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
转:河北四大瓷碗之井陉窑

转:河北四大瓷碗之井陉窑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之国,巍巍太行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井陉窑、磁州窑、邢窑、定窑,河北四大瓷窑,在水与土、泥与火的缠绵里,烧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瓷器,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故事。
这一回咱们要说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这里曾经创造了怎样的辉煌、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呢?今天开始我们就说一说河北四大古瓷窑。
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太行山下的井陉窑。
去井陉窑之前,我们先到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子看看。
这就是正定南杨庄,前些年归了石家庄长安区。
我在根脉文化系列曾经说过,上世纪,南杨庄发掘出了仰韶文化遗址,轰动了全国,还留给世界陶瓷史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在5500多年文化层中发现了三片釉陶片,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瓷器。
它的出现,将我国的瓷器历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瓷器与陶器有着三种本质区别:一来,瓷器烧制要在1200度以上,而陶器烧制的温度700-900度;二来,瓷器原料是瓷土,而陶器原料是泥土;第三个区别就是,瓷器结构致密、不透水,而陶器质地要疏松、透水。
南杨庄地处平原,绝对没有瓷土。
那瓷土从哪儿来呢?当然是来自太行山。
古老的太行山,是地质学上新生代隆起的山脉,但这里却包含了十几亿年的地层,瓷土资源丰富。
从河南辉县到北京和河北交界的涞源,分布着广泛的瓷土矿。
从南杨庄到太行山最近的垂直线路,肯定是井陉。
或许早5500多年前,井陉的瓷土就被南杨庄先民发现了。
南杨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瓷器发现地,有图有真相、有实物为证。
由此推测,井陉窑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烧制地。
考古工作者在井陉盆地先后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到5000年前的古陶。
悠久的陶器烧制历史,为井陉窑瓷器技艺的发祥奠定了基础。
在井陉欢喜岭商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精美的井陉白陶,那工艺水平,和殷墟发现贵族用的白陶没什么区别。
这就意味着,井陉窑与殷墟白陶一样,具备了烧制瓷器的基础。
在很多历史文献上,也留下了关于井陉窑的记载。
河北井陉县北防口瓷窑址调查报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井陉县北防口瓷窑址调查报告摘要: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1989年10月,通过多次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11处。
2015年7月,井陉县北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瓷窑址。
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北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关键词:井陉窑北防口村瓷窑址晚唐五代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绵河、甘陶河、冶河及其支流上,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柴与煤燃料,加上便利的水路交通,孕育了精彩的河北第四大窑———井陉窑。
1989年10月,河北省文物复查队在井陉县的天长镇、河东坡、东窑岭发现了宋金瓷窑址,标志着井陉窑窑址的发现。
1993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井陉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井陉窑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确认井陉窑址范围共10区,分别为天长镇的河东坡区、城关区、东窑岭区;秀林镇的梅庄区、秀林区、南横口区;南陉乡的南陉区、北陉区;孙庄乡的南防口区和井陉矿区的冯家沟区。
2005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孟繁峰先生等人在秀林镇北横口村采集到金、明清时期的遗物与窑具,确认了井陉窑第11处窑址的发现。
