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

合集下载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先王千古,新王万寿。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拜论原文: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钱译: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2)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书名imperfectunderstanding钱译不够知己雅切?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nothingonearth
翻译特色
情貌兼似,意切形存: Making small thing appear 小物说似大,大物说似小”;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 价值,可以互相补充。
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 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书名
Imperfect Understanding
钱译 《不够 知己》
“雅切”
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
“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
钱钟书译文: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 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钱钟书论翻译》陆文虎读后感

《钱钟书论翻译》陆文虎读后感

《钱钟书论翻译》陆文虎读后感读陆文虎关于钱钟书论翻译的文章,就像是在一个满是宝藏的山洞里探险,一路惊喜不断。

首先呢,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见解那真的是如同武林秘籍一般高深。

陆文虎在阐述钱钟书的观点时,就像是一个热心的武林前辈在给晚辈讲解秘籍里的门道。

钱先生提到翻译中的“化境”,这可把我给迷住了。

这就好比把一个外来的东西,通过翻译者的魔法棒,变成了像是本土生长出来的一样自然,没有一点生硬的感觉。

陆文虎把这个概念解析得特别透彻,让我这个对翻译一知半解的人也能抓到点精髓。

我感觉钱先生和陆文虎像是两个特别厉害的语言魔法师。

他们把翻译从一个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变成了一种充满艺术和智慧的活动。

翻译原来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的字词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考虑到文化、语境、情感等等好多好多因素。

就像做菜一样,不是把原材料随便一扔到锅里就行,得精心搭配调料,掌握火候,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

翻译也是这样,得把原文的味道、营养都原汁原味地在另一种语言里呈现出来。

文中还提到了很多翻译中的难点,比如说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的微妙差别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一些翻译得不太好的作品,读起来就像是吃了夹生饭,难受得很。

陆文虎通过钱钟书的观点,让我明白了好的翻译是多么不容易,那些能够达到“化境”的翻译家简直就是超级英雄。

而且啊,读这篇文章还让我觉得很有趣味性。

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像是一场老朋友之间的聊天,把那些深刻的翻译理论轻松地讲出来。

陆文虎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把钱钟书先生的智慧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珍贵的钻石,用一个很可爱的小盒子装着送给你,既珍贵又让人感觉很亲近。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翻译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之心。

以前觉得翻译不就是换个词嘛,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但又充满挑战的翻译世界。

我想以后再看翻译作品的时候,我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也会更加珍惜那些优秀的翻译成果啦。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变化
确性和语法的通顺性
3 考虑文化背景
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 的考虑,保持原著的 文化色彩和风格
翻译实践
1
代表作品
钱钟书的翻译代表作:《红楼梦》、《时间的朋友》等
2
艺术价值和美感
钱钟书的翻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语言美感
3
影响他人
钱钟书的翻译深受读者喜爱,广泛传播并影响了后人的翻译实践
总结
重要指导意义
《钱钟书翻译思想》PPT课件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翻译界的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简介
钱钟书的身份
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 Nhomakorabea思想1 根据原文风格调整 2 注重准确性和通
顺性
翻译要根据原文的风
格和特点进行调整和
翻译要注重词汇的准
钱钟书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思 想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值得学习借鉴
钱钟书的翻译作品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影响,是 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 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 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 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 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 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 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 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 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 结合起来。
?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评析《围城》英译本

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评析《围城》英译本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评析《围城》英译本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喻娟【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是钱钟书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围城》中妙语如珠,如珠连缀,知识密度相当大,是一部典型的学者小说。

因此,本书的翻译绝非易事,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根据其四要素(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译者的读者意识和译者的创造力)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译者在翻译《围城》文化负载词时具体翻译方法的采用,以期在《围城》英译本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探索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路径。

【关键词】《围城》英译本 译者主体性 文化负载词 翻译方法一、引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这推动了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也使得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本文是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来研究《围城》的英译本,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译者的读者意识和译者的创造力四个方面来研究《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从字词的层面上来对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获得更深层以及具体化的认知,并且进一步探讨如何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提升《围城》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共建添砖添瓦。

二、译者主体性简述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是“舌人”或“奴隶”,他几乎谈不上是一个有主体性的个体。

