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1课小石城山记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百度文库)美字体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赏美文唐代文儒柳宗元在星光灿烂、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柳宗元的诗只留下140余首,是存诗较少的一个。
但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代表。
其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
“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新唐书·柳宗元传》)政治途穷,而后文采始得焕发。
柳宗元的好文章大都出在受贬之后。
柳宗元以真挚的性情,感之于大自然的奇瑰媚丽,发为旷朗心声。
他对前贤宏文也不迂执一家,而主求“左氏、国语、庄周、屈原之辞稍采取之”。
被人们推崇备至、千古传诵的“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而其不少的寓言故事,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古代寓言精品。
柳宗元的文论别出心裁,颇具卓见,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
此外,还强调先“立行”再“立言”。
柳宗元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理论有突破性的见解。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唐代儒、佛、道三教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未找到正确的途径。
对此,柳宗元明确提出了“统合儒释”的主张,反对韩愈盲目排佛、反佛的观点,不能“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蕴玉也”,认为儒、佛二教“皆有以佐世”,对佛教不应该一概排斥,但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选择吸收其有用的思想精华,用来丰富儒家学说。
广东省中山市高中语文《小石城山记》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小石城山记》一、【文学常识】柳宗元是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祖籍河东(山西),世称柳河东。
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代表作有:传记文:《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等。
二、【字音】逾(yú)少北而东(shāo)睥睨(pì)(nì)堡坞(wù)疏数(shuò)偃仰(yǎn )傥(tǎng )更(gēng )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三、【翻译、理解与思考】自西山道口径北,逾(越过)黄茅岭而(表顺承,可不译)下,有二道:其一西(名作状:向西)出(延伸),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名作动:折向东面),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横截)其垠(边,界)。
其上为( 形成)睥睨(城墙上的女墙)梁欐之形;其旁出( 耸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①,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消逝),环( 盘旋攀登)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 表转折:却)生嘉树美箭,益奇而( 表并列:而且)坚,其疏数偃仰(疏密有致,或俯或仰),类(恰似)智者所施设( 布置、安排)也。
●句式、翻译:①(介宾短语后置)把小石投进去1、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山石?体现了什么特点?•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瑰玮奇特•山石的分布噫!吾疑造物者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无久矣,及是(到了这里),愈以为诚(确实)有。
又怪其不为(创造)之中州①,而(表转折:却)列(放置)是夷狄(偏僻荒远之地),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②,神者傥(倘:或者)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有人)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③。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造作、孕育)伟人而(却)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1课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解析

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 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
都强调险远之 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
处有奇景 鸣不平,实则表达自己 怀才不遇的感慨
文字
异
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王安石《游褒禅 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 光在险峰。(毛泽东《为 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 洞照》)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被贬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 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 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取得了一 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写于永州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包括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山、水、石、草、木都摄入笔端, 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并在描绘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 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 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所以,我们看到在抒发身世之叹、愤懑之情之后,作者还在 议论中寄托了他的志向和人生态度,那就是虽然处于逆境,但仍 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2.试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体会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写法。 【明确】
文字
异
同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更千百 年不得一售其伎,是 固劳而无用。(柳宗 元《小石城山记》)
_…__…__的__样__子__)
(9)良久乃﹒已(动词,_停__止__、__停__歇__) (10)﹒环①之可﹒上②(①名词作动词,_盘__旋__攀__登__。②名词作动词,
_攀__上__、__爬__上__)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1小石城山记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诗歌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倘若能够把自己身子割成千亿份,撒落在峰头上眺望故乡。
赏析:此诗作于贬谪永州期间。
题作“看山”,心实无意欣赏山景,由看山引发的是无比的内心苦痛与强烈的思乡情怀,以“剑铓”描状山峰,已觉构思奇特,而以山峰“割愁肠”形容看山之感受,尤可见刻骨之痛。
后二句更是幻出奇想,欲化身千亿散上峰头,使本已强烈的思乡之情倍增千亿。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以情感表达的激烈程度成为柳宗元谪居酸楚心态的突出代表,而且以其富含哲理的构思方式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苏轼“割愁还有剑铓山”(《东坡题跋》)本此前二句,陆游“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则本此后二句。
文言积累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译文: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
匡衡于是就在墙壁上凿穿了一个洞来引邻居家的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
主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求报酬,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逾.越(yú)睥.睨(bì)窥.视(kuī) 偃.仰(yǎn)B. 伎.俩(jì) 夷狄.(dí)嘉.树(jiā) 无垠.(yín)C. 径.直(jìnɡ) 堡坞.(wù)贬谪.(dí) 傥.荡(tǎnɡ)D. 安慰.(wèi) 疏数.(shǔ)施.设(shī) 更.换(ɡēnɡ)解析:A项“睥”读pì,C项“谪”读zhé,D项“数”读cù。
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1单元-1小石城山记+Word版含答案

第1单元-1小石城山记[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逾.越(yú) 睥.睨(bì) 窥.视(kuī) 偃.仰(yǎn) B .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 .径.直(jìn ɡ)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ɡ) D .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ɡēnɡ) 【解析】 A 项,“睥”读pì;C 项,“谪”读zhé;D 项,“数”读cù。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一直 B .益.奇而坚 益:格外 C .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 D .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解析】 诚:真的,确实。
【答案】 C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②佛印绝类.弥勒 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②诚宜.开张圣听 C.⎩⎨⎧①余未信.之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解析】 A 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
B 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
D 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
C 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答案】 C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投以小石B .有积石横当其垠C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 .而列是夷狄【解析】 A 项为状语后置句,B 、C 、D 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课+小石城山记+学案

