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
7情绪与情感

7.1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情感这是一个困惑了人类好几千年的问题苏东坡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何以为情情是什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中国人对情绪其实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古代的中国人就知道人有七情六欲什么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但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知道喜怒哀惧这是情绪厌恶也是一种情绪但是爱它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它是一种复合的人类的感情欲望更是跟人类的动机相关联的心理活动所以它不是一种情绪虽然我们有很多关于情绪的认识关于情绪的分析关于情绪的描述但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到底有哪些情绪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问题首先我们讲一讲什么是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我们对内外在刺激的一种主观的反应情绪:情绪是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这种主观反应包括我们的主观的感受是愉快是放松是积极是兴奋同时也包括我们的客观的评价我们生理的反应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的倾向性设想一下你心仪已久的一位男生或者女生突然有一天对你粲然一笑你有什么样的反应你肯定会有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的生理反应同时你一定会有愉快积极放松的一种主观的体验可能你还要评价一下他今天为什么对你笑因为评价的结论不一样你的情绪的反应可能就不一样如果她的笑是由于你而产生的那您一定非常的开心但是如果他的笑是由于旁边一个人而引起的那你一定非常的尴尬所以人类的情绪的活动其实由多种元素而引起的这种元素可以通过外部的表情来体现也就是我们的面部表情就是我们面部肌肉所表达出来的人类的心活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姿态我们的体态我们的手势我们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的表现也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说话的方式我们的语调我们的语速我们的语气等等语言的线索来体现所以人类的情绪是一个多元素的多过程的多方面的整体的反应但是情绪与情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情绪和情感都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相联系的一种整体的反应所以我们有时把它叫做感情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及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脑的神经生理机制反应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机动性和暂时性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的直观的生理的方面情感相对而言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的主要的作用其实是因为它具有深层进化的价值它也能够让我们和人联系在一起情绪的功能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首先情绪可以激发我们心里的能量有了情绪我们就能够记东西记得更快我们就会行动得更加有意义所以情绪是激发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种很强烈的动机因素情绪也是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因为有了特定的情绪我们就把有关的很多的心理活动组织在一起情绪也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手段人在开心的时候一定是喜笑颜开能够鼓励大家的接近和接触人在悲伤的时候我们用感情来增加我们之间的关心爱护和支持情绪也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我们的同仇敌忾我们的万众一心我们的共赴艰难其实就是一种连接人心的纽带这种纽带是与我们共同的情绪体验来实现的7.2情绪的心理学研究那么心理学家对情绪有哪些研究发现有哪些有趣的情绪理论呢最早对情绪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和兰格提出来了著名的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其实是对我们自己的外周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一种反应换句话说很多人往往以为因为有了一种情绪我们就会有一些生理的反应他们俩认为我们是因为有了生理的反应然后才有对这种生理反应的一种知觉这种知觉就是情绪因为我们逃跑所以我们意识到这种逃跑才变得害怕因为我们身心激动所以我们才觉得我们爱上了一个人这就是詹姆斯-兰格的核心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的基本观点,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

中医“七情”是指什么及如何运用七情疗法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情绪心理学

【情绪的表现方式】 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都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在这 三种表现形式中,面部表情是最明显的。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面部表情的是内心活动的显示器。人的面部表情能够反映情绪的存 在,即便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强的人也掩饰不了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内心时的最真实的情绪反应。 请同学们 分别用 “面部表 情、言语 声调、身 体姿势” 表现喜、 怒、哀、 惧。
请问,你符合上述身心健康的标准吗?你想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吗? 你会发现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就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情绪调节大全】
