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
作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作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作文写作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培养我们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工作中,良好的写作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作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基本要素1. 主题与观点:在写作之前,明确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主题是文章要讨论的中心议题,观点则是作者对于主题的立场和看法。
明确主题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组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结构与逻辑:好的作文应该有清晰的结构和合理的逻辑。
一篇文章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可以用来吸引读者,正文部分是对主题展开的详细叙述,结论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归纳。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每个段落的逻辑关系,确保内容紧密连贯。
3. 语言与表达:语言是作文的表达方式,因此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十分重要。
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复杂的表达方式。
另外,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以确保文章通顺流畅。
二、写作技巧1. 提前准备:在动笔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进行头脑风暴和制定写作计划等方式来积累素材和构思思路。
提前准备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效率,并且可以避免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断层。
2. 简明扼要:切忌啰里啰唆,要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
避免出现冗长的句子和过多的修辞手法,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扰。
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文章进行精简和梳理,确保每个句子都有明确的表达和功能。
3. 逻辑严谨:文章的逻辑性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注意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连接,避免出现思路跳跃或重复性的问题。
同时,要尽量避免使用主观臆断、情绪化表达或过度简单的推理,要通过合理的论证和事实依据来支撑观点和论述。
4. 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写作中,要注意使用多样的句式和词汇,以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范文、进行语法和词汇的积累,以及多加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
文章写作的要素

文章写作的要素一、引言在进行文章写作前,我们需要了解文章写作的要素,掌握这些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文章更加准确、清晰、连贯。
本文将介绍五个重要的要素,分别是:主题、结构、语言、逻辑和修辞。
二、主题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确定主题时,我们需要思考文章的目的和受众,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或论点。
主题的确定有助于文章的逻辑推理,使文章内容紧密有序。
三、结构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章内容。
一般来说,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1. 引言:引言是文章开头的部分,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入文章的主题。
引言可以使用引语、事实、问题等方式,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并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主要部分,用于展开论述或阐述观点。
在正文中,可以采用分论述的方式逐步展开要点,并进行逻辑上的推理和论证。
3. 结论:结论是文章的总结和归纳,用于给读者留下深入思考或总结的印象。
结论应与引言呼应,回顾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四、语言语言是文章的表达工具,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在写作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汇选择: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能够使文章更加精准和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模糊的词汇,以免让读者产生困惑。
2.句子结构:句子结构的合理使用能够使文章更加通顺流畅。
长短句的搭配、并列句和复合句的运用能够增加句子的变化和层次感。
3.段落划分:合理的段落划分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
每个段落应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并通过过渡句与前后段落进行衔接。
五、逻辑逻辑是文章的思维顺序和推理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写作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总分结构:总分结构是一种常用的逻辑结构,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
在正文中,可以运用总分结构进行论述,逐步展开要点。
2.因果关系:合理运用因果关系能够使文章的论证更加有力。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文章的基本要素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是文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往各种写作论著论之甚详,但对其概念内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义并不严格。
新近出版的写作论著,或沿用旧说,或虽有改动而仍值得商榷。
本文拟从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要求出发,结合有关知识,对这四个要素概念的种种“定义”质疑问难,并试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以就教于写作界同行。
主题最常见的定义是:“主题是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
”这个定义由来已久,似无庸置疑,但仔细想来,它似有片面之嫌。
常识告诉我们: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这个定义只及“达意”(表达的基本思想),而不及“表情”,岂不为缺漏?或谓“达意”即“表情”?若然,岂不是说情感与思想等同?但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感是与思维不同的心理过程,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的形式和外部表现的形式”,具有极为复杂的社会内容。
虽然思想左右情感,但情感也会左右思想。
详而言之,在实际心理过程中,有时思想是主流,有时情感是主流,尽管二者不可割裂。
美国的J .M.索里、C.W.特尔福德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当全部反应在性质上主要是情感反应时(主要是内脏的),观念性的期望与知觉的和概念的意义(主要是神经的)同样也可以成为全部反应的组成部分。
”反之亦然。
心理过程中思想与情感所占地位的不同,“外化”或表现为不同文体中主题类型的不同。
在逻辑类文章中,是“理为主”,在形象类文章中,是“情为主”。
文论上说的“辞以情发”就是指的后者情形。
各种形象类或文艺类文章,旨(主题)在“表情言志”,“以情感人”(不同于逻辑类的“以理服人”)。
写这类文章,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发乎情——“能憎,能爱,始能文”(鲁迅),终乎情——“情尽言止”。
所以,为使“主题”或“主旨”的定义更有涵盖性,定义的中心词就应是思想与情感二者,即定义为: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
作文的基本要素与结构