2015年7月,北防口村村民在旧村南门龙王阁北侧地下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了部分白釉碗、漏斗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瓷器与窑具,县文保所派人对现场进行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窑址。
2016年4~6月,为明确井陉窑址的分布范围及埋藏情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因北防口窑址是最新发现的窑址,故对该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勘探,现将工作情况简报如下。
耿宝昌谈井陉窑

耿宝昌先生谈井陉窑2000年12月4日至5日,我国著名的陶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和中国文物流通协调中心研究员陈华莎女士来河北文物研究所,参观了井陉窑瓷器,提出了对井陉窑的保护建议,并与我所孟凡峰先生和河北省文物交鉴定组穆青先生就井陉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谈。
现经整理,予以发表。
孟先生: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井陉窑窑址被发现,我们对其窑址分布、烧造方式、瓷器种类、瓷器装饰特点有了比以前更清楚的认识。
耿先生:井陉窑很早就有记载。
考古重新发现只是近几年的事。
河北三大窑——定窑、邢窑、磁州窑从此要添一个新的窑口。
孟先生:井陉窑烧造时间跨度大,上至隋代,下至明清。
地理位置特殊。
其北为定窑,南为邢窑,西去山西不过一驿路程即是柏井平定窑,均有陆路相通。
且自然条件适宜制瓷,瓷土、釉土、水源、燃料当地均有丰富的出产。
陈先生:平定窑,最早可至唐中后期,中心在平定柏井镇,水既生先生发现。
水先生属轻工业部,年轻时调查过平定窑,现已70多岁,住在太原市,为人热情。
水先生有许多瓷器标本,大多是瓷片,有山西临汾龙瓷枕(板截窑多瓷枕)和辽代大同青瓷。
水先生自己会烧窑。
前几天冯先铭先生的女儿曾去水先生处拜访。
孟先生:井陉窑窑址出土瓷器标本,百分之八十系白瓷,也有部分黑瓷,黑瓷釉色闪亮。
另外还出产三彩器。
出产瓷器分精粗两种,从精致瓷看,井陉窑有是官窑的可能。
耿先生:或者定窑和井陉窑互相分配来自官方的的任务,应考虑金代地域范围内是否有同类器,可以在金国腹地找寻。
辽宁、吉林等地有黑釉器和带梅花彩器物。
邢、定、井、平定窑范围地区再向西可延伸至山西太原、临汾;往北是北京磁窑务、龙泉务,承德隆化安州窑以及内蒙赤峰的缸瓦窑,经山西大同,然后向东北发展了。
以前认为井陉窑只是出产粗黑瓷,象“天威军官瓶”,在青岛博物馆和故宫都有保存。
此次发现出土于井陉窑窑址的黑瓷,非常精致。
胎白坚致,釉色好。
此件仿建窑黑釉菱花碗很少见,外结晶釉。
定窑也有同类瓷片。
井陉窑瓷器发展与收藏价值

井陉窑瓷器发展与收藏价值井陉窑的发展在中国瓷器历史中共留下一千年余年的步伐痕迹,其自隋朝而始,至元代势微,至清而彻底终结,最早的井陉白瓷发掘于距今约一千四百年的井陉窑遗址中。
井陉窑与磁州窑、定窑、邢窑并称为河北四大名古窑,在整个烧造过程中均以白瓷为主,也多烧黑釉瓷、黑褐釉瓷及绛瓷,偶见黄釉瓷、绿釉瓷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1:明井陉窑黑釉茶罐,成交价格RMB5,750,成交时间2018-07-01。
高14.5cm;口直径5.3cm,撇口,细短颈,下腹垂鼓,圈足,造型丰腴,庄重典雅,隽美多姿。
胎质细腻,施窑变釉,釉面光洁莹润。
为河北井陉窑烧造。
井陉窑发迹于隋朝,初烧阶段的井陉此瓷器以白瓷、青瓷及黑釉瓷居多,器物造型基本都圆整周正,釉色透亮匀净。
其中,隋朝井陉瓷的白釉瓷器胎色两种,一是纯白,二是青灰。
图2:北宋井陉窑白釉刻双鹿枕,估价HKD80,000-100,000。
长20cm;高11cm,枕呈长方形,枕面微凹,两端上翘,周壁直立,底无釉,两侧壁中部各有一气孔。
枕面双线开光,内刻双层图案,外层戳印梅花易圈,内刻一对梅花鹿,两鹿相对而卧,形象生动,神情悠闲自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同类枕头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有藏,为1960年河北井陉柿庄宋墓出土,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
在工艺上,胎多施以白色化妆土,再罩透明釉,釉色多有闪青或者偶见偏黄白色。
到了唐朝,井陉窑迎来了第一个盛烧期,此阶段最大的特色是出现了隋朝三种釉色器物以外的、里白外黑的双色釉器,同时中唐开始的井陉瓷在装饰上逐步大面积出现划花、剔花、刻花及点彩等多种外范印花技法。
发展到此时,井陉白瓷的烧造技艺已经比较成熟,唐白瓷精品中的不少器物都来自井陉窑,这些瓷器无一不在厚朴大气中透露出精致庄重的美感。
图3:金井陉窑鱼纹枕,估价HKD40,000-60,000。
高20cm;宽9.8cm;直径13cm,枕成长方形,状如银锭,枕面下凹,两头未翘,前后壁直,两侧壁斜展,平底,底部开两个气孔。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

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
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
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
