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视角考查“中和反应”解读
2024福建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微专题7 中和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课件)

(3)并非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无明显现象,某些酸和碱反应不需要滴加指示 剂也能证明反应发生,请写出一组符合条件的试剂_稀__盐__酸__和__氢__氧__化__铜___ (_或__稀__硫__酸__和__氢__氧__化__钡__溶__液__等__)_。 (4)[创新设问](2023海南改编)小刚做该实验时将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后,振荡,最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振荡,溶液不变色,小明据此判 断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小丁认为他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若__盐__酸_ 过__量__,__加__入__酚__酞__溶__液__也__不__变__色__。请在小刚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操作 验证酸和碱发生了反应_向__反__应__后__的__试__管__中__滴__加__1_滴__氢__氧__化__钠__溶__液__,__观__察__ _溶__液__是__否__变__色_。
图1中,A点pH_>_(_或__大__于__) 7,可判断出在未反应前溶液呈_碱__(填“酸”或“
碱”)性;B点pH__=__(或__等__于__)7,表示__稀__盐__酸__和__氢__氧__化__钠__恰__好__完__全__反__应;C
点pH__<_(_或__小__于_7),由此可判断出该反应是将__稀__盐__酸(填试剂名称,后同)
①NaCl ②HCl、NaCl
③ 碳酸盐(或 活泼金属或 金属氧化物) ④NaCl、NaOH
1. (2023杭州)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能说明 稀盐酸、氢氧化钠恰好都完全反应的是( D ) A. 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 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 D. 测定溶液的pH,刚好显中性
3. 应用:①农业: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如_用__熟__石__灰__改__良__酸__性__土__壤__; ②工业:处理工厂废水,如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废水;印染厂的废水呈碱 性,加入稀硫酸进行中和; ③医药: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④生活实际:如在蚊虫叮咬处,可以涂一些含碱性物质的溶液(如肥皂 水)以减轻痛痒。
立足基础___凸显价值___提升素养——2021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22年备考复习建议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一、2021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自2010年至今,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部分(以下简称“河北中考化学”)的结构一直保持稳定。
化学部分12道题共40分,综合部分9道题共20分;题型依次是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每种题型均是由易到难排布。
2021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紧扣《课标》,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融入新材料、新科技,以彰显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试题弱化了对概念的机械记忆,而侧重基于应用背景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同时试题还着力体现对教材实验的理解,突出科学探究,体现学科本质;此外试题还特别关注对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整套试卷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即要落实“知识为基、价值引领,能力为重、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此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精选情境,体现学科价值2021年的河北中考化学着力从生活、社会、科技前沿、绿色环保等方面选取情境素材,以引导师生关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进步,彰显化学为人类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学科价值,并着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同时很好体现了“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命题原则。
第4题以最新的科技成果“生产5G 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氮化镓为情境,考查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中提取原子、元素关立足基础凸显价值提升素养———2021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分析及2022年备考复习建议许九奎(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的中考都已经取消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因此研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成为指导教学的重要法宝。
2024高考备考:高考语用创新题考查的六个角度(真题在线+考情分析+创新演练+答案解析)

2024高考备考:高考语用创新题考查的六个角度(真题在线+考情分析+创新演练+答案解析)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
