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
小学德育生活化论文

刍议小学德育生活化摘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在生活中实施德育,促进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生活化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校园育人的环境,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探讨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63-002一、前言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只在课堂上学,不到实践中践行。
它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忽视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生活是德育的源头本体论告诉我们,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
生活高于道德,这是因为生活或生命在逻辑上的在先性或独立自主性。
无论是道德,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而存在,德育只有扎根于生活世界,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
重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更有意义。
因此,学校德育必须从“天上”降到人间,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只有生活在鼓励中才能学会自信,生活在宽容中才学会了忍让,生活在奋斗中才能学会自强,生活在公平中才能学会正直,生活在合作中才能学会交往。
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与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有德性,不在于灌输了多少道德知识,而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学习、交往、社会实践出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省自律,身体力行,解决思想实际问题,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从而修炼成有德之人。
思想道德教育要生活化

德育工作不可能一成不变 , 我们应该
根据 社 会的 发展 和 形势 的 变化 , 不 断 改进 德育 工作 , 使 中小学 德 育工作 更加 符 合社 会的需 要 , 符
l 匹 要组 成 部 分 。德 育 主要 是 养成 教 育 , 即 让 学
切 。而 这 些 良好 品 德 的 形 成 , 须靠 潜移默 化 、 日积 月 累 。因此 , 下面 谈几 点看 法 。
一
合 中小 学 生成长 的 需要 。 教 育家 陶行 之先 生 认为 “ 生活
即 教 育” 。新 的 课 程 标 准 要 求 引导 学 生 学 会学 习 , 学 会 合作 , 学 会 生存 , 学会 做人 。 培 养学 生具 有 社会责 任 感 、 健 全人格 、 创 新 精神和 实 践能 力 , 具 有 终身学 习的愿 望 和能力, 以及 良好 的 信 息 素 养 和 环 境 意 识 等 。 道 德教 育
法 ; 自 然 课 可 利 用 自然 现 象 和 实 验 引 导 学 生 保 护 大 自
创 设巧 妙 的 情境 , 让 学 习在 孩子 们 快 乐 的 参 与 中变 成 一 种享 受 , 达到“ 随 风 潜入 夜 , 润物细无声” 的 功效 , 这 就 是我 们 追 求 的理 想境 界 。生 活是 道 德 的 沃 土 , 道 德 源于斯 、 长 于 斯 。只 有尊 重 学 生 , 真 诚和 蔼地 对 待 学
平 等 的朋 友式 的师 生关 系 。
二、 通过 课堂 教 学对学 生进 行德 育
学生 的生 活 之中 , 倡导 品德 培养 回归 生 活 , 结 合学 生 生 活实 际 和 地 方特 点 , 开 展丰 富 多 彩 、 寓 教 于乐 、 学 生喜 闻 乐见 的德 育 活动 , 充分利用 “ 节 日庆 典 、 展会 、 校班 ( 队) 会、 国旗下 讲话 、 宣 传栏 、 黑板 报 、 校 外德 育教 育基 地” 等, 使 学生通 过 活动 受到 教 育 、 受 到熏 陶 , 逐 步 形成 待 人 做 事 的 价 值 观 念 和 思 考 问 题 的 取 向 ,实 现 德 育 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159学习版摘 要: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特点,深入探讨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的生活化教育的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
关键词 :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本身存在比较突出的理论性特征,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存在一定打击。
但是道德与法治所有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着手,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1.基于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目标的安排和设置要能够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并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只有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2、遵循儿童心理特征,优化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至关重要的,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应当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定,依据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1、针对生活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内容。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较低,问题在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真实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的诊断,没有从学生真实的问题出发,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儒家德育思想与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育教 育具有 同等重要 的作 用。小 学德 育教 育要 坚持 人・ I c t e . -  ̄生活化相 结合的原 则 , 运 用知识 教育 与 实践相 结合的 方法 , 促 进
