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芦花荡》公开课课件

《芦花荡》公开课课件
突出人民的力量
课文展示了普通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 调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人物形象
老头子
勇敢、机智、果敢,有着高度 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小女孩
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善良、机智,是老头子的 助手。
日本鬼子
残暴、凶恶,对抗日人员进行无情 的镇压。
03
艺术特色
叙事技巧
倒叙手法
01
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结局,再逐步揭示事情的经
主人翁的勇敢和正义象征着芦花荡人民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表达 了作者对勇敢正义的赞美。
04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0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小说三要素及小说的基本结构;提高学生
阅读小说的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人物性格
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文本解读
故事梗概
1 2
故事背景
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为保护 抗日战士而奋斗的故事。
事件经过
老头子为完成运送伤员的任务,机智地穿越敌 人的封锁线,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3
结局
老头子因被敌人发现而受重伤,但最终被后方 医院救治并重返前线。
主题思想
歌颂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老头子的勇敢和智慧,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 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敌人的仇恨。
朴实自然
文章通过朴实自然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含蓄深沉
文章运用含蓄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芦花荡的热爱与留恋,使读者感受到文章的深刻 内涵。
象征手法
芦花荡象征和平自由

《芦花荡》公开课ppt课件

《芦花荡》公开课ppt课件

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物形象手法
自然风光
运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如“ 芦花白茫茫”、“秋水共长天一色” 等,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人物形象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老头子 ”、“小女孩”等。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分析
情感表达
通过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手法,表达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 对战争和苦难的悲愤之情。
同类题材作品比较阅读推荐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 淡的喜悦和哀愁。与《芦花荡》相比,两者都以自然景象为 载体,抒发内心情感,但在艺术手法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秋声赋》
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以秋天为主题,通过对秋声的描绘和抒 发,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与《芦花荡》相似, 两者都借助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具体表 现手法和主题内涵有所不同。
02
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人们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意
志进行抗争,体现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同情与关爱的情感纽带
03
在战争环境中,人们之间的同情与关爱显得尤为珍贵。《芦花
荡》通过展现这种情感纽带,强调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影响思考
01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
作品通过描绘芦花荡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生活状态,引发对自然环境
《芦花荡》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作品,通过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情感激发
作品通过展现战争年代下人们的英勇抗争和牺牲精神,激发了读者 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
《芦花荡》所传递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提升 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芦花荡》ppt课件-PPT(精)36页PPT

《芦花荡》ppt课件-PPT(精)36页PPT

《芦花荡》ppt课件-PPT(精)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除 法律。 ——塞·约翰逊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芦花荡》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 课《芦花荡》课件
芦花荡孙犁
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孙犁作者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人
“荷花淀”派代表
作者简介
孙犁(1913-?)河北省安平县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 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淀》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者简介
孙犁(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平安县人。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语言简练质朴、清新明净。

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

其中《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

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
主要代表作。

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

《芦花荡》ppt课件(17页PPT共22页

《芦花荡》ppt课件(17页PPT共22页
《芦花荡》ppt课件(17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2、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 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 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 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象就 是天上。 渲染气氛的作用: 在鬼子监视下芦花荡的夜晚显得 宁静,但宁静中又带有几分恐怖。
这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啊!那么他 奇在何处?请以‚我说他‘奇’,就‘奇’在……‛的 句式来表述。
明确:
我说他‚奇‛,就‚奇‛在……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 绪。
同桌间探讨:通过感受老头子的形象, 对于“抗战”、对于“英雄”你有哪些认识?
• 文章结构:
• 一、(1~8)概述老英雄形象。 • 二、(9~54)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去。 • 三、(55~63)第二天老英雄痛打日本鬼子。
复述并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叙述了 抗日战争期间, 在河北白洋淀上, 一个抗日老英雄, 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革命队伍的故事。
第三阶段:
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一性格? • 3、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一 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来表述。
明确: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作者是怎样对其描写?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主要人物:老头子 对其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第一课时学习清单:演奏前三曲
• 一、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 掌握字词形、音、义。 •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复述 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 三、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第一阶段(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 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
•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 • 2、了解作者简介。 • 3、了解作品简介。 • 4、了解写作背景。 • 5、掌握字词形、音、义。
第五阶段: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 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 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 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 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 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 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 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 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 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 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小说的课堂五步曲
• 一、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 握字词形、音、义。 •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复述并概括 小说的故事情节。 • 三、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 四、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 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 五、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1、小说中,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请 用一段文字描述苇塘里的部队生活。 2、结合课后练习三,仿写 小说中景物描 写的句子,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古往今来,白洋淀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 的物产而闻名遐迩,请欣赏白洋淀美景。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 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皇失措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环境
老 人物 头 子
险恶、诗情画意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 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雪恨。
情 节
(三)前三阶段的梳理小结
学习文章写法:
• 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 刻画人物性格; • 通过景物描写 Nhomakorabea托人物心情。
课外延伸作业:
第一课时课堂小结:
•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本课的文学 常识及文体知识,把握了字词的形、音、 义;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复述并概括了小 说的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老英雄的形象。 我们应向抗日英雄们学习,热爱祖国,努 力学习,将来才能保卫祖国。 • 同学们今天学得很认真。明天我们继 续学习课文的环境描写、主旨及写法。
6、P.18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 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二)课堂练习:品味探究下列 环境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 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 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
侧面描写:如第8段;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 中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侧面描写了 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明确: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
一性格? 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一指‚非常‛,二有‚过头‛的意思。所 以,本句话既有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意思,又有自 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具体表现:
过于自信:
如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尊: 如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 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一)请同学们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然 后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
例子:
1、 P.10第1段
2、P.10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 4、P.15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3、P.12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5、P.17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 动‛
• 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大家找出并 标记相应的文段,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段; 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一人负责记录 (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 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 1、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作者 是怎样对其描写? • 2、他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
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一种文学体裁。 它是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行动、语言、 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 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写作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 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 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 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 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著 名的抗日武装‚雁翎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 形,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痛击日 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本文写于抗 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同学们,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 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 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我们要认识到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 可征服的。我们更要向抗日英雄们学习,热爱祖国, 努力学习,保卫祖国。
课堂练习:
1、给红色字体的字注音、并掌握它的字形。
n 寒噤(jì ) 仄歪( zè 竹篙( gāo) ) o 苇塘( wěi) 黄梢(shāo) 疟子(yà ) fang)舀( yǎo 泅着(qiú )提防(dī )( )
吆喝( yāo)( he ) 趴( pā) 扒(bā)
蹿(cuān) 飒( sà ) 转弯抹角(mò )
布置作业
• 1、掌握字词形音义,并学会运用。 • 2、 根据课后练习二补写出第二天二菱目 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学习菜单:演奏后两曲
• 一、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 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 二、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第四阶段:精读课文,找出环境 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 用。
芦 花 荡
孙犁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 人物立体形象。 • 3、赏析 ‚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 4、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它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 ◆过程与方法 • 1.学生预习,教师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 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