研读2023年高考全国卷,可以找到这4套试卷的共同点:在整体结构、分值比例、题型题量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命题“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试题“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与2022年高考试题比较,就能发现2023年全国卷语用题命题角度有不少的新变化。
角度一:代词考查疑问代词01、真题在线2023年新课标II卷第20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02、考情分析从2022年始,高考增加了“分析代词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这一新题型,重点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判断代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2023年新课标II卷第一次考查“疑问代词”,题型依然是四选一的客观选择题,能力指向是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疑问代词“谁”的能力。
现代汉语选择题中的疑问代词分为两大类,一是问事物、时间、处所和数量的主要有:谁、何、什么,哪儿、哪里,几时、几、多少。
二是问方式、性状和原因的主要有:怎、怎么、怎的、怎样、怎么样、怎么着、如何、为什么。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
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03、创新演练(★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钟先生清醒地意识到,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理论建设的学术工作十分繁重。
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中,他说:“作为文化科学之一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那主要的任务,不消说是在于阐明以下各方面的问题:这种对象的特点是什么..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呢?有怎样发展和变化呢?简单地说,这种科学的内容,就是关于民间文学一般的特点、起源、发展以及功能等重要方面的叙述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建构与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思考: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建构与实践应用摘要:依据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推进语文考试评价改革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参考核心素养取向的国际大型教育评价项目的实践经验,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建构以“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大观念”为核心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其中:情境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3种类型,语文实践活动是指为了达成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开展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行为,语文课程大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的对语言文字运用本质规律的认识。
该模型以真实而复杂的情境为依托,借助典型且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系统评估学生对语文课程大观念的理解,可用于命题质量评估、语文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语文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等。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业评价;学业质量;试题情境;过程性评价在核心素养立意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重构了语文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强调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内容与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教育评价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在评价理念、评价实施路径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课程评价尚存在过于重视量化评分,忽视对多种评价模式的统筹问题。
就语文课程而言,学习目标的整体性与学习内容的包容性,以及学习体验的主观建构性等特征,无疑进一步提升了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设计与实施难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以证据为中心(evidence-centered design, ECD)的教育评价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充分吸收国际教育评价改革先进经验,以《语文新课标》为根本依据,尝试构建可应用于过程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高考数学试卷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析及应用

MI R T的发 展源 于传 统 项 目反 应 理论 和 因素 分 析(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 ( R e c k a s e , 2 0 0 9 ) , 兼 具项 目反 应 理论 和 因素 分析 的双重 优点 。一般测 验 的多维分 为 两种 , 一种 是不 同题 考查 不 同能力 , 但 是一 道试题 只 考查 一 种 能 力 , 称 之 为题 间多维 ( B e t w e e n—i t e m Mu l t i d i m e n s i o n a l i t y ) , 另 一种是 一道 试题 至 少 考查 了
两种 能力 , 称 之 为 题 内多 维 ( Wi t h i n—i t e m Mu l t i d i —
l i n g , 2 0 0 3 ) 、 B MI R T ( Y a o , 2 0 0 3 ) 和 一些 应 用 软件 , 如
C O N Q U E S T( A d a m s , Wi l s o n , & Wa n g , 1 9 9 7 ) 、 N O R —
