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富论》论分工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阅读这部书让我对经济体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斯密先生的洞察力和远见赞叹不已。

在《国富论》中,斯密先生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财富的关键。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国民的勤劳和智慧息息相关。

同时,斯密先生还强调了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有效性,他认为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市场能够自动调节供求关系,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一点使我深刻理解到,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斯密先生的自由贸易观念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主张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提倡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国人民的共同繁荣。

这种开放包容的经济理念,对于当今世界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国富论》中对财富的本质和来源的探讨,让我对经济活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斯密先生指出,财富并非仅仅来自物质的积累,而是来源于生产过程中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

这一观点使我明白了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动力。

阅读《国富论》让我认识到,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交易的学问,更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科学。

斯密先生通过对财富、分工、市场和贸易的深入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宝贵视角。

【心得体会】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

【心得体会】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

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亚当·斯密(1723—1790)是最早提出分工理论的人。

他继柏拉图之后更为系统而深刻地论述社会分工的人,他把由柏拉图开创的对社会分工的探索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对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书中他还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国富论》的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 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说:“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斯密举出了著名的制针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分工怎样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他不仅与柏拉图一样看到了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推动作用的深刻原因。

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人的技巧因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在柏拉图仅仅看到分工使人们专门从事某一工作而日益增强了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分工节约学习新工作时间、专业易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的事实。

这是亚当·斯密对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

国富论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

国富论读书报告苏婧5071209255Chapter 1 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一.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以大头钉的制作为例观察产品对象:细微的产品(trifling manufactures)因为细小产品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各个工艺需要的人力相对较少,可以把从事各个步骤(branch)的工人放到同一个工房(workhouse)中进行观察。

而大件产品的制作过程虽然分工可能更多更明确,但是却不利于观察。

观察工人对象:没有经受过该工作教育的工人,并且对相关机械的使用并不熟悉以保证其他因素对工人生产力的干扰减到最小,来确保试验的准确性。

观察结果:以制造大头钉为例,可以把制作过程分为18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劳动分工,10个工人每个人都要自己独立完成18道工序,那么每人每天只能制作20个大头钉。

但如果进行劳动分工,即使是不完全的劳动分工(每人需要完成1-2道工序),每人每天也可以制作4800个大头钉。

二.劳动分工的优势在工业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工业领域比农业领域更容易进行劳动分工(纺织工与编织工总是非同一个人,但耙地者与播种者总是同一个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比农业发展得更为迅速。

以波兰,法国,英国,三个国家为例。

波兰的发达程度不如法国和英国,然而这三个国家同样质量的稻谷却售价相似。

但在工业领域,法国的丝织品更好,英国的毛织品更好,而波兰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

三.劳动分工提高生产力的原因1.提高了工人的灵巧度由于每个工人只需要专注于某一部分的工作,因此重复地劳动提高了他对此项工作的熟练度和技艺,使得生产率得到提升。

2.节省了在不同工序间转换的时间在不同工序间转换需要更换地点和工具,这样就消耗了时间,也容易让工人产生偷懒的情绪,劳动分工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3.促进了机器的发明以单一目标为目的地发明机器比以多个目标为目的地发明更简单也更快捷。

劳动分工使得人们更专注于解决单个问题,从而发明出更多得以促进生产力的机器。

关于《国富论》读后感五篇

关于《国富论》读后感五篇

【导语】《国富论》的⾸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门独⽴学科的诞⽣,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富论》起了重⼤的促进作⽤。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关于《国富论》读后感 翻读《国富论》,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思想的⼒量,诚如作者提到,技术可以提⾼⽣产⼒,思想也可以提⾼⽣产⼒。

但很有可能其影响⼒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每⼀点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

⽐如分⼯的概念,亚当·斯密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个⼈抽铁线,⼀个⼈拉直,⼀个⼈切截,⼀个⼈削尖线的⼀端,⼀个⼈磨另⼀端,以便装上圆头。

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乃⾄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种操作。

做出来的数量远远⾼于每个⼈单独做完全部⼯序的多得多。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对亚当·斯密个⼈思想的⼒量钦佩不已,他在1773年也就是242年前系统提出了分⼯这个概念。

其实,分⼯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甚⾄可以说,分⼯改变了世界。

分⼯的优点很多,包括,可以增加劳动者熟练程度,提⾼劳动⽣产率;可以节约⼀个⼈由⼀道⼯序转到另外⼀道⼯序的时间,减少管理压⼒;更容易促使劳动发明促进⾃⼰简化⼯序的发明。

因此,分⼯可以⼤幅度提⾼⽣产⼒,并在此基础上产⽣新的思想,从⽽导致现代社会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有组织的分⼯。

可以说,分⼯在现代社会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了先进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各⾏各业都在各⾃领域内创造出⽇新⽉异的变化和发展,当代⼀个国家的强⼤在很⼤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其中思想是第⼀位的。

