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医古文心得体会doc

医古文心得体会doc

医古文心得体会扁鹊传常谨遇之:接待间与语曰:私下不出三日必间:病愈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甚,很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治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预先知道隐微的病症,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痊愈,身体可以存活了。

人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华佗传太尉黄琬辟:征召当引某许:处所,此指部位病亦应除:立即所患寻瘥:随即人命所悬,宣含宥之:宽恕何患无疾去药,以待不祥:藏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体要得到运用,只是不应当让身体疲惫。

运动那么食物能够消化,血脉能够流通,疾病不能产生,譬如门轴不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丹溪翁传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少;能遂辐凑于道:聚集若将浼焉:玷污又当消息而用之:斟酌翁教之亹亹志疲:勤奋不倦貌其利溥哉:广大《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汉兴,改秦之败:弊病今删其要:选取朕甚闵焉:忧虑今其技术晻昧:湮没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经方这类书,依据药物的寒温特性,估计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作用,依据四气感应的适宜情况,分辨五脏六腑所适用各种性味的药物,得到各种特性的方剂,用它们疏通闭病解除结症,恢复到正常状态。

《伤寒论》序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此指名利荣势;身体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出众企踵权豪:踮起脚跟,形容急切仰望赍百年之寿命:持志躯徇物:追求身外之物危若冰谷:薄冰,深谷,比喻险境以演其所知:推衍,扩大,扩充《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验之事不忒:差误冰弱龄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幸遇真经,式为龟镜:用;借鉴岁月既淹:久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德音,美音;连续承接。

属,接续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王阳明详传》读后分享

《王阳明详传》读后分享

大家好,近期我阅读了高濑武次郎著得《王阳明详传》,感触良多,下面我给你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读之前我先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本书作者为高濑武次郎,日本天皇老师、日本阳明学代表人物之一,此书也是介绍阳明先生一生最为权威版本。

能够读到此书感到非常幸运。

此书作者讲述了王阳明先生的这一生的成长经历,但说到详细却有待斟酌,当然这也可能是翻译的原因。

但对于刚接触王阳明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有参考意义的,可以对先生的一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及先生在其心学上的精髓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

大师王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总结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也是整个阳明学的体系的核心。

令我印象深刻有以下五点:第一、家风与公司企业文化王阳明先生终生不做厌世家,而是积极进取,为国效力,其缘由自然与王氏祖上实用活学的祖训有很大关联。

王阳明家祖世代气节高洁,注重人伦道理。

王阳明一生言行的根本也都是出自忠君孝亲的人文伦理。

他执著于教化晓谕后人。

这都得益于如此家教背景,王阳明卓越的天资素养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最终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丰伟人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包括使命、远景、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企业文化就好比一个家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公司员工中间形成一种优良风气,从而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最终走向成功。

企业文化建设是每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要重视起来,加强企业文化的宣导。

第二、家庭教育与公司员工的培养王守仁出身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所以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家庭教育极为完备,对王阳明的品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

员工的培养也是一样的道理,公司对于员工的培养一定要重视,甚至可以将员工培养计划上升为公司战略。

公司对于员工的培养一定要舍得花费大力气,舍得大投入,新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黄恕伯心得体会

黄恕伯心得体会

黄恕伯心得体会篇一:黄恕伯廛座心得体会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

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

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

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

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

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出道的和尚,也许是我们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也许是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总之,我有很多困惑。

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心中的困惑得到缓解,黄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及对教材的深入领会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

告谕浰头巢贼教师读后感

告谕浰头巢贼教师读后感

告谕浰头巢贼教师读后感这篇文章一开头啊,王阳明就像是一个苦口婆心的长辈,他没有上来就喊打喊杀。

他说“本院巡抚是方,专以弭盗安民为职。

莅任之始,即闻尔等积年流劫乡村,杀害良善,民之被害来告者,月无虚日。

”就这几句话,我就感觉他把事儿摆得清清楚楚,就像是在说:“你们干的那些坏事儿我都知道得明明白白的,人家天天来告你们的状呢。

”但是他也不是那种只知道指责的人,他还强调自己的职责是弭盗安民,意思就是他不是来找茬儿的,是想让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

