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韵”之二十六石壕之幸

合集下载

文言文赏析:先秦 屈原 离骚

文言文赏析:先秦 屈原 离骚

文言文赏析:先秦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猒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曹操诗词

曹操诗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

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作者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

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

感恩你我付出的诗句

感恩你我付出的诗句

感恩你我付出的诗句1.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

——王逊《西夏重阳》2.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3.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4.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

——韩愈《石鼓歌》5.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王维《献始兴公》6.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7.茂宰多感激,良将复吹嘘。

——高适《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8.义夫留感激,公子播英名。

——李绅《到宣武三十韵》9.徐君骨已朽,信义逾感激。

——戴良《咏怀·庭前两奇树》10.感激一然诺,纵横两无疑。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11.岂无感激士,以致天下平。

——孟郊《感怀》12.颜巷萧条知命后,膺门感激受恩初。

——方干《归睦州中路寄侯郎中》13.徘徊复彷徨,感激涕泗涟。

——汪元量《居拟苏武四首·棠棣本同根》14.卢楠坐衔越石恩,醉后感激肝胆言。

——李攀龙《送谢茂秦》15.丈夫易感激,况在穷厄中。

——刘过《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承载·高高黄金台》16.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17.穷途致感激,肝胆还轮囷。

——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18.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19.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

——孟郊《旅次湘沅有怀灵均》20.闻知感激语,胸中如有物。

——曹邺《下第寄知己》21.二贤兼彼才,晚节何感激。

——皎然《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四十三韵》22.古来英豪多感激,坐使绿鬓朱颜雕。

——蔡襄《寒食梨花小饮》23.归来满口说江湖,不学平生论感激。

——王洋《石涧》24.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

——韩愈《归彭城》25.笑谈乐新知,感激怀故俦。

——胡应麟《夜梦裕卿惟寅觉赋此诗寄怀并呈邦相》26.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刘禹锡《平蔡州三首》27.禀生非悬解,对镜方感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篇一《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2.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篇二《归园田居》南北朝·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__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篇三《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虞美人》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诗歌鉴赏】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货殖列传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能之荣使。

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至於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於有而废於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益彰,失?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

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

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过零丁洋文天祥〔宋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满江红·写怀岳飞〔宋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6、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示儿陆游〔宋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夏日绝句李清照〔宋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宋代〕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2、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宋代〕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易错点22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

易错点22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22 文言文阅读之评价感悟【典例分析】例:【2022·青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礼赞“三牛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愚公具有的“三牛”精神。

(任选其中一牛分析即可)【答案】结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内容,可见愚公并非是为了一己之利才移山的,愚公具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评价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三牛”精神是指“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抓住体现愚公精神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示例一:结合“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内容可知,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具有“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示例二:结合“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关于郧阳诗韵的散文题目