学 生 全 面 而 自由 地 发 展 。
关键词 : 小 学德 育教 育 儒 家德 育思想 生活化
“ 原有的学 校德育 模式 , 即以社 会为本 位 。 教师 为主体 , 以德 育 知 识 为 主 要 内 容 ,以 灌 输 为 主 要 方 法 的教 育 方 式 的
惠及 刚 、 毅、 木、 呐 为主要 内容 的德育思想 体系” 。{ 2 l 在 日常 生
活 中践 行 伦 理 道 德 , 具有很 强的实践 性。
面对宰 我的责 问 . 孔 子没有 正面 回答 , 而是 以l m缘 关系 之上 的亲 子之情 引导之 . 以情 感之 。 年 之丧 “ 这一 传统礼
子 夏 教 学 以小 学 为 主 , “ 地 , 在 人。贤者识其 大者 , 不 贤者识其小者 , 莫不有 文
武 之 道 焉 夫 子 焉 不 学 ? 而 亦 何 常 师 之 有 ? ” 『
庶 人 之子 弟 , 皆入小 学 , 而 教之 以洒 扫 应对 进 退之 节 , 礼 乐 射 御书数 之文 ” 。[ 4 在 日常 生活的点 点滴滴 中融 人君子之道 。 “ 世事 洞 明皆学 问 , 人情 练达 即文章 ” , 生活 中的点 点滴滴 皆 蕴含大 道理 , 故道 德教 育无常 形 。中 国传 统 的儒学 , 以礼 为 支撑 。礼包 罗万象 , 几乎涵 盖了生活 的方 方方面 . 以礼见仁 , 通过礼 可见其性 情与道德 。曾子 日: “ 吾 日j省乎吾身 : 为人 谋而不 忠乎 , 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 , 传不 习乎 。” 嘲曾子把 以忠 、 信 为主的道德伦 理规范融 人 日常 生活中 。孔子 特别看重 “ 孝 悌” 为主要 内容的伦理 道德教育 . 故孑 L 子日: “ 弟 子入则孝 。 出 则弟 , 谨而信 , 泛爱众 , 而亲 仁。 行 有余力 , 则 以学 文。 ” 在孑 L 子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小学德育课程应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课堂内容体现生活性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强调学习情境必须生活化,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使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
所以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要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渠道,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到做的。
课程标准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在品德教学中,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

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摘要】小学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实施小学德育工作,需要采取生活化的策略。
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通过点滴细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互助和友爱。
营造人人尊重、互助友爱的氛围,让学校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园。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生活化策略对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策略、校园文化、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互助友爱、德育主题教育、价值。
1. 引言1.1 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德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补充,更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德育在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小学德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生活化的德育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校园文化的积极向上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为了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来规范师生的行为。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等 僵化 、 板 、 束学 生个 性 发展 的硬 性规 定 , 调 学 生的 主 动 呆 约 强 参 与和分 工合 作。 样 的课 堂 教学 少了些 严肃 和压抑 , 了些活 这 多 泼和 轻松 。学 生思维 活跃 , 最容 易擦 出智慧 的火 花。思 想 品德教
学要 创设 特定 情境 。因为人 的心 理活 动或 心理 问题 都 是在特 定 的社会 环 境 中发 生发展 的 。通过 提供 模拟 的 生活情 景 和动 态 的 生活 经验 ,把 来 自社 会环 境 和人 际交 往 中的 问题放 回 到类似 的 环 境 中去再 认识 , 学生 在真 实 的体 验 中澄 清 问题 的实质 , 谅 让 体
种 新 的教 育教 学方 法 , 文就 生 活化 教 学 的含 义 , 本 开展 生 活化 关键 词 : 体验 ; 悟 ; 感 生活化教 学 长期 以来 , 想 品德 课 教学 一 直 沿用 老 师 画条 条 , 生 背 条 思 学
教 学的 必要性 以及 怎样 开展 生活化教 学等 问题 进行 论述 。
学依 据。 先 , 首 思想 品德课 的生活化 教学 符合 新 的课 程理 念 。 程 课 标准指出: 思想 品德 的形 成 和 发展 , 需要 学 生 的独 立思 考 和 生 活 体验 , 社会 规范 也 只有通 过学 生 自身 的实 践 才能 真正 内化。 思 想
品德课 将正 确 的价值 引导 蕴 涵在 鲜活 的 生活 主题 之 中 , 重 课 内 注 外 的结 合 , 鼓励 学 生在 实践 的 矛盾 冲 突 中积 极探 究 和 体验 , 通过 道 德 实践促 进思 想 品德 的形成 和 发展 。这 种在 生 活 中体验 , 在体 验 中感 悟 , 感 悟 中成 长 的思 想为 实践 思 想品 德课 的 生活 化教 学 在 提 供 了理 论基 础 。其 次 , 想 品德课 的 生活 化 教学 符合 人 的认 知 思
