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律铭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贝⾀铭:苏州博物馆如果有⼈嚷着出国看⼤师最新作品和设计,那么你就OUT了。

当下最新最棒的⼤师作品,其实都在国内。

今天翡翠为⼤家介绍的是2006年10⽉竣⼯的贝⾀铭的《苏州博物馆》。

如果您没空去⽇本看贝⾀铭的1997年11⽉竣⼯《美秀美术馆》,那么就趁着周末,搭乘⾼铁去趟苏州,看看《苏州博物馆》吧!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建筑⾯积 19 , 000 平⽅⽶,总投资 339 ,000 , 000 元⼈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建筑⾯积达到了 26 ,500 平⽅⽶。

作为集中展⽰苏州悠久历史、⽂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

继承和创新的采⽤了“中⽽新,苏⽽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不⼤、不突出的原则。

贝⾀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其亮点为:⼀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然融合;⼆是空间处理独具匠⼼;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限度地把⾃然光线引⼊到室内。

贝⽼先⽣曾经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区域:中部为⼊⼝、前庭、中央⼤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

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地下⼀层、地⾯⼀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度控制在6⽶之内,中央⼤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层,⾼度16⽶,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点。

新馆⾊调以传统的粉墙黛⽡为元素,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在建筑构造上,屋⾯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采光⽅⾯的束缚,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天光。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出,由池塘、假⼭、⼩桥、亭台、⽵林等组成的创意⼭⽔园与传统园林有机结合,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融为⼀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意味深长的精准选址、“中⽽新、苏⽽新”的设计思想、“不⾼不⼤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件传统与现代和谐圆融的“双⾯绣”艺术作品。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ppt课件

贝聿铭博物馆分析美秀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及其异同点ppt课件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苏州传统民居
苏博新馆
2、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 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 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 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 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 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 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 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 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 展厅内部简洁、素雅。
2 、道路及入口
由山脚至隧道的 一段路,有垂樱相 伴,光线充足,视线 开阔。隧道狭长, 且有弯道,光线 微弱。由白到黑, 由宽到窄,由自 然到人工,产生 了强烈的对比。 而出隧道到遥遥 看见美术馆,又 形成对比。隧道 作为一个过渡空 间,使通往博物 馆的路边具有抑 扬顿挫的节奏感。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自上而下 阶梯状地引入 底楼池塘。
苏州园林中 的窗有多重 功能。采光 只是它的一 个方面,其 实它还是借 景时裁剪风 景的取景框。 博物馆中菱 形,海棠形, 六方式漏窗 随处可见。
总结:苏博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 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 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 一页。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 1917年出生于广州。先后在麻省理工 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 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已经是 85岁高龄,这也是贝聿铭 封山之作。
1、平面规划: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 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
3、采光自然: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 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
在回廊上的玻璃顶和金属 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 撒在地面,犹如阳光的图 画一般美妙自然。
4、“以壁为纸”:
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 画的元素,用假山片 石在白墙前表现“以 壁为纸”,将石头嵌 入水池的时候,墙壁 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 水墨画图景
5、几何形态从建 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隐 含着苏州古建筑传 统的斜坡屋顶的基 本概念,东西方的 图形自然转换,简 洁、抽象、有力度, 不知不觉之中完成 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6、传统手法: 一层展厅中, 方形的玻璃 窗后种植的 一小片翠绿 的竹子,随 着微风轻轻 摇曳,和展 厅静谧安置 的文物形成 了动与静, 明与暗自然 活泼与安静 古朴的对比。
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 环 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 本身的独立性, 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 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 恰到好处。

最新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资料

最新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资料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日期:2010-04-08] 来源: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 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69●观点摘 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设计思想;创作手法Abstract:Through a wealth of legends, fromthe Spirit of Plac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Mr. Ieoh Ming Pei’s Suzhou Museum design stages of new building design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ext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history, Mr. Ieoh Ming Pei conjunc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space, shape, garden, etc. analytical work, study and master the sophisticated design ideas and superb design skills.Keywor ds:Suzhou Museum;layout;space;modeling;garden;design idea;cre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3-0069-071 大师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与光线通过白色墙壁的漫反射被再次加强, 室
内明亮, 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恰。
二、 苏州博 物馆 门厅处屋顶 的采光 设计
门厅处形制特别, 新馆建筑本身为了吸收古典江南园林飞檐的
飞檐” 一方面体现尊卑思想, 一方面又是技术所及的实用性造型, 贝 特色, 将古典意义之中的檐抽象概括成为由四个三角形钢架结构组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苏州博物 馆藻井 的采光设计
“ 藻井” ,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装饰, 一般只限于寺庙宫殿的主 体建筑, 形状高起如伞如盖, 在交错重叠的梁椽之上, 构成方形、 圆 形、 多边形的凹面, 并在它的平面和边框上加以楼空或繁复的雕琢 , 使之富丽堂皇。 据说上古屋顶的顶部留有天窗, 就是藻井的雏形。
成 的几何 形 态( 见图 3 ) , 飞檐 从 门之 上直 插 向外 , 由于飞 檐的 阻挡 ,
光线被大面积的阻隔在外, 为了确保大厅内有充足的光线又不影响 建筑的设计理念, 飞檐由玻璃与钢 架结构制成, 在玻 璃檐之下附着
着密集 的金 属遮 阳板 , 使 得这一金 属 结构 成为 半封 闭性 质。 除 此之
的研 究其建 筑上 的融合 特点。 另一方面 可 以从中归纳出建 筑设计 中的采光设 计的 各种细节 、 功用及其 中蕴 含的 人 文精神 . 以便 对以后 的建筑设 计 中自然光 能源 的充分利 用提供可 以参考的材 料依 据。
关 键 词 :苏 州 博 物 馆 、屋 顶 、自然 光 、控 制
新馆 在屋顶 的设计上 , 主建筑 大 厅的 中央 同样有 “ 藻 井” 这一 部分 ,


屋顶采光问题 , 也使体量得以减小, 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从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