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同步巩固练习解析:4-2-2
《1.1 氢原子结构模型》(同步训练)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 物质结构与性质_2024-2025学年

《1.1 氢原子结构模型》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氢原子结构模型的描述,正确的是:A. 氢原子的核内只有一个质子B. 氢原子的电子在核外作无规则运动C. 氢原子的电子云是球形且密度均匀D. 氢原子的电子云是实心球体2、氢原子的电子云形状呈球形对称分布,这是因为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
A、圆轨道B、椭圆轨道C、球形轨道D、不确定3、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根据玻尔理论,该电子从离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总能量增加B、电子的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总能量减少C、电子的动能增加,电势能增加,总能量增加D、电子的动能减少,电势能减少,总能量增加4、氢原子的电子在1s轨道上的运动轨道半径大约是:A. 0.05 nmB. 0.5 nmC. 5 nmD. 50 nm5、氢原子的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描述其能量状态的量子数是()。
A、主量子数 (n)B、角量子数 (l)C、磁量子数 (m)D、自旋量子数 (s)6、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第二能级跃迁到基态时,会发出光子,以下关于这个光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 光子的能量等于两个能级间的能级差B. 光子的波长小于氢原子中电子在第二能级的轨道半径C. 光子的动量等于两个能级间的能级差D. 光子的频率与电子的轨道速度成正比7、氢原子在基态时,其电子云密度分布特点是:A. 在核外形成一个球形区域,电子云密度在该区域内均匀分布B. 在核外形成一个球形区域,电子云密度在该区域内不均匀分布C. 在核外形成一个球形区域,电子云密度在球中心最大,向球外逐渐减小D. 在核外形成多个球形区域,电子云密度在每个区域内均匀分布8、氢原子中的电子在原子核外运动时,电子云最可能出现的地方是哪里?A、半径为(5.3×10−11)m的球体正中心B、半径为(5.3×10−11)m的球体表面C、半径为(5.3×10−11)m的球体内部D、半径为(5.3×10−11)m的球体外9、将氢原子视为一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一个绕核转动的电子组成的系统,根据氢原子的玻尔模型,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为r。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6)已知D基因片段碱基排列如下图。由它控制合成的多 肽中含 “—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
酸序列。(脯氨酸的密码子是:CCU、CCC、CCA、CCG; 谷氨酸的是:GAA、GAG;赖氨酸的是:AAA、AAG;甘 氨酸的是:GGU、GGC、GGA、GGG。)
(五)技能训练 1.提示:翅的发育需要经过酶催化的反应,而酶是在 基因指导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2.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性状的形成同时还受到 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自 主 预 习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 (1)提出者:________。 (2)内容 ①DNA复制: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__。 ②DNA转录:遗传信息从DNA流向________。 ③RNA翻译:遗传信息从RNA流向____________。
1.生物遗传信息流动表示为:
2.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某些病毒中。
3.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条途径: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 的性状。 (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一个基因可能影响多种性状,一种性状也可能由多 个基因控制。 5.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也能进行复制、转录和翻 译,并控制生物的性状。
A.解旋酶解旋 C.模板链
[答案]
[解析]
A
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中都有解旋酶的参与。
知识点2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要 点 归 纳
1.DNA、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的关系
点拨: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或生理特性,是遗传和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生物的遗传性状受基 因控制。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 物体的性状。
高中化学 1.3.2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 1.3.2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学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B.两个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作化学键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D.化学键通常指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答案】D2.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Na2SB.NH4NO3C.H2D.CS2【解析】A项Na2S是由活泼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离子化合物,B项NH4NO3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C项是非金属单质,D项是共价化合物。
【答案】D3.下列事实能证明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的是( )。
A.氯化氢极易溶于水B.液态氯化氢不导电C.氯化氢不易分解D.氯化氢溶液可以导电【解析】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熔融时不发生电离,故其液态时不导电。
【答案】B4.下列各组中每种物质都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一组是( )。
A.NaOH、H2SO4、(NH4)2SO4B.MgO、Na2SO4、HNO3C.Ba(OH)2、Na2CO3、Na3PO4D.HCl、Al2O3、MgCl2【解析】A项中H2SO4是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B项中MgO只含离子键,HNO3只含共价键;D 项中HCl只含共价键,Al2O3、MgCl2只含离子键。
【答案】C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B.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含有共价键C.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解析】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aOH,故A项错误。
【答案】A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F3B.H2OC.SiCl4D.PCl5【答案】C7.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
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是( )。