作文的基本要素与结构作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良好的作文结构和基本要素是写作优秀作品的基础。
本文将从作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作文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作文内容的基本元素。
作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题目:好的题目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概括主题,突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2. 开头:开头要生动有趣,引出文章的主题。
可以使用引言、描述场景等方式,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3. 正文:正文是作文的重点部分,是作者表达思想观点的内容。
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结构紧密。
可以通过举例、引证、对比等方式来支撑观点。
4. 结尾:结尾要有总结性陈述,概括全文,强调主题。
可以使用感慨、展望、发出呼吁等方式,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其次,作文的结构是指作文整体的组织架构。
常见的作文结构有以下几种:1. 议论文结构:议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入部分、论证部分和结论部分。
引入部分引出主题,论证部分阐明观点并提供依据,结论部分总结全文观点。
2. 描写文结构:描写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引子、主体和尾声。
引子描述背景,主体部分详细描写人物、事物,尾声进行总结。
3. 叙事文结构:叙事文结构相对简单,一般分为开头、事件发展和结尾。
开头引入故事情节,事件发展描述故事发展过程,结尾总结故事,给读者以启示。
4. 说明文结构:说明文主要包括问题陈述、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问题陈述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原因分析阐明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作文结构的合理性和要素的清晰明了。
同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使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2. 文章要有层次感,段落衔接要流畅,在每个段落结尾要有过渡语句,使文章连接自然。
3. 注意行文流畅,段落长度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
4. 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重复或冗余的表达。
综上所述,作文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对于写作一篇优秀的文章非常重要。
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与技巧

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与技巧在小学语文写作中,要想写出一篇通顺、有内容的文章,首先要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与技巧,并给出一些建议和例子供参考。
一、基本要素小学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结构、情感、语言和技巧。
下面将对这些要素逐一进行详细的说明。
1. 主题主题是写作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可以通过构思、提问或者思考来确定主题。
在小学生写作中,主题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观点、一个小故事,或者对某个事物的描述。
2. 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决定了文章的逻辑顺序和组织,帮助读者理解内容。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明确的开头、承接部分、主体和结尾。
开头可以采用描述、引用、问句等方式吸引读者;主体部分可以按照时间、空间或者因果关系进行组织;结尾要有总结或者概括。
3. 情感写作是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观点的方式。
在小学语文写作中,情感可以体现在对主题的热爱、对人物的喜爱或者对事件的感受。
要注意合理调动情感,不要过分夸张,保持真实和自然。
4. 语言语言是文字的表达方式,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用准确、优美而地道的语言。
在小学生的写作中,要注意掌握一些简单而又准确的词汇和句型,增加写作的表达能力。
除了常用的汉字外,也可以运用一些比喻或者夸张的修辞方式,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5. 技巧写作技巧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关键。
在小学生的写作中,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比如,可以运用描写、对比、分类、排比等手法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技巧示例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写作中常用的技巧示例:1. 描述通过使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词语来描绘事物的外观、特点和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2.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来凸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或者相似之处。
比如描述夏天和冬天的差异,或者对比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分类将事物根据某种特点或者属性进行分类,使文章更有条理。
应用写作应用文的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1.5 应用文的基本要素

应用文结构的原则
①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②要适应不同文体的特点。文体不同,所选择的结
构就不同。
应用文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应用文运用语言的标准:准确、简洁、平实。 常见应用文的语言词汇 (1)开头用语(用于说明发文缘由,包括意义、
材料。 (2)材料的鉴别,占有大量的材料后要进行分析、比较,这就是鉴别。 (3)材料的选择:做到四个“应该”。 应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 应选择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具有广
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应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所谓“真实”是指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所
主题的表现方法
①标题显旨。就是在文章的标题中直接点明主题。如:《进一步研究部 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纪要》,这篇会议纪要就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 看就明白是讨论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的。
②开头点明主旨。这种方式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每一段的开头用简单 的语句陈述主题,使主题凸现出来。如:《2001年经济形势展望》: “展望2001年,经济回升的势头还比较微弱,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 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开宗明义,点明主题。
应用文的基本要素
应用文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材料、结构、 语言及表达方式这几部分。
应用文的主题
所谓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 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 或中心思想。主题也称为“意”、“主旨”“中心 论点”、“中心观点”等。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确立主题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以写作目的为立意依 据(通常情况下,一些应用文书写作是不需要作者 来提炼主题的,它本身是为着达成一定的目的而产 生的,例如机关领导的布置,上级机关文件某种规 定等);以材料本身的意义为立意依据。
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文学素养。
而要做到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掌握一些基本要素。
本文将为您介绍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及其重要性。
一、主题思想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作文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它可以表达作者的观点、感受、理念或者思考。
在写作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主题思想,确定要表达的内容。
只有在有明确的主题指导下,作文才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结构安排结构安排是作文的骨架。
好的作文应该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合理的结构布局。
一般来说,作文可以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要简明扼要地引出文章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主体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以展开论述、举例、引用或者对比等,来说明主题思想;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给读者一个合理的结尾。
三、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作文的基础,也是体现写作水平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语法、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都能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同时,作文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用简练明了的语句,避免过多的词藻或者啰嗦的表述。
四、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作文的思维逻辑,也是表达观点的逻辑。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在写作时,要注重论证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通过推理和演绎来展开思想,使全文论述有条不紊,有力地支撑起主题思想。
五、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作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
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都能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当然,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使用,以防失去真正的表达力。
总之,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思想、结构安排、语言运用、逻辑推理和修辞手法。
掌握这些要素能帮助我们写出优秀的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写作能力,并不断的练习和积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写出一篇优秀、有影响力的作文。
文章四大要素