传统翻译观有诸多关于翻译的理想标准,除了“信达雅”外,影响较大的就是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1981)一书中所提的“化境论”,即“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这个观点跟西方韦努蒂的“隐形论”是相当吻合的。

韦努蒂在他《译者的隐形》(1995)一书里面提出“理想的译文应当透明的像一块玻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埃文─左哈尔、图里的多元系统论与描述学翻译学理论以及安德烈·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奈特、西奥·赫曼斯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作者:王凤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4期【摘要】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集文学创作、文艺研究和翻译于一身的大家。

就翻译角度而言,钱钟书先生兼具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和创新性的翻译理论观点,这在其代表作品《谈艺录》中得以全面展现。

本文即以《谈艺录》为对象,以钱钟书先生所推崇的翻译观为基础,系统探究了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引文翻译中的匠心独具之处,由此管窥其对“失本成译”、“译之化境”理论的践行,并进而希望藉此对我国目前文艺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钱钟书《谈艺录》翻译创新性钱钟书与《谈艺录》钱钟书,字默存,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学研究家,在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极高建树,其文学作品《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享誉海内外,其艺术评论集《管锥篇》和《谈艺录》被誉为“开掘不尽的宝藏”而为世人推崇,同时,钱先生可谓学贯中西的博学鸿儒。

本文以《谈艺录》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角度诠释这位现代文化巨擘在该领域上的创新突破和捭阖传神之大成。

《谈艺录》是钱先生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采纳西方社科、人文学观点来评论我国古典诗话艺术的文学评论集。

评述内容涵盖了以唐宋代表诗家为重点的众多作品,引述西方论著500余种,其评论方法既包含传统思想理论中的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佛学等,也涵盖了新兴学派如新批评比较学、超现实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既有我国古典传统诗话理念阐释,又有欧美原汁文艺思想。

《谈艺录》中随处可见如泉才思,典雅文言,还援引了英、法、西、德、拉丁等语言,这对于普通学者而言堪堪膜拜瞻仰亦属难事,更无论比肩。

钱钟书的创新翻译观:失本成译与译之化境钱先生的艺术之路大致经历了从文化研究到文学创作、再经翻译最终回归文化研究的路线,《谈艺录》引述英文原著达147处,这些引文翻译系统反映出钱先生在翻译领域独到的翻译观念。

钱先生不只是一个翻译家,更是一个翻译理论家,如收录于《七辍集》的翻译理论文章《林纾的翻译》,借解读林纾译作的契机相对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翻译观。

从《围城》英译本看文化误读与文学翻译

从《围城》英译本看文化误读与文学翻译

- 211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摘要】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现象十分常见,由于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文化误读的现象很难得到完全的消除,这也给翻译作品中原作者思想的表现和读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巨著,其英译本面世之后也引起了国外众多读者的追捧,但是仔细通过对原语读本与英译本的对比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的文化误读,英译本与原文之间存在疏离的情况。

本文以《围城》英译本为例,探讨了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情况,分析了其文学翻译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围城》 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文学翻译是现代社会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重要途径,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翻译者除了需要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本意义外,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分析其深层的意义和文字中的思想文化。

一、《围城》英译本概述《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通过对留洋归国的主人公方鸿渐一系列行为和经历的描述,表现了被围城所困的人生。

作为一部具有深度和较高的文学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围城》在引起国内文学界轰动的同时,也被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诸多海外读者的喜爱。

《围城》英译本是由美国学者珍妮·凯莉与美籍华人茅国权博士共同完成,这部译作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译者通过恰当的文学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使用,实现了文化再现和文化诠释的目标,也给中文作品的英译提供了经验。

《围城》特殊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极富东方文化的语言方式使得作品投射出深厚的东方色彩和文化寓意。

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这也给作品的文学翻译造成了困难,尽管英译本尽可能对原文中的文化进行了还原和再现,但仍然存在一些文化误读现象。

二、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语音、运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使得文学翻译很难将原作的精髓表现出来。

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两种语言文字、音位以及形式上的差别,对译者的理解和文化再现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容易导致译文出现失真的情况。

