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第30卷第2期2021年4月淮阴工学院学报Joardai of Huaiyiu Institute of TechboWpyVvi.30Na.2Apr.202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高雪升3尹清华0(2河北大学国际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302)摘要:国家权力、学术权威和市场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梳理与分析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三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特色以及取得的成就,从制度分析入手,嵌入克拉克教授关于国家、市场、学术的三角协调模型,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完善与发展予以可借鉴性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质量保障体系;三角协调模型;权力的博弈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409-7961(2021)02-0074-07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Constructionof Highrn Education Qcality Assornnct SystemGAO Xue-sUeng1,YIN Qiny-hra2(1.1111x12(011ColWpe,Hefei University,BaoPina Hefei271422,China;2.ColWpe of Eaucabon,Hefei University,Baoding Hefei271422,China)Abstrnct:Stale power,acchemic anthodty and mardet force have alwayu been impodant fbetors afectiny the constroction and aeveWpmenf of a conntdi higher ef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The histodccl aevelop-mxW charactedsticc and achievemenW of higher efacabon quality assuranco system of three representabve conntW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sodef out and analyzef-Il bepins with the analysit of the system,then embef u Professor Clard s Tdanaular CoorUination Model of the stale,mardet,uU acanemicr,uU bnalty,01x00x3reb-11<305and xOghtenment be the improvement and UxXopmxt of our countryi higher ef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Key word:higher efacabon qcf i ty xaWf W n;qcf O y£2301X10system;Tdanyular Coordination Model;a game of power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由追求规模的扩大向质量的提升迈进,《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推出标志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由“立柱架梁”进入“内部装修”的新阶段,我国将全面推进质量文化的建设,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关键,建设与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基础。
全球化背景下PISA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贡献

世界化背景下PISA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贡献——基于美国PISA与NEAP的比较摘要:上世纪末期以来,伴随各国对本国教育质量的注重,以及各国间教育交流和竞争的增强,很多发达国家都展开并实施国内范围和国际性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估。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的“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EAP)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异同,重点总结PISA在美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贡献,并指出PISA是世界化背景下基础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实践,对我国建立多元化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PISA;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世界化一、引言:世界化背景下各国多样化的大规模测试评估上个世纪末期以来,随着各国丛础教育在量上的普及,教育质量越来越成为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和公众注重的焦点。
提升教育质量就首先要了解当前的教育质量状况。
伴随国际潮流,从微观层面(学生)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通过大规模的外部统一学业测评,是当前实现了解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为预期目的的不同,不同类型的大规模外部测评在认知测评框架(如测评与课程的关系)、测试领域、测试对象、样本量(如是全样本或是抽样)、成绩报告方式等方面都各有差异。
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从国内和国际的视野同时评估本国的教育质量和公平,在开发本国的大规模学生学业测试的同时,引入国际性的大规模测试。
大规模的国际测试,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一般都参加以下几种国际测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essment,简称IEA)组织的“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Readine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和“国际数学和科学趋势研究”(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一、教育理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可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目的、任务、功能和教育体制等角度选题)2.区域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和国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教育发展做出战略部署等角度选题)3.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研究(可从教育投入、学校布局、教师培养、课程开发等角度选题)4.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优化公平、效率、质量三者之间关系的策略研究5.地方政府办学体制改革的分阶段目标、阻力和应对策略研究6.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设置与实施策略研究7.区域教育供给适切性及效能问题的研究8.地方政府实现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中所面临的有利因素、困境及对策研究9.当代教育新理论、新思想、新流派对基础教育实践影响的研究10.基础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可从课程发展、教育管理、教育质量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等角度选题)11.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政策的区域比较研究(基础教育质量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间)12.中学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13.学科教育史和学科教育思想史研究14.地方教育史、教育志的研究15.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16.各学科教学理论比较研究二、基础教育发展17.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与监测机制研究18.区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阶段性目标、关键任务及实施方案研究19.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在区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战略研究20.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影响的研究21.城镇化发展与基础教育结构调整战略研究22.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研究2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和乡土教材的实践研究24.特色学校建设模式与发展现状研究25.学校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题诊断与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26.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实践研究27.示校发挥辐射作用的机制研究28.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三、农村教育29.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30.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研究31.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职学习、流动状况和补充机制、后勤保障等)32.“三教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33.民族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研究34.农村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现状研究35.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3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37.