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AAS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优点:温度高,且可控;试样用量少(μg 或μl级),可直接测固体样; 原子化效率高;灵敏度高。 缺点:精度差,分析速度慢,共存化合物分子吸收,干扰较大。
低温原子化法
汞蒸汽原子化(测汞仪) 试样中汞化合物用还原剂(SnCl2)还原为汞蒸汽,并通过Ar 或N2 将其带入 吸收池进行测定。 Hg2++Sn2+ 氢化物原子化 AsCl3+4NaBH4+HCl+8H2O = AsH3+4NaCl+4HBO2+13H2 主要用于As、Bi、Ge、Sb、Se、Te的测定。 特点: 可将待测物从大量基体中分离出来,检测限比火焰法低1-3个数量级,选 择性好,且干扰小。 Sn4++Hg
3)该法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但不能消除背景吸收。
4)加入标准溶液的浓度应适当,曲线斜率太大或太小都会引起较大误差。
1.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元素M,由未知试样溶液得到的吸光度为 0.435,而在9mL 未知液中加入1mL溶液为100mg/L的M标准溶液后,混合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 吸光度为0.835。计算未知试样溶液中M的浓度? 2.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尿样中的铜,测定结果见下表。试计算样品中铜的含 量?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准确度高:火焰法误差<1% ,石墨炉法3%-5%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共振吸收线: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 第一共振线:元素最灵敏线,通常用作元素分析线
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分配
Ni gi e N0 g0
Ax Cx As Ax Cs
2)作图法
1
仪器分析AA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二. 原子化器
将样品中的待测组份离子转化为基态原子的 装置。
有两种:火焰原子化器 无火焰原子化器(电热高温石墨 炉,激光)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火焰原子化器 利用气体燃烧形成的火焰来进行原子化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火焰原子化器构件: a)喷雾器:将试样溶液转为雾状。 b)雾化室:三个作用。 c)燃烧器:产生火焰并使试样蒸发和原子化。
3)火焰的选择: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 提下,尽量采用低温火焰;原因:火焰温度 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
(b)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 用空气—乙炔最高温度2600K能测35种元素。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c)保证所选择的火焰在测试的波长处对光没 有吸收。
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与强还原剂硼氢化钠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 。例
AsCl3 +4NaBH4 + HCl +8H2O = AsH3 +4NaCl +4HBO2+13H2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 检测。 特点:原子化温度低 ;
灵敏度高(对砷、硒可达10-9g); 基体干扰和化学干扰小;
环境仪器分析
第三章 AA
第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第1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第2节 原子吸收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3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第4节 定量分析方法 第5节 干扰及其抑制 第6节 荧光分析简介 实验
第1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概述
1.1 概念及英文名称
概念: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 谱线的吸收程度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2005/7 马长华
第一节 概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AAS)又称为 原子吸收光谱法,简称原子吸收, 是基于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 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 分析法示意图见图-1。
测定试样中某元素含量时,试样在原 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为气态基态原子, 当用该元素的锐线光源发射出的特征辐 射,照射该元素的气态基态原子区时, 元素的特征辐射因被气态基态原子吸收 而减弱,经过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 测得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被测定元素 的浓度线性关系,从而进行元素的定量 分析。
当用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测定时,所得 吸收值A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数 总数N成正比, 在一定的喷雾和火焰条件 下, 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火焰中该 元素的基态原子有恒定的比例关系。则 有: A=KNL 其中 N∞C,令 K‘= K L A=K‘C
峰值积分值:测定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 值,该值与被分析样的原子总数成正比, 现在多用。 积分吸收值:测定吸收线轮廓所包围的 面积,该值与气态原子浓度成正比。
火焰原子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火焰温度,还与火焰的氧 化还原性有关。氧化还原性取决于燃气和助燃气的流量 比例,按燃助比可将火焰分为三种。 火焰的种类 燃助比 火焰性质 火焰状态 化学剂量火焰 约1∶4 中性 层次清楚 蓝色透明 富燃火焰 约1∶3 1 3 还原性 应用范围 大多数元素 皆适用
几种类型的火焰及温度
火焰类型 化学反应 温度/K
丙烷-空气焰 C3H8+5O2→3CO2+4H2O 2200 氢气-空气焰 H2+1/2O2→H2O H 2300 乙炔-空气焰 C2H2+5/2O2→2CO2+H2O 2600 乙炔-氧化亚氮焰 C2H2+5N2O→2CO2+H2O+5N2 3200
2005/7 马长华
第一节 概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AAS)又称为 原子吸收光谱法,简称原子吸收, 是基于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 振辐射的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 分析法示意图见图-1。
测定试样中某元素含量时,试样在原 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为气态基态原子, 当用该元素的锐线光源发射出的特征辐 射,照射该元素的气态基态原子区时, 元素的特征辐射因被气态基态原子吸收 而减弱,经过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 测得吸光度,根据吸光度与被测定元素 的浓度线性关系,从而进行元素的定量 分析。
