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合集下载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依恋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需求,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依恋对其行为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青少年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通常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尤其是与亲密关系如父母或亲密朋友之间的依恋关系。

1. 自卑和攻击行为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自卑感,并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

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攻击他人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无助感。

2. 沉迷于社交媒体依恋不安全的青少年可能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他们可能凭借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关注来获取自我价值感,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交媒体产生过度依赖,并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际关系。

3. 偏离学习和学业问题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可能对学习和学业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和动力。

他们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律,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和学习问题的出现。

第二部分: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原因青少年期是个人形成依恋的重要时期,但一些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依恋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缺乏温暖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不安全的依恋,而一个积极、安全的家庭环境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依恋模式。

2. 社交环境青少年所处的社交环境也对其依恋模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社交经历、孤立和排斥可能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第三部分:解决依恋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可能方案虽然形成安全依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有些方法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

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青少年发展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

父母应该表达出理解和接纳,并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以促进孩子的安全依恋的形成。

2. 情感教育学校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学会表达和处理情感。

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改善依恋模式。

3. 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那些存在依恋问题的青少年。

家庭关系如何影响攻击行为

家庭关系如何影响攻击行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8), 4804-4809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8656家庭关系如何影响攻击行为许奕蓉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18日摘要 攻击行为高发于青春期,不仅伤害他人,也会反噬施加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自身。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化动因中,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往往是持续终生的。

故而,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和前人研究,从配偶关系、教养方式、同胞关系三个角度展开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讨论发现,和谐有序的家庭关系能够给与子女更充分的支持和温暖,弱化攻击行为的形成,为其家庭教育实践和干预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攻击行为,配偶关系,教养方式,同胞关系How Family Relationships Affect Aggressive BehaviorYirong Xu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Jun. 19th , 2023; accepted: Aug. 10th , 2023; published: Aug. 18th , 2023AbstractAggressive behaviors are most common in adolescence, not only hurting others, but also attacking the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ho commit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the socialization motives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n individuals often lasts for life. Therefore, based on Symbolic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 Theories and previous research,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 of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spouse relationship, parenting style,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It is found that a harmonious and orderly family relationship can give children more adequate support and warmth to weaken the forma-ti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hich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rec-许奕蓉tion for its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ntervention.KeywordsAggressive Behavior, Spousal Relationship, Parenting Style, Sibling Relationship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表示,2015~2017年校园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尽管如此,截止2017年,每年审结的校园暴力案件仍有近800件,意味着平均每天有2~3件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儿童依恋、移情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摘要】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其中依恋和移情是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分析近年来有关依恋或移情的单一因素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儿童依恋和移情通过复杂的作用共同抑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未来研究应该在概念界定、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研究领域及指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探索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深层机制。

%Aggressive behavior is a negative social behavior. The occurrence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 ior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which involves many factors; attachment and empathy are included. Many pre- vious studies explained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attachment or empathy. However, attachment and empathy may generate a composite force through complex effects and restrain the occurrenc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deeper mechanism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via making more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 measurements and research fields in future research.【期刊名称】《心理研究》【年(卷),期】2012(005)003【总页数】7页(P34-39,77)【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依恋;移情【作者】赵欢欢;张和云;王福兴;周宗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430074;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11 引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一直是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家庭环境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家庭环境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依恋关系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重要他人的情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在青少年时 期,父母是主要的依恋对象。研究表明,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影响青少年的社 交能力和情感发展。如果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不稳定或不良,他们可能会 寻求网络上的社交以弥补现实中的孤独感。此外,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可能也会 影响青少年的社交技能,进一步加剧他们对网络的依赖。
2、生活调整:家长和学校应帮助青少年调整生活节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此外,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充足的 睡眠也有助于减少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时间。
3、学习规划:学校和家庭应引导青少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他们的学 习效率,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对于过度沉迷网络的青少年, 学校可以采取限制上网时间等措施进行干预。
2、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父母 应该尽可能与孩子建立稳定、健 康的关系
3、教育和引导:学校和社会应 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4、心理健康支持:提供专业的 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总的来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家 庭、学校和社会都需要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
2、教育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期望也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长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寻求 逃避。
3、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紧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会让青少年在网络世 界中寻求安慰和认同。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不和谐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网 络成瘾。
二、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
家庭环境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 网络成瘾
目录
01 一、家庭环境与青少 年网络成瘾
03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 的治疗和预防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的综述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的综述

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的综述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具有良好依恋的个体攻击行为的水平会较低,此种观点较为符合大众的认知。

但是此种观点并不是具有普适性,个体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性别均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