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
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
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
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瓷片。
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图一井陉县唐墓出土的细白瓷双鱼瓶侧视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
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
笔者认为孟繁峰先生的判定是正确的,理由是这件双鱼瓶在形制和装饰上,与唐代邢窑出土的双鱼瓶[3]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图二)。
第一,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窑址出土的双鱼瓶在形制上有明显不同。
如前者的两侧粘有锯齿形穿带槽,而后者的两侧没有这种穿槽,只有上下穿带系孔。
在圈足上也不相同,前者是矮圈足外撇,而后者是高圈足外撇。
第二,井陉出土的唐代双鱼瓶与邢窑出土的双鱼瓶在装饰上也有明显不同。
如前者的前后腹部刻有鱼头鱼眼和鱼鳞纹,鳞纹为片状,而后者的鱼鳞纹为圆圈形。
乡愁记忆 千年窑火——“井陉窑”大瓮

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缸”慢慢退出寻常百姓家,也结束了用传统 工艺制作的古老辉煌历史。
CERAMICS SCIENCE & ART 11
瓮,也称缸,大家并不陌生,是一种陶瓷原 料烧制而成的盛器,经久耐用,深受广大群众所 喜爱,曾长期以来,大缸一直是每家每户日常生 活中无可替代的必需用器,“大缸” 是富足、美 好生活的向往,根据用途可分为水缸、粮缸、酒 缸、腌菜缸、发酵缸等。
大缸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烧制其发展历 史悠久,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置县以后,井陉 矿区冯家沟一带就开始了土陶生产,这是有据可 稽的,一九七九年井陉矿区矿市街十字路口的古 墓 中 , 岀 土 陶 罐 15件 , 均 系 西 汉 时 所 制 , 一 九 八 一年在井陉矿区天户村西北西禅院遗址,农民平 整土地时,曾发岀现红色焦土和陶瓷瓦砾,专家 鉴定为唐代以前的窑址遗物。到明清时,冯家沟 一带的陶瓷生产已发展到十几户手工作坊,并建
庙宇以求平安,冯家沟村老君庙清雍正四年七月 重修碑文载“邑城北三十里许、瓮家沟旧有窑神 阁 一 座 ( 公 元 1726)地 基 狭 隘 , 并 要 修 葺 禅 堂 之 所 , 至 康 熙 六 十 年 ( 公 元 1721年 ) 阁 西 … … ” 。 冯 家 沟 村 戏 楼 现 有 清 乾 隆 十 九 年 ( 1754年 ) 新 建 戏楼碑记云” ,兹于乾隆十年间於官沟中开矸 窑……”,由此可见,井陉矿区冯家沟村当时的 陶瓷生产己相当兴隆。
10 CERAMICS SCIENCE & ART
言 论 SPEECH
凭经验操作,要严格掌握烧成温度,这是烧成的 关键,因制品又大又厚,还必须严格掌握窑内温 度分部的均匀性,因大缸体积大,会发生爆裂, (这样大件至今还是不易烧制的大件陶器)掌握 温度是靠观察“土鸡” 的变化,“土鸡”是烧窑 师傅自己做的,即放入窑内,用来测定温度,在 装窑时留好“土鸡”的鸡台,外留一小个孔,所 谓“窑眼”以便烧窑工及时进行观察,“土鸡” , 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化,锥尖下弯,根据弯 曲的形状、变化,即可掌握窑内温度,在烧窑点 火前,还须上供祭窑神,求神明保佑。烧窑则是 窑主们的命脉所在,流传着,“火里求财 不容 易,成一窑黄金千两,败一窑倾家荡产”,就是 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当窑内燃起熊熊烈火时, 窑主、陶工们的命运便全寄系在窑火中,全靠烧 窑工们的技术和经验操作烧造,人们便期昐于茫 茫幻想中的神灵。经装窑、烧窑、冷却、开窑程 序,一窑下来须用十几天,经过烧 制后的陶瓷 大缸制品,源源不断地销往至四面八方,以满足 人们生活需求。这里曾在制作大缸的基础上,还 生产过耐腐蚀的硫酸陶瓷工业用大缸、大型高浮 雕双龙艺术大花缸、日用细瓷、建筑陶瓷、耐火 材料、特陶,烧成已用隧道窑烧制大缸和机械成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

关于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作者:杨文山来源:《文物春秋》2014年第01期【关键词】唐代;邢窑;井陉窑;细白瓷【摘要】关于唐代的井陉窑,文献中不见记载。
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方知唐代井陉窑的实际存在。
唐代井陉窑白瓷多为粗瓷,但也有堪称精品的细白瓷。
以往人们常常将唐代井陉窑的细白瓷误定为唐代邢窑产品,本文仅举两例,旨在纠正以往人们的这种错误归口。
据笔者所知,有关唐代邢窑的文献记载至少有8处[1],但位于今河北中部的唐代井陉窑在文献中却不见记载,故人们对唐代井陉窑全然不知。
在唐代井陉窑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井陉县及其邻县唐墓出土的实为井陉窑的细白瓷精品,往往将其定为唐代邢窑的细白瓷产品。