1 问题提 出
生能力 和素 质方 面 的考 查 , 注重 考 查 考生 今 后 进 入 高校 继续学 习 的潜 能 。但是 能 力 作 为心 理 名 词 , 是
顺利 完成某 种活 动所 必 须 的 , 并 且 直 接影 响活 动 效
对 于高 考试卷 进行 测量性 能分 析和考 生作答 表 现分析 , 传统 上通 常使用 经典测 量理 论作 为基础 , 由 于该理 论建 立在 物理 测 量 的基 础 之上 , 其基 本 测 量 模 型表 示为 : 置 =r / + , 其 中 置是 个体 i 在测 验 中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是初三化学下册中的一部分,属于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本章主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酸、碱的概念,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的中和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酸、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特点和表达方式;3.能够描述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4.掌握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2.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3.能够分析和解答与中和反应相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能够清晰和准确地表达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2.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40分钟)1.导入(5分钟)–引入酸、碱的概念,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酸、碱的性质和实验表现。
2.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强调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并解释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演示(20分钟)–进行简单的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配对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二课时:中和反应的应用(40分钟)1.复习中和反应的概念(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复习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中和反应的应用(25分钟)–介绍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酸中和、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小组探究(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择一个中和反应的应用场景进行探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模块4情景素养新题型挥斥方遒新高考第3编命题情境__四大命题情

第三编命题情境——四大命题情境研考高考标准必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命题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中,新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个方面。
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内容研读一、新高考“命题情境”之“学术情境”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
历史高考命题新情境中的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1.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1)客观题命制思路:给出学者的论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立论或驳论,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所涉史事的来源从教科书内变为教科书外。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2题引入云梦秦简《日书》中关于善马标准的规定,考查军事战争对相马术发展的影响。
②扩大问题的选择性与开放度。
如2022年浙江6月选考第4题引入历代职官的演进,考查不同朝代职官的排序。
③增加异质学术情境的数量,提供不同时代、语境、立场、视角或观点的学术情境。
如2022年湖北高考第2题引用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主观题的命制思路①给出学者的观点,要求判断支撑该观点的证据。
如2022年山东高考第16题,要求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观点。
②给出学者的事实叙述,要求推测其意欲得出的观点。
如2021年山东高考第16题提供多角度史料,要求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③给出多个学术观点,要求对其合理性做出判断。
如2020年山东高考第16题,根据提供的三幅人口密度图判断对应的朝代并说明理由。
2.试题解答的应对策略(1)关注两类知识。
高考数学试卷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析及应用

心理学探新2013,V01.33,N o.5,438—443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高考数学试卷多维项目反应理论的分析及应用‘许志勇1,丁树良2,钟君1(1.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天津300387;2.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南昌330022)摘要:高考数学学科试卷的试题综合性较强,一道试题通常考查多种能力属性,而基于单维性假设下的经典测量理论和传统的项目反应理论无法完成该种情形下试卷测量性能分析和考生作答表现分析。