实施“两免一补”和资助农村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38.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39.中小学生辍学现象与控辍策略研究40.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共建现状与促进、提升机制研究四、教育管理41.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科研机构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与组织文化建设研究42.教育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和自律机制研究43.区域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协作发展机制研究44.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绩效评估、薪酬激励、职称评定、校长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45.教育科研效益评价指标研究及提升教育科研效益的策略研究46.地方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表彰及学生表彰活动的形式、效果及改进策略研究47.学校与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建模式研究48.提高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机制研究49.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投资教育及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与效果研究50.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体制改革模式的实验研究51.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沟通衔接模式研究52.招生管理规化制度建设研究5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54.学校规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案例研究55.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建设成效、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56.借鉴其他行业优秀管理思想为教育管理改革服务的研究57.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与团队效能研究58.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保护研究59.走班制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改革研究60.中小学收费规化的制度研究61.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建构研究62.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研究63.中小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64.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服务状况与利用情况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五、素质教育65.中小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66.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7.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典型经验研究68.中小幼三级教育体系沟通衔接模式研究69.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70.中小学全员育人体系构建研究71.我国传统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72.当代教师、学生、家长成才观调查和引导其树立科学成才观的策略研究73.素质教育目标下的学生个性塑造、特长培养策略研究74.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75.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与社团管理研究76.开发、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行动研究77.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78.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研究79.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行动研究80.新时期超常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特征、培养机制与策略研究81.学校美育开展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82.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实施情况和成效研究六、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制度83.各学段课程衔接和学段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84.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贯彻“因材施教”方针的行动研究85.各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86.各学科主流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与教法整合研究87.信息时代各学科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创新实践及成效研究88.通过教法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实验研究89.分层教学背景下学科教学进程设计与效果研究90.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等新型课程的设计与效能研究91.校本课程与乡土课程的开发、评估与教学管理研究92.网络课程、电视讲座对传统教学的影响研究93.不同版本中小学教材的比较研究94.快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95.学分认定操作中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96.中小学课程与作业难度及作业负荷监测指标体系研究97.中小学考试频次、试题质量和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研究98.中小学考试实现从知识取向到能力取向转变的行动研究99.各学段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100.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自主招生政策与中、高考加分政策研究101.特长生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研究七、教师队伍建设102.区域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103.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104.教师生涯规划与职业信念研究105.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与师德建设策略研究106.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如成就感、幸福感、职业枯竭感等107.全方位育人目标下教师对新角色的认同和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108.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109.拔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激励机制研究110.免费师生与特岗教师生涯规划研究111.师生支教、顶岗实习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112.教师道德失行为主要表现、原因与对策研究八、德育研究113.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时代特质与德育理念、容与途径变革的研究与探索114.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非同向性对中小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15.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116.关于中小学德育主要形式、实效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17.学校与家庭形成德育合力的策略研究118.德育课程建设现状与不同类型德育课程的整合策略研究(如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119.德育与美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120.提高课任教师德育能力与德育积极性的策略研究121.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122.中小学生德育主题活动开发、开展状况与效果研究123.新时期学生党校、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124.加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行动研究125.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策略研究126.学生公民人格和公民道德品格培养策略研究127.以德育为抓手提升中小学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策略研究128.中小学生行为规与养成教育研究129.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30.诚信、责任、禁毒、解救网迷……单个德育目标教育实践的研究九、教育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131.新时期教师职业信念、工作价值观与行为风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32.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和教育艺术、干预策略研究133.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134.各学科的认知特点与学习策略研究135.中小学生学习态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36.