翻译家简介:钱钟书

翻译家简介:钱钟书
青 衣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钟书先生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 “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 留着神伤之甚也。
• 钱钟书先生译拜伦给情人的一封信,笔走典雅,一不留神竟然超越原 文,成为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完美实践了他所提出的“化境”亦兼 具典雅文白之美。
青 衣
Thank you!
引‘诱’→ 避‘讹’→ 求‘化’
青 衣
3.1 引“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 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 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 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1998.12.19)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 译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3期(总第112期) 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 胡德香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文章从文化翻译的定义出发,探讨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的文化批评特点。一般认为,钱文的 重点在于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本文指出这是一种误解。钱文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提出翻 译标准,而是一篇深刻的翻译评论,文中采用的批评方法既有语言层面的对照,更有文化层面的批 评,对当今开展文化翻译批评有着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当然,科学的批评标准体系的建立还有待 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钱钟书;文化;翻译批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6)03.0081.05 

1.0文化翻译的含义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受到很多研究者重视,对此 有很多谈论的话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翻译问题。 “文化翻译”。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翻译中的文化; 二是翻译作为文化,或称翻译文化。前者是对翻译 过程的研究。指的是翻译当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因素 的处理;而后者是对翻译结果或产品作文化层面的 分析。两者有重叠之处,但侧重点各有不同。换言 之,翻译中的文化指特定对象的文化解读与表现策 略和方法,更注重本体研究;翻译作为文化则是对整 个翻译现象的文化探讨,是从外部角度的考察,其外 延更广一些。本文着重讨论文化翻译的第二种含 义。 刘宓庆先生的《文化翻译论纲》认为文化翻译的 任务是关注文化意义的传递,“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 化信息的意义。”(刘宓庆,1999:83)他把语义的文化 诠释、文本的文化解读、文化翻译表现论、翻译与文 化心理探索等课题视为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同 上:112)刘先生谈的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文化,即源 语译语转换过程中涉及到的语言与文化问题。 而王克非先生的《翻译文化史论》则有着不同的 研究对象和重点,“翻译文化史重在研究翻译对于文 化(尤其是译入语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它在文化史 上的作用,以及文化对于翻译的制约,特别是在通过 翻译摄取外域文化精华时,翻译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发生什么样的变异。”(王克非, 1999:2—3)这是偏向文化翻译第二种含义的研究。 2.0什么是文化翻译批评 从翻译批评来看,我们更注重翻译文化,即把翻 译作为文化现象或行为,把译作看成文化生产的产 品来进行考查,在此语境下的翻译批评称为“文化翻 译批评”,其实相当于“翻译的文化批评”,为概念简 便起见,采用前者;同样,如果译成英语the cultural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可能更清楚一些,但是为简洁 明了。还是以cultural translation criticism作为“文化翻 译批评”的译名。 文化翻译批评着重研究的是与翻译密切相关的 社会、历史等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其具 体任务并不排除对照原文进行语言评价,判断译文 质量及译者水平等。当然,更强调语言外的因素,包 括在翻译评论中尝试回答如下问题:翻译活动发生 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某文本或某种翻 译策略?何以产生误译?译者的水平、态度和工作 环境如何?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怎样?译作在译语 文化中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等等。 