现举两例,便可知这种误判。
一、唐代井陉窑细白瓷双鱼瓶上世纪70年代,井陉县唐墓出土了一件细白瓷双鱼瓶。
该瓶的形制为圆沿直口,短颈丰肩,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部两侧粘有锯齿形条槽,上下有穿带的系孔。
主体装饰为上腹前后两面刻有鱼头鱼眼纹,下腹前后两面刻有密集的鱼鳞纹。
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堪称唐代细白瓷精品(图一)。
该瓶由河北省博物馆征集,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鉴定为“唐代邢窑白瓷”。
1990年,笔者随河北电视台《中国陶瓷》大型系列片摄制组[2]访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时,孟繁峰先生取出了在井陉县出土的唐代瓷片。
在笔者看后认为“这些瓷片不像是邢窑瓷片”后,孟繁峰先生认为“这些瓷片既然不是邢窑产品,那它很可能是唐代的井陉窑产品”。
当时笔者提到“在文献记载中不见唐代有井陉窑”,孟繁峰先生认为“文献不见记载唐代有井陉窑,可能是文献失记,相信如果通过发掘,可能证实唐时有井陉窑”。
在井陉窑发掘之前,孟繁峰先生曾对冯先铭先生将井陉县唐墓出土的双鱼瓶定为邢窑产品提出过质疑,理由是此瓶的出土地点在井陉县境,再加上它的胎釉与井陉县发现的唐代瓷片很相似,因此认定:“这件唐代双鱼瓶,应是井陉窑的白瓷产品。
”在孟繁峰先生主持井陉窑发掘之后,他坚信这件唐代双鱼瓶应为井陉窑产品无疑。
一个重要的发现要要读《井陉柿庄宋墓群发现唐代纪年墓》

1960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河北井陉县柿庄村南壁画墓群进行了发掘,共清理了排列有序的9座壁画墓。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派员照相、测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派员临摹壁画,文化部古代建筑修整所派员鉴定仿木结构。
大家通力合作,完成发掘、照相、测绘、临摹、迁建M4、回填保护等工作。
《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了唐云明先生执笔的考古报告[1]。
自此,这处宋金时期的壁画墓群在中国宋金壁画墓考古中占了一席之地。
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今读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简报,获悉2003年初在这一墓群内又发现了一座纪年唐墓,尽管资料有限,却深感价值非同一般,有以下几点新认识奉献于读者。
一、突破了这处省保单位的时代上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知发现墓葬的信息时,因村民已经在该墓之上营建了新墓,因而不能准确获知墓室形制,尤其墓内是否绘有壁画。
出土的随葬品可证该墓时代为唐,特别是出土的一合砖志,使该墓成为墓群内发现的第一座有准确埋葬时间的纪年墓,因而在其被判定为宋代或宋金墓群的40年后,又将时代上限提升至唐。
从各方面材料分析,这处尹氏家族墓地至少应该起始于唐代,历经宋、金、元、明、清一直延续使用至今,长达1300年之久而不迁,这在考古学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史以至人口发展史等方面都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材料。
有此重要新资料的发现,省保单位柿庄墓群的时代界定看来还需要更河北法。
因胎质稍粗,施用化妆土修饰的方法,在井陉窑是自隋代既见的常用修饰手法之一,这一点有同于另两大白瓷窑口的邢窑和巩义窑,看来它们当有着共同的艺源。
黑釉小碗(S M11∶2),胎虽稍粗,釉色甚好,井陉窑虽隋代既不乏黑瓷作品,但唐前期的同类器物至今尚未发现,此件形制上同五代初期的同窑同类纪年产品[2]相比,腹斜收曲度稍小,底部直径稍大,显得较为厚重,自可作为分期一界点。
陶罐(S M11∶3),侈口,矮束颈,广肩,鼓腹斜收,平底,器高和腹径仅相差1厘米,与唐晚期、五代初期者器形瘦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与盛唐最大腹径在器中部相似,器形整体仍显雍容大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收稿日期:2000-09-25作者简介:郭济桥(1973 ),男,助理馆员。
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职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至今。
主要从事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方向邺城考古和北方瓷窑考古。
郭济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 050061)摘 要:井径窑制作以白釉器为主,唐代多点彩装饰,金代多印花。
井器以瓷枕最具特色,装饰手法多戳印划花。
图案为姿态各异的鹿和牛。
金代井器运销全国,以正定为中心,行销各地,记载很多。
以海丰镇为中转站,出口海外。
井陉窑地近邢窑、定窑。
其西为山西平定窑,平定窑有可能与井陉窑同为一窑,从文献可见端倪,但平定窑资料尚未公布,此观点有待进一步证实。