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的发展变化规律、即时评价策略与培养策略研究137.招生制度改革对学生学业压力和升学压力的影响研究138.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研究139.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行动研究140.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141.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能力和时间管理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142.“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质性研究143.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技能培养研究十、学校与社会、家庭教育互动研究14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含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研究145.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教育机制的策略研究146.校外教育基地的开发、建设与利用问题的研究147.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活动的效益和社会影响研究148.学生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的学校、社会、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149.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150.超常儿童少年家庭教育案例研究151.“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与案例研究152.信息时代家校沟通质量与改进策略研究153.家长学校的教育容、方法、组织形式与开展效果的研究154.家庭辅导教师服务质量和供需状况调查研究十一、教育信息化155.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现状及培训策略研究156.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完善与利用策略研究157.农村地区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状与综合培训策略研究158.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159.网络教学平台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效能研究160.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演变趋势研究161.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62.信息化背景下课外教育模式与效能研究163.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效益研究164.教师博客在促进师生沟通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十二、民办教育165.社会力量办学标准、体制、模式及质量保证机制研究166.关于民办教育的政策和法律地位的研究167.民办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168.民办教育投资机制改革研究169.区域性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170.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研究171.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生存状况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172.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十三、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173.卫生保健类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研究174.中小学国防教育研究175.体育与艺术“2+1”项目工程的推进策略研究176.学校体育、艺术类社团的团队文化建设研究177.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78.学生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的预防和矫正研究179.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180.体育推广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181.体育特长培养与全面素质发展研究182.艺术特长生培训现状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十四、民族教育183.少数民族学校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184.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185.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态度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186.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改革研究187.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8.新疆班、班办学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189.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教育研究十五、学会工作研究190.教育学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合作模式研究191.加强教育学会自身建设策略研究192.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的形式、容和机制创新研究学会组织科研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93.。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展情况分析及建议(续)

2013年第8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展情况分析及建议(续)教育评价(接上期)(四)正确理解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和测评结果的运用。
基于学业成就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但是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是筛选或对学生分类,也不是要比较“你行”还是“我行”,它的根本目的是“导向目标、诊断问题、改进工作”,通过第三方测评获取客观的、公正的数据信息,让全社会了解本地基础教育质量状况和学生个体、家庭及学校因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作用。
当然,学生的某次测评成绩并不一定反映其真实水平,实践证明单次测评的数据往往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学生以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教材教辅,还有学生在现场的心理情绪、对测试重视程度和临场发挥及对测试工作的态度等。
其次,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跨部门、多专业协作的工作,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管理学、计算机软件编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多方面的人员协同实施,因此测试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测评过程的合理性与规范性、评卷及数据采集统计的严谨性和全面性等都是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随着监测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运用,教育质量监测的理论、技术和工具在不断改进,监测本身的科学性在不断提高。
但是无论是多么精确的、科学的质量测评,其结果一经产生就是“过时”的,而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体社会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测评结果永远也跟不上学生的实际发展。
因此,质量监测结果不是简单地报告学生的测评成绩,而是系统地、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区域学生在测评领域的能力结构和学习影响因素,提供一次在政策层面、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资源配置以及教育研究等各层面的反思机会。
也就是说,监测结果固然重要(它告诉我们本地教育水平的高低),但监测结果分析更重要,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监测过程、监测标准及工具、教育教学问题、学业相关因素……帮我们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明确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崛起,基础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的做法、特点和成效,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监测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延伸二是监测方法不断创新,注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三是监测结果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用于教育政策制定和调整,还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等。
