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 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诗四首

中国现代诗四首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欣赏法;3、点拨法;◆媒体设计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语设计1、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解题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

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

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录音,指导朗读。

(2)学会朗读,体会。

2、欣赏品位(1)《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著名现代诗

著名现代诗

著名现代诗著名现代诗1、《再别康桥》徐志摩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了挥手,告别了西边天空的云。

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浪中美丽的影子在我心中荡漾。

软泥上的绿草,油油的,在水底摇曳;在何康河的柔波中,我愿做一株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虹,碎在浮藻中,沉淀出彩虹般的梦。

寻找梦想?撑一根长竿,流浪到草地更绿的地方,装一船荣华,在荣华的荣华中歌唱。

但我不会弹琴,静静的是一支送别的笛子;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笑》林徽因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3、《星》废名据说天上的星星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有海棠花的影子,据说是永恒的秋月。

早上醒来是一个冬夜的梦。

昨夜,半夜的星星干净如明净的网,春花秋月也是。

4、《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放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6、《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潭死水,微风一点也吹不动。

为什么不多扔点垃圾,把剩菜泼出去?也许铜要绿到祖母绿,铁罐上要绣几瓣桃花;让油腻织一层罗气,霉菌会蒸他一些云;让死水发酵成一沟青酒,满是珍珠般的泡沫;小珠子的笑声变成了大珠子,被偷酒的花蚊子咬了一口。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就可以称赞为有些生动;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那它就是死水在呼唤一首歌。

这是一片绝望的死水,这绝对不是美所在。

不如让丑收回来,看看他创造了什么世界。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1、注音:荇篙溯斓笙漪羹绮酵佝偻嚣圮踟蹰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

箫、萧、潇踟蹰和踌躇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

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五、提问: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中国现代诗阅读(精选10首)

中国现代诗阅读(精选10首)

中国现代诗阅读(精选10首)【目录】《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炉中煤》(郭沫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我爱这片土地》(艾青)《中秋月》《走进人间二月天》(尹才干)《致橡树》(舒婷)《乡愁》(余光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正文】《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雨巷》作者: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炉中煤》作者:郭沫若一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二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八年级语文 2 中国现代诗四首

八年级语文 2 中国现代诗四首
播放蓝天白云,云彩变幻,岸边垂柳,水草柔婉,小溪潺潺的课件,伴以柔和的富有田园风情的欧式乐曲,美读全诗,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高度融洽而形成的特有的情韵、意境。
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
六、诵读《死水》
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
补充: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的。
黑暗的中国现实
具体的物形——读
神——者象
具体的事象—征(暗示)征
情——联意
境况意——想义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我爱这土地》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
二、学生诵读《我爱这土地》并理解诗意。
1.全班齐读
2.教师范读
三、就练习三的问题作点拨分析。
到全国解放前夕,各种流派的诗歌创作都相当活跃,中国现代诗顺应时代需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结合所选诗简介四位作者的经历
徐志摩(1896—1931),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离沪赴津、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18年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进英国剑桥大学(即诗题“康桥”)皇家学院深造。1922年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十年创作,成就很大。今有《徐志摩诗全集》等行世。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

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教学目标:1.理解四首当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探讨诗歌中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2.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准备:1.四首当代诗歌文本:《乡愁》、《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一代人》。

2.诗歌背景资料。

3.学生作业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诗歌鉴赏1.《乡愁》(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等。

(3)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分别代表了什么。

2.《再别康桥》(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3)分析诗歌的意境,如“康桥”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3.《我爱这土地》(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一只鸟”、“一片土地”等。

(3)分析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一代人》(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等。

(3)分析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如“黑夜”和“光明”的象征意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四首诗歌的喜爱程度,以及原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3.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疑惑,进行集体讨论。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仿写,要求表达自己的情感。

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诗歌。

中国现代诗四首(优秀2篇)

中国现代诗四首(优秀2篇)

中国现代诗四首(优秀2篇)中国现代诗四首篇一教案示例《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

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

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

(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音乐美主要表现在:① 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③ 回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青草”“彩虹”“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1、注音:荇篙溯斓笙漪羹绮酵佝偻嚣圮踟蹰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

箫、萧、潇踟蹰和踌躇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

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五、提问: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再别康桥教学目的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

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

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

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

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

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

《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

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

(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死水》《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

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

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

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热这土地》。

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

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

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1、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灯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2、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在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4、这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4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

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呕歌的是什么人?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明确: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