,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
活的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
戏剧的独特优势并没有像朱寿桐先生所说的那样“在众多立体传媒的包围下”失去。
何况,戏剧从其诞生和发展到今天以及延续至未来,还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
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现状也都证明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
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既没有说服力,与实际情形也不相符合,因而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否定了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命题,但并不意味着认为当代戏剧没有危机。
恰恰相反,笔者认为,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
关于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
从80年代中期的戏剧观争鸣,到近年来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发起“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罗怀臻先生提出“重建中国戏剧”的口号、戏剧学家董健先生指陈“当代戏剧精神的萎缩”,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的普及以及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戏剧自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和危机。
但正如上文所说,新媒体形式的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
来自外部的挑战固然使戏剧面临危机,但事实证明,戏剧并没有因此遭遇人们早就预言的厄运。
戏剧的危机更主要的还是来自戏剧自身。
当代戏剧观念的偏狭、戏剧精神的萎缩、戏剧文学性的衰微、对戏剧物质层面的片面追求以及戏剧管理体制的僵化、营运机制的缺陷等,这些已被有识之士论及的方面正是当代戏剧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所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
具体地说,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
总之,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
“虽然当今时代还不是一个产生了伟大戏剧的时代,但却是一个在创作和演出方面、在先锋实验戏剧方面和在重演经典名著方面活动频繁且取得了巨大成绩的一个时期。
”两位美国学者在总结当代戏剧现状时写下的这几句话,我以为借用来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
(本文有删改)1.关于当代戏剧走向终结的内容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艺争鸣》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观点,这个观点能给人启发。
B.朱寿桐先生认为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体现为一种时代的必然,他的观点是分析“戏剧传播的剧场效果”等三个优势都已经丧失殆尽而得到的。
C.戏剧失去了其优势,就必然失去观众,失去一部分文化市场,失去进一步繁荣或保持自身繁荣与发展的资本与原动力,于是自然而然地走向终结。
D.戏剧以其独具魅力的观演关系至今仍在世界戏剧舞台上保持着持久的生命活力,因此宣称当代戏剧已走向终结,在理论上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当代戏剧没有走向终结,朱寿桐先生等人发起的讨论,从积极的方面说,主要是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危机意识。
B.当代戏剧的危机,近20年来一直是戏剧界议论的话题。
尽管各家立论角度不同,观点殊异,但无疑都显示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C.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戏剧自然面临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形式普及的挑战和危机,但挑战和竞争只会改变和丰富戏剧,而不会取代戏剧。
D.戏剧面临的危机,主要来自外部的挑战和戏剧自身,此外,当代戏剧从理论到实践对戏剧体裁的忽略,也是一大缺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以演员在剧场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这一独特优势表明戏剧最受观众欢迎。
B.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戏剧还保持着其持续的魅力与活力,这一切源于人类所存在的创造戏剧的本能冲动。
C.当代戏剧之贫弱,关键在于我们既没有悲剧也缺少喜剧,当代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都严重失落,这也是戏剧的危机之所在。
D.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但并不是一无可取,更没有走向终结,两位美国学者评估中国当代戏剧的现状也是大体合适的。
二、诗歌鉴赏4.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叫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
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
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
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
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
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
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
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
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
其在都。
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
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
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
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
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
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
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 .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殷勤:周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 乃.不敢引疾B . 御制诗以.纪其事 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 . 四海好学能文者.D . 去而.人爱思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
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四、语言运用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市长对那件古董玉器的历史______,深刻了解它的意义,于是命令他们不惜代价,将原物完好无损地找回来。
②凭着20年的刑侦经验,老杨对这起案件_____,认定这是嫁祸他人的凶杀案。
③马警官在办案中十分细心,能够____,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他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A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B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C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D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10.(2015高考真题)下面一段话有三个句子,其中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要保持原意。
①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最为雄奇险峻,峡内有不少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
②在瞿塘峡北岸绝壁上,有一条沿江修建、全长65千米的古栈道,连通奉节白帝城与巫山青莲溪,全程异常艰险,这就是著名的夔巫古栈道。
③瞿塘峡南岸的白盐山有一处巨大的临江石壁,上面书写着自宋以来的篆、楷、隶、行等字体的数十块摩崖石刻,气势恢宏,与瞿塘峡雄伟的气势相得益彰。
有语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分) 针对语病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2分)11.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