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平均是4%。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 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 2009年: 3 .59%。 国际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4 .7%以上, 20世纪末世界平均水平: 4 .9%, 主要发达国家: 5.1%, 欠发达国家: 4.1%。 规划纲要要求:中国要在2012年实现4%的 重要目标。
成立领导机构:
•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 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组 长: 温家宝总理 副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成员: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 位等14个部门 办公室:设在教育部。 任务: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研究制定中 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 的一件大事。 •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
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 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5、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
• 从1980年至今, •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 育专门法律, • 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 • 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 •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 •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 本框架。
6、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 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 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设置 、师资力量 配备 、教育设 备更新等方 面给予倾 体 制 , 组建跨学科 、 跨高校 、 业 、 跨行 跨领域 的高水平
斜, 以满足“ 四化两型 ” 建设的需要 。要让 “ 两型 ” 理念 科技创新团队或创新群体。三要提高创新水平 。逐步 深入校园 , 加强建设 资源节约型 、 环境友好 型社会 的 建 立健全有利于各类学校科技创 新的管理体制 和运
■
闻
认 真 落 实 教 育 规 划 纲 要 推 动 教 育 事 业 科 学 发 展
湖南省人民政 府省长 徐守盛
8 %以上 , 5 高等教育毛人 学率提高到 2 %。高等教育 5 布局 日趋合理 ,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 职业教 育专业结构优化 , 色鲜明 ; 特 共有 国家级特色 专业建 设点 12 、 2 个 国家精 品课程 19门。科技创新平台建 9 设加快 , 建成 l 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个 国家工程 2 4 ( 技术 )研究 中心 , 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 ,4个国家 3 2
1 21・ o月 81 ‘ 重年 中
■
圈
的教育支撑 。 二要发挥 教育 的智力支撑作用 。 转方式 项 目, 大力开展 “结构关 键在于 人 , 于人 的观念 、 在 知识 、 术和技 合格 的人力资源保 障。要适应减少农民 、 技 富裕农 民的
创新 教学观念 、 教学 内容 、 教学方法 , 着力提高 方面 的资源 和力 量 ,必须 服从 和服务于我省 这一重 改革 , 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 的主力军和 大战略 。从教育而言 , 一要 提高教育发展 的针对性 。
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 、 人才聚集 、 实验 室集 要结合“ 四化两 型” 建设 , 相应扩大产业技术 、 业科 核心力量 , 农 从教学评估 、 科研立项 、 学科建设 、 人才计 技 和城镇建设 、 管理 , 以及信 息技术研 究和 应用 、 资 中的优 势 , 划 等方 面 , 加快建立有利 于创新 、 开放和共享 的教育 源节约 、 环境保护 等方 面的教育投入 , 在课程 和专业
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28卷第1期2011年2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G UANG 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Vol.28No.1Feb.2011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李明辉(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崇左532200)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时代背景、主要原则、工作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主题以及保障措施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教育事业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01-04Prom oting Educational Cause from Learning Plan Outline for EducationLI Ming-hui(Gu 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 ation alities,Guan g xi Cho ngzuo,532200)Abstract :Plan Outline for Medium an d L on g Term E du catio nal R eform Development (2010—2020)is the firs t plan o utline for educationalreform in 21st centu ry.Its backgrou nd of times ,main principles ,work policies ,s trategic goal s and s ubjects and protecting measures are s ignificant for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u nivers ities'education.Key w ord s :plan ou tline for edu cation,educational caus e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22.03.10•【字号】京教策〔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的通知京教策〔2022〕5号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各直属单位: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繁荣发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3月10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为推进落实《首都教育现代化2035》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年)》,服务支撑首都教育向高水平现代化迈进,全面加强首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高首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特制订本纲要。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十三五”时期,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问题开展研究,教育科研事业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科研工作破解教育难题、服务教育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繁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更加彰显,在完善首都教育体系、促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首都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我市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育科研队伍持续壮大,共有9034名课题负责人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共有1876项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科研队伍结构持续优化,课题承担者中高级职称占57.5%,研究生学历占60%,70后、80后成为研究主力;服务大局能力不断提升,重大课题、优先关注课题精准设题、择优立项,有力服务首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据不完全统计,立项课题共出版著作325部,发表学术论文2562篇;成果转化途径更加多元,网站宣传、自主应用推广、成果库建设、《成果快报》齐头并进;科研影响力不断增强,11项课题的研究结论被省部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等观念深入人心,专家型校长教师、科研特色学校不断涌现。
胡志强市长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会议稿)

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胡志强(2011年6月17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今后5—10年榆林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动员全市力量,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为榆林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市撤地设市以来,我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81%、99.63%,学前一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2%、81.5%。
二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教育经费158.9亿元,是过去五年的3.9倍,榆林城区新建7所中小学,完成了榆林中学迁建,新增加了4所市直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远程教育项目实现全覆盖,城乡寄宿制中小学集中供暖得到解决,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蛋奶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
三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民办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
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考改革取得显著成果。
四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63%、98.29%和94.19%,“十一五”期间授予省特级教师35名,评选出市级教坛新秀397 名。
五是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氛围形成,府谷民营企业家筹资11.4亿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榆阳民营企业家集资5.4亿元支持榆林一中迁建,形成了民营企业投资社会事业发展的“榆林现象”。
六是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向全国各地高等院校输送大学生11.9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此,我代表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教育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公平

