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

合集下载

意思表示及其解释方法

意思表示及其解释方法

意思表⽰及其解释⽅法(⼀)、意思表⽰的构成要素意思表⽰的构成要素包括⽬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为。

⽬的意思是指明民事⾏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据以成⽴的基础。

⽬的意思的内容根据其法律性质可以分为要素、常素和偶素。

要素是指构成某种意思表⽰所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

要素可以使我们得以区分不同类别的意思表⽰。

常素是指⾏为⼈作出某种意思表⽰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

常素的内容可以由法律来确定或推定。

偶素是指并⾮某种类型的意思表⽰必须或当然具有,⽽是基于当事⼈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的意思要素。

偶素必须经由当事⼈的特别约定⽅可成为特定意思表⽰的内容。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欲使其⽬的意思发⽣法律上效⼒的意思要素。

效果意思⼜常被称为效⼒意思、法效意思或设⽴法律关系的意图。

具备了法效意思意味着⾏为⼈要有意识地追求设⽴、变更或终⽌某⼀特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效果。

表⽰⾏为是指⾏为⼈将其内在的⽬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定⽅式表现于外部,为⾏为相对⼈所了解的⾏为要素。

表⽰⾏为可以采取明⽰或默⽰两种⽅式。

所谓明⽰的⽅式,是指⾏为⼈以语⾔、⽂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法表⽰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所谓默⽰的⽅式是指⾏为⼈以使⼈推知的⽅式间接表⽰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意思表⽰的解释1、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关于意思表⽰的解释对象,历来存有争议,于是出现了意思主义理论、表⽰主义理论和折衷主义理论之别。

意思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的内在意思。

意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源⾃德国18世纪的理性法学派,并在19世纪德国的民事法律⾏为学说中居于⽀配地位。

按照这⼀理论,意思表⽰的实质在于⾏为⼈的内⼼意思,法律⾏为本⾝不过是实现⾏为⼈意思⾃治的⼿段。

因此,意思表⽰解释的⽬的仅在于发现或探求⾏为⼈的真意。

在表⽰与意思不⼀致的情况下,法律⾏为应依据对⾏为⼈真意的解释⽽成⽴。

表⽰主义理论认为,意思表⽰的解释,重在解释⾏为⼈所表⽰出来的意思。

意思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意思表⽰的含义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审问⼀个⼈,或者是有证⼈为案⼦的进展作出相关证词时,或者⽴遗嘱⼈的内容⾥⾯,⾥⾯有些话从字⾯意-思是⽐较浅显的,甚⾄不知道它具体表⽰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了⼀个叫做意-思表⽰的概念。

那什么叫做意-思表⽰呢?以下就是店铺⼩编为您编写的有关于“意-思表⽰的含义是什么”的相关知识。

意-思表⽰的含义意-思表⽰为法律⾏为的核⼼要素,⽽法律⾏为是私法⾃治的实践⼿段,因此意-思表⽰意义重⼤。

意-思表⽰,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定私法上法律效果的意-思的⾏为。

意-思表⽰由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构成。

客观要件是指在客观上可认识其在表⽰某种法律效果意-思。

主观要件,是指内⼼的意-思,更可分为⾏为意-思、表⽰意识与效果意-思。

意-思存于内⼼,是不能发⽣法律效果的。

当事⼈要使⾃⼰的内⼼意-思产⽣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所发表的意-思,是体现为私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意-思表⽰的法律效果拘束⼒意-思表⽰的拘束⼒,亦即意-思表⽰的成⽴效⼒。

意-思表⽰⼀旦成⽴,表意⼈须受其约束,⾮依法律,不得擅⾃撤回或者变更的法律效⼒。

意-思表⽰作成后,将要影响表意⼈、相对⼈或第三⼈的利益。

如表意⼈作成订⽴合同的要约,相对⼈即产⽣承诺权,表意⼈抛弃某物的所有权,他⼈占有该物即不构成⾮法占有或者不当得利⾏为。

再则,对于已作成的意-思表⽰,表意⼈可否撤回或者撤销,也事关表意⼈本⾝以及相对⼈和第三⼈的利益。

拘束⼒的发⽣意-思表⽰拘束⼒⾃何时发⽣,事关表意⼈对于撤销权的⾏使期间(即该期间始期与终期的确定),以及相对⼈的信赖利益,同时关涉⾮对话意-思表⽰传达途中遗失或者迟到风险的负担。