本文以M I R T理论为基础,使用C O N Q UE S T软件为工具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试卷内部不同能力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考生不同维度的能力参数,为提升命题质量和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表明M I R T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由于M I R T理论的复杂性以至于目前分析软件的不足制约其进一步的深入应用,这是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考;数学能力;多维项目反应理论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5—0438—061问题提出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今后进入对于高考试卷进行测量陛能分析和考生作答表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但是能力作为心理名词,是现分析,传统上通常使用经典测量理论作为基础,由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于该理论建立在物理测量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测量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模型表示为:Xi=t+E。
,其中置是个体i在测验中人们很难设计出清晰而又良好的规则,以及根据这所得的分数,正是个体的真分数,表示个体在测量属个规则将能力给予量化,影响着能力立意命题理念性(能力属性)上的水平,E是测验的误差(hrd&的深入推进,也影响着对考生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估。
Novick,1968)。
该测量模型所分析的基本单位是测随着MIRT的发展,为评估考生在各能力属性的作验总分,而不是个体在具体测验项目(试题)上的反答表现提供了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㊀㊀三㊁巧用微课ꎬ让课堂更有用传统的教学中ꎬ教师一般都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ꎬ缺乏对学生兴趣培养的意识ꎬ而这种教学思想也成为实现素质化教育的阻碍.教师需要革新教学理念ꎬ优化教学方法ꎬ加强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同时ꎬ进一步凸显化学学习的价值ꎬ让学科魅力进一步凸显.微课的应用ꎬ可以将化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因此ꎬ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ꎬ丰富教学内容ꎬ让学生真正爱上化学ꎬ愿意去学习这门学科.比如在讲解 爱护水资源 这部分内容时ꎬ首先ꎬ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搜集了相关的资料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ꎬ教师播放微课视频ꎬ向学生们展示了 泉城 济南开展的 泉水节 ꎬ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中清澈的泉水ꎬ感受到节水环保的重要性ꎬ体会到水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然后ꎬ微课中展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ꎬ并展示相应的问题:水对于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的水的储量很大吗?同时ꎬ教师又展示了一些水资源污染的图片和相应的阅读材料ꎬ让学生分析相关的信息ꎬ进行交流讨论ꎬ回答相应的问题ꎬ从而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接下来ꎬ教师讲解了有关保护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方法ꎬ以及一些防止水体污染的策略.由于之前的铺垫ꎬ使得学生意识到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这个教学片段中ꎬ教师利用微课技术让化学课堂变得更为丰富生动ꎬ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ꎬ并激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ꎬ同时又悄然无声的将化学的学科魅力无意的渗透给学生ꎬ转换给学生的固有思想认知.因此ꎬ微课的引入ꎬ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枯燥的局面ꎬ更有利于素质化教学课堂的构建ꎬ便于学科价值的再彰显.总而言之ꎬ微课利用的方式不仅限于此ꎬ微课多样化的教学优势也值得深入的挖掘.广大教师需要主动接受这种教学工具ꎬ积极探索微课教学的有效形式ꎬ从而打造更为精彩的化学课堂ꎬ彰显教学的魅力.㊀㊀参考文献:[1]李锦堂.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ꎬ2018(6):38-39.[2]李从高.浅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18(26):42-43.[责任编辑:季春阳]基于多维视角考查 中和反应 解读陆桂斌(江苏省泰州市智堡实验学校㊀225300)摘㊀要:从概念辨析与实际应用㊁反应实质的微观探析㊁反应中质能等变化㊁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探究四个维度解读化学中考有关酸㊁碱 中和反应 考查的试题特点ꎬ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视角评析试题情境㊁设问方式㊁考查的学科知识和能力等ꎬ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键词:中和反应ꎻ化学核心素养ꎻ能力立意ꎻ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08-0087-03收稿日期:2018-12-15作者简介:陆桂斌(1970.2-)ꎬ男ꎬ高级教师ꎬ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酸㊁碱 中和反应 是初中化学极其重要的一类反应ꎬ也是一种特殊的复分解反应ꎬ有关其概念辨析㊁实际应用㊁微观实质㊁质能变化等考查是历年各地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本文结合近年典型中考试题ꎬ对其多维考查视角做一个梳理和解读ꎬ以提高复习备考效率.㊀㊀一㊁考查 中和反应 的概念及其应用ꎬ彰显化学学科价值㊀㊀例1(2013辽宁沈阳)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ꎬ正确的是(㊀㊀).A.纯碱和稀盐酸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工厂废水中含有的硫酸可以用氨水中和D.