一些实验表明,高亲子依恋的个体攻击行为偏低,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亲子依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大大降低,同伴之间的依恋关系决定着个体的攻击性水平。

而有些实验表明,亲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在婴儿期到成年期之间对攻击行为均有着重要影响;总之,目前依恋与攻击的关系仍然需要分类讨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同伴依恋;亲子依恋;攻击行为1 前言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攻击行为就成为了一个广泛性的研究课题。

近些年来,随着依恋理论的成熟发展,依恋和攻击行为的关系成为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

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攻击行为和依恋的概念。

Dollard 等人(1939)认为攻击人们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他强调攻击者的意图或目的是攻击的条件[1]。

关于依恋一词,英国的心理学家John Bowlby在1969年最早明确地提出“依恋"这一个概念,他将依恋定义为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某种情感联结[2]。

在Bowlby中建立依恋概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心理学界对依恋的研究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但是,Bowlby的概念是单方面的,他对依恋的概念仅限于幼儿和仅母亲。

对孩子的依恋。

实际上,建立依恋关系是一个伴随个人生活的动态过程。

2 研究回顾2.1 对传统观点的评述和分析传统观点一直认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导致暴力和攻击行为,这个观点较为符合大众的认知,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

Rapson Gomez(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婴儿可能会对许多个体产生依恋,但对主要的照顾者几乎总是母亲的依恋,才是塑造婴儿依恋品质的关键[3]。

近年来依恋理论已扩展到青少年和年轻人。

对这些群体来说,依恋的特征是一种持久的深情细带,包括一个人的总体感觉安全、信任、积极的沟通,以及在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被支持和接受。

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暴力行为与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42.94
-6.99 0.00
1.36
男 遭遇暴力行为

26.74 1.04
28.42
-6.57 02.16 109.69
-4.71 0.01

9.15
14.52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发现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亲子冲突得分上差异显著(p<0.05),女中学
生的亲子冲突得分显著低于男中学生的亲子冲突得分。
摘 要:选取郑春玲编制的《中学生暴力行为量表》和方晓义编制的《青少年亲子冲突问卷》及王美萍 编制的《亲子亲合问卷》对衡水市三所中学随机选取的 200 名中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中 学生暴力行为有明显差异(p<0.05),男生较女生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不同性别中学生在亲子冲突上 有显著差异(p<0.05),男生亲子冲突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亲子冲突关系中,冲突频率、冲突程度与 中学生暴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在亲子亲合关系中,与父亲合、与母亲合与中学生暴力行为呈显著负相 关(ps<0.05),中学生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暴力行为。 关键词:中学生暴力行为;亲子关系;亲子冲突;亲子亲合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9.01.028 作者简介:周路路(1987-),女,河北衡水人,讲师;
呈显著负相关。 就具体维度的结果而言,目击暴力行为与亲子冲突频率成显著正相关(r=0.92,p<0.001),与冲突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亲子关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重要因 素之一,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积极接 纳孩子,那么大多数孩子会表现积极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等;如果父母总是拒绝孩子,那么孩子大多都 会表现消极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例如冷漠、对外攻击、破坏、不信任、逆反心理等;如果父母对孩子 是完全支配和命令,孩子大多都会表现出缺乏主动性和自信、依赖性强等;要求完全服从父母的孩子有 很强的攻击性[1]。BROOK D W 博士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与父母虐待儿童和滥用药物都 有很大的关系[2]。陈立民(2011)在研究中指出,父母采用较为严厉的教养方式的话,孩子的攻击性相对 会比较强[3]。另外,亲子依恋在亲子关系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由于父母或者抚养者的照顾不充分, 儿童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对外界环境的无力感等,都会造成儿童亲子依恋 为不安全型依恋[4],这会使儿童的情绪发展为冷漠、愤怒以及敌对的攻击性行为,而中学生则更多的表现 为逆反心理和暴力行为[5]。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及现状研究

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及现状研究

分类号:G44密级:公开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及现状研究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劳小琳指导教师韦克平卢静论文起止日期: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侵权行为。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2020年6月20日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日期:2020年6月20日导师签名:日期:2020年6月20日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及现状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和校园霸凌的总体情况以及探究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降低校园霸凌发生率提出有效教育建议。

方法:采用《初中生依恋问卷》、《中小学情绪调节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以及《中学生校园霸凌行为问卷》对广西南宁市某三所中学的80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

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来探究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和校园霸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

此外,采用PROCESS检验情绪调节策略、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和校园霸凌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结果:(1)初中生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及心理资本均处于中等水平,校园霸凌处于较低水平。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引言: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发展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未来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2. 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强调亲子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