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为从成⽴时起具有法律约束⼒。

⾏为⼈⾮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同意,不得擅⾃变更或者解除。

⽽合同法第16、23条等就合同意-思表⽰成⽴的时间做了进⼀步规定。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概念: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欲成为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

1、意思表示乃是主观意思见之于客观表达,乃是主客观的统一。

2、所表达的主观意思不是一般的意思,而是当事人想要发生一定私法效果的意思。

3、由于民法以意思自治为其核心的原则,所以意思边式必须是具有意思能力(即行为适格)者实施。

4、所表示之意思必须是表意人自由形成的意思。

它由三要素构成:即效力意思、表示意思和表示行为。

效力意思,是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内在意思要素。

而表示行为,是用以表达行为人内在意思的方式。

通过表示行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即为表示意思。

也就是,由表示行为将内在的要表达的效力意思变为外在的表示意思。

总的来说,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意思表示一致是指双方或多方的外在表示意思达成了合意。

至于各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则在所不问。

意思表达一致和意思表达真实的区别意思表达真实:当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其内心的效力意思时,称为意思表示真实。

对意思表示真实的判定标准,民法上有三种主张:1.主观主义标准:以表意人表明的内心意思来判定,如果表意人以表示意思和其内心意思不一致而主张不真实的,即认为意思表示不真实.2.客观主义标准:以表意人客观上的表意行为所表示出来的的意思为主判断意思表示是否真实.3.折衷主义标准:主观与客观兼顾。

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就是其内心的真实意思,但在特殊情况下,意思表示也会非法干涉而不真实,或因其主观原因而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只要能证明了确实存在而影响了意思表示的,就应认定意思表示不真实.而意思表示一致即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的对象、目的一致,不存在是否真实,所以意思表达一致和意思表达真实之间的区别在于真实是对个体而言,一致是对双方而言。

5意思表示

5意思表示

2、内容错误
表意人所表示的意思与其内心意思是一
致的,但对意思表示的内容也即法律行

为的内容怀有错误的认识。
一 (1)关于法律行为性质的错误,如将寄

托误认为赠予;
意 (2)关于当事人本身的错误,如把甲当
思 瑕 疵
作乙,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赠予、委托、 雇佣等注重当事人其人的法律行为;
(3)关于标的物本身的错误,如欲卖甲 物,却误卖乙物。
的,不用还了,现在怎么又向我
练 习
要?”王平向张其解释,那是他随 口开玩笑。张其表示,他是当真 的。王平多次催要无果,遂向人
民法院起诉,要求张其归还借款。
又称为虚伪表示,是指表意人与相对

人一致同意进行某种虚假的意思表示,
2
) 通
并且一致同意该表示不发生效力,其 目的大多是为了欺骗第三方。

法律后果: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所为
王平处借款5000元。张其结婚
后宴请一些好友。在宴席上,
练 习
其他朋友对王平开玩笑讲:“都 是哥们,这5000元还借什么, 干脆给张其算了。”王平也随
口讲:“算就算了。”张其遂笑
着讲:”那我就不还了,算你送
的。”
时隔数月后,王平因事需用钱,
向张其催还借款。张其对王平
讲:”这钱你已当着大家说过送我

甲农民家庭生活贫困,适逢县政
府出台扶贫措施,由下乡扶贫
干部担保,发放家庭贷款。甲
农民衡量再三,决定贷款2万
练 习
元,投资办养猪场。 需要?
动机?
目的(直接/间接)?
( 1、意思表达的方式
二 ) 意 思
言语表达(明示):以言语文字或其 它习用之表意方法,直接表示意思。