中和反应的发生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评析㊀本题是一道基础题ꎬ试题难度虽然不大ꎬ但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 中和反应 的概念㊁常见物质所属类别等双基的正确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ꎬ常见酸与碱都能发生中和反应ꎬ不需借助指示剂进行判断ꎬ故选项D错误ꎻ酸㊁碱中和生成盐和水ꎬ但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只中和反应一种ꎬ如金属氧化物与酸㊁部分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ꎬ故选项B错误ꎻ选项A中是盐(纯碱)与酸反应ꎬ与中和反应概念不符ꎬ故也不正确.选项C中硫酸(酸)与氨水(碱)发生了中和反应.答案:C例2㊀(2017新疆)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78下列应用不属于中和反应的是(㊀㊀).A.用盐酸除铁锈B.服用含有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D.用硫酸处理印染厂含碱废水评析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编制具有实际情景㊁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试题ꎬ这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㊁技能和方法的程度ꎬ又能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ꎬ本题则较好的体现了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试题的素材和背景源于生活㊁生产实际ꎬ既真实鲜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ꎬ彰显了化学学科价值.由例1评析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对常见物质所属类别做准确的判断ꎬ再结合 中和反应 概念作选择ꎬ答案:A㊀㊀二㊁考查 中和反应 的微观实质ꎬ凸显化学学科特质㊀㊀例3㊀(2016广东广州)向滴有几滴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1)上述过程的实验现象为.(2)如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ꎬ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3)氨水(NH3 H2O)也能使酚酞变色ꎬ原因是氨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离子ꎬ该离子是.(填离子符号)评析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反映了化学学科专属特性ꎬ也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ꎬ化学的学习与研究ꎬ需要建构 宏观 微观 符号 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近年来ꎬ以考查学生三重表征的意识㊁能力为意图的中考化学试题精彩纷呈ꎬ本题结构即较好地展示了 宏观现象 微观分析 符号表达 这一基本思维过程.(1)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红色ꎬ向其中继续滴加稀盐酸ꎬ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2)分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ꎬ反应前有四种离子 稀盐酸中含H+㊁Cl-ꎬ氢氧化钠溶液中含Na+㊁OH-ꎻ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后ꎬ只剩下两种离子ꎬ结合中和反应微观实质 H++OH-ңH2O 可判断反应后剩余离子为Na+(起始在氢氧化钠溶液中ꎬ对应图形 Ә )和Cl-(起始在稀盐酸中ꎬ对应图形 ʻ )ꎬ而 ʻ 代表离子起始也在氢氧化钠溶液中ꎬ则只能为OH-.(3)氨水中含NH4+㊁OH-ꎬ氢氧化钠溶液中含Na+㊁OH-ꎬ比较可知:两溶液中都含OH-ꎬ溶液都呈碱性ꎬ能使酚酞变红色.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能基于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溶液中所含微粒ꎬ尤其是所含离子ꎻ其次对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ңH2O 要有明确的认知和理解ꎬ再比较分析试题具体素材㊁情境ꎬ从而找准答案.当然离子符号㊁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也应是一必备基本功.变式训练1㊀(2016广西南宁) 宏观 微观 符号 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请结合下图所示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ꎬ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图中C方框内甲㊁乙两种粒子的符号:甲ꎬ乙.(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ꎬ上述反应的实质是(填粒子符号ꎬ下同)和结合成H2O.㊀㊀㊀三㊁围绕 中和反应 中温度㊁pH㊁导电性等变化ꎬ考查学生数据分析㊁图表解读等综合能力㊀㊀例4㊀(2016贵州遵义)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ꎬ下列图像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㊀㊀).㊀㊀评析㊀以图表的形式呈现酸与碱发生 中和反应 过程中溶液温度㊁酸碱度㊁导电能力等量的变化趋势ꎬ既直观㊁形象ꎬ又能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分析㊁信息处理㊁判断推理等能力.图像类试题是中考化学经典题型ꎬ解答这类试题应抓住 三点一走势 首先看清图像中横㊁纵坐标各表示的量ꎬ然后从图像的起点㊁转折点㊁终点及量的变化趋势来分析答题.选项Aꎬ向碱中滴入酸ꎬ溶液pH值变化为起始大于7ꎬ至等于7(二者恰好完全反应)ꎬ最后小于7(硫酸过量)ꎬ图示错误.选项Bꎬ因Ba(OH)2与H2SO4反应生成的BaSO4是沉淀ꎬ所以溶液中钡元素质量越来越小直至为0(二者恰好完全反应)ꎬ图示错误.选项Cꎬ开始时溶液中有Ba2+㊁OH-ꎬ导电性较强ꎻ随着H2SO4的加入ꎬBa2+与SO2-4结合成BaSO4沉淀㊁OH-与H+结合成水ꎬ溶液中离子越来越少直至为0(二者恰好完全反应)ꎬ导电性逐渐减弱至0ꎻ当H2SO4过量后ꎬ溶液中有H+㊁SO2-4ꎬ导电性又逐渐增强ꎬ图示正确.选项Dꎬ因中和反应放热ꎬ前期溶液温度逐渐升高ꎻ当一定量的Ba(OH)2完全消耗ꎬ反应停止ꎬ后期溶液的温度应逐渐降低ꎬ图示错误.