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合集下载

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2、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12、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关于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教案范文教案名称:大一统的汉朝目标:让学生了解汉朝的大一统和统一中国的过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大一统概念和特点;2. 掌握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3. 分析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汉朝统一中国的过程;2. 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理解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汉朝统一中国的时间线;3. 学生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什么是大一统吗?来看看这个词的同义词有哪些?2. Motivation: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出汉朝的大一统。

Step 2:讲解(15分钟)1. 呈现PPT:通过PPT介绍汉朝的大一统概念和特点。

2. 分析:让学生思考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进行讨论。

Step 3:学习(20分钟)1. 分发学生手册:让学生阅读手册上的内容,了解汉朝统一中国的重要事件和过程。

2.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手册上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Step 4:总结(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汉朝大一统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提问:请学生回答,为什么说汉朝的大一统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延伸: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议论文。

2.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有关汉朝统一中国的内容,并进行分享讨论。

教学评估:1. 学生手册上的练习题;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3. 议论文的写作质量。

教学反思:1. 对内容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注重概念的解释与实例的说明,以便学生理解。

2. 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深入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蔡口集初中贺桂钊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文景之治的背景及措施2.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3.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三)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1.利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站、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

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

〔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

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四)课时安排:本课计划1课时完成(五)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1)“热身运动”,复习旧知。

(2)情境: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2、新课(25分钟)(1)文景之治(板书标题)学生自学并讨论: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多媒体图片)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满目疮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长期战乱造成的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多媒体出示)措施:汉高祖: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③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引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成就。

为了解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我们需要设计一份以汉朝为背景的教学计划。

本文将探讨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1. 历史概述:介绍汉朝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帮助学生了解汉朝的时代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

2. 社会制度:讲解汉朝的封建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等,使学生对汉朝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有深入了解。

3. 文化成就:探索汉朝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教师以问题导向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视觉辅助:使用图表、地图和影像资料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汉朝的信息。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汉朝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资源:1. 图书馆: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阅与汉朝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深入了解汉朝的历史和文化。

2. 多媒体设备:教室配备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 互联网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搜索、筛选和运用正确的汉朝相关资料。

四、评估方式:1. 作业:布置与汉朝相关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对于汉朝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演讲:要求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分享他们对于汉朝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项目评估:鼓励学生参与与汉朝相关的研究项目,通过评估项目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结论:通过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采用互动讨论、视觉辅助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导言: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在历史教育之中,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历史是一门专注于过去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成为教师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以大一统的汉朝为例,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课。

I. 教学目标在开始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对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我们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学生能够了解大一统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学生能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习的效果;3.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讨论和思考了解古代汉朝的影响和意义;4.学生能够形成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动力;II. 教学内容和方法1. 概述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黑板等方式,简要介绍汉朝大一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起的一个统一的帝国。

2. 探讨汉初的政治改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就汉初兴起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进行讨论。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运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汉朝帝国扩张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汉朝的帝国扩张过程,通过一场富有游戏性和趣味性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朝帝国扩张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4. 展示汉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通过观看视频、讲解图片或悬挂展板等方式,教师可以呈现汉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并欣赏古代汉朝的文化。

5. 知识检测与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或考试题来检测学生对汉朝大一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III. 教学评估与反思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应当对本堂历史课的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

通过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得知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以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修改版)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的B类学生,他们大多学习条件并不良好、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学习活动效果。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由于初中历史课的不属于初中会考科目,大部分学生中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也有待提高的现象。

历史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如何解决汉初遗留下来的诸侯问题,重点由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课本、目标与检测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

通过材料阅读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为以后解决材料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1、秦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2、西汉是怎样建立的?(生积极举手回答)3、上节课学习的成语有哪些?(投影示答案)练习:公元前---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称为西汉。

二、故事导入:刘邦建立汉朝,在朝中正在设庆功宴和大臣们谈笑风声,正在谈论他们与项羽成败的原因(看书中的导语栏)那么,刘邦又是怎样统治汉朝的呢?俗话说,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

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

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

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二、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三、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教学方 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

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

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

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填充图册。 3.历史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明确: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

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 (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准书》

(二)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 明确:1、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

汉战争的破坏。 2、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

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看书]…… 明确: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

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 [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 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 [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免除他们的徭役、田租,改秦时的十税五为十五税一,受灾地区可以免租税等。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每年的春天。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赈济。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就连对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等。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 、祭祀、饮酒与吃肉。”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表现: [板书]3.“文景之治”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 明确: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

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明确: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

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投影显示]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史记•平准书》

[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看书]…… 明确: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

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