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的三个构成要件
意思表示是民事行为能力适格的表意人将自主形成的效果意思表达于外部的行为,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主观要件:行为意思、表示意识和效果意思,其中,行为意思是指表意人希望通过行为来达到某种法律效果的主观意愿;表示意识是指表意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产生法律效力;效果意思是指表意人希望通过行为达到的具体法律效果。

这三个主观要件是意思表示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意思表示的不成立。

2. 客观要件:表示行为,即表意人将自己的行为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

该行为可以是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推定形式或沉默方式。

此外,如果是物理强制或精神强制下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不构成意思表示。

然而,如果是欺诈、胁迫或重大误解情况下的行为,那么可以撤销这种行为。

3. 效果要件:表意人的意思表示需要达到一定的法律效果,如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等。

如果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那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如果是以公告形式作出意思表示,那么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形式要求。

总的来说,意思表示的成立需要同时满足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和效果要件三个方面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任何一个要件,则意思表示不成立。

5意思表示PPT课件

5意思表示PPT课件

法律后果:在意思形成阶段,由
于这一类意思错误是由于表意人
2
的误认而形成的,非表意人的故
、 内 容 错 误
意,因而法律赋予了表意人以撤 销权,以保护表意人意思形成阶 段的自由。如果相对人是善意的, 应当赔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 即相对人因为相信合同成立而遭 受的损失。
对于某些特定的法律行为,法律 不允许当事人撤销或者限制当事 人的撤销权:
(2)表示行为必须是客观的足 以为外界所识别。
(3)表示行为应该是在主观上 指向他人(特定人与不特定多数 人)以引起他人的行为或响应他 人行为的社会行为。
( 一 构) 成意 要思 素表 示 的
2、主观要件 (1)目的意思(因为一定的动
机形成一定的思想活动); (2)效果意思; (3)表示意思(表示这种效果
3、双方或多方诺成行为,法律行为则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结合而 成;
4、在要物行为,除意思表示外,尚需 践行一定的行为,方构成法律行为。

(一)意思形成的过程

需要—动机—目的(即意思)
意 思
动机简单地说是行为的原因,而目

的则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行为的

出发点,目的则是行为的终点。


2、内容错误
表意人所表示的意思与其内心意思是一
致的,但对意思表示的内容也即法律行

为的内容怀有错误的认识。
一 (1)关于法律行为性质的错误,如将寄

托误认为赠予;
意 (2)关于当事人本身的错误,如把甲当
思 瑕 疵
作乙,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赠予、委托、 雇佣等注重当事人其人的法律行为;
(3)关于标的物本身的错误,如欲卖甲 物,却误卖乙物。

意思表示解释方法

意思表示解释方法

意思表示解释方法
意思表示解释方法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为使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采用的一种解释说明的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常见的意思表示解释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用具体例子说明。

当我们需要解释某个概念或做出某种行为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对方更好地理解。

2. 用比喻、类比说明。

通过将某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类似的概念或事物做比较,可以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

3. 用图表、图片说明。

当某个概念或事物比较抽象难以描述时,可以通过制作图表、图片等形象化的工具来说明,更容易被理解。

4. 重复说明。

当对方没有完全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时,可以通过多次重复说明来强调、巩固自己的意思。

5. 回应问题、疑虑。

在交流过程中,对方可能会有一些疑虑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思。

总之,意思表示解释方法是一种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 1 -。

什么是意思表示

什么是意思表示

什么是意思表⽰什么是意思表⽰店铺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与解答:⼀、意思表⽰的要素1、内⼼意思。

构成内⼼意思的要素:(1)⾏为意思:控制⾃⼰⾏为的意思;(2)表⽰意思:明了⾃⼰⾏为法律意义的意思;(3)效果意思:⾏为追求的法律效果的内容;2、表⽰⾏为。

表⽰⾏为的⽅式有三:(1)明⽰;(2)推定⽅式(以⾏为表明内⼼意思);(3)沉默⽅式(在法律明确规定或者当事⼈事先约定时,通过沉默表明内⼼意思);⼆、意思表⽰的类型1、根据是否须向相对⼈作出,分为:⽆需受领的意思表⽰:⽆相对⼈的意思表⽰,指⽆需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遗嘱捐助⾏为、抛弃动产所有权。