我国翻译史上历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收稿时间:2004-10-10 作者简介:胡德香(1963一)。女。湖北武汉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8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要求译者具备源语和译语的文化修养,从这个意义 上看,很多翻译前辈,如严复、林语堂、傅雷、钱钟书 等都是文化翻译论的先驱。(刘靖之,1999:10)这也 是《文化翻译论纲》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但却跟我们 所谈的翻译文化并不完全相同,尽管着眼点不同,然 而把译作的文化适应性(准确的文化意义把握、良好 的读者接受和适境的审美判断)纳入衡量作品质量 的价值观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作者以文化人类 学为理据的方法论原则,是值得翻译批评借鉴的。 (刘宓庆,1999:73—78) 3.0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解读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就是一篇深刻的文化翻译 批评。但是,一般人把文中提出的“化境”看作是翻 译的最高标准,是钱先生对翻译理论的突出贡献。 其实,该文的重点并不在于提出标准,而在于通过对 林纾翻译的全面评价引发出对翻译的本质、目的、功 能、译者的选择和接受效果等问题的探讨,揭示误译 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说明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 理对翻译的影响等。“钱氏说的‘化’,指出了翻译艺 术的极致;然而,似乎不能将此‘化’字作为翻译的标 准或原则。(钱氏本意也非如此)。”(陈福康,2000: 419)下面看一下钱先生究竟是如何评价林纾翻译 的: 首先,从翻译的训诂探询翻译的本质、功能和作 用。其实这也是为林译的批评做理论阐述。尽管钱 先生开篇就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为“化”,但是 他同时又指出翻译中存在的三个距离:原文和译文 之间、译者和作者之间、译者的理解与表达之间都存 在一定距离。这些距离加在一起。使完全彻底的“化 境”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正是由于他认为“彻 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 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 产生了新的意义。”(钱钟书,1996:81—82)因而不能 用“化境”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于是,为下面的评论 做好了铺垫。 其次,从文化交流角度评价林译的价值。钱先 生所认为的翻译的“新的意义”独出心裁,那便是“好 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 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倒是坏翻译会 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同上:81)他正是从这 个意义上评价和充分肯定林纾的翻译的。因此,他 并不单从文本对照角度考察林纾的翻译,也不因为 82 林纾对原文的“漏译误译触处皆是”而贬低其社会文 化功能。相反,他通过实例分析论证这些误译产生 的思想根源:林译的错误或“讹”的部分,与译者以及 他的合作者的外语水平没有多大关系,“而‘讹’里最 具特色的成分正出于林纾本人的明知故犯。也恰恰 是这部分的‘讹’能起一些抗腐作用,林译因此而可 以免于全被淘汰。”(同上:89) 再次,从接受语境审视误译的原因和意义。钱 先生认为林纾的类似“欧化”的硬译以及违反中国语 文习惯的“讹错”,是由于他“借助于文言小说以及笔 记的传统文体和当时流行的报刊文体”而成的,大凡 有写作能力的译者莫不如此,中西皆然。尽管如此, 林译的哈葛德的小说仍然超过了原作,还有些对原 文的“增补”虽不能看作翻译的正道,“但从修辞学或 文章作法的观点来说,它常常可以启发心思。”(同 上:87)当然,有的错误是林纾自己态度不认真造成 的;有的则是出版者对他的宽容和过度信任造成的。 钱先生还从中国文人重创作、轻翻译的传统以及中 西历史上翻译家不受重视的例子说明林纾不喜欢被 人称为译才的原因,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现 实及其对译者的影响。 钱先生对林译独到而深刻的评价,是建立在他 自儿童时代就开始的阅读林译经历,直到成年后又 “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他研究的详尽还体现在观 察的角度,不局限于译文文本,更把视线投向林译的 序文、跋语等“附属品”和译者生活的时代以及文学 传统等。不知是受林纾的影响还是本人气质风格使 然,钱先生以他惯用的“谐谑”和讽刺笔调告诉读者, 林译虽不是翻译的正道,却也是情有可原,甚至还起 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倒是那些认真遵守翻译“正统” 的译者,只会在心里暗自佩服林纾的潇洒呢。 有人认为钱钟书是“原著中心论者”,(王宏志, 1999:63)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在于:其一,果真如王 先生所说的话,钱先生对相当不忠实原文的林译就 不可能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其二,如果说《林纾的翻 译》一文“充满了对原著的推崇,对翻译的各种贬义 描述”,(同上)也属误解。钱先生惯用“谐谑”和反讽 手法以达到幽默效果,对翻译的认识也不例外。虽 然他说翻译“仿佛教基本课老师的讲书,而不像大教 授们的讲学。原作里没有一个字可以滑过溜过”,实 际上是同情译者,那些“可怜翻译者给扣上‘反逆者’ 的帽子,既制造不来烟幕,掩盖自己的无知和谬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又常常缺乏足够厚的脸皮,不敢借用博尔赫斯的话 反咬一口,说那是原作对译本的不忠实。”