深呼吸法
扮怪脸法 精神胜利法 临场活动法 闭目养神法
凝视法
消遣法 自我暗示法 类比法 联想法
系统脱敏法
相关举例:
1.(爱地巴跑圈)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 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 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 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 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理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 说明。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他的房地已经很广大,他生气,拄着 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3圈,太阳都下山了,爱 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已经年纪 大,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 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 绕着土地跑上3圈?”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 的秘密,他说:“年轻时,我若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 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 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工 作。”孙子问到:“阿公,你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 绕着房地跑?”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 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 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情绪心理学

我的快乐我做主-----情绪心理学赵永芳一、情绪的含义关于情绪的定义,历史一直存在众多的争论。
人们通常以愤怒、悲伤、恐惧、快乐、爱、惊讶、厌恶、羞耻等反应来说明情绪。
中国人常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也可以被称作情绪(emotion)。
情绪总是同人的需要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目的没有达到时,他将会产生愉快或者难过等等感受。
因此,一般意义上讲,情绪(emotion),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二、情绪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影响人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
而消极情绪会使人感到难受,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活动起来动作缓慢、反应迟纯、效率低下;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体力与精力,活动中易感到劳累、精力不足、没兴趣;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1、影响智能的发挥影响学习和办事效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情绪同其智力活动呈正相关。
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的人,智力发挥处于最佳状态,积极地情绪会激发人们学习办事的动机和热情,提高效率;情绪低沉,心情忧郁,对思维加工过程会产生破坏作用,使知觉范围狭窄,思维活动呆板,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如考试焦虑影响成绩发挥;不喜欢某教师或某学科影响听课效果;心情抑郁不愿吃饭易失眠等。
2、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高中阶段协调好人际关系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情绪健康,心胸开阔,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维系正常人际关系的纽带。
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诚挚的眼神,一个友好的动作,一句温暖的话语,会起到沟通心灵、增进友谊的效果,而冷漠、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际交往,妨碍团结和友谊。
3、情绪影响我们的健康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
中国古代的情绪心理学思想简述

中国古代的情绪心理学思想简述摘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体会到:快乐、忧愁或愤怒。
这些都来自于情绪。
但何谓情绪,却是古今中外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
我国古汉语中曾提到“情”字,到了南北朝以后,才出现“情绪”一词。
在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上对情绪的分类主要有六情说、七情说、关于情感的几种学说以及各家学派的性情论。
关键词:六情说七情说情绪心理学性情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体会到:快乐、忧愁或愤怒。
这些都来自于情绪。
但何谓情绪,却是古今中外学者都在探讨的问题。
我国古汉语中曾提到“情”字,到了南北朝以后,才出现“情绪”一词。
在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史上对情绪的分类主要有六情说、七情说、关于情感的几种学说以及各家学派的性情论。
一、中国古代的六情说和七情说有人曾言“中国传统心理学是中国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半边天”。
[1]在中国古代,早有学者于秦汉以前就对情绪进行过研究和分类,《礼记》中就已提出人有“七情”之分,即喜、怒、哀、惧、爱、恶、欲;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把情绪分为“六情”,即善、怒、哀、乐、爱、恶。
这两种学说的提法大同小异,而六情说较为合理,因为它基本概括了情绪的基本形式,与现代情绪心理的研究基本吻合,而且,也符合情绪的两极性原则。
