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历史)

合集下载

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全长约1800公里,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

它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六个省,穿越了数百个城镇和村庄,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历史背景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有一种竞争关系叫做“争河”,各国都想建造自己的水利工程使得交通更加便捷,经济更加繁荣。

在秦汉时期,由于天然条件的限制,这些水利工程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直到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建设才真正展开。

隋炀帝统治时期,大运河的修建工程正式开始,全线经过了六年的修建,最终于隋朝大业十年(611年)贯通。

而在唐代,大运河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唐玄宗时期大规模拓建大运河,并使之沟通黄河和长江的水系,使得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二、经济价值大运河的建设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时期,大运河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通行的货物有粮食、衣料、玉器、器皿等等,各种物品在大运河上互相交流,从而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此外,在唐代,大运河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作用,掌握了大运河的制高点就相当于掌握了贯穿南北的通道,因此,唐代沿线还特地修筑了众多的关隘。

明清时期,大运河的交通已经相对便捷,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也逐渐修复,那时大运河的贸易活动主要有四条渠道:京杭运河、扬州运河、荆江运河和宣化运河。

因此,就算在这个传统快餐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时代,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仍然十分明显。

三、文化价值大运河不仅是物质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由于大运河主要沿途是实行水路交通,可以更方便地运输异地优质物品。

因此,各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饮食、服装以及文化等都能够顺利地沟通联络。

大运河穿越了众多的古城镇,每个城镇都沉淀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扬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华文化名城的代表之一。

扬州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名人古迹、古道石桥等遗产在此处可观。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简介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简介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简介资料中国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多次修建与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7个省市,连接了黄河、长江以及苏州河等重要水系,贯穿了中国北方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

大运河最早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的大运河主要是用于灌溉农田和军事防御。

到了隋唐时期,大运河逐渐发展成为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线,成为连接北方和南方的要道。

隋炀帝在位时,下令修建了现在的大运河,使其成为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水道。

唐代时,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成为了国家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时,大运河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水上交通干线之一。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通航条件得到了改善,修建了许多港口和船闸,并逐渐形成了运输货物的专用船只。

大运河的繁荣经济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发展,如扬州、杭州、苏州等城市都因大运河的存在而兴盛起来。

明代时,大运河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明朝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的维护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得到了提高。

大运河成为了明代海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互补发展的局面。

清代时,大运河的衰落开始显现。

由于清朝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迁移到南方,大运河的地位逐渐被长江取代。

此外,大运河的维护和管理也遇到了困难,河道淤塞、航道狭窄等问题日益突出。

到了20世纪,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丧失,沿线城市的经济也逐渐萎缩。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大运河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修建了许多文化遗址保护区和游览景点。

如今,大运河已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水利工程的缩影。

中国大运河简要历史介绍

中国大运河简要历史介绍

中国大运河简要历史介绍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横贯中国东部,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扬州、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全长约1794公里。

大运河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各国之间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路,为了方便各国之间的物资流通和军事运输,一些国家开始修建运河。

而中国大运河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和淮河。

到了隋朝,大运河才真正开始规模宏大的修建。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下令将各个运河连通起来,最终形成了从京城长安(今西安)到淮河流域的大运河。

这一工程耗时数十年,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有利于交通运输,也促进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朝灭亡后,大运河的维护和发展有所减缓,但并没有停止。

唐朝时期,大运河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唐玄宗时期,大运河成为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的重要经济纽带,促进了商品交流和文化交流。

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兴起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如扬州、杭州等。

宋朝时期,大运河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大运河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繁忙的水上交通干线,承载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宋朝政府也加大了对大运河的维护力度,修建了许多桥梁和堤坝,以防止洪水和水患。

大运河的繁荣也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许多城市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虽然大运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中国水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时期,大运河被修复和疏浚了多次,以适应当时的交通需求。

清朝时期,大运河的维护依然得到了重视,但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大运河的地位渐渐被铁路和公路所取代。