当用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测定时,所得 吸收值A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数 总数N成正比, 在一定的喷雾和火焰条件 下, 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与火焰中该 元素的基态原子有恒定的比例关系。则 有: A=KNL 其中 N∞C,令 K‘= K L A=K‘C
峰值积分值:测定某一波长处的吸光度 值,该值与被分析样的原子总数成正比, 现在多用。 积分吸收值:测定吸收线轮廓所包围的 面积,该值与气态原子浓度成正比。
火焰原子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火焰温度,还与火焰的氧 化还原性有关。氧化还原性取决于燃气和助燃气的流量 比例,按燃助比可将火焰分为三种。 火焰的种类 燃助比 火焰性质 火焰状态 化学剂量火焰 约1∶4 中性 层次清楚 蓝色透明 富燃火焰 约1∶3 1 3 还原性 应用范围 大多数元素 皆适用
几种类型的火焰及温度
火焰类型 化学反应 温度/K
丙烷-空气焰 C3H8+5O2→3CO2+4H2O 2200 氢气-空气焰 H2+1/2O2→H2O H 2300 乙炔-空气焰 C2H2+5/2O2→2CO2+H2O 2600 乙炔-氧化亚氮焰 C2H2+5N2O→2CO2+H2O+5N2 3200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AAS(角-角-边):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学会运用ASA和AAS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通过实际例题,加深对ASA和AAS判定方法的理解,并培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运用ASA和A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角度和边长,确定物体的形状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判定方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判定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ASA和AAS判定的条件和步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全等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ASA和AAS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究ASA和AAS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全等的: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分析,使学生能够在空间中正确构建和识别全等三角形,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难点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如实际测量和几何证明。
-解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ASA和AAS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在给定一些角度和边长的情况下,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2.学会运用ASA和AAS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通过实际例题,加深对ASA和AAS判定方法的理解,并培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够运用ASA和A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角度和边长,确定物体的形状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和AAS判定方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判定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ASA和AAS判定的条件和步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图形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全等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ASA和AAS判定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探究ASA和AAS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全等的:通过实际操作和例题分析,使学生能够在空间中正确构建和识别全等三角形,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难点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如实际测量和几何证明。
-解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ASA和AAS判定方法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在给定一些角度和边长的情况下,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
原子吸收光谱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图7.11 空心阴极灯的构造
(二)放电机理
由于受宇宙射线等外界电离源的作用,空心阴极灯
中总是存在极少量的带电粒子。当极间加上300 ~ 500V
电压后,管内气体中存在着的极少量阳离子向阴极运动,
并轰击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的电子获得外加能量而逸
出。逸出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作加速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与充气原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从而产生 能量交换,使惰性气体原子电离产生二次电子和正离 子。
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很窄,因此,要求光源发射出
比吸收线半宽度更窄的、强度更大的而且稳定的锐线
光谱,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空心阴极灯、蒸气放电
灯和高频无极放电灯等光源,均具备上述条件,但目前
广泛使用的是空心阴极灯。空心阴极灯是一种阴极呈
空心圆柱形的气体放电管。
图7.10 空心阴极灯
(一)空心阴极灯的构造
图7.2 2500K下,不应该指出,从图中可以看出,Nj/N0总是很小的,就是 说,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与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相比,可以 忽略不计。所以,对于原子吸收来说,可以认为处于基态 的原子数近似地等于所生成的总原子数N。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度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由光源、原子化器、单色 器、检测器四个上要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图7.7 单光束原子吸收光度计示意图
实验装置
图7.8 原子吸收的实验装置
图7.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示意图
一、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是发射线半宽度远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的 光源,如空心阴极灯。在使用锐线光源时,光源发射线半 宽度很小,并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一致。这时 发射线的轮廓可看作一个很窄的矩形,即峰值吸收系数 K 在此轮廓内不随频率而改变,吸收只限于发射线轮 廓内。这样,一定的K0即可测出一定的原子浓度。
第2节AAS基本原理.