直到1944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从《说文解字》一书中找出了354个描述人的情绪表现词,按其释义把它们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忧愁、愤急、烦闷、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耻辱等。
二、中国古代关于情感的几种学说从中国古代心理学史发展的过程看,古代学者对情的问题论述比较详尽。
可以把它归纳为十种学说:(1)情性说,从情与性的关系出发来揭示情感的实质;(2)情欲说,从情与欲的关系出发来探索情感的内涵;(3)情波说,把人的情感看作是心理的波动状态;(4)脏腑说,揭示情感产生的生理机制;(5)六情说,说明情感的种类及其性质;(6)动力说,指出情感具有动力功能;(7)损益说,认为情感的损益效果是以人们使用情感是否得宜为转移的;(8)利害说,把情感与利害联在一起考察,指出了情感有趋利避害的特点;(9)誉诽说,把情感与誉诽放在一起考察,指出了情感有喜誉恶诽的特点;(10)节导说,说明如何对待情感的问题。
七情与养身

众所周知,中国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即积极的情绪能增进人的健康,消极的情绪有害人的健康。
七情是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表现,但是当七情过激过久,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时,便成了致病因素,从而危害健康。
及时地对过激情绪进行调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过喜乐喜与乐,是当人们盼望、欲念的目的达到后,心情愉悦的一种兴奋状态。
一般情况下,保持喜悦愉快的心情能使人体气血调和,有利于消除疲劳,缓解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对健康大有裨益。
但“过喜”却会伤身。
过喜的危害:突发的太过的喜,或者为一事一物而长时间喜乐不停,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时,喜就成了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常因过喜而丧命。
中医认为,“过喜伤心”。
因过喜而导致的常见病有: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窒息、流产、气胸、失眠等等。
过喜的调养:易过喜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过喜”的危害,平日多点忧患意识,多看看与别人的差距,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
以安定平静的心情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所获得的财物、所荣获的名誉等,顺其自然,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过怒怒,是一个人的意愿或活动遭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粗暴情绪。
一般来说,怒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
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与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但暴怒、愤怒或长期发怒则会严重影响健康。
过怒的危害:现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发怒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表现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等。
长期发怒还会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等。
愤怒会影响腺体的分泌,处于哺育期的妇女过怒,会导致乳汁分泌量减少或成分改变。
盛怒会扰乱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导致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由于愤怒,人的思维变得狭窄,不能全面把握问题,导致工作出现差错,其后果更不可预测。
关于人七情六欲心理学的书

关于人七情六欲心理学的书
以下是人七情六欲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书籍推荐:
1. 《情绪与决策:人七情六欲的心理学》(作者:李青云、顾长卫)-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人类的七情六欲,探讨情绪
与决策的关系,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应对方法和技巧。
2. 《情绪心理学》(作者:保罗·埃克曼)-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的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的机制,包括愤怒、恐惧、厌恶、忧郁、惊讶和喜悦等七种常见情绪。
3. 《情绪:一种社会心理学视角》(作者:阿内格·贝科芬)- 这本书研究了情绪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和影响的,探讨了情绪的社会性质以及情绪与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的关系。
4. 《欲望心理学》(作者:约翰·格雷)- 本书围绕人类的六大欲望(食欲、性欲、睡眠欲、社交欲、归属感和成就感)展开,解析了这些欲望对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5. 《通过七情六欲读懂人》(作者:陈铁文)- 这本书对人类
的七情六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分析,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解释了每种情感和欲望的形成原因以及对行为的影响。
以上仅为一些推荐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一本。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术期刊、论文和专业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来了解更多关于人七情六欲的心理学知识。
七情的名词解释

七情的名词解释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七情说与现代情绪心理学梁承谋北京体育大学心理教研室摘要情绪是心理学中较为复杂然而又日渐升温的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基础,分析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情绪学说——七情说与西方现代情绪心理学的差异,发现:注重对情绪的整体认识是七情说突出的特点;缺恨多忧是对古代中国人情绪生活的直觉把握;忽视强度区别则反映了东方思维方式在数量把握上的不足。