需要受领的意思表⽰:即有相对⼈的意思表⽰,指需要向他⼈作出的意思表⽰。

例如,悬赏⼴告、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免除债务、抛弃抵押权、抛弃质权等。

2、根据相对⼈是否特定,分为:对特定⼈的意思表⽰: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抵销。

对不特定⼈的意思表⽰:如⾃动售货机、悬赏⼴告。

3、根据相对⼈是否可同步受领意思表⽰,分为:对话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可以同步受领的意思表⽰。

例如,以对话、打电话、QQ聊天作出意思表⽰,或者将书⾯合同当⾯交给对⽅,亦属对话的意思表⽰。

⾮对⽅的意思表⽰,指意思表⽰作出后,相对⼈不能同步受领的意思表⽰,例如,通过写信、发电报、发电⼦邮件为意思表⽰。

三、意思表⽰的⽣效1、⽆相对⼈意思表⽰的⽣效:(1)⽆相对⼈的意思表⽰,⼀经作出即⽣效。

(2)遗嘱为死因⾏为,遗嘱经法定⽅式做成即告成⽴,于被继承⼈死亡时死亡。

2、有相对⼈意思表⽰的⽣效:(1)对不特定⼈的意思表⽰,如⾃动售货机、悬赏⼴告,于作出时⽣效。

(2)对特定⼈的意思表⽰,如授予代理权、要约、承诺、解除合同,须经作出和到达两个环节,于到达时⽣效。

注:对特定⼈的意思表⽰于到达受领⼈时⽣效,但有例外:(1)撤回意思表⽰的通知先于意思表⽰或者与意思表⽰同时到达的,意思表⽰不⽣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既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私法效果发表的行为。

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政法大学教授李永军表示没有这个说法)既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那么,认识民事法律行为,便须从意思表示入手。

只有将意思表示的要素予以理清,方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民事法律行为及其法律要件。

作为意思表示,其表示客体必须是意思,意思之外的表示,不能成立意思表示,如事实通知。

事实通知又称观念通知,其表示的是某种事实,而非意思。

合同法中规定的承诺迟到通知、债权让与通知等虽也都是表示,但客体却是事实,而不是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决定,如果虽有表示意思的行为,但法律效果不由该表示的意思内容决定的表示之意思,仍不能成立意思表示。

如催告、拒绝要约等,虽然也是一定意思的表示,然而其效果却不取决于意思,而是取决于法律的规定,故民法上称之为意思通知,以与作为民事法律行为要素的意思表示相区别。

明示是使用直接语汇实施的表示行为,除常见的口头语言、文字、表情语汇外,还包括依习惯使用的特定形体语汇,如举手招呼出租汽车,即表示有租用该车之意。

(1)口头形式。

口头形式即口头语言形式,如以口头语言洽谈并订立的合同,以口头语言委托代理人,以口头立遗嘱。

口头形式的优点是便捷,但也具有不易保留证据的缺点。

(2)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即书面语言形式,主要指文字(文件、信函、电报)、图表、照片、技术工程用图、电子数据等形式。

书面形式的特点是烦难不便,但却有郑重庄严和“白纸黑字,铁案如山”的优点。

书面形式又分一般书面形式和公证、登记等特别书面形式。

公证形式即以公证书对民事法律行为加以证明的形式。

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定必须公证的以外,是否办理公证,应依当事人意思决定。

登记则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对于民事主体资格和物权变动等事实通过实质审查,予以确认并在专门登记簿上加以登录的管理手段。

设立法人和个体工商户、取得和变更不动产物权、结婚等民事法律行为,依法必须登记。

凡法定登记行为,只有依法完成登记才能发生效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