井陉窑之此种地理位置是其发展的自然原因之一。
井陉窑的兴衰也有其社会原因。
井陉是太行八陉之一,金国对其管理很严格,井陉率先恢复瓷器生产。
另外战乱也使邢、定两地工匠来到井陉,为井陉窑之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井陉窑;考古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642(2001)02-0046-02 历史文献有许多关于井陉窑的记载。
如 乾隆正定府志!卷十二物产∀:#∃∃正定府产瓷器,缸坛之属也,明时充贡出井陉。
% 大明会典!工部十四∀:#洪武廿六年定,凡烧造贡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起取人匠入京∃∃凡在京烧造,天顺三年题准,琉璃窑瓷缸,十年一次烧造。
旧例,缸土、釉土派行真定府。
%再早的记载如 金史!地理志∀ 河北西路∀#真定府。
产瓷器、铜铁。
%#有丹粉场、乌梨。
%尽管关于井陉窑的文献记载有许多,但井陉窑的窑址却未真正发现,1973年,冯先铭先生发表了 志书中一批有待调查的瓷窑∀,将井陉窑排在了61个有待寻找的瓷窑址的首位。
一九八九年十月,河北省文物局抽调全省业务人员对太行山东麓县市进行文物复查(文物研究所孟凡峰先生负责井陉县地下文物的补查)。
考古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井陉窑的三处窑址。
自八九年至今,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调查,共发现九处窑区,包括东关、河东坡、东窑岭、梅庄、南秀林、冯家沟、南陉、北陉、南防口,共三大片,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米。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93年、1998和1999年对井陉窑及相关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于1996年发现金代印花模子,1999年出土三瓮元代瓷器窖藏。
通过调查、发掘和征集,发现和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矸子井、澄浆池、作坊、窑炉、墓葬和众多窑具和瓷器。
通过这几年的调查和发掘,对井陉窑有了初步的认识。
发现的井陉窑历时七百年,包括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几个时期。
与其他窑口相较,井陉窑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其烧造历史中,均以烧制白瓷为主,绛釉、黑褐釉、黑釉瓷次之,也见有少量的天目釉、绿釉、黄釉器。
白釉无论时代早晚,细瓷均为纯白,中粗瓷则白中泛青,到晚期(元代)则呈浅豆青色。
装饰方面所见标本自晚唐开始使用点彩,宋代出现划花、刻花和印花,金代印花大盛。
器形以各式的碗盘为主,其次为钵、盂、瓶、壶、尊、罐、盒、盆、炉、灯、枕、建筑构件及人物、动物小塑玩具等。
所见瓷枕最具特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剔花等,以戳印加划花之奔鹿、奔牛、卧鹿、立鹿、对鹿及宫女图枕%等为代表性产品。
此外,在第一次发掘中,五代层中还出土有代官字款的细白瓷盒片,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金粉装饰的白瓷盘。
在发现琉璃构件的同时也发现了烧制三彩器的线索。
通过对井陉窑特征的确定,可以得知,山西的平定窑和盂县窑都属井陉窑系列。
井陉窑的兴起、繁荣及衰落有其自然原因也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
隋代瓷器生产较南北朝有了非常大的发展,生产中心虽仍在南方,但已有了向北发展的趋势。
井陉窑的始烧期正是在这个时段。
在井陉县,随处可见制造瓷器用的矸子土,属于配料用的石英、长石,以及釉土。
含金属釉土矿,如铜、铝、铅、锌矿石等,当地均有出产,另外,遍山的森林,厚厚的煤层,丰富的水源更使得井陉有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
经过隋代的发展以后,到唐代,我国的白瓷制造已十分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河北境内以邢窑、曲阳窑(定窑)、井陉窑最为突出。
由于环境上的相对闭塞等原因,井陉窑在盛唐与宋代的经济大发展时期,被名气更大的其余两窑的光辉所掩没。
井陉窑最出名的年代在金代。
其产品由绵曼河及井陉驿路水陆两道东出井陉可达真定(正定),真定成为井陉窑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遂有#真定府产瓷器%真定瓷的记载,真定井陉窑产品运销全国,并远销国外。
金代井陉窑的发达有其政治原因,因为井陉的战略地位重要,金人加强控制,使之比邢、定较早恢复了社会生产秩序,故而能在金初出现了它不曾有过的#繁庶倍昔%第37卷第2期2001年4月中 国 陶 瓷CHINA C ERA MICSVol.37No.2Apr.2001的景象。
在这种社会安定的背景下,依托本已发达的陶瓷制造业,加之吸引了邢、定的工匠,使井陉窑率先发展起来。
元代井陉窑开始衰落,这和南方景德镇瓷器制造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井陉窑产品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均有收藏。