七情学说是中医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提法和表述。
秦、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其《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灵枢·百病始生篇》中又说:夫百病之始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态致病的大概雏形。
十二世纪中叶的南宋医学家陈无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情志学说。
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指出:夫五脏六腑,阴胆升降,非气不升。
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
又说:七情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陈无择推崇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并加以发挥:七者不同,各随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
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击;忧伤肺其气紧;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
虽七诊自殊,无y@于气。
明确而概括地勾画出七情学说的清晰轮廓,这对中医病因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此后,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从不同的认识方面发展了情志致病学说。
寒凉派的刘完素把惊、惑、悲、笑、谵、妄等情志异常归纳入火热病机,强调辛凉解表,泻热养阴的原则。
攻下派的张子和不仅在用汗、吐、下法时对不同情志的病人区别对待,而且对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技高一筹;对此,他在《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作了透彻而全面的发挥: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误之;恐可治喜,以祸起仓卒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补士派医学家李东坦虽强调人以脾胃为本,但在他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仍强调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
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滋阴派医学家朱丹溪亦认从七情学说,他强调情志过激而动心火,火盛伤阴,阴常不足,必致病,须节喜怒,戒色欲,养阴精。
七情学说在明清两代已为众多医家广为接纳,明代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就有七情诊断,清代名医家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对情志病作了详尽的分类记载及典型分析,表现了这类病症的广泛性及普遍性,七情成为中医三因(六淫、七情、不内外因)致病的重要方面和原因。
那么,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应如何认识七情说呢?它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理论有什么区别和呢?它们的比较对我们认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认识人类心理的共同特质有什么积极作用呢?经过探索,我们有如下看法:一、七情说对情绪是一种宏观的整体认识现代心理学把情绪看成一种心理过程,一般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对情绪、情感这两个概念,中国、前苏联主张区别的心理学家强调情绪发生中主体需要的生物性质,而对情感则强调主体需要中更多的社会性质。
西方心理学家往往不大注意这两者的差异,笼统地使用情绪(emotion)这个概念,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时看重实验工作,有人用动物实验结果类比人类,也有人专门研究病人和儿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充分表现出情绪问题研究的多维性及复杂性。
尽管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看法各异,定义也有许多不同,但从共识的角度讲目前一般都包括生理机制、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
与现代情绪心理学特别是西方情绪心理学相比较,我们认为,七情说中的情是在强调整体,兼顾形神的基础上对情绪的总体把握。
在七情中列入人思,更是把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思维纳入其中。
情志一词充分体现了这种强调理念的东方式整体观。
我们认为,这里的志,除了著名医学家张志聪所说的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以外,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还有包含显意识、意志的意思。
它明确地表现了理性对人类情绪的制约、限定及导向作用,这一点比西方情绪心理学中因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强调潜意识,人兽混淆的倾向更体现出人的心理现象的特点。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赞同模糊情绪与思维的界限,作为现代科学概念,区别是很重要的。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我们也不能以此去要求几百年前形成的七情说。
但是,客观分析这个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中医理论,指出它所表达的情绪、思维、显意识的关系,无疑对中医心理学以及当前情绪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纵观中医学说及临床医案中对七情的描述及表达,我们认为,情志一词其内涵多有情感成分,更具人格因素的特点,这与当代医学心理学中不少学者强调的长期情绪困扰造成的人格变态,继而适应不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观点是吻合的。
当前西方的情绪理论,较多强调情绪过程,强调动机、驱力以及认知作用,而对情绪、情感及人格特质的归注意不足。
分析情志的内涵,使我们在复杂而多维度的情绪研究中,更加注意各种水平情绪之间的作用及演化,其意义是积极而明显的。
二、缺恨多忧是七情说对古代中国人情绪心理生活的直觉把握从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开始,就注意在分类的同时对各种情绪的普遍性质进行概括。