由此,我联想起李总理今天上半年的6次国内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街、⾦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多次提及“创新”“改⾰”“互联+”,这些词的提出,可以说,都和总理对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紧密相关,⽽这些思考的落实则需要各⾏各业的⼈站在⾏业发展的⾄⾼点,充分发挥每个⼈的聪明才智,在⾏业内发挥各⾃的智慧和创造⼒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没有智⼒资本、⽂化思想的⽀撑,⼤到⼀个国家,⼀个⾏业,⼩到⼀个单位,只会⼤⽽不强,⽆法引领发展潮流,⽆法在国际分⼯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5篇)

国富论范文(5篇)国富论范文(5篇)国富论范文1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大学期间未能一读,赶上吴晓波书友会每月同读,选编本主次明晰,读来容易,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原来大学里的经济根底课都来于此书呢。

选编的《国富论》共五篇,第一篇讲劳动分工与劳动产品的分配,第二篇讲存货与资本,第三篇讲不同国家财富的增长过程,第四篇讲重商与重农两种政治经济体系,最后一篇讲整个国家的收入。

前两篇是原著的重点,详细译出,几乎无删选,后三篇那么只叙大概,说明观点。

劳动分工是经济学的支柱,分工促进经济的增长来于三方面:每个劳动者纯熟程度的进步;节约一种劳动向另一种劳动通常损失的时间;机器创造便利和简化了劳动,让一个人能身兼数职。

在劳动分工的根底上,商品的价格组成分为三局部:劳动者的劳开工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和资本家的利润。

而产品越接近完成,工资和利润的局部与地租相比,占比越大,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里看到的,天然产品的价格,远低于制造品的价格。

在这样的商品价格组成下,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者、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互相博弈平衡。

劳动者工资的提升,并不取决于国民财富的实际大小,而取决于它的不断增长。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GDP始终未能超越美国,但劳动者工资的提升却高于美国,在于中国搭上全球化的快车,整个经济的长期高速开展。

而资本家的利润也与一国经济开展程度息息相关,经济越兴旺,资本越充裕,利润率就越低。

相比劳动者提升工资,资本家提升利润,更容易太高产品价格,因为在于消费链条某一环节的提升,会引发整个链条的提升,进而产生复利效应,而工资的提升只是单利的。

与劳动者和资本家相比,土地所有者所要求的地租更多受到产品价格的影响。

工资和利润的上下,是产品价格上下的原因,而地租的上下,那么是价格上下的结果。

产品价格有高有低,与支付消费这些产品的工资和利润相比,高出许多、缺乏支付或不高不低,支付的地租便或高或低,或根本没有。

今天的中国楼市也恰好说明了这点,大城市寸土寸金,三四线城市一片空城。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国富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国富论》读后感1《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

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

……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

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

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

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

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

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优秀8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优秀8篇)

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优秀8篇)国富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由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

斯密著作的《国富论》,觉得《国富论》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之前我学习马克思理论时,马克思认为:工人每一天的劳动一部分是必要劳动,这是工人的酬劳,是供工人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而另一部分劳动是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这部分是资本家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家正是透过不断的增加生产剩余劳动的时间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其实我当初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会有这么一种思考:工人们生产商品的劳动获得了工资,那么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也监督和指挥工人的劳动不是也就应获得必须数量的报酬吗之后看了《国富论》,其中亚当。

斯密认为:工人在原料增加的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支付他们的工资,一部分支付雇主们的利润,这部分又可细分为资本的利润和地租。

资本的利润可假想为支付资本家的某种特殊的劳动即付给监督和指挥工人劳动的工资的别名,而地租呢作为资本家所垫支的原料和空间等资本的报酬。

我觉得资本家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就应获得报酬,但是所站的立场不同(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获得多少就会因个人的私利心,从而会出现偏移。

而在地租这个问题又会涉及到土地是否私有,与国家的制度有关。

我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富论》中的理论所支持的阶级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的阶级,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很难决定孰对孰错。

所站的阶级不同,自然所持有的观点就会不一样。

看了《国富论》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就应是政治经济学部分。

在国富论中重点介绍了两种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重商主义体系和重农主义体系。

重农主义是把土地看做国家收入主要****的一种政治学体系。

为了增进农业重视农业发展,并主张限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最后往往作用与目的背道而驰。

在封建中国,曾长时间实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禁止商业发展,最后到了清朝农业也落后,几乎百业俱废的地步。

而重商主义则鼓励制造和对外贸易多于农业。

《国富论》读书报告[修改版]

《国富论》读书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读书报告《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在亚当·斯密之前,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不乏伟人和名著,但从未得到如此评价。

这是因为《国富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分水岭,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的著作,而且它一发表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将“创立者”的桂冠奉送给亚当·斯密,而将以前的经济学家统统视为“先驱者”;西方经济学派至今仍公认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

就在《国富论》出版的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西方学者将这两部巨著合称为“产业自由宣言书”。

从《国富论》问世到20世纪30年代,它统治西方经济学达150年之久。

即使在“凯恩斯革命”之后,《国富论》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仍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与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一起统治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两大理论体系,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