同时,各国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监测理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监测理念、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这一国际比较的视角,我们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1. 介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更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人才储备和国际竞争力。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石,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技能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对其质量的持续监测和评估,对于确保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有助于确保教育公平。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而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并采取措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新进展_辛涛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7日/第009版教师周刊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新进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辛涛胡平平大规模教育评价技术日趋成熟,评估体系逐步完善,以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EP)和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为代表,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把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作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进行国际教育质量比较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正极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开展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势在必行。
质量监测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能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是检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成效和经费效益的有效途径。
当前基础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基本明确,硬件保障基本到位,4%的经费目标也已经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质量转向”,调整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和措施,依赖于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各种项目和经费的产出效益的科学、全面的评估。
开展质量监测能检验相关政策措施和经费的落实成效,同时还将推进教育质量和公平标准的制定、配套保障措施的落实、监测与政府问责制度等系列政策的建立。
是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
当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管理者或管理者群体的经验与直觉,教育决策随意性强,持续性弱,质量难保证,影响了决策的说服力和公信度。
开展质量监测,准确数据为基础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专业化。
能克服应试导向的弊端。
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完善教育评估体系的建设,有效推动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观念更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点。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进展2007年,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围绕教育质量监测做了大量探索。
将PISA应用于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不可无视的两个问题

v I4 N . o_8 。 1
F bu r ,0 2 e ray 2 1
将 P S 应 用 于 我 国义 务 教 育 质 量 监 测 IA 不 可 无 视 的 两 个 问题
唐 圣 权
( 东 省 广 州 市 花 都 区教 育 局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广 1 8 0
[ 摘 要] IA 09 PS 20 上海项 目, 开启了用 PS IA监测我国义务教育质量 的先河。继而有关学者主张, 借 鉴 PS IA建构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以提供 中国同世界上其他 国家或地 区间可比较的教育质量指 标, 从而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然而, 3我们将PS - ' IA移植于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并将 其结果在国际上进行 比较的时候, 不可无视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生存质量问题; 二是教育效率问题。前者关 注: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幸福感如何、 承受的压力有多强、 失去了多少原本不该失去的东西; 后者关注: 某一 PS IA成绩的取得, 消耗了多少劳动, 花费了多长时间。 [ 键词 ] IA; 关 PS 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 监测; 生存质量; 教育效率
P S 由 OE D 组 织 (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 IA C 经
Or a i a in f r Ec n mi - p r to n — g n s to o o o c Co- e a i n a d De o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 lp n ) 起 , 要 由 OE D 成 员 国 参 与 , 时 eo me t 发 主 C 同
1 0 人 之 间 。 目前 , I A 已发 展 成 国际 上颇 具 影 00 0 PS
、
学 生 生 存 质 量 问 题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述评

学习的若干主要课程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进行抽样测
试 , 时发现 可 能存 在 的质量 问题 , 及 以便 教 育决 策部 门调 节教 育政 策 , 控制 教 育行 为 。 而提 高 国家教 育 从
质 量 。f 1 】
一
素养 、 数学素养 , 并对这三个测试领域的内涵作 了明 确 的界 定 。PS IA在 各 测 试 领域 确 定 了三个 测 试 维
、
国际基础 教育质量监测项 目
立在“ 终身学习” 的动态模型基础之上 的, 其主要特 点有 :1 良好 的政策导 向。向各国提供详尽的分析 () 报告 , 成绩 用 数字 图表来 表示 , 以对各 国的教育 质 可
量现 状进 行直 接 比较 。多 国根据 P S IA的报告 , 反思
( )国际学 生评 表现 出一些明显的共 同特点 , 我国应在吸取这些优 秀经验的基础上, 建 立 基 于课 程 标 准的 、 国统 一 的基 础教 育质 量 监 测标 准 , 全 建立政 府 支持 、 立运 行 的基 础教 育质 量 独 监测 实施机构 , 建立政 策与经费保障体 系, 高监测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 提 将公平的评价理念贯 穿在
长期趋势研究。通过持续 的参与 , 可以让各国清楚 地 了解 国 内教 育效 果 的动 态 变 化 。 ( ) 学 的背 景 4科
信 息 收集 。可 以对 学生 的成绩 分 类 比较 , 并对 成 绩
差异作 出原因解释。( ) 5设计科学严谨 的评价方法。 从 确 定测 评对 象 年 龄 到监 测 内容 , 测 评 程序 到 具 从
量 监 测 , 指监 控 组织 通 过 对 本 国关 键 年 龄段 学 生 是
PS IA的评价核心是素养 。在测试框架 中首先提出 “ 养” 素 的概念 , 学生 应用所 学 知识 和技 能 , 即“ 分析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辛涛/李峰/李凌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6期第5~10页【作者简介】辛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李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李凌艳,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内容提要】科技革命推动的信息经济使基础教育及其质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各国纷纷开展大规模教育评价,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目前,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负责。
各国多以处于能力发展关键阶段(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监测对象,以核心学科(阅读和数学)为重点监测内容。
我国应建立高效的教育评价机构,进行大规模教育评价,实施体现素质教育的监测,以此来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
【关键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比较20世纪末,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由物质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科技开始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比对工业经济中稀缺资源——土地和石油的占有更为重要。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知识和其载体——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作为其背后支撑的教育由于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奠基性”的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教育质量则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及其内涵进入新世纪,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教育质量的关注。
2002年第57届联大宣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计划,该计划认为,有质量的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首要的就是提高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①。
欧盟2001年发布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称,有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在欧盟各国的关注上处于最高的政治级别,高水平的知识、能力、技巧是积极的公民权利、雇佣和社会凝聚的最基本条件②。