1896年冯特提出情绪三维学说,他认为:感情过程由三对元素构成,它们是愉快——不愉快(快乐度)、兴奋——沉静(冲动度)、紧张——松驰三种维度。
每一维度都有两极性的强弱变化,每一具体的情绪发生时,就处在每一维度两极之中的某一位置上。
冯特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Woodworth)继续研究情绪的分类工作。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他的学生施洛伯格(Schlosherg)对情绪提出新的三维认识,他根据愉快——不愉快(A)、注意——拒绝(B)以及激活(C)水平三维特征构成一个倒立的椭圆锥。
这是西方心理学界提出的第一个维度情绪量表,根据这个量表。
任何情绪都可以在椭圆锥上找到符合自己的合适位置。
当今西方心理学界最典型的多维量表是1962年普拉奇克(Plutchlk)提出的以两极性、相似性、强度三维构成的情绪倒立圆锥,普拉奇克运用情绪词分析法,用大学生作被试进行实验,对情绪词的平均分数用相关方阵作因素分析,以前两个因素的负载量计算为根据决定每一情绪的位置,根据计算,情绪方阵相关成环形图式。
在该圆锥中,每一截面代表一种原始情绪,垂直方向表示强度变化,越上,越分化,越强;越下,越不分化,越弱。
位置邻近表示情绪性质接近,其中心区域表示动机冲突。
以七情说的情绪分类与普拉奇克的情绪圆锥相比较,除多了思的成分外,我们还发现:1.缺恨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原因恨是一复合的负性情绪,它包含厌恶、愤怒、轻蔑、拒绝、敌对等情绪成分,更包含较多的认知评价的内容,与人的社会性及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
愤怒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尽管厌恶这种复杂情绪在儿童期也有所表现,但真正的包括明显敌意的恨的固定情绪模式则一般都要到少年期才能有稳定的表现。
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中庸之道以及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一种忍为上,和为贵,习惯限制,压缩自我,不敢蔑视王权,不敢表达愤懑的否定确立的倾向,造成中国人较西方人内向、含蓄的个性情绪特征,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传统,不敢恨,不敢反抗,导致中国人情绪上较大的压抑。
2.多忧是悲、恐情绪的扩大被压抑的情绪是不可能自动消失的,按情绪相互作用的理论它首先向邻近雷同的部分化,强烈的不能压抑的恨往往失去自我意识控制化为愤怒,往往通过较多的外部表情(言语和动作)而渲泄;被压抑又未失控的恨则往往向另一侧的悲哀、恐惧;越是自我意识控制得严主体就越表现出内部紧张度高而外部表情强度降低,相当多的由恨移的情绪以忧虑、忧郁、忧伤等情绪缓慢释放出来,表现出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七情说把隶属于悲哀,恐惧的忧作为一种独立情绪单列出来,充分表现出这种由移造成悲、恐情绪的突出与扩大,我们认为这是源于中医学者对当时社会现象及医学实践的直觉把握,因为中医学史及古代医案的多种记载也表明:古代情志致病是怒、忧、悲、恐为高的。
七情说中缺恨多忧的现象,反映了东方封建社会压抑人性的严酷现实,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情绪心理生活中的特殊问题,这与西方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兴起后几百年形成的情绪心理学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三、七情说中忽视强度区别反映了东方思维在数量把握问题上的不足按照普拉奇克的情绪圆锥模式,忧只是悲痛、恐惧的水平较低又较接近的成分,它们与悲痛、恐惧之间在强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西方现有的情绪理论都强调这一点,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实际状况也是一致的。
忧郁和忧虑是中低强度悲、恐情绪,忧虑中总包含着对危险威胁的预料,忧郁中总包含着自身的失落与行为无助,它们都含有明显的认知因素,都具有长时间作用主体心理的特点。
七情说将忧作为一种独立情绪与悲、恐、愤等并列,表现出不注意强度差别的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历史条件限制外,我们认为还有如下几点:1.忧郁、忧虑都具有心境特点:渲染、弥漫而长期,加之内容上有明显的思维成分参与,从直觉把握上,很容易当作情绪的一种特殊维度。
2.整个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即注意抽象把握,哲学似的总体概括;注意宏观,忽视微观;强调质的差异而忽略量的差别;强调直觉判断,强调思辨,而忽视分析比较,忽视事实归纳。
因此,在情绪问题上,七情说注意到大的情绪类别的归,看到情绪与思维的关系,却忽视了具体情绪理论中某一方面更深入更细致的量的,忽视了各种情绪在强度水平上的差别,表现出简单化的缺点,在今天兴起的中医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这是应该引以为鉴的。
四、未能涉及情绪心理的社会因素是七情说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现代情绪心理学十分重视社会因素对情绪发生、发展、演变的影响,即使是儿童情绪的研究也十分强调社会性参照的作用,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是如此,人性学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就更不用说。
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社会生活事件往往是引起抑郁、焦虑等变态情绪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之一,当代的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换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人的高级情感,如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更是受社会条件和标准的影响。
相较之下,七情说是很少涉及情绪的社会因素。
七情说是中医学说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从疾病的角度来认识情绪,它的主要构建者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讲病因也谈到疾病如欲救疗,就中寻其类例,别其三因,或内外兼并,淫情交错,推其深浅,断其所因为病源,虽然他也认识到六淫、七情、不内外因的相互影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但是,基于中国哲学史上对情的看法不外是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荀子《礼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