答案:C变式训练2㊀(2016黑龙江大庆)室温下ꎬ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ꎬ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ꎬ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1)由右图可知ꎬ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88(填 吸热 或 放热 或 无热量变化 )反应.(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ꎬ溶液呈色.(3)B处溶液的溶质是(填化学式).(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填 增大 或 减小 或 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ꎬ现象为ꎬ化学方程式为.㊀㊀四㊁实验探究 中和反应 后溶质的成分ꎬ考查学生实验方案设计㊁方案评价等学科能力㊀㊀例5㊀(2017㊀山东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 酸碱中和反应 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演示实验㊀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查阅资料㊀CaCl2滚液显中性提出问题㊀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ꎬ部分同学产生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㊀针对疑问ꎬ甲组同学猜想如下:猜想Ⅰ:只有CaCl2ꎻ猜想Ⅱ:有ꎻ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ꎻ猜想Ⅳ:有CaCl2㊁HCl和Ca(OH)2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ꎬ认为猜想Ⅳ不合理ꎬ其理由是.实验探究㊀为了验证其余猜想ꎬ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通入CO2滴加Na2CO3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㊀㊀得出结论㊀通过探究ꎬ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评价反思㊀(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ꎬ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ꎬ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ꎬ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评析㊀初中化学课程承载着一般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ꎬ实验探究题也是化学中考经典题型.这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步骤与方法的熟悉和了解㊁化学核心知识的识记和应用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㊁基于证据的推理与反思能力等诸多方面.因试题的情境㊁设问灵动而多变ꎬ考查的能力㊁素养开放而多元ꎬ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演示实验㊀中设问考查的是基础性知识ꎬ难度不大.2HCl+Ca(OH)2 CaCl2+2H2O.猜想与假设㊀中设问考查了学生常识性思维模型的建构水平ꎬ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三种可能:二者恰好完全反应ꎬ即猜想Ⅰꎻ盐酸过量ꎬ有CaCl2和HClꎬ即猜想Ⅱꎻ氢氧化钙过量ꎬ即猜想Ⅲ.而不可能出现猜想Ⅳ的情形ꎬ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钙不能大量共存.这种认知模型的建构ꎬ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适当的引导ꎬ多数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实验探究㊀中设问多为这类试题的中心内容ꎬ本题只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方案ꎬ根据实验结论反推实验现象ꎬ客观上降低了考查的难度.猜想Ⅲ正确ꎬ其对应现象分别为:紫色石蕊变红色ꎻ产生白色沉淀.评价反思㊀中的设问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ꎬ意在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培养科学㊁连续和严谨的思维品质ꎬ也是同类试题中的难点和失分点.从微观角度分析ꎬ本题要能证明溶质中有Ca(OH)2ꎬ实质是证明溶液中有OH-ꎬ而无须证明有Ca2+(因为所有可能的情形都有CaCl2ꎬ溶液中都含Ca2+).因此设计实验方案时ꎬ应认真阅读试题文本ꎬ对需要探究问题的实质有明晰的把握和认知ꎬ这样设计的方案才能科学㊁合理.如本题要证明溶液中有OH-ꎬ除方案1㊁2已选试剂外ꎬ还可选用CuSO4㊁FeCl3等盐溶液ꎬ但不可选用Na2CO3溶液.答案:(1)Na2CO3与CaCl2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ꎬ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2存在ꎻ(2)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其他答案参见评析.综合上述分析ꎬ不难发现有关 中和反应 试题的命制ꎬ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辨析㊁指示剂变色等浅表层面的考查ꎬ而是越来越体现出基于 素养为本 的命题特质:以 核心价值 为引领ꎬ既考查能反映化学学科本质的必备知识ꎬ也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ꎬ同时还考查学生通过学习内化的㊁带有化学学科特性的品质素养.化学中考在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过渡后ꎬ正开始由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立意的转变ꎬ这种转变必将带来中考化学命题内容的重大变革ꎬ对此ꎬ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变式训练参考答案:1.(1)2NaOH+H2SO4Na2SO4+2H2Oꎻ(2)Na+㊁SO2-4ꎻ(3)H+和OH-.2.(1)放热ꎻ(2)蓝色ꎻ(3)NaClꎻ(4)减小ꎻ(5)有气泡产生ꎬCaCO3+2HCl CaCl2+H2O+CO2ʏ.㊀㊀参考文献:[1]王后雄.基于 素养为本 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ꎬ2018(1):27 38.[2]陆桂斌.例析中考化学图像题[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ꎬ2014(10):69-70.[责任编辑:季春阳]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