(钱钟书, 1996:90)试想钱先生真的认为大教授们讲学或做学 问可以“不求甚解”,而讲授基础课的讲师却需要“一 字一句都透彻了解”吗?显然这是反话。其三,文章 开篇就讲翻译的最高境界,但这只不过是为下文做 个铺垫,真正想要表达的却是:翻译不可能达到理想 中的境界,正因为不可能,因此没必要要求译文达到 那种境界。那些“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认真执行翻 译的任务”并且能够“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的译 者,却反而会“像背负着家庭重担和社会责任的成年 人偶尔羡慕小孩子的放肆率真,某些翻译家有时会 暗恨自己不能像林纾那样大胆放手的,”(同上:87) 其赞同林纾的口吻,不言而喻;最后,钱先生还不无 嘲讽地指出林纾为了抬高自己的古文而贬低自己的 翻译的做法,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通观全文以及考虑到钱先生的写作风格,我们 认为钱先生主要考查林译在汉语中是如何运作的, 将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作为评价标准,并不拘泥于对 照原文的语言得失,林纾的翻译就是这种指导思想 下被称道的好的译作。正如许钧指出的:“钱钟书的 《林纾的翻译》一文可以说是对林纾翻译的一种文化 批评。”(许钧,2003:408)鉴于该文出版的时间和在 后来翻译界的影响,我们认为钱先生提供了从文化 角度全面深刻评价译者和译作的方法,可以称为文 化翻译批评的先行者。 4.0对我国翻译批评的启示 如果说钱钟书先生是从实践上树立了文化翻译 批评的榜样的话,王佐良先生则是较早从理论上进 行翻译文化研究的学者。他的文化翻译思想对后来 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化翻译学》就是受他思 想影响的产物。(王秉钦,2004:278)王佐良在1984 年发表的文章“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就提出要“探 讨翻译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作用”,(王佐良,1994b: 711)强调两种文化的对比和研究接受语国家的文化 状况。随后又写了“新时期的翻译观”和“翻译与文 化繁荣”。在1987年发表的“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 中,王先生还给出一些具体的课题,如对译家的研究 应包括:译作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文化界情 况;对翻译界的影响;与其本人创作的关系;在当时 社会文化中起了什么作用,(王佐良,1994a:289)等 等。这些具体课题都属于译文品评,即我们所说的 翻译批评,但却超出了语言文本评价的范畴,也是从 文化角度研究译家译作,因而对今天开展文化翻译 批评有启发作用。 我国传统的翻译批评以对照原文为基本方法, 如袁锦翔的《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这种评论以语 言赏析为主要目的,也指出译文中的错误或不当之 处,并加以更改,但较少考虑翻译以外的其他因素。 近几年,翻译批评出现了一些转变,例如,从葛校琴 对林语堂翻译的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批评理论 意识的加强,从相对“随意性、浅表性、片面性、盲目 性”(姜治文、文军,1999:7—8)的翻译批评逐步转向 文化批评,批评视野更加开阔,这是明显受西方文化 学派理论家影响的结果。正如吕俊指出的,我国在 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翻译批评“从经验直观走上 理论指导;从一元性批评变成多元性批评;从文本批 评走向社会一历史的文化批评”。(吕俊,2001:299) 许钧发起的对《红与黑》汉译的讨论,也跳出了 “译文与原文的静态对比”,把与翻译相关的因素如 读者、编辑、译者主体性等纳入研究范围,形成一个 “原作作者(包括原作历史环境)——原作——(原作 读者)译者——译作——译作读者(包括译作历史环 境)的翻译系统”。(许钧,2002:126—127)《红与黑》 译本的讨论,引发了许多思考,使人们看到文学翻译 在译人语中的命运,“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 因素,还有着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的种种因 素”。(同上:121) 随着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 方翻译理论也呈现出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行为的趋 势。(Lawrence Venuti,2000:333)理论家们意识到翻 译在目的语的文化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他们 所描述的翻译过程不再是单个文本的转换过程,而 是指整个翻译产生的过程以及在文学系统中的变 化。(Edwin C,entzler,1993:109)有学者指出:“翻译远 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事,它总是深嵌于文化、政治体 制和历史中。”(Susan Bassnett&Harish Trivedi,1999: 6)由于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内涵和内容都发生了 变化,(谢天振,2004)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应随 之发生变化。那么,是否现代翻译就不需要忠实,而 翻译批评则无需对照原文呢?回答显然是需要忠实 的。功能目的派学者认为翻译批评应贯穿目的原则 和忠诚原则;(Chfistiane Nord,2001:126)多元系统理 论将翻译文学纳人整个文学多元系统中进行考察,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