小石城山记导学案整体探究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2.文中句子“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藏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作者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只有这些山水了。
3.文中句子“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其气之灵”表现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局部探究阅读文本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逾.黄茅岭而下逾:越过B.其一少.北而东少:稍C.其旁.出堡坞旁:旁边D.其疏数.偃仰数:数目【解析】数:密集。
【答案】 D可推断出“危”的意思,即有“直立”的意思。
2.下列语句不能表现小石城山“风景独特”的一项是()A.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B.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C.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解析】D项是作者对小石城山不为外人所知的感慨。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小石城山记1.通假字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疏数.偃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而⎩⎨⎧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2)为⎩⎨⎧ 其上为.睥睨: 不为.伟人: 愈以为.诚有:(3)类⎩⎨⎧类.智者所施设也: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径⎩⎨⎧ 自西山道口径.北: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5)少⎩⎨⎧ 其一少.北而东: 少.时,一狼径去:4.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一西.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环.之可上,望甚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1)投以小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是固劳而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列句子(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讲义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

第1课小石城山记唐风宋韵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③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④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⑤,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篇作于永州。
②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
③汲:取水。
④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⑤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赏析: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柳宗元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驳复仇议》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
《贺赦表》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敌戒》共来百粤文身地,独自音书滞一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名人轶事失而复得的“荔子碑”“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十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作“荔子碑”。
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
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靖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
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
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才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作者名片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小石城山记1.通假字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同“技”,技艺。
2.古今异义(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傲视。
(2)其疏数.偃仰。
古义:读cù,密集。
今义:数字。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古义:得到赏识。
今义:卖出。
3.一词多义(1)而⎩⎪⎨⎪⎧ 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译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2)为⎩⎪⎨⎪⎧ 其上为.睥睨:形成不为.伟人:造就,造作愈以为.诚有:认为(3)类⎩⎪⎨⎪⎧ 类.智者所施设也: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种类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类推 (4)径⎩⎪⎨⎪⎧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直径 (5)少⎩⎪⎨⎪⎧其一少.北而东:稍少.时,一狼径去:一会儿 4.词类活用(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作动词,向下,往下走。
(2)其一西.出:名词作状语,向西。
(3)环.之可上,望甚远: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
5.文言句式(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省略句,省略“于”。
(3)是固劳而无用: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1)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译文:它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的一个洞穴。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译文: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过了很久才停止。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译文: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
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真的存在。
(4)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文:有人说:“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
”一、结构图解小石城山记⎩⎪⎪⎨⎪⎪⎧ 写景⎩⎪⎨⎪⎧ 交代小石城山的方位描绘山石瑰玮⎩⎪⎨⎪⎧⎭⎪⎬⎪⎫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景色奇丽议论⎩⎪⎨⎪⎧⎭⎪⎬⎪⎫相信确有造物者怀疑造物者是否真有否定当地两种说法怀才不遇二、中心主旨文章通过写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1.第一段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
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奇。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此句是作者在影射自己,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
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
在同病相怜的情况下,能够努力发掘、欣赏这遭到遗弃的美好风景的只有柳宗元,而能够安慰孤苦受辱的柳宗元的也就只有这些山水了。
3.“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
山石虽美,却不被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树美箭.箭:箭竹B.其疏数.偃仰数:读cù,密集C.类智者所施.设也施:名词,摆设D.愈以为诚.有诚:真的答案 C解析施:动词,安排。
2.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B.其疏数.偃仰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D.其响之激越..答案 D解析A、B、C三项皆为古今异义。
3.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投以小石(介宾结构后置)B.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介宾结构后置)C.是二者,余未信之(宾语前置)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宾语前置)答案 C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4.下列“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B.其.一少北而东C.其.响之激越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答案 D解析“其”表示选择,是……还是……。
5.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B.其一少北而东.C.环.之可上D.益奇而坚.答案 D解析A项北:名词用作动词,向北去。
B项东:名词用作动词,折向东。
C项环: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
6.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译文:山石上没有土,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它们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像有智慧的人精心布置的。
文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游千山记程启充①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
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嶻嶪③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
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台,盖屯戍..旧址也。
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
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
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
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
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
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
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
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
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
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④,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
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
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⑤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
坐石上,一老进麦饼。
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
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
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
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守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
②瓯脱:泛指边界。
③嶻嶪(jiéyè):山高峻的样子。
④浮白引满:斟满酒一口气喝完。
⑤武:半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答案 B解析根据上文,这段文字是写该路段极其难行。
“以匹布缚胸”是帮助行路的方式;“使人”必须和下文“从后挽之”连起来,否则“挽”的动作就不知是谁发出的了;“盘跚而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盘跚”是“步”的状语,不可拆分;“刘子先之”中的“先之”是“在前面,先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
综上,只有B项最为合理。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蜃,即海市蜃楼,简称蜃景。
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
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
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故称。
B.丁亥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C.屯戍的意思是屯田和驻防。
明代军事制度,卫所的军士大部分屯田以备军饷,小部分驻防。
D.子厚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他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曾写过介绍柳州和永州山水的文章。
答案 D解析柳宗元先被贬做永州司马,后又被贬做柳州刺史。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势高峻,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答案 C解析A项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
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非“龙泉寺”。
D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译文:(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
参考译文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绵延几百里。
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山势高峻,草木茂盛,时有好景致,像海市蜃楼一样。
嘉靖丁亥年,我驻守抚顺,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走出南门,经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
钓鱼台是屯田和驻防的旧址。
在东北方有一眼温泉,晶莹洁净可以当镜子照。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
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后登上万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