A.Z2YB.X2Y2C.Z2Y2D.ZYX【解析】由题意可以推出X为氢,Y为氧,Z为钠,则A为Na2O,只存在离子键;B为H2O2,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C为Na2O2,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D为NaOH,含有离子键和极性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原电池_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原电池_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d933cd76c850ad02de8041ca.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原电池【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及应用;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及反应原理;3、认识常见的几种化学电源和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
【要点梳理】要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定义燃煤发电的能量转换过程是,该过程虽然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但是过程繁琐、复杂且能耗较大。
在此过程中,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为电能,原电池就是这样的装置。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化学能与电能(一)—初探原电池ID:370200#原电池原理】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1、如下图,把一锌片和一铜片插入稀H2SO4中。
现象:Zn片上有气泡出现。
反应:Zn+H2SO4=ZnSO4+H2↑。
Zn失电子生成Zn2+,H+得电子生成H2。
实验2、把上图中的Zn、Cu用一导线连接起来,中间接一电流计G。
现象: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出现,电流计G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Zn反应生成Zn2+而溶解,Cu片上有H2产生,有电流产生。
该实验中,产生了电流,就构成了原电池。
要点诠释:原电池工作原理相当于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通过用电器转移,产生电能,因此原电池的作用为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一)—初探原电池ID:370200#原电池构成条件】要点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组成原电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提供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分别作负极和正极。
要点诠释:a、负极:活泼性强的金属,该金属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活泼性弱的金属或非金属(常用碳棒、石墨),该电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c、得失电子的反应为电极反应,上述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为: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总反应:Zn+H2SO4=ZnSO4+H2↑(2)两个电极必须直接和电解质溶液接触,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正极方向移动,阴阳离子定向移动成内电路。
新教材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 含解析

鲁科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 2 - 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 2 - 第1课时原子结构.............................................................................................. - 2 -第2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 7 - 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12 - 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 - 12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 - 17 - 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 22 - 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 22 -第2课时研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 27 -第3课时预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34 - 微项目海带提碘与海水提溴——体验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实际应用................. - 41 -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规律............................................................................................ - 45 - 第1节化学键与物质构成........................................................................................ - 45 - 第2节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 5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及转化形式........................................ - 50 -第2课时化学反应能量转化的重要应用——化学电池.................................. - 56 - 第3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 63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快慢................................................................................ - 63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 - 71 - 微项目研究车用燃料及安全气囊—利用化学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 - 78 - 第三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 80 - 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80 - 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与结构特点................................................ - 80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同分异构现象............................................ - 86 - 第2节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 - 93 - 第1课时从天然气、石油和煤中获取燃料石油裂解与乙烯 .................... - 93 -第2课时煤的干馏与苯.................................................................................. - 100 -第3课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107 - 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 113 - 第1课时乙醇.................................................................................................. - 113 -第2课时乙酸.................................................................................................. - 118 -第3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 125 - 微项目自制米酒—领略我国传统酿造工艺的魅力 .............................................. - 130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课时原子结构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②原子不能再分③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发生变化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答案 D解析所有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①正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以再分,②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③正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为离子,④错误;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⑤正确。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价电子对互斥模型-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

模型
角形
形
体形
形
形
空间
平面三 四面体 正四面 三角锥
V形
直线形
结构
角形
形
体形
形
01
价电子对互斥模型
四、VSEPR模型的局限性
1.中心原子孤电子对的计算公式不适用于多中心原子的分子。
可以通过书写电子式得出每个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
2.VSEPR模型不能用于预测以过渡金属为中心原子的分子。
PART
分子
中心
原子
σ键电子对数
CO2
C
2
SO2
S
2
SO3
S
3
OF2
O
2
NCl3
N
3
SiH4
Si
4
O3
O
2
孤电子对数
×(4-2×2)=0
×(6-2×2)=1
×(6-3×2)=0
×(6-2×1)=2
×(5-3×1)=1
×(4-4×1)=0
×(6-2×2)=1
价层电子
对数
VSEPR模型
S
4
ClO4-
Cl
4
NH4+
N
4
孤电子对数
×(6-2×2)=1
×(6-3×2)=0
×(6-3×2)=0
×(8-3×2)=1
×(8-4×2)=0
×(8-4×2)=0
×(4-4×1)=0
高中物理必修2机车启动问题知识点复习总结方法复习总结同步巩固练习考前复习新高考

高中物理必修2机车启动问题“机车”: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车等动力机械都是机车。
题型1(恒定功率启动)对机车启动问题应首先弄清楚是功率恒定还是加速度恒定。
对于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问题,机车匀加速运动能维持 的时间,一定是机车功率达到额定功率的时间。
弄清了这一点,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就很容易求出机车匀 加速运动能维持的时间。
汽车在平直路面上保持发动机功率不变,即以恒定功率启动,其加速过程如下所示:变加速N 埃送动机车的启动只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机车不断加速,因为开始时机车已经达到最大功率,所以在速度不断增大的 时候,牵引力F 会不断减小,加速度a 也不断减小,但因为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相同,所以无论加速度a 怎样 小,速度v 也是增加的。
启动过程结束的标志就是"速度不变”。
其p-t 图和v-t 图如下:注:由于牵引力是变力,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 = Pt 或动能定理计算,不能用W = Fs 计算。
汽车速度达到最大速度时a=0, F = f, P = Fv m = fv m1、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000kg,它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求:(1) 汽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后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2) 汽车的速度v=4m/s 时,汽车的加速度。
答案:(1)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当加速度为零时,汽车的速度最大,由F —f=ma,得F min = f = ^mg = 5 x 103N,由V = §,得"max = -^― = 7= 12m/s r r m in J(2)当 v=4m/s 时,由 P=Fv,得F = -= 1.5 x 104^,贝>Ja = ^ = = 2m/s 2v m m 2、如图所示,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缆绳将海面上一艘失去动力的小船沿直线拖向岸边。
已知拖动缆绳 的电动机功率恒为P,小船的质量为m,小船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f,经过A 点时缆绳将于水平方向的 夹角0,小船的速度大小为vo 。
2.2.2 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层练习)(解析版)高一化学同步课件沪教版2020必修一

第二章海洋中的卤素资源2.2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1.下列我国古代技术应用中,主反应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古法炼铁B .粮食酿醋C .煅烧贝壳D .火药爆炸【答案】C【解析】A .炼铁从含铁的化合物生成单质铁,有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 不符合题意;B .粮食酿醋的酿造存在从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乙醇,再转化为乙酸的过程,有化合价的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 不符合题意;C .煅烧贝壳是碳酸钙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元素化合价均没发生变化,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 符合题意;D .火药爆炸发生反应3222S+2KNO +3C=K S+N +3CO ↑↑,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
2.反应24222C 2H SO ()CO 2SO 2H O 浓∆+↑+↑+中,作还原剂的是A .2CO B .C C .24H SO D .2SO 【答案】B【解析】还原剂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从方程式中可以看出,C 元素由0价升高为+4价,还原剂为C ,故选B 。
3.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 2SeO 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则Na 2SeO 3的作用是A .还原剂B .氧化剂C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 .以上均不是【答案】A【解析】活性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亚硒酸钠(Na 2SeO 3)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因此亚硒酸钠具有还原性,与活性氧反应时,亚硒酸钠作还原剂,答案选A 。