正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其评价的那样:200年以后,亚当·斯密仍然是经济学中一位高耸入云的人物。

《国富论》成为影响世纪历史进程的十大名著之一,被列为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必读之书。

对于《国富论》这样的人类历史上的巨著,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用仅仅一个寒假的时间来品读是远远不够的。

面对着这厚厚的一本的“人类文明史”,我们除了怀着虔诚的心情探究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摆在那里,显示就在眼前,《国富论》规划了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创造从未有过的物质世界。

《国富论》全是分为五卷,接下来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亚当·斯密在各卷中所阐述的内容:第一卷,论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及生产物分配给各阶层人民的顺序。

亚当·斯密开篇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老东风必须由货币来促进,因为劳动分工是商品交换发达的产物。

这就顺理成章地引出对实行交换的条件即价值和价格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富论》读书报告
----论分工
历史与社会学院文物于博物馆学 2013级庹娅
指导老师:侯玲
《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是亚当.斯密(亚当.史密斯)经济学之父的代表作,由唐日松(北大经济学院的教授。

)等人译,华夏出版社出版,地点在北京东直门外香河园北里4号。

《国富论》自出版以来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人们甚至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经济,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

在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及产品在不同的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其中又细分为十一个章节。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又分为五个章节。

第三篇,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分为四个章节。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分为九个章节。

第五篇,论君主或者国家的收入,分为三个章节。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第一篇的第一章论分工。

斯密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大部分熟练和灵巧,以及把劳动用于什么地方的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他从小制造业中取大头针的制造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

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雇用技艺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中,一共只雇用十个工人,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

”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

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在亚当认为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分工是每一个工人作业时的熟练程度提高。

第二,分工节省了各工种的(工序)间传递所需耗费的时间。

第三,分工促使大量有利于节省劳动时间的机器问世,从而使一个人能干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在这一章中传达的思想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要靠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有效手段就是分工,所以分工是一个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由于分工水平的细致和提高,制造业得以发展,从事制造行业的人民也变的富裕;同样的道理,由于难以实施有效的分工,
所以农业就显得不如制造业富裕和发达。

我在上学期到过一个电子厂做兼职,还是上夜班,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制造。

清一色的生产流水线,虽然是大家是各司其职,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永远都是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在工作期间,不要说停下来休息一会,就是你动作慢了,没有跟上工作的节奏就已经是不行了。

最后只得是将没有来的及完成那道工序的产品从流水线上拿出来,等待下一次的重新“洗牌”。

我觉得劳动分工虽然节省了各个工种间传递所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长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群,第一,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第二休息时间少,第三从事的都是重复单一的工作。

这样长此以往,这样一些人最后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10倍以上。

这样的话社会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是却没有可持续发展。

现在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呢?我在想这也许就是深受“亚当斯密”分工好处的侵蚀。

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只要做好自己的应该做的就可以了,于是我们的教育也是分工式,学校只教书本知识,其他的因为书上没有嘛。

而学生呢,也很乖,只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其他的不应该是我做啊。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注定是没有创造力的。

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没有了创造力,那么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就是是没有希望的是受人所不齿的。

另外在这个市场中,有人卖菜的,有人卖衣服的,有人卖生活用品的,这些商贩在这个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着纽带工作,消费者,工厂,卖家之间,各取所需,相互联系。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售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能成功,那么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

这个与分工是离不开的,我们各自在个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

斯密表示带来如此多的利益的分工,原本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不是因为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带来普遍富裕才故意而为。

它是人类天性中的特定倾向的十分缓慢、逐渐和必然的结果,但分工的如此广泛的用途却不是这种倾向的目的。

这种倾向是交易、交换和用一物交换另一物。

人们经常会这样说,请给我想要的东西吧,你也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这是每一个此类建议的含义。

我们需要的相互帮忙,绝大部分是以这种方式取得的。

我们想要的食品,不是出自屠户、酿酒人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出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

我们不
忙于唤起他们的博爱,而唤起他们的利己心。

我们从不向他们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的利益。

因为人类自我的天性,,大多数人都从个人利益出发去衡量一件事情的价值,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劳动产物的剩余部分,即超过他自己的消费的部分,用于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产物的剩余部分,这个交易就能完成,这就鼓励每个人投身于一种特殊职业,使他在特定职业上的天赋得到发展和完善。

当我每读到这个部分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悲伤,也许从这些例子中,我更看到了人性,看到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易;也许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注重集体主义,社会利益。

然而,分工的缘由是各取所需,各展所强,但就是这种分工,让一些商家被利益熏昏了头脑,因为剩余部分将要卖向他人,前几年,我国出现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楼脆脆”“三鹿奶粉”
……等一些恶性事件,无不是利益在中间捣鬼,但这不能否定其分工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是规则,制度,道德来辅助分工的运行。

总结,社会需要分工,但是必须合理利用分工带来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