关于郧阳诗韵的散文题目

关于郧阳诗韵的散文题目《郧阳赋》古麇郧x,源渊流长,春秋乃楚地方国,名之锡穴,至于晋代,始称郧乡。

控巴蜀以通秦川,襟豫鄂而带荆襄,万山丛中,筚路蓝缕,艰难苍茫。

曾为郡为县,实一土城,明成化十二年于此置府,抚治六县,始有城廓,从此商贾云集,店铺琳琅,西河桅杆,编织繁忙。

岁月从青石板街上匆匆走过,一时佳士蔚起竞写千古文章。

春雪楼王世贞题诗,成一代名胜,大成殿聚文人名士,千古流芳。

经年累月,古郧十景日臻完善中,城内万檐相连,雕梁画栋,亭台舞榭,古色古香。

丹江水利枢纽工程告竣。

六百年郧阳府,悲壮沉沦。

钟鼓楼、南角楼、仪凤楼,顿成废墟,十字街,总兵坊,三眼井巷,水波荡漾。

古城人民依山后靠,拉起帷账,在荆棘林莽间,劈山填土,再写壮丽篇章解放路、郧阳路、沿江路、路路宽广郧阳桥、小石桥、九里岗桥,桥桥相叠。

虽说古郧十景多已不再,郧x今日更加伟岸明亮,虎啸滩险、龙吟峡峻,梨花岛媚,恐龙城神,尚有"郧县人"遗址,梅铺猿人洞,汉江大桥天堑通途连接世界。

郧x广场,桥头公园,汇郧山汉水之秀丽,聚千年文化之底蕴。

林石山泉,风光无限,声光电乐,烟霞俱足,城市客厅笑迎八方宾朋,四季美景展现时代风情。

绿墙碧瓦,翠竹掩荫,郧x博物馆藏历史风云。

猿人头颅昭示人类文明之进化,恐龙遗迹演绎地球环境之变迁,青铜剑戈,汉陶铜镜,将春秋战国陈列,唐墓商鼎,青瓷彩绘,直至唐宋元明清。

历史长廊,睹物如梦。

杨xx一代哲人风范,文化底蕴表人杰地灵。

郧x人方荟萃,物华天宝。

凤凰灯,国内名扬,三合汤,传统名吃,云盖寺绿松石,更是国之瑰宝,过海飘洋,兼有精品名牌,走俏市场,丰富物产,难述端详。

旧的千年悠然过去,新的世纪更加辉煌,壮哉,麇子故国,美哉,今日郧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崤函古韵”之二十六
石壕之幸
在三门峡境内数以千计的村庄中,石壕村无疑是最著名的。

它的著名,是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此投宿,并写下传诵千古的诗作———《石壕吏》。

石壕有幸,结缘“诗圣”,昔日寂寂无名之地,从此闻名遐迩。


石壕是一条狭长的山谷。

这条山谷,是古代连接西安和洛阳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崤道的必经之路。

我来这里的时候,春天也刚刚来到这里,山坡上还看不到树和草的绿色,只有地埝边和崖头上的迎春花,在春雾中招摇着炫目的金黄。

石壕村静卧在谷底深处,连绵的崤山在它的南北两侧向东西延伸,将村庄夹成狭长的形状。

一湾潺潺流淌的小溪穿村而过,虽然细瘦却不失灵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古老的山村。

距今1245年前春天的一个傍晚,47岁的杜甫来到石壕村。

沐一路风雨,披一身征尘,薄暮时分,诗人匆匆的脚步停在一户村民的门前。

作为一个“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诗人和有着华州司功参军身份的小吏,杜甫在选择投宿地点时,选择的一定是当地比较像样的房屋。

在当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多寡决定着农户的收入。

这种收入的差别,直接反映在房屋的规模和豪华程度上。

杜甫投宿的这户人家,曾经有三个男丁,这足以让他们在太平年代里过上富足的生活。

三个儿子都已被抓了“壮丁”,且两个已经战死邺城,家里只剩下年迈的老翁老妪和衣不遮体的儿媳。

他们接纳了行脚的杜甫。

粗茶淡饭后,老妪打扫出一个房间,让诗人早点歇息。

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杜甫。

在一片漆黑中,他凝神细听屋外的动静———原来是官吏又来抓丁服役。

老翁闻迅逾墙而逃,求生的本能使得原本蹒跚的步履此时也变得轻捷迅疾。

胆战心惊的老妪面对官吏如狼似虎的吼叫,哭诉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戍守邺城,其中两个已为国捐躯的不幸,希望以此博得官吏的同情。

不料,官吏见这户人家已没有男丁可抓,竟然提出让她家出个妇女去军营做饭。

衣不遮体躲在内室的儿媳要喂养吃奶的孩子,儿媳如果被抓,孙子便会饿死。

于是,老妪挺身而出,跟随官吏连夜出发,到军营服役。

黑暗中飘来的嘤嘤啼泣,揪扯着诗人的情感。

天明时分,在与老翁告别的刹那,酝酿了一夜的诗情伴着积压了半生的哀怨,终于火山爆发般冲出诗人的胸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

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的这段话,正是杜甫想要用诗的语言告诉世人的。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石壕村应该是两京之间一个不大的村庄。

由于地处观音堂与硖石两个驿站之间,它本不具备成为奔走于崤函古道上的官宦商贾文人墨客最经常驻马泊车之地的条件。

走在石壕村新修的水泥路上,我猜想着杜甫的到来,可能是一个意外。

杜甫青年时代,正逢大唐帝国的“开元盛世”。

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足,加之官宦家庭的出身,让他结束书斋生活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的“壮游”生涯。

35岁时,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他回到都城长安求取功名。

此时的大唐帝国已经日薄西山,呈颓败之势。

由于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作祟,杜甫科举落榜后被迫困守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并“卖药都市,寄食朋友”,经常挨饿受冻,直到44岁时,才谋得一个管理甲胄仪仗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被叛军拘禁达一年之久。

侥幸逃出长安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杜甫被唐肃宗赏了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左拾遗。

在这个位置上仅一个月,他便因房琯案得罪肃宗,差点儿丢掉脑袋。

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对政治心灰意冷的杜甫告假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河南偃师的杜楼村。

此时,唐王朝的军队正与安史叛军在河北展开激战,战局较为稳定,杜甫也得以在老家梳理纷乱的心情。

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在邺城包围了安庆绪。

但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带领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形势急转直下。