然后呢,他又开始打感情牌。

他说“夫人情之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莫甚于身遭劫掠之苦。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盗贼这个名声多不好听啊,谁想被人指着脊梁骨骂啊。

而且被抢劫的人多痛苦啊,你们这些巢贼抢了别人,人家肯定恨你们。

他这就像是在给这些巢贼照镜子,让他们看看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啥形象。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给这些巢贼分析局势。

他说“今若兵力之来加,使不能支,相率散去,亦且沦为流寇。

欲归则无家可归,欲附则无人可附,各处不容,不免啸聚成群。

”他就像是个军师一样,把这些巢贼的未来都给算得死死的。

要是打不过官兵,就只能当流寇,可是流寇也不好当啊,没地方去,没地方投靠,最后只能到处瞎晃悠,还得被人追着打。

这就好像是在说:“你们看看,你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个死胡同,没前途的。

”王阳明还特别聪明地给这些巢贼指了条明路。

他说“尔等好自为之,吾言已无不尽,吾心已无不尽。

如此而尔等不听,非我负尔,乃尔负我,我则可以无憾矣。

”他就像是在说:“我把该说的都说了,路也给你们指了,要是你们不听,那可就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到时候可别怪我不客气。

”他这一招太绝了,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大度和诚意,另一方面又给了这些巢贼压力。

从这篇文章里,我就感觉王阳明不仅仅是个只会打仗的将领,他还是个心理战大师。

他知道怎么用言语去打动这些巢贼,让他们自己去权衡利弊。

他这种招安的手段,比直接出兵攻打要高明多了。

与黄勉之书读后感_1000字读后感

与黄勉之书读后感_1000字读后感

与黄勉之书读后感_1000字黄勉之(公元1853年公元1919年),江苏江宁人,清末民初琴家。

黄勉之受业于江南著名琴师陶梦兰。

早年到南京削发为僧,入空门跟释空尘学琴,求得广陵琴派的真传,而身为佛门的枯木禅师拒纳俗家弟子。

黄勉之拜在他门下后颇引以自豪,常说自己的琴是广陵正宗。

十九世纪末,他在北京设金陵琴社传授琴艺,教人无倦容,课期既定,虽严寒酷暑大风雨不辍。

他在北京创办金陵琴社时,生活等各方面的条件相当艰苦。

北京严冬气温很低,当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面他却穿得很单薄,夜晚睡觉棉被也很薄,常常在硬板凳上过夜。

黄勉之教学有一定的程式,对姿势要求严格。

他弹奏琴曲最讲究板眼,所有的吟猱指法都根据板眼来加以区别和运用;全曲的节奏的变化,也利用吟猱进退等指法使之产生疏密浓淡的对比。

他的高足杨宗稷对此有深刻体会,说他最重板眼,吟猱种类以板别之,全曲节奏疏密,又以吟猱进退之板别之,板之缓急以呼吸之长短别之,初入弄,尽一呼吸之力为一板,以次渐急,曲将终复慢。

大曲则三慢而后终。

对于弹琴姿势,黄勉之说过:身离案尺许,臀着几不过一寸,与未坐等。

作骑射状,左右手如张弓,两足成丁字形,以一足拍板。

调弦动指,即贯以全神,有极隽峭清越数十声,非极得意时不弄。

自谓仙灵经过,亦必停骖。

入调后,精气内含,形同槁木,收视返听,摄息凝神,寄呼吸于指下,可以代喉舌。

唇微动念念若有词,右手如善书者,纯用笔尖,往复屈伸,银钩铁画,左手入木三分,自谓按音能透过琴底而望之不甚用力,但闻金石之声。

黄勉之的教学态度也是旁人不能及的,他教人弹琴毫无倦容,课期既定,风雨无阻。

他为了防止学生弹琴走样,要学生将琴置于自己的对面,师生同时弹奏,采用两琴对张,其始各弹一声,积声成句,以至于段的办法。

如果学者不能弹奏,则教其唱弦字、指法字,使寻声以相和。

这样一来再笨拙的学生未有不能熟习者。

在古琴教学上,黄勉之还注重实践。

习琴者当以手弹,勿以口弹,勿以笔弹。

照谱按弹古曲不得节奏时,宜反覆数十百次,或数日,或累月,必得而后已,得之则为一曲精华所在。

读《千字文》心得札记

读《千字文》心得札记

读《千字文》心得札记
这个暑假,与众不同,我熟背完并理解《千字文》这本终将影响我一生的国学书,它涵盖了天文、自然、历史、人生等很多知识,并配上插图,让我汲取里面流传千年的国学智慧,仿佛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吸取营养,比甘还甜,比露还润。