20世纪以后,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水路运输的衰退,大运河的水运功能逐渐减弱。

但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中国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将其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运河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位基因的思考

大运河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位基因的思考

96视觉研究03 2019 北方美术摘 要: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大运河不仅催生了天津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天津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大运河无可争议地成为天津非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位基因,也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由此,归复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本位基因,以大运河为天然的链接,借力大运河文化的“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天津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通过二者相互借力、深度融合,借势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加强大运河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项文化要素的协同互济,提升天津非遗传播的品质和速率,打通非遗传播的通道,形成天津非遗文化基于本位基因的发扬传承的全新视角与有效方式。

关键词:天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位基因一、天津,大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民间有“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指出了天津城市与大运河的密切关系。

天津城市的命名就与运河息息相关。

明朝建文二年,朱棣在此通过大运河南下取得皇位,称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遂将其命名为“天津”,取“天子渡口”之意。

[1]天津城市聚落的形成也源于大运河的开通。

今金钢桥三岔河口区域,即南、北运河和海河的交汇处,是天津最早的发源地。

当时,漕运兴盛,但由于北运河河道较浅,船只往往需要在此卸货转运,由此形成了万船汇集的繁荣画面(图1),更有“万商辐辏之盛,亘古未有”的记载。

漕运的发展不仅使三岔河口成为重要转运枢纽,而且形成了区域的人口汇聚、经济繁荣,为天津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图2)。

大运河在天津境内长约190千米,留有历史遗存200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古迹有60多处,如天津最早的发祥地“三岔河口”、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天后宫”、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三条石”等。

大运河,天津的母亲河2

大运河,天津的母亲河2

⼤运河,天津的母亲河2沽上原主题公园占地32公顷,策划空间布局为“⼀坞三馆、两带合璧”。

“⼀坞”:⼀个旅游体验区,即皇船坞旅游体验区。

“三馆”:三个旅游延展区,即北部的古炮台、精神堡垒项⽬,中部的⼤王庙博览馆项⽬,南部的沽上原主街项⽬。

“两带”:七⼗⼆沽会所群落餐饮⽂化带,沽上原民俗⽂化游憩带。

⼤王庙博览馆项⽬重点介绍⼤运河天津段的历史演变,⼤运河与天津城市的关系,⼤运河对天津⽂化的影响。

告诉游客:⼤运河是天津的母亲河。

为建设⼤王庙博览馆,由原天津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陈克牵头成⽴项⽬课题组。

课题组研究⼯作分两步进⾏:⼀步是搜集⽅志⽂献史料和研究资料;⼀步是⾏⾛⼤运河,通过实地考察,探访⼤运河的历史遗迹、漕运⽂化、民风民俗,寻找与天津有关的历史痕迹。

在搜集研究资料中,发现天津政协⽂史委主任⽅兆麟先⽣的⽂章《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内容翔实,提纲挈领,归纳有⽅,是⼀篇不可多得的好⽂章。

转录如下,以飨博友。

希望众博友对沽上原项⽬给予关注,推荐有关⼤运河、⼤运河与天津的⽂献史料和研究资料。

在下代表课题组现⾏谢过!在项⽬研究过程中,我将发现的有⼀定影响⼒的⽂章和个⼈感受以及在⾏⾛⼤运河的过程,发在本博客上,与博友共享。

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上)⽅兆麟 京杭⼤运河天津段全长 174公⾥,分为南、北运河两部分,流经天津武清区、北⾠区、河北区、红桥区、西青区和静海县六个区县。