Ni/N0
T = 2000 K 4.44×10-4 9.86×10-6 4.99×10-7 1.22×10-7 2.99×10-9 6.03×10-10 4.82×10-10 T = 3000 K 7.24×10-3 5.83×10-4 9.07×10-9 3.55×10-5 1.31×10-6 8.99×10-7 6.65×10-7
1.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激发态原子数 (Ni) 与基态原子数 (N0) 之间 的关系可用玻耳兹曼 (Boltzmann) 方程式表示: Ei ( ) i i kT
N g e N 0 g0
式中:gi,g0: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Ei:激发能
T:绝对温度
k:玻兹曼常数 8.61810-5eV.K-1或1.38010-23J.K-1
变宽,称为。
(三) 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使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是: 温 度 压 力
(1)多普勒(Doppler)变度 (2)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结论
在分析测试中,谱线的变宽往往 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下降。
五、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一) 积分吸收
△ :半宽度:指最大吸收值 的一半处的频率宽度。
2. 激发态原子数Ni的忽略
上式表明,当原子化器的温度 T 不同是, Ni/N0 具有不同的比值,这个比值是绝对温度T的函数。 (1) 温度T 越高,Ni/N0值越大。
(2) 在相同温度下,激发能Ei越小,Ni/N0值越大。
在原子吸收的原子化器中,温度一般在 2000 ~ 3000K之间,大多数元素的Ni/N0值都小于1%。一般 在10-3~10-15之间,所以说Ni很小,可忽略。
原子吸收光谱法干扰及总结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A=KC
吸光度
常数 浓度
Io A= lg
I
为什么要采用锐线光源?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包括四大部分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器
火焰
空心阴极灯
棱镜 光电管
一、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
锐线 (发射线半宽〈 吸收线半宽) 高强度 稳定 (30分钟漂移不超过1%) 背景低 (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第一节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AAS),即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的基 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 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 一种测量特定气态原子对光辐射的吸收的方法。
–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 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 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 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 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
– 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 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 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 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 断定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 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nm 数量级
三、原子吸收光谱的测量
1、积分吸收
吸光原子数 No 越多,吸光曲线面积越大(峰越 高),因此,理论上积分吸收与 No 呈正比:
原子吸收光谱仪 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
原子吸收光谱仪(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AAS)是一种用于分析金属元素含量的仪器。
它利用原子在特定波长
下吸收光线的原理,通过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吸收光线的强度来确
定其浓度。
分光光度计是AAS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能够分解来自
样品中的光线,并测量吸收光线的强度。
AAS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下吸收光线
的特性。
当样品被加热至高温时,其中的金属元素会被激发并跃迁
至高能级。
然后,通过向样品中传入特定波长的光线,可以使金属
原子吸收并跃迁至高能级。
分光光度计会测量样品吸收光线的强度,从而得出金属元素的浓度。