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公平中新网1月10日电教育部网站今日公布了2011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到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稳步实施国家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建设。
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的宏观指导,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1.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
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
扩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
深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
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认真做好重点教材编写、推广使用和教师培训工作,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制定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完善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办法。
做好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巡视工作,重视巡视成果运用。
落实新修订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健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部门沟通协调的检查考核和监督机制,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2.做好各类教育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规划编制。
指导部直属高校和各地科学编制“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规划。
完善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发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等7个分领域规划。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的通知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12.02•【字号】苏委教组[2012]94号•【施行日期】2012.1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信访正文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的通知(苏委教组〔2012〕94号)各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各高校党委,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教育局:根据省委、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有关要求,现就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活动通知如下:一、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增强贯彻党的十八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认真研读十八大文件,坚持原原本本地学、全面系统地学、联系实际地学,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对学习十八大报告和党章提出的要求,全面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
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努力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在传达学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会上的讲话

在传达学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会上的讲话高青老师们,同志们: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9月上旬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于我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新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学习传达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刚才传达了姜异康书记、姜大明省长的讲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会议上,还对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了讨论,下面我结合纲要的有关内容,就我校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谈几点意见。
一、认真学习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7月13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
这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9月9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会议的召开和会后将要颁布的规划纲要,也是我省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和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要深刻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20字工作方针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深刻领会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二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深刻领会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刻认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刻领会“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
要通过会议精神的学习,使广大师生受到鼓舞,坚定信心,感受到教育新的春天的到来,“十二五”学校的发展将会置于一个很好的宏观环境;使广大师生明确目标任务,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者:徐守盛来源:《湖南教育·中》2011年第01期一、全面总结“十一五”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省大力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各类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
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着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
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人园率52.7%,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2%、99.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5%。
高等教育布局日趋合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2个、国家精品课程199门。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4个国家创新团队。
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十一五”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3.6%和69.7%;截止2009年,共转让技术创新成果1319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41项,自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683项,新增产值1134亿元。
教育与产业融合加快,先后组建18家职教集团,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741项。
(二)有力提高了人力资源水平。
坚持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全省教育人口比重逐步扩大,截止2010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3万所,教职工77.79万人,在校学生1147.1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17,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五年共向社会输送研究生5.3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17.6万人,中职毕业生134.7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140多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42多万人次,有效缓解了我省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初具成效,已有3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院、81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加强,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文花枝等优秀青年学子。
(三)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
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三年投入44.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3693所;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年免除690万元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实行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近三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7亿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近430万人次。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完善农民工子女入学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残疾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就学问题得到缓解。
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了高考公平公正。
(四)有力夯实了教育发展基础。
坚持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7905所,在校生188.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工作全面启动。
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来湘留学生达5000多人。
教育强省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全省教育总经费投入由2005年的26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66.1亿元,增长86.5%;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初预算年均递增20%;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3.58%。
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11073人,为62个贫困县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064人。
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加强,高校教师中有两院院士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数均居全国前列。
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相比,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校际之间办学差距明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三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约束,目前我省各级教育投入仍感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四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提高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争创竞争新优势,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按照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的要求,加陕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加快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一)要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理所当然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转方式调结构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转变,更要求以宽广视野审视自身发展,与时俱进地推进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社会文明的创新和变革,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全面提高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创造性作用。
一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而言,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转方式调结构的成效。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
据世界银行调查,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每增加一年,创造的GDP可增加9%。
当前,在能源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制约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以高质量的劳动力促进技术进步,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益。
我省的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既着眼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又超前谋划适应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前瞻性地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作出长远安排,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努力使教育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适应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教育支撑。
二要发挥教育的智力支撑作用。
转方式调结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更新和运用。
教育要积极对接转方式调结构,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探索专业设置改革,源源不断地培育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
要让人才培养更贴近发展实际,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建设一批对接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要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
转方式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
从近现代技术革命发生的周期看,当前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对人类生存发展手段、工具和方法带来质的飞跃。
教育发展必须对这场影响人类未来历史命运的技术革命有足够的准备。
要充分发挥我省教育战线科研人员密集、创新力量较强的优势,紧密关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和农业等最有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领域,为产业革命、经济转型提前作好观念变革、知识储备和人才培育的准备。
(二)要服务“四化两型”建设。
大力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立足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我省这一重大战略。
从教育而言,一要提高教育发展的针对性。
要结合“四化两型”建设,相应扩大产业技术、农业科技和城镇建设、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投入,在课程和专业设置、师资力量配备、教育设备更新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满足“四化两型”建设的需要。
要让“两型”理念深入校园,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教育,从学生抓起、从校园做起,在全社会形成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的浓重氛围。
二要推动人力资源向“四化两型”聚集。
“四化两型”的深入推进,必然需要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
我省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还占相当比重,将近75%的就业人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特别是农村还有56%的适龄劳动力,远超过现阶段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20个百分点。
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以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办法来满足需要。
教育要勇挑重担,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的趋势,创新教育模式和培训方式、方法,确保各类教育发展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
要适应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依托重大科研、工程、产业等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保障。
要适应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需要,通过远程教育等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村劳动力在“四化两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及实验资源等优势,进一步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要支持省内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与技术开发中心,着力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
要积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高校成为引领“四化两型”的技术创新高地。
(三)要服务创新型湖南建设。
以自主创新谋求发展主动权,关键在于增强全社会的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教育要将服务创新型湖南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培育创新精神。
在革命时代,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勇于斗争,敢于否定旧制度、旧秩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职责,就是要挖掘湖湘文化蕴含的创新精神,把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将创新思维的培育、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人格的形成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二要增强创新能力。
要加强创新引导,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把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人才聚集、实验室集中的优势,从教学评估、科研立项、学科建设、人才计划等方面,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教育体制,组建跨学科、跨高校、跨行业、跨领域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或创新群体。
三要提高创新水平。
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学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激发各类学校的创新活力,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要加强创新的针对性和导向性,紧密结合我省的发展实际,积极组织学校联合攻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努力创造更多、更好、更贴近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
(四)要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与生存生活质量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