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四首 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词四首》导学案

《词四首》导学案【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能力目标】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1.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走进作者三、研学:《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异寒(霜满地);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词四首》课型:综合课适用对象:初中九年级下册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并初步理解古代词的四个重要代表作品;3.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词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打开课件,出示古代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古代词的认识。
2. 讲解古代词的定义:词,是宋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特点是短小精练、意境优美,含蓄而富有韵律感。
古代词包括了唐词、宋词和元曲三个时期的作品。
3. 导入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并告知学生即将学习的是第十二课《词四首》。
学习探究(25分钟)1. 自读教材146页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中有哪四首词?b. 这四首词分别是哪个时期的词?c. 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四首词的内容。
d. 这四首词的作者是谁?2. 学生读课文段落,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分析其用词和表达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并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a. 唐词:唐代的词以五代辽宋时期为最盛,以王之涣、杜牧、李煜等为代表。
b. 宋词:宋代的词以北宋为盛,呈现出律呼、以诗入词、境界高逸的风貌,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c.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以元代为盛,融合了叙事、对白和歌唱的元素,以关汉卿、郑欧阳等为代表。
4. 教师出示这四首词的诗词题及其词牌,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谈一下对这四首词的感受。
5.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尝试模仿古代词的写作。
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的古代词作品,让学生逐个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包括《沁园春·长沙》、《长恨歌》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古代词在当今社会中还有什么样的应用和影响?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和感悟,同时让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12课词四首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1)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本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雄壮的军营生活、壮烈的战斗场面、豪壮的雄心壮志。
3.“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鬓微霜,又何妨”言外之意是说:我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了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著称。“三苏”均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其中以苏轼成就最高。他的散文辨析说理精辟透彻,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他的诗题材广阔,意境深邃。他对文学最大的贡献是在词的创作上“开豪放一派”,使宋代词坛为之一振。有《苏东坡集》传世。
5.词的下阕运用典故“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射天狼出自《晋书·天文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归纳艺术特色,感受结构之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部编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2词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导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人不寐.(mèi)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
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2.作者简介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此处,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3.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州时。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
【交流点拨】上阕描写边界要塞之地的景色: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
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紧紧关闭着。
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
夜色已浓,羌笛悠悠,银霜满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二)深层探究2.《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
《诗四首》导学案及答案

《诗四首》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3、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导学案一、基础知识把握1、请说出本课四首诗的诗歌体裁。
(1)《观沧海》是一首;(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3)《次北固山下》是一首;(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分别是、、和。
其中和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比如本课的《》就是一首律诗。
3、曲是一种与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4、文学常识(1)《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是我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掉了与他争雄的吕布、袁术等人,统一了北方。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的开创者。
他的诗歌大多用乐府旧题写成,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
被后世称为“”。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可见其在以思乡为题材的古代诗词中地位有多高!这首曲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出汉字。
碣.( )石竦峙..( ) 澹澹.( )萧sè( ) cāng()海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A.次.北固山下。
()B.客路..青山外。
()C.海日生.残夜。
()D.断肠人...在天涯。
()7、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枯藤/老树/昏鸦,D.断.肠/人在./天涯。
8、填空:(1)《次北因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是:,。
爱国词四首 导学案含答案