AAS分光光度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
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准确性的
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因此,AAS
分光光度计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AAS分光光度计作为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核心部件,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仪器。
它的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使其成为许多
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AAS分光光度计将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其价值,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g 285.2
Pb 283.3
3
3
4.346
4.375
3.35×10-11
2.83×10-11
1.50×10-7
1.34×10-7
Zn 213.9
3
5.795
7.45×10-15
5.50×10-10
四、原子吸收谱线的轮廓和变宽
原子吸收是在很窄的光谱区域中进
行的。也就是说,原子吸收线很窄,但
并不是一条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 的谱线,即谱线轮廓或吸收线轮廓。
K d
就代表整个基态原子的吸收,即积分吸收。
4.积分吸收量子理论, 二者关系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e K d f N kN 0 总 mc
2
N0: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基态原子密度 e:电子电荷, 常数 1.60210-10C m:一个电子质量, 常数 9.10910-28g c:光速, 常数 2.9971010cm.s-1 f :振子强度(无量纲因子): 表示被入射光 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子数。
(一) 谱线轮廓(吸收线轮廓)
谱线强度I 或吸收系数K 按频率 的分布。
吸收线的 半宽度 简称吸收 线宽度
0:吸收线 的中心频率
K
(二) 谱线宽度及变宽
谱线具有一定宽度的原因:
十分复杂,总的来说有两方面的因素。 ① ②
由原子的性质所决定的宽度。 由外界条件影响导致变宽。
1. 自然宽度(△N或△N)
2. 激发态原子数Ni的忽略
上式表明,当原子化器的温度 T 不同是, Ni/N0 具有不同的比值,这个比值是绝对温度T的函数。 (1) 温度T 越高,Ni/N0值越大。
(2) 在相同温度下,激发能Ei越小,Ni/N0值越大。
在原子吸收的原子化器中,温度一般在 2000 ~ 3000K之间,大多数元素的Ni/N0值都小于1%。一般 在10-3~10-15之间,所以说Ni很小,可忽略。
I0:入射光的强度
Kν;积分 吸收系数
K0:峰值 吸收系数
0:吸收线 的中心频率
1. 积分吸收曲线的处理
对于一条原子吸收线,由于谱线 有一定的宽度,所以可以看成是由极 为精细的许多频率相差甚小的光波组 成,若按吸收定律,可得相应的吸收
系数K1- 1、 K2- 2、 K3- 3……等,
在没有外界条件影响下,谱线本身
固有的宽度,由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
(10-810-5 s) 和能级宽度决定,约为 10-5
10-6nm。
(1) 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越短, (2) 能级宽度越宽。
谱线自然宽度越大
2. 多普勒(Doppler)变宽(△D或△D)
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
1.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激发态原子数 (Ni) 与基态原子数 (N0) 之间 的关系可用玻耳兹曼 (Boltzmann) 方程式表示: Ei ( ) i i kT
N g e N 0 g0
式中:gi,g0: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
Ei:激发能
T:绝对温度
k:玻兹曼常数 8.61810-5eV.K-1或1.38010-23J.K-1
原子吸收光谱是依据基态原子对辐射能的吸
收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所以,要求原子化过程中,
必须保证原子全部处于基态。实际上,在试样原子
化过程中,试样原子不可能全部处于基态,受能量
的作用,总有部分原子成为激发态原子,这必然影 响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结果,即在原子化过程中, 要尽可能保证激发态原子尽可能少,定量分析才准 确。
I I 0 e
K l
I0 A lg 0.434K l I
实际处理
吸收线在发射线的范围内吸收,并近似 看成一个矩形,那么在此矩形范围内,对应 各频率的积分吸收系数相等,并近似等于峰
值吸收系数K0,K =K0
2b K0
2b e K d m c f N 0 kN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法 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 当有辐射能量相应于原子中的电子由
基态跃迁至所允许较高能态 (能量最低
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时,基态原子将