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1月上任后的第一份立法动议就是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后》。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2003年组建了由教育部原评估与预测司司长克劳德·德洛为主席的“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并于2004年10月12日向教育部提交了《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最终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都能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行为准则,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
墨西哥联邦政府在没有强势公办教育资源的情况下,于2002年8月8日和各州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民间团体、企业界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提高教育质量社会契约》,强调教育质量对国家未来的重大和决定性意义。
在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质量重要性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标准或评估体系。
经合组织2004年公布的教育指标体系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包括教育与学习的效果,教育的财政资源,教育机会、参与和进步,学习环境和学习组织四个大的方面[2](P322)。
欧盟2001年的“学校教育质量”报告列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16个标准,涵盖了学业成就、成功和转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和结构四个方面。
不少国家也都颁行了自己的教育质量指标,英国公布了详尽的《学校督导大纲》和《地方教育局督导大纲》,俄罗斯出台了普通教育国家标准和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细致入微,甚至规定了黑板和体育馆地面的照明标准。
综合这些标准和评估体系,可以看到教育质量的内涵是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
在内容上,既包括学业,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既包括课程标准,也包括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管理、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投入和教育改革等。
二、大规模教育评价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有效方式早期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多侧重考察办学条件和投入,但早就有一些学者、教育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测量学家对这种片面性不满,认为评估应该把作为结果的知识、态度和参与水平考虑进来,并且确认那些有意义的、稳定的影响因素。
他们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于1967年成立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IEA)③。
今天,IEA主持着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跨国比较项目——数学与科学学习国际比较研究(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几乎与IEA同时,1963年,美国教育专员弗朗西丝·凯佩尔(Francis Keppel)针对当时美国缺乏有关全国学生整体学业水平的评价,呼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并邀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R·W·泰勒(Ralph.W.Tyler)共同参与。
在Tyler等人的努力下,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 NAEP)于1969年作为自愿参与的合作性计划出台[3]并开始进行评估。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大规模教育评价技术日趋成熟,评估体系逐步完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NAEP和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为代表,结合了学科测验和各种背景信息,采用矩阵抽样、多层线性模型、规则空间模型等测量理论和技术,能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分析学业成就差异的原因,能够为教育政策制订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大规模教育评价在多个国家正式展开。
本文将从组织方式、评价内容和积极作用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有影响的大规模教育评价,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方式(一)组织机构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些机构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向国会或总理报告;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来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督导部门直接负责。
采用哪种模式是各国根据自己的政治传统、国力和可能的投入、教育评估行业的发展程度等各种因素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1.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多出现在三权分立制的发达国家,教育评估行业成熟,有一批操作规范的教育评估机构,投入也相当可观,如美、英等国。
美国的NAEP主要由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NAGB)和教育部下辖的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共同完成。
NAGB是民主、共和两党于1988年联合成立的组织,其成员由州长、州立法委员、当地或州的学校官员、教育家、商业代表和一般公众组成,直接向国会负责。
NAGB为NAEP制定政策,编订框架和测试规范,NCES 负责执行。
英国的教育质量评估由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OFSTED)负责。
OFSTED由英国皇家首席督学领导,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臣提出的要求进行督导评估,制定督导报告规章,公布督导报告,对督学的工作进行监督等,对议会负责。
具体的测试则由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根据199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2](P4-7)。
2.受政府委托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依靠国内权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是不少中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形式灵活,费用也不高,如澳、新、韩、巴等国。
澳大利亚的教育质量评估由教育部或州(地区)的教育部门采用项目制委托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CER)进行。
ACER负责提供学校水平的报告,向教师和家长提供反馈,并将有关结果提供给教育政策制定者。
新西兰则由教育部委托Otago大学的教育评估研究单位(Educational Assessment Research Unit, EARU)进行。
韩国是由政府资助的韩国课程和评估协会(Korea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KICE)于1999年开始进行评估。
巴西的教育质量监测开展较早,巴西全国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and Research, NIESR)1995年就开始进行两年一次的全国基础教育考核,通过学生成绩和行为表现检测小学的教学质量[4]。
3.教育行政机构的相关职能部门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行政体系内进行教育质量的监测,能够对监测结果作出快速反应,但也增加了行政成本,如日本、芬兰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日本自1989年颁布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面向21世纪的新的学习能力观以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全国规模的学习能力调查。
目前,学习能力调查由文部科学省下辖的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National l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olicy Research, NIEPR)实施。
芬兰在1999年通过立法认定对教育结果的评估是引导教育的重要工具。
芬兰教育部于2003年成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Council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EE)以帮助教育部门处理教育评估的事务④。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则是从2003年起就受香港教育统筹局的委托开展针对香港学生的基本能力评估计划。
(二)被评学科和年级在评估涵盖的学科领域上,各国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有的国家仅仅评估阅读和数学等核心学科,有的国家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课程,有的国家在不同年份监测不同的学科,也有国家在低年级监测核心学科,在高年级监测所有学科。
但是在年级选择上,大都选择了对个体能力水平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阶段,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
1.对核心学科的评估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CER)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估三、五、七年级孩子的阅读与数学能力(Literacy & Numeracy National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