不过因为井陉窑发现和研究起步较晚,许多井陉窑的瓷器被认为是定窑器、磁州窑器物。
比如周淑兰、胡美生编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其中99 101、103页#宋定窑划花奔鹿、卧鹿、对鹿、奔牛枕%;第199页#宋定窑戳印花枕%;李秀珍、张慧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陶瓷枕概述∀(1992年第1期)图版二之8!12#宋磁州窑灰釉剔花瓷枕%、#宋磁州窑双鹿纹瓷枕%、#宋银锭形刻花瓷枕%等均为井陉窑产品。
2000年7至8月在廊坊安次区发现井陉窑金代印花瓷片。
2000年6月至8月在黄华发现大量金代井陉窑瓷器。
井陉窑作为河北省第四大名窑,其发现和研究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确定了一些(如戳印印花枕)典型井陉窑的器物,纠正了一批此前误定为磁州窑、定窑或邢窑产品的偏差。
将推动北方白瓷发展史研究进一步深化。
其次,井陉窑的发展和研究不仅使邢窑定窑关系的研究增加了一个重要的中介,也使河北、山西即太行山左右两大地域的古代陶瓷业直接地联系到一起。
再次,井陉窑的晚唐和金代两个盛烧期,在北方陶瓷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井陉窑在此阶段的研究,将增添此阶段陶瓷工艺发展的技术资料。
井陉窑的发现很晚,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它还有许多问题须要研究,进一步研究井陉窑的丰富内涵、确定井陉窑的创烧时间与源头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目前,井陉窑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展开。
THE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F JINGXINGYAOGUO Ji qiao(Hebei Institute of Cul tural Relics,Shijiazhuang 050061)Abstract:The producing process of Jingxing yao &s china has been known which include sprospecting,making and adorning.We found 2ovens of china which belong to the era of late Tang and Jin.the seventh oven and the second oven belong to the era of lateTang.The fifth oven and the third oven belong to the era of Jin.They have their own styles.The evidence selling overseas about Jingx ing yao &s china has been found.Hai feng Town is a market selling the jing xingyao &s china.it is a coastal town from which the Jingx ing yao &s china has been seld world wide.Haifeng si te has been found at 2000.Jingxingyao &s genesis and wane has natural and social reason.Jingxingyao &s research shall push the research about the northern china oven.Jingxing yao relate Hebei province and Shanxi province.Keywords:Jingxingyao;archaeology(上接第38页!Continued fro m page 38)料 1990(4)5-7[3] 史国林等 莫来石 硅线石质窑具的研制与应用 中国陶瓷1989(2)18-23[4] 沈继耀 合成莫来石耐火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硅酸盐通报1993(5)34-36COMPARING MICROSTRUCTURE OF CORDIERITE MILLITEKILN FURNITURE MATERIAL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RE N Yun(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 tecture and Technology,Xi &an 710055)Abstract:The paper compare microstructure of Cordieri te M illite kiln furni ture materials from domestic and abroad.The difference is found out and analyzed effects for material properties.Keywords:cordierite;mullite;microstructure!47!第37卷第2期郭济桥 井陉窑的发现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