从入射辐射中吸收能量,产生吸收光
谱。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分析过程
分析框图
谱线变 化图
仪器装置框图
三、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的关系
△
K0
面积=K0· △
K0· △为峰值吸收
6. 峰值吸收与积分吸收的关系
K 0 2b K d
2b K0 2b e K d m c f N 0
2
b的取值
b是常数,其值取决于谱线变宽的因素
①只考虑多普勒变宽时 ②只考虑罗伦兹变宽时 ③实际测量, 考虑多种变宽因素时
变宽,称为。
(三) 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使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是: 温 度 压 力
(1)多普勒(Doppler)变度 (2)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结论
在分析测试中,谱线的变宽往往 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下降。
五、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一) 积分吸收
△ :半宽度:指最大吸收值 的一半处的频率宽度。
决积分吸收的测量问题,但为了降低成本,仍采用
低分辨率的色散仪,这样,就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解
决原子吸收的测量。
(二) 峰值吸收
1955 年 , 沃 尔 什 (A.Walsh) 从 理
论和实验技术上解决了原子吸收的测
量问题。打破了长期以来原子吸收未 能应用于化学分析的僵局。
1. 沃尔什的建议
在温度不太高的稳定火焰条件
吸收也越大,即峰值吸收系数K0与积分吸收成正比。
5. 峰值吸收的测量
由于沃尔什提出了使用锐线 光源,使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 线的半宽度窄的多,这样,吸收 线只能在发射线的范围内吸收, 所以产生的吸收线更窄。由于吸 收线更窄,这样就可以把吸收线 产生的轮廓看成一个矩形,那么 其面积就等于矩形的高度——峰 值吸收系数与矩形的宽——半峰 宽的乘积,即峰值吸收。
线变宽。又称热变宽。
D 7.162 10 0
7
T Ar T Ar
谱线中心频率
温度 相对原子质量
D 7.162 10 0
7
影响多普勒(Doppler)变宽的因素
①谱线的频率(0谱线中心频率)越大,多普勒宽度越大。
②温度(T)越高,多普勒宽度越大。 ③相对原子质量(Ar)越大,多普勒宽度越小。
2
I0 A lg 0.434K l I 0.434K 0 l 0.434kNl A KN Kc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实际测量基础
则
N0N总
基态原子数近似等于总原子数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比值
共振线/nm Cs 852.1 Na 589.0 Sr 460.7 Ca 422.7 Fe 372.0 Ag 328.1 Cu 324.8 2 2
gi/g0
2 2 3 3
激发能 /eV
1.45 2.104 2.690 2.932 3.332 3.778 3.817
这也是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
4.峰值吸收系数K0与积分吸收的关系
(1) 当吸收线 ( 谱线轮廓 ) 所包面积
一定时,峰值吸收系数 K0与吸收
线的半宽度△成反比。 K 1 0 吸收线的半宽度△越小时,谱线两边越向中 心频率0靠近,则峰值吸收系数越大。
(2) 若半宽度△固定,峰值吸收系数K0越大,则积分
b
ln 2
b
b
1 2
ln 2 1 2
~
之间
K 0 2b K d KN 总
上式表明,峰值吸收与原子化器中 基态原子密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 只要求得峰值吸收,也可求出被测离子 的含量,但测量如此窄的吸收线的宽度,现 在仍然较困难。
(三) 实际测量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原子吸收值的测量,是以 一定光强的单色光 I0 (锐线光源),通过厚度为 l 的 原子蒸气,入射光的强度因基态原子的吸收而减弱, 然后测出被吸收后的光强 I ,此吸收过程符合吸收 定律,即:
Ni/N0
T = 2000 K 4.44×10-4 9.86×10-6 4.99×10-7 1.22×10-7 2.99×10-9 6.03×10-10 4.82×10-10 T = 3000 K 7.24×10-3 5.83×10-4 9.07×10-9 3.55×10-5 1.31×10-6 8.99×10-7 6.65×10-7
绘出积分吸收曲线。
2. 积分吸收的测量
因此,测量气态基态原子对共振线
的吸收实际上就是测量对整个谱线轮廓 的吸收,即测量谱线轮廓范围内各频率 吸收的累加值,即吸收线下面包括的整 个面积,称为积分吸收。
3. 积分吸收
吸收线轮廓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 K对频率的积分称为积分吸收。
实际上,将这条曲线进行积分,
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为10-410-3nm。
3.碰撞变宽(压力变宽)
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
子 ( 分子、原子、离子、电子 ) 间的相互碰 撞而产生的谱线变宽,统称。
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为10-410-3nm。
分 类:
(1). 赫尔兹马克(Holtzmark)变宽(△R或△R)
5.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