文章四大要素从总体上说,实用型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体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从内容方面来看,实用型文章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处理某项具体工作而撰写的应用文,其内容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二是从形式方面来看,实用型文章大都有着固定的体式,带有一定的程式化特点。
具体地说,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是一切文章的构成要素,实用型文章的特征就分别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一)主指单一、集中、明确主指是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意图、主张或看法在文章中的体现。
单一、集中、明确是应用文主旨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说是对应用文主旨的要求。
所谓单一,是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只能围绕着一个主题把问题说清说透。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应用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而这个中心应是全文的统帅。
所谓明确,是说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者的意图和主张是什么,要使读者一看便知。
(二)材料多样、真实、有力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
善于从材料出发,注意让材料说话,才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写出内容充实、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文章。
从材料本身的形态来看,事实与理论是材料的两大类型。
如果再作进一步划分,事实则有事件与情况、实物与现象等许多种,理论则有方针、政策、规定及概念、原理、学说等等。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之分。
不同类型的材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观察、实验和调查是在实践中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途径,是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渠道;查阅文献则能够集中获取理论材料,第二手材料主要由此或通过调查得到。
真实是实用型文章的生命,而材料的真实又是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首要条件。
有力是实用型文章的材料所应具备的另一个特点。
有力首先是说材料要能为主旨所统率,而不是游离于主旨之外,或同主旨相悖;其次要求所用材料为主旨的表达所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
(三)结构合理、谨严、固定简单地说,结构是文章的内容构造;安排结构,就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合理地组织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基本要素第一章主题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
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
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
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
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
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
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
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
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
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一)主题的作用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
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
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
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
元代程端礼说:“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
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
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
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
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
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
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
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
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
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
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
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
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
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就没有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偶然的成分,只选取那些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的材料,即材料“典型性”问题。
所谓“去伪存真”,就是要舍掉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确切的材料,即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所谓“由此及彼”,是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在比较中去探寻事物的内部规律,即思维的“联想性”问题。
所谓“由表及里”,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在钻研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即思维的“深入性”问题。
所谓“改造制作工夫”,就是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的作用,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事物“连贯”起来的思索,从而达到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那个“飞跃”。
主题的提炼,又叫炼意,就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文章表达意向的过程。
准确地达到对事物全体的、完整的、内部规律的认识。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是抓住了主题。
著名歌剧《白毛女》的主题确立,对我们是很有启迪的。
“白毛女”原是一个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奇故事:几个干部下乡开辟工作,起初群众发动不起来,召集大会,没人参加,群众都说到娘娘庙给“白毛仙姑”烧香去了。
干部们研究了这种情况以后,认为是地主存心破坏减租减息运动,利用农民的迷信思想捣鬼,于是就日夜暗中进行调查。
一天夜里,终于发现一个白发破衣的女人偷取了庙里的供果跑了,干部们立即跟踪追到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她。
她才讲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个贫农的女儿,还是在抗战前,地主用高租重债逼死了她的父亲,糟蹋了她,又把她遗弃了。
她怀着深深的伤痛和仇恨,逃进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几年,因为吃不上盐,见不上阳光,以致全身发白。
我们的干部把她救了出来,使她在太阳光下,在人民的政权下,重新过着真正的“人”的生活。
这个故事传到延安后,开始有的同志认为这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认为可以做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写宣传“无神论”;也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把“反封建”和“反迷信”两种主题处理在这一个材料里。
经过了对这个故事的仔细研究,作者们才抓取了更积极的主题意义——“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显然,这个最后的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它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
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要从中提炼出具有一定高度、一定深度的主题,就应该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要想提炼好主题,首先要做到反复实践,注意调查研究,深入掌握第一手材料。
要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不能脱离工作的实践。
其次,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
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再次,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们去调查了解工作中的某一个问题,有人这样反映,有人那样反映,这种种反映很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我们就要根据材料和已有的经验,再对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全面的的分析,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进一步综合,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本质的分析,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其本质规律的主题来。
三、主题的要求确立主题,应该做到正确、集中、鲜明、深刻。
(一)正确所谓主题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正确地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符合科学规律,而不是歪曲的、主观的、片面的。
对于应用文来说,正确性还应该包含着针对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要求,即文章的立意既要针对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出切实可行的原则、措施,又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把话说满、说过头。
要尽量避免“法立弊生”的现象出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正确,要求作者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指导来观察事物,认识问题。
(二)集中所谓集中,主要是指主题的简明与单一。
一般说,就是一篇文章的目的性要单纯。
一篇文章不宜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只能有一个主题,作为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把它说深说透。
因为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不要希冀在一篇文章里说明或解决许多问题。
主题要集中,还指文章的范围要小一些。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论文的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你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谈谈写论文》)。
这两句话很对,要集中笔力于一个问题或一个方面。
古人有所谓“小题大做”法,就是提倡从小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还有所谓“宽题狭做”法,就是从宽泛的范围中选取一个方面立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