北运河从位于天津武清区的马家⼝进⼊天津,⾄市区的三岔河⼝,与海河和南运河交汇(1918年海河裁弯取直后,北运河流⾄三岔河⼝前汇⼊⼦⽛河)。

南运河从位于天津静海县唐官屯的九宣闸进⼊天津,⾄市区三岔河⼝,与海河和北运河交汇。

南、北运河汇⼊海河后经⼤沽⼝流⼊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通道。

⾃元代漕运兴起后,每年有⼤量漕船满载粮⾷从南⽅海运⾄⼤沽⼝进⼊海河,⼜经北运河转运⾄北京。

⼊明以后,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漕船经南运河进⼊天津,在三岔河⼝转⼊北运河,将粮⾷、绸缎、建筑材料等直接运送⾄北京。

天津市大运河文旅融合调研报告

天津市大运河文旅融合调研报告

天津市大运河文旅融合调研报告天津市大运河文旅融合调研报告第一部分:介绍天津市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字数:500)天津市位于中国的东北沿海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交通纽带之一。

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天津市区域,连接了黄河和长江,串联了华北和华东地区。

它的建造始于隋朝,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与完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水景、古老的桥梁和古代船只的遗迹,感受到千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天津市大运河沿线分布着许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其中包括了城市的发源地——滨海新区,以及汉代古城遗址、北运河文化带等。

这些景点不仅代表了天津悠久的历史,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天津市大运河的文旅融合实践(字数:600)近年来,天津市积极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利用大运河这一独特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项目。

首先,天津市政府在保护和修复大运河的同时,还注重将其与城市的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

通过修建景观步行街、设置观光码头、打造文化广场等方式,将大运河与周边的历史景区、文化街区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

这为游客提供了便利,也为城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活力。

其次,天津市还注重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来吸引游客。

举办大运河文化节、灯光秀、传统表演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提升了天津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部分:大运河文旅融合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字数:600)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发展给天津市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繁荣,增加了就业机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其次,大运河文旅融合也加深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通过参观游览大运河沿线的景点,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魅力,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津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中国大运河历史地理文化简介

中国大运河历史地理文化简介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它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和沿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它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也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总的来说,中国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

天津古代的历史故事

天津古代的历史故事

天津古代的历史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天津古代那点事儿。

您知道吗?天津这地儿啊,在古代那可是个重要的地儿。

早年间,天津这块地儿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了。

就说春秋战国时期吧,天津那时候属于燕国。

燕国虽然在北方,可也在天津这儿有着自己的布局呢。

当时这地儿靠着海,那海边就有不少渔民,整天出海打鱼,然后把鱼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

有个小笑话啊,说那时候有个燕国的小官儿到天津这边视察,他没见过大海,一看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啊,吓得腿都软了,渔民们就笑话他,说您这在陆地上威风凛凛的,到了海边咋成了软脚虾啦。

再往后啊,到了隋唐时期,天津这地方就更热闹了。

为啥呢?因为京杭大运河开通啦!这大运河就像一条巨龙,从南到北穿过天津。

天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漕运码头。

全国各地的粮食啊、货物啊,都通过运河运到这儿来,然后再转运到别的地方去。

那时候码头上的工人可忙乎了,每天从早到晚,搬货卸货,累得气喘吁吁的。

听说有个大力士,能一个人扛起两袋大米,别的工人就打趣说:“您这哪是工人啊,您是神仙下凡来帮咱干活儿的吧。

”宋朝的时候呢,天津这地儿军事地位开始凸显出来了。

那时候啊,北方的少数民族时不时就想来中原抢点东西,天津就成了守护中原的一道屏障。

宋朝的士兵们在这儿修筑堡垒,操练军队。

有个士兵特别想家,他就对着大海喊:“大海啊,你能不能把我的思念带回到我的家乡去啊。

”旁边的战友就笑话他说:“你可拉倒吧,大海能听懂你的话,还能给你跑腿儿不成?”元朝的时候,天津就更不得了啦。

元大都在北京,天津离北京那么近,那简直就是元大都的门户啊。

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天津,在这儿设了好多管理机构。

而且啊,因为漕运发达,天津的商业也越来越繁荣。

各种各样的商人都跑到这儿来做生意,有卖丝绸的、卖茶叶的、卖瓷器的。

那市场上热闹得很,人来人往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就说有个卖瓷器的商人吧,他的瓷器特别精美,有个顾客就问他:“你这瓷器咋卖这么贵啊?”商人就说:“您看看这手艺,这可是从老远的地方运过来的,路上还差点被海盗打劫了呢,不贵能行吗?”明朝的时候啊,天津设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
天津历史学家认为“天津是大运河载来的城市”的说法是非常有根据的。