同时让我在暑假中学以致用,帮助了妈妈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务。

读到“龙师火帝,鸟官人皇”使我想到“神龙氏勇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为了人类的幸福,不顾自己的安危,勇尝百草。

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到“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让我想到了“折箭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同时要孝顺长辈。

此时此刻,我想到平时我生气的时候对爸爸妈妈的态度不好,是非常不孝顺的行为。

我深深知道我要改变。

感悟最深的是要算“毛施淑姿,工颦研笑”一句了,意思是毛嫱、西施面容美丽,就算皱眉都很美丽,笑起来更是动人。

此时我想起来“东施效颦”的故事。

春秋时期,越国有个叫西施的姑娘,长得非常美丽,人们都喜欢她。

但西施有心口病的疾病,犯病就捂住胸口,紧皱眉头,一副病态的西施让人心疼,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其中,那个村子还有一位丑姑娘叫东施,她总想学西施的美丽,有次看到西施捂住肚子,她就学着起来,结果人们吓得东躲西藏。

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生硬地去模仿别人,结果会适得其反,闹成笑话。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是如此,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读书原来是如此的快乐,并且也让我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感觉,朋友们,你们的感受呢?不妨也读一读吧!。

闽东名人黄鞠读后感

闽东名人黄鞠读后感

闽东名人黄鞠读后感溪水有声,历史有音。

霍童镇,坐落在福建省“五江三溪”八大水系之一的霍童溪畔。

1400年前,一代明贤黄鞠,辞去隋朝谏议大夫之职,携眷入闽,择居霍童,开山凿渠,引水入田,为当地百姓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入闽定居霍童前,黄鞠及其父黄隆均系隋朝重臣,黄隆为左班大学士,官至西都留守,黄鞠为谏议大夫,其父子为官刚正不阿,廉洁守正。

隋炀帝在位时,贪逸残暴,滥用民力,为了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游乐生活,征发数百万民夫开凿南北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筑西苑,建离宫,修长城,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欲再征高丽,命群臣征役,开太行道以行军。

黄鞠及其父进宫面谏止伐,隋炀帝大怒,以妄言谤君之罪,将黄隆、黄鞠父子廷杖下狱。

黄隆深知昏君无道,遂决意以死明志,在狱中,黄隆写了一首诗托狱吏交给了黄鞠,“骏马堂堂出外疆,任从随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志在他乡即故乡。

”,他在诗中告诫黄鞠等子弟,远避他乡,另择为民之事,叮嘱黄鞠将中原的农耕、水利等才技造福于一方黎民。

不久,黄隆遇害,黄鞠遵父命,辞官携眷属入闽,择居霍童溪畔。

沿霍童溪南北两岸,是一片有千顷土地的三角洲,虽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由于岩岸较高,其中还隔着一座山梁,百姓只能望水兴叹。

黄鞠祖籍河南固始,当时,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黄鞠牢记其父之嘱,决定留下定居,推广先进的农耕技艺,发展生产,造福霍童溪沿岸百姓。

定居霍童后,黄鞠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首先在霍童溪南岸开始了一项斩龙腰、通水道工程。

当时开凿隧道的办法是将柴片堆放在岩石上焚烧,待岩石烧至高温时,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因热胀冷缩而暴裂,再用钢钎铁钻一点一点敲撬,开创了古代兴修水利的“火烧水激凿石工法”。

相传,仅“龙腰渠”,黄鞠就带领民众开凿了9年之久,一条长约1700米,宽约1米、深约2米的灌溉水利工程方始成型运用。

“龙腰渠”建成后,黄鞠用其水在村头建成七级水碓,开发水利机械,以尽谷物加工。

经典常谈第十章主旨读后感

经典常谈第十章主旨读后感

经典常谈第十章主旨读后感
我读完这一章,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在文化宝藏里探险的小探险家。

这章主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把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文化知识,变得特别接地气。