这种教养方式通常能够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稳固的情感纽带,提高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和抗挫折能力。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 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常表现为对孩子的体罚、威胁、批评和冷漠态度。

这种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温情会使孩子感到孤立和被忽视,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4. 规范的教养方式规范的教养方式强调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同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认可和奖励。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制力和自律性。

规范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

5. 模仿和学习理论模仿和学习理论认为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暴力行为,孩子有可能模仿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温暖与关怀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惩罚与冷漠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规范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榜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行为和社交技能。

因此,父母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并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此处省略参考文献,字数限制不足无法插入,请见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影 响( P<00 P<0 0 ) .5一 . 1 。多元 线性 回归 分析 显示 : 中学 生攻 击行 为 的 主要 影 响因 素为 母子 疏 离和 父 子疏 离 ( P<
00 ) . 1 。结论 : 中学生攻击性行 为与家庭 因素及亲子依恋程度均具有一定关 系 , 中母子疏离 和父子疏 离为中学 生攻 击行为 的 其
sh o s d ns osmeetn ( 0 0 o c ol t e t t o xe t P< . 5t P<0 0 ) Mu il l e ges na ayi idct a tem i i le t l atr f u . 1 . lpe i a rr s o n s i e t t h a f n a f os r t nr e i l sn a d h n nu i c o
r d g n e , a e tlo c p t g a e, e d r p r n a c u a in,e r gp t r a t u ea d p r n ・ h l t c me tal fe td t e a g e sv e a iro e mi de o r a i at n, t t d n a eh d l n e i d a r t
危险 因素 。
[ 关键词 ]行为家庭 因素 ; 亲子依恋 ; 中学生 ; 攻击行 为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 号]R3 5 6 9 . [ 献标 识码 ]A 文
As o i to f f miy f c o s a s c a i n o a l a t r nd pa e - hi ta h e twih a g e sv ha i r n m i l c o lsu nt r ntc l a t c m n t g r s i e be v o s i dd e s h o t de s d
s d n eesree y aslds nd q et n a e A ges eQ et nar ad Ivnoyo a ns R sl : h tdns t et w r uvyd b e -ei e u son i , grsi u soni n netr fPr t. eut T e s et u s f g i r v i e e s u
b h v o si d l c o lsu e t o a o p o i e b ss fr p e e t n o h e a i r M e h d : wo to s n i u d e n e a ir n mi de s h o t d n s s s t r vd a i o r v n i f t e b h v o . o t o s T h u a d sx h n r d a d
蚌 埠 医 学院 学报 2 1 0 1年 1 0月第 3 6卷 第 l O期
[ 文章 编号]10 -20 2 1 )01 1 -5 0 02 0 (0 1 1-150

1 5 11
精 神卫 生 ・
家庭 因素及亲子依 恋与 中学生攻击行 为的关 系
顾 璇 姚荣英 袁长江 李克勤 , , ,
G un , A ogyn Y A h n-ag ,I eqn U X a Y O R n・ig , U N C ag i L -i jn K
( . eatetfNu i ,. eatetfP eet e d i ,eguMei l oeeB n b n u 2 3 3 ; J D p r n o rn 2 D p r n o r ni in Bn b d a lg ,eg uA h i 30 0 m sg m v v Me c e c Cl 3 C i s J un lfSh o H a h B n b n u 2 3 0 ;. eg uB r uo dc tn B n b n u 23 0 C i ) . hn e o ra ol el ,eg u h i 3 0 0 B n b ue E uai , eg uA h i 3 00,hn e o c t A af o a [ src ]O jcie T x l etecr l i e enfm l fc r tgte wt aet h d aah n ad teag si Abtat bet : o epo h or a o bt e a i at s oe r i prn- i t cmet n h gr s e v r e tn w y o h h cl t e v
[ 要]目的: 摘 探讨 家庭 因素及亲子依恋与 中学生攻击行为 的相关性 , 为预 防和减少 中学 生攻击行 为的发生 提供参考依 据。方
法: 采用 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蚌 埠市 4所 中学在 校学 生 266名 , 行 问卷 调查 , 2 进 调查 内容包 括 自编一般 情况 调查
表、 攻击 问卷和父母依恋量表 。结果 : 年级 、 性别 、 父母 的职业 、 管教方式 、 育态度及 亲子依恋 对 中学生攻 击行为 的发生均有 教
t ny s t d n sfo 4 mi d e s h o s i n b e e i v siae i t t id a d r n o cu tr s mp i g me h d A lt e we t -i su e t r m d l c o l n Be g u w r n e t td w t s a i e n a d m l se a l t o . l h x g h r f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