17、《爱国词四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爱国精神。
2、学会通过词的意象与关键词句来把握诗词的的情感。
3、掌握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家卫国。
关怀民生,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
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刘辰翁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2、爱国词常出现的主题(1)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3)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4)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5)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3、常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二、《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作者及背景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赵主要从政,也能词,著有《得全居士词》。
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
《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
今存词45首。
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曾举荐岳飞收复中原,后被秦桧所害。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
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二)读懂诗句:体会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主题?客路..春到小桃枝。
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那知岁序移,忽惊天涯海角......时。
漂泊他乡异地,因国破而悲凉,回忆起全盛。
....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17课《爱国词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17课爱国词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者赵鼎、张元幹、陆游、刘辰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2.认识作者在词中表现的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等爱国感情与抱负。
3.理解词作豪放悲壮的词风、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乡:家乡。
诗意解读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作者在四川时所作。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
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
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
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
“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
“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经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名句识记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考点演示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案运用了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一、作者简介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词四首导学案含答案17、《爱国词四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爱国精神。
2、学会通过词的意象与关键词句来把握诗词的的情感。
3、掌握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家卫国。
关怀民生,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感时伤乱,抒发爱国情怀成为词的一大主题。
形成了以辛弃疾陆游刘辰翁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为代表的爱国词派,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
2、爱国词常出现的主题(1) 收复中原、抗金报国的英雄斗志;(2)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深沉悲慨;(3) 对故国的无限深沉的怀念;(4) 对主和派的嘲讽与抨击;(5) 洞察时局的远见卓识;、常用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用典。
3二、《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一)作者及背景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
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与李光、李纲、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
赵主要从政,也能词,著有《得全居士词》。
清末王鹏运把他和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
《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
今存词45首。
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曾举荐岳飞收复中原,后被秦桧所害。
靖康之变,汴京沦陷,宋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赵构被拥立为帝,重新建立政权,是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渡江初期,驻跸建康(今南京)。
作者随驾到达建康,此词大概是作于到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
(二)读懂诗句:体会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主题,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点明身在客地,不觉时序推移之快,((((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漂泊他乡异地,因国破而悲凉,回忆起全盛。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因从梦幻中醒来,回看眼下的惨痛现实(主题: 此词通过今昔元宵的对比,抒发了强烈的黍离(国破家亡)之悲。
(三)手法鉴赏:1、下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情感,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渲染过去皇宫中的太平祥和气氛,抒发对已经失掉了的过去的怀念和眷恋,对比眼下的惨痛现实进行,从而反衬当前的惨象。
以乐景衬哀情。
2、有人说“花弄影,月流辉”中的“弄“与“流”用得很好,你能知道好在哪里吗,参考:“花弄影,月流辉”是乐景。
“弄”字写出了花枝的袅娜,“流”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与动态,都采用拟人法,把升平的氛围呈现出来了。
三、《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一)作者及背景张元干(1091,1161) 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人。
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
靖康之变时曾随李纲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免,他也因而得罪。
不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后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
兼善诗词,以词名世。
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战乱后,词风多有慷慨之音。
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
四年前,枢密院编修胡铨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秦桧、孙近等投降派的头,遭到迫害。
这年,秦桧又指使他的爪牙诬陷胡铨,把他除名,由福州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
当时寓居福州的张元幹,不顾个人安危,写了这首词相赠,并与之饯别,表现了词人坚持正义、刚正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抑塞磊落之气”。
(二)借助关键词句,理解情感:1、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点拨:可借助上片所写的意象以及下片抒情的句子加以概括。
参考:上片感叹时局,反映金兵侵略带来的灾难;下片抒写依依分别之情,勉励友人振作精神继续斗争。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参考: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凛然无畏的气魄和深切同情友人的品格。
(三)主旨及手法归纳这是一首“忠愤气填膺”的送别词,用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直接抒情,以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对横遭政治迫害的胡铨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迫害者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控诉,体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强烈的正义感和大无畏精神。
四、《诉衷情》(一)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
祖父、父亲都做官。
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
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
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
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
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
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
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
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
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
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
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二)理解诗句情感1、“当年”是否有具体所指,“觅”字有何妙用,参考:“当年”是指1172年,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王炎幕下襄理军务。
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
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
2、“梦断”该如何理解,参考:作者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镇守关塞要地的情景,只有在梦中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
当年的貂裘戎装,早已尘封色暗。
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啊~3、为什么是“泪空流”,参考:放眼西北,神州大半已遭沦丧,而朝廷的统治者“只把杭州作汴州”,偏安东南。
词中的“空”字,就是作者的强烈控诉和批判。
、“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如何理解, 4参考:最后两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
5、上下片的感情是否相同,参考:上下片的感情不同。
上片抒写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基调激越;下片抒写的是壮志未酬,人老身退的惆怅之情,基调沉郁。
(三)手法归纳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主要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参考: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悲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主旨)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
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大了,壮志未酬。
?梦境和现实的对比。
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理想是赶走侵略者,收复中原,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现实是统治者偏安东南,自己被投闲置散。
运用对比,鲜明而强烈,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柳梢青?春感》教学内容(一)作者及背景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
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
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
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
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二)理解内容,分析手法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参考:从高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六、对比学习同是爱国词,但四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差异,参考:《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情怀,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和屈辱投降政策的极大不满。
《诉衷情》抒写了抗金理想和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柳梢青•春感》主要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对抗元将士的景仰,充分展示了爱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