4.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粒子是A .H 2OB .Na +C .Cl -D .O 2【答案】A 【解析】A .H 2O 中H 元素为+1价,是该元素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O 元素为-2价,是该元素最低价,具有还原性,因此H 2O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A 选;B .Na +中Na 元素为+1价,是该元素最高价态,具有氧化性,故B 不选;C .Cl -中Cl 元素为-1价,是该元素最低价,具有还原性,故C 不选;D .O 2中氧元素为0价,一般情况下只能被还原,表现出氧化性,故D 不选;综上所述,答案为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第2节第2课时
一、选择题
1.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它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烧5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的建成和使用有助于控制:①氮氧化物的排放②酸雨的形成③臭氧层空洞扩大④温室效应⑤白色污染
( )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②⑤
【解析】减少了原煤的燃烧,就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二氧化硫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2.我国已在一些城市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使用。
有关乙醇汽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用高粱玉米为原料制取乙醇
C.使用乙醇汽油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1
【解析】乙醇汽油是在通常的汽油中掺入乙醇的汽油,可以说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物,但它不是新型的化合物。
【答案】 A
【点拨】考查对新燃料的认识。
3.现有以下几种措施:①对燃烧煤时产生的尾气进行除硫处理,②少用原煤作燃料,③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④开发清洁能源。
其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是(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其中在工业城市中主要是由于含硫煤的燃烧所引起的,要减少硫的氧化物的排放,我们可以对煤燃烧所产生的尾气进行脱硫处理,如利用碱石灰吸收等;从能源的综合利用角度最好少用原煤直接作燃料,这样既可提高煤燃烧的热效率,又可解决燃煤引起的污染,还能分离出煤中的化学原料,一举多得;开发新能源,也是减少硫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
燃煤时鼓入足量空气只能使煤充分燃烧,无法减少SO2等的排放。
【答案】 C
4.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2+,它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
现用化学方法除去该废水中的有害成分,最好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食盐和硫酸B.胆矾和石灰水
C.铁粉和生石灰D.苏打和盐酸
2
【解析】因该工厂排放废水中含有较多的H+和Cu2+,它们对农作物和人畜都有害。
除去Cu2+可用铁粉,Cu2++Fe===Fe2++Cu,除去H+可用生石灰,CaO+2H+===Ca2++H2O。
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苏打是Na2CO3。
【答案】 C
5.最近,国际上提出的“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工业生产中的( )
A.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严格处理
B.化学生产中不排放任何有害物质
C.化工厂及周围种草、种树、种花,使工厂成为花园式工厂
D.以绿色植物为原料,以生物催化剂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化学
【解析】绿色化学是指以绿色意识为指导,研究和设计没有(或尽可能少的)环境副作用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产品的化学过程。
其目标就是研究与寻找能充分利用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各个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的工艺,是始端实现污染预防而非终端治理的科学手段。
由于它在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就已充分利用了每种原料的全部原子,因而生产过程和末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根本措施。
绿色化学的研究重点有四个:一是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小的,淘汰有毒的反应起始物(原材料);二是选择最佳的反应(生产)条件,以实现最大限度地节能和零排放;三是研究最佳的转换反应和良性的试剂(含催化剂);四是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目标化合物(最终产品)。
【答案】 B
3
6.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出现了私自滥采黄金的现象,提炼过程一般要使用化学药品氰化物,其直接后果是:a.污染水体;b.破坏臭氧层;c.危害工人的生命与健康;d.破坏植被( )
A.a、d B.a、b、c
C.b、d D.a、c、d
【解析】氰化物有毒,对水体有污染,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采矿对植被会造成破坏。
【答案】 D
7.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答案】 C
【点拨】臭氧含量的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人类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来的氟氯烃化合物大量消耗臭氧,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因此,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是保护臭氧的有效对策。
A、B、D三项内容与保护臭氧无关。
8.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4
下列行为中不符合
这一主题的是( )
...
A.采用“绿色化学”工艺,使原料尽可能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
B.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
C.减少甚至不使用对大气臭氧层起破坏作用的氟氯烃
D.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 B
【点拨】A中“绿色化学”工艺是使原子利用率达到100%,水等资源日益匮乏,应节约使用,对环境污染的物质应尽量少排放,这些都是当前的环境问题。
9.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许多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清洁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一类是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
据此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这类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 )
A.碳水化合物B.碳氢化合物
C.氢气D.醇类
(2)这类燃料之所以被称为“清洁燃料”,其原因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使用这类燃料的汽车不会排放对环境有害的气体
B.这类燃料燃烧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气体
C.使用这类燃料的汽车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比使用普通燃料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