有过被叛军俘虏经历的杜甫闻听此讯,立即加入逃往关中的人流之中。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广人稀,野兽出没,加之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行旅们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

然而,对兵祸的恐惧,竟然让杜甫错过留宿的驿馆,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忙投奔到石壕村借宿,这也许有附近较大的城镇屡遭兵焚早已荡然一空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是尽快逃离苦难之地的急切迫使人们尽量多赶路程。

另外,在史料记载中,唐代洛阳至长安的官道本是南崤道,为早日逃入关中,杜甫不走大路奔小道,也说明了诗人逃难时的急迫心情。

然而,这种偶然的荒不择路的投宿,却成就了石壕村。

短短的一夜借宿,杜甫留下永恒的诗篇。

随着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游人来到石壕村追寻“诗圣”的足迹,抒发怀古的幽思。

于是,这个地处荒远的小村,渐渐繁华成一个较大的集镇。

当地人把这种繁华景象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融入地名之中,把石壕村改叫“兴隆镇”。

但是,杜甫的《石壕吏》影响实在太大,大到人们根本不知道“兴隆镇”在哪儿。

如今,兴隆镇”的名号,只能从石壕村小学即原来老君庙故址的《直隶陕州东九十里兴隆镇重修老君庙序》的清碑上找到。


得知我是为杜甫而来的,一位周姓老人把我带到村东一户农家院落。

他告诉我,杜甫当年“暮投石壕村”时,就住在这个地方。

轻叩门环,一个名叫雷云的少女开门探问。

得知我冒昧造访的目的,她热情邀我进院,并把我带到小院尽头的两孔窑洞门前,指着西边的窑洞说:“当年杜甫就在这儿住!”
从窑洞地面上漫铺的四方形大青砖上看,这的确是一孔年代久远的窑洞。

但这种黄土崖壁上掏出的窑洞能从久远的杜甫时代留存到现在,我却不敢相信。

雷云向我介绍说,早在上
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日本等外国游客就曾到这里凭吊杜甫。

近几年,经常有北京、郑州等地的记者到这儿拍摄,把这孔窑洞作为杜甫写《石壕吏》的地点进行宣传。

平时,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其实,任何建筑,早晚都避免不了坍塌的生命终点。

但是,一个普通建筑一旦被著名文化人物的光临或品题赋予文化内涵,它就具备了某种永恒的东西。

这种永恒,其实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一个民族追索先贤灵魂砥砺后人奋进的文化需要。

正是这种需要,使得石壕村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

初中二年级语文课本里的《石壕吏》,伴着九年义务教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最熟悉的诗篇之一。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任何地方,当这首诗进入少年们初谙世事的脑海时,石壕村的名字也就同时存入他们的记忆之中。

一个普通的山村,因为一首诗的缘故装入十亿人众的心里,这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例。

我想,个中缘由,是因为这个名为石壕的村庄,飘扬着一个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心旌。

在唐代,尽管诗歌是社会文化生活最常见的方式,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干谒唱和、歌功献媚。

而杜甫由于自己人生中遭受的连绵不绝的战乱和贫困,他的诗也与现实的社会困境贴得更近。

也正是这种原因,在唐代,杜甫的诗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受人“待见”,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像李白那样凭借诗名潇洒走神州。

当时,对杜甫而言,真正的危机已不是诗歌和才名的危机,而是生存的危机。

然而,即使是贫困到了极点,杜甫仍然在用自己的诗歌发出对百姓生活深切关怀的忧愤之声。

无奈的是,这个声音显得那么微弱,微弱到不足以为他换来一餐饱饭,以至于家中“恒饥稚子色凄凉”、“布衾多年冷似铁”。

但也正是这种长时间集全身心于一个精神方向的执著,让他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的一面旗帜,成为多如繁星的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诗圣”。

杜甫在酬和李白的诗中,曾用“文章憎命达”为李白在政治上的失意鸣不平,其实,这也是杜甫自己的真实体验。

一般说来,命运通达的人往往志得意满,心气也就难免虚浮,这种状态自然会影响他的创作灵感和作品境界。

就以公元759年春天的这次逃难来说,诗人杜甫的不幸,却成就了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石壕村,因为杜甫的歇脚成为著名的文化遗址。

这个著名的文化遗址,又因为杜甫的《石壕吏》而成为中国文人思想与情感的驿站———杜甫之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中,终于有了一孔可以让忠直耿介的文化人格和疲惫灵魂歇脚的窑洞。

是的,有了杜甫,有了《石壕吏》,这个普通的石壕村,就成为后人可以永续利用的一种资源,成为三门峡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