生活化:小学德育教学不可或缺

来, 没有丝 毫刻意雕 琢的痕迹 ,
而是 自然而然的表露 ,像溪 泉 涌 自大山的怀抱一样 , 那么 , 这
实 践育 人
德 育生
“ 优等 的心 , 不必华丽 , 但 必须坚固。 ” 毕淑敏 的这 句话 直指 人 的精 神层 面修 炼 的重 要性。 原国家总理温家宝也曾 经说过 : “ ~个人 ,一条腿长 ,
序列 ,以此增强 品德教 学的针 对性和 实 效性。 螺旋式发展原则。对于小学生而言 , 首先 日校园规 范, 起床、 就寝 、 用餐等 一 日家 过学生 在学校 、 社会 、 家庭所遇 到 的诸 多
合。 总 之, 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 结合学科 问题构成该 书的框 架 ,即如何 与 同学 相 特点 、 内容 , 有针对 性地对 学生或某 种德
上社会面对 亲情和组 建个人 家庭做好心 得以发展 。 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3 . 要注 意多种渗透方法的结合 。如直
例如 , 苏教版小学 《 品德与社会》 三年 接渗 透与间接渗透相结合 , 同 年 龄 段 的 学 生 。 应 该 根 据 各 年 级 学 生 有机 渗透和随 通 机渗透相结合 , 的特点 , 形成 由低 到高 、 由浅入深 的德育 级上册课程 ,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 一般渗透和重点渗透 相结
鱼
—●— —■ —一
! △ I j ! △
生活化 : 小学德育教学不可或缺
一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张汝琳
其效 果定会事 半功倍 。如教 师的 摘要 : 小学德育工作应该 由静态转变 教科书的《 学 习真有趣》 一课 , 隐藏着 刚入 痕教育 , 为 动态 , 由“ 远、 大、 空” 转变 为 “ 近、 小、 践育人。 窗里窗外、 教室社会 , 都应该成为 孩子们童真童趣童心尽 情被锻造 的地 方 , 现世界的地方。 关 键词 :分层 教 育 科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
作者:张宏伟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教育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精彩,通过爱心浇灌、活动引领、家校互动、加强常规,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生活化,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实效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只在课堂上学,不到生活中践行。
它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忽视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
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
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无用之人。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把学生当作容器,谁接受的知识越多越好,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没有激情。
人若没有激情作动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
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
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办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这是举世瞩目的。
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北京办好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收集有关材料,大胆设计“奥运形象规划”,为办好奥运献上一份厚礼。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创新情趣浓,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可谓是人人“卷入”这项有意义的创新设计活动。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有的是学习小组活动。
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的,有版报园地的,有说唱表演的。
通
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境保护、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的教育,大家充满自豪感,一致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充分显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三、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
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学校德育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
它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
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道德生活的选择者。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为其行为负责,主动地践行。
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
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能大声训斥道:“你绝对不能这样想,这多危险,发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药!”这不是教育,这要把孩子吓呆!
五、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实现良好道德的内化,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宫英海.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