就好比是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放在你手心儿里,让你能近距离瞧个仔细。

从这一章的主旨里,我能感觉到作者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伯伯。

他把那些经典文化背后的意义、价值还有传承的脉络,讲得那叫一个清楚明白。

比如说吧,可能以前我看到那些经典的文化内容,就跟看天书似的,两眼一抹黑。

但是通过这章主旨的解读,我就有点开窍了。

这就好比我之前一直觉得魔术特别神奇,完全不知道咋回事儿,现在突然有人告诉我其中的一些小秘密,虽然还不是全部,但已经让我觉得自己离这个神秘的魔术世界近了一大步。

而且呢,这章主旨还让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文化是一条长长的河流。

这些经典就像是河流里的一朵朵大浪花,而这章主旨呢,就像是一个聪明的导游,指着这些浪花告诉你,它们是从哪儿来的,要到哪儿去,在这一路又卷起了多少故事和智慧。

它让我明白经典不是那些故纸堆里干巴巴的东西,而是有血有肉,一直和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总的来说,这章主旨就像是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我对经典文化一知半解的黑暗小角落。

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古老的经典,并且对它们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敬畏感。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和那些古代的智者们开始有了一种默默的对话,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就像是在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突然发现自己家里的老物件原来是个稀世珍宝,而且还能从这个老物件里听到过去的故事,收获满满的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黄恕伯讲座心得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全国知名物理教育专家黄恕伯老师应邀为我们初中物理脱产置换研修国培班学员做了一天的讲座,讲座的专题为《我的职业观》和《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

在我看来,这本来是很枯燥的两个话题,尤其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这个话题,可黄老师讲起来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全然不觉乏。

25号下午,在讲《我的职业观》的时候,黄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职业观作了很好的诠释。

刚下火车的黄恕伯老师略显疲惫,但是一到我们的研修课堂上却立马精神焕发起来,是什么让一位年过花甲的物理老师不远千里,顶着寒风来到我们的研修课堂?我觉得黄老师把物理教育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物理教育和他分不开了。

正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职业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撞钟”是“和尚”的天职;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钟,不是半天,也不是几个小时或者几分钟;“撞钟”总会有“报酬”。

纵观黄老师的发展历程:高中毕业即走上讲台,从一名初级教师逐渐成长为全国闻名的物理特级教师,整个过程恰好应证了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出家”前的“和尚”未必爱“钟”,但只要有“做一行、爱一行”的决心,即使是历史使他选择了物理教育,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凭着对物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几十年来,在反复的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黄老师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理教学经验,还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对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26号下午讲的是《学习课程标准深化评价改革》。

新课程实施十多年以来,提的最响的就是三维目标及理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对于新课程,做为一名刚出道的和尚,也许是我们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理解,也许是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总之,我有很多困惑。

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心中的困惑得到缓解,黄老师通过对课标的深刻解读及对教材的深入领会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基本素养。

黄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教学中“重过程”、“ 重情感”的重要性,因为当今时代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目标的唯一要素,技能的训练也有时效性。

纵观物理高考试题,通过层层分解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难题都难在学生的基本素养上,而不是在知识本身。

学生“记住了”,但是“用不好”,由此可知是学习过程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记得不牢固。

强化学习过程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显然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学不可能使学生取得高分。

情感因素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教学中怎样“重情感”?黄老师从教材
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给大家展示了自制乐器并现场演奏,黄老师的精彩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黄老师说,教学要做到“重情感”,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及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内容及素材,其次,教师的演示一定要有震撼力,要能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影响。

在讲解对初中物理新课标某些具体条目的认识时,黄老师分别就“新课标对功和功率的要求有哪些变化?新课标为什么删去“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文字叙述?新课标对“大气压强”的要求有什么变化?怎样认识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为学生实验?为什么把科学探究原案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删去,而增加另外两个实例?”几个问题,做了详细解说,并播放了上一届全国录像课大赛及一些实例。

最后,黄老师对视频做了深刻、全面、详细的点评。

通过黄老师的点评,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但要上好课,还要能评好课,评课能力能真正反映一个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听罢讲座,我由衷敬佩黄老师渊博的学识、干练的作风及深入研究的精神。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当象黄老师一样,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考题。

教学中以知识为线索,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面对考试,要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而不能靠记忆及所谓的套路来解题。

有了专家的引领及示范,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