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90千米。

历经千年,大运河在天津段留下众多不可移动实物遗产,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相关的地下遗存和历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古驿馆等。

2012年4月,在北运河北辰区张湾村段河道整治清淤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部分船只木板和一些瓷器碎片,施工人员和当地村民立即将这一情况通过相关部门传递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瓷器碎片应属明代,并初步认定该处为明代沉船遗址。

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历时近两个月的时间,共清理出明代沉船三艘,出土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

为了给正在准备的“大运河”申遗提供重要实物证据,天津文物部门决定,将这次极为难得的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中一艘保存较为完好的沉船整体吊起,“打包”运回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这在本市考古历史上属首次。

该沉船整体吊装回室内后,经过第二次室内考古发掘,又有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

参与当年沉船考古的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主任梅鹏云介绍,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
明、清三代延续使用。

在那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金代钱币、元代瓷器、明代沉船以及清代至民国期间大量的生活器皿,清晰地反映出文献记载中北运河的始建与使用的历史过程,这些都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他还特别清晰地记得当年用加长车辆运送沉船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盛况”,当时不少市民自发观看沉船的运输过程。

在对“沉船”进行第二次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天津市民每天都有上千人来到这里参观。

另一位参与沉船考古的专家盛立双介绍,当时天津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已经启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留存与还原沉船及其周围环境的真实历史,那次考古,天津文物部门还聘请了国内权威的考古、文物保护专家、测绘专家、水利专家、文史专家等参与到工作中来,为科学发掘与沉船保护多方“会诊”,献策出力。

运河文化丰富多彩
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天津文史专家认为,天津不仅漕运发达,而且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也十分丰厚。

1488年,朝鲜李氏王朝官员崔溥在海上不幸遭风暴袭击,在海上漂流14天后在浙江登陆。

此后,他由杭州沿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自己的国家。

在中国“旅行”了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

回国后,他用汉字写出了《漂海录》一书,这部日记体形式的著作,涉及明朝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明朝海防、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文献。

书中写道:“运河自南而北,即臣所沿来之下
水也。

白河自北而南,即臣所溯去之上水也。

二河合流于城之东以入海。

城临两河之会。

海在城之东十余里,即旧时江淮以南漕运皆浮大海复会于此,以达京师。

今则疏凿水道,置闸闭纵,舟楫之利通于天下。

城中有卫司及左卫、右卫之司,分治海运等事。

”可见天津的发展得益于海运河运的畅通。

九宣闸位于本市大运河最南端,是大运河流入天津的一道重要闸口,旁边至今还立有李鸿章书写的石碑,保存完好。

静海还有一处重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独流镇的独流木桥,它是本市大运河上现存唯一一座木桥。

这座桥建于民国时期,长31.8米,宽5米,桥两侧护栏材质为黄花松,下面有5个桥墩。

由于年代久远,腐蚀严重,为保护好老桥现已禁止机动车辆通行。

石家大院也是运河上的一颗明珠,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祖辈漕运发家后定居杨柳青的住宅。

2006年,石家大院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辉煌一时的石家大院迎来了再次繁荣。

为了纪念大运河,国家邮政局还曾发行过一套《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在大运河沿线选择了与京杭运河有关的7个文化遗存,天津天后宫榜上有名。

三岔河口天后宫对漕运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后宫已经成为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和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逐水而居,因水而兴,天津大运河也用多彩的文化写下了一段丰富灿烂的历史。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