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诗句

说木叶诗句
说木叶诗句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

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13、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1)卢纶: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详见卢纶《送李端》的作家小传。见宿:一作访宿,即过访并住宿的意思。(2)旧业:指家中旧有的产业。

(3)独沉:孤独沉沦。

(4)愧:惭愧。君:指卢纶。频:多次,一次又一次的。

(5)分(fen奋):指缘分。

(6)霍家亲:表亲。西汉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卫家和霍家是表亲。霍,一作蔡,则用羊祜为蔡邕外孙的事,也是指表亲,均切合作者和外弟卢纶的关系。

[简要评析]

司空曙的这首诗,通过外弟的探访,抒了自己沉沦不遇和荒居孤寂的情怀。正因为如此,所见外弟来访而喜,同喜而悲更显得无限凄凉和伤感。前四句用静夜中的荒村,陋室里地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这样一组衰飒的画面构成完整的意境,充满了辛酸和悲哀。诗的开头,一落笔就写出了自己荒居的寂寞和贫困。而接着的一联,语意惨恻。雨中黄叶,即有飘零之感;灯下白头,实含老大之悲。又有更进一步的,即雨中飘零的黄叶,不正象征着这灯下白头人的孤苦命运么。该联向称名句,对仗工整,情韵凄切。诗人把这些并不新奇的普通的词语,经过艺术的锤炼和加工,竟组合成了一幅形象鲜明、色彩强烈的秋夜雨另黄叶图。第三联的“独沉久”承上联的“雨中”而来;“相见频”应“灯下”而生,把自己苦况和亲属的慰藉连在一起,既感到了人世的一丝温暖,也增加了无限愧感。末联以亲情友谊作结,极为得体。这两句是说,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自有缘分,何况你我亲戚,能在这荒居共宿夜话,也是极有缘分的了。全诗语意亲切,而诗意悲怆,写尽了沦落荒居的哀伤。

14、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15、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16、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17、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本词正是作者在无想山写所闻所见的景物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木叶中的诗歌

: ” “ 《说木叶》诗句鉴赏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赏析:本诗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 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写景句渲染了黄昏时的气氛及湘君失望的心情。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 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来。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 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② 长剑辣云端。 【作者】 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 参军。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后有敕,感动而卒。有 集十卷, 佚。 【注释】 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 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②若木:传说中昆仑山上的神木。 【品评】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 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 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 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后三句的情调一 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 士的一腔豪情。“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 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代钟嵘说陆厥 “具识丈夫之 情状”。 4.渡河北 作者:王褒 朝代:南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释译文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 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 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常 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 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 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薄暮”二 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 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 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 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 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 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 声,更觉肝肠寸断。 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 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 怅然若失的情状, 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 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说木叶诗句及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说木叶诗句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陶诗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 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

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和作者,提取关键信息来把握全文大意 2、阅读全文,把握行文思路,品味诗句,了解“木”的艺术特征,体会“木叶意象内蕴 3、明确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和意向的丰富意蕴,提升对古典诗歌的理解领悟能力和鉴赏力,学会联想发现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文章,抓关键语句归纳总结全文 2、明确分析古诗的“木叶”艺术形象特征谈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3、学会联想迁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帮助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问答法、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黑板擦、教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己摘取几片树叶带入课堂,由此进入新课《说“木叶”》 2、“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举例初中学的《爱莲说》。明确本单元是文艺评论随笔,作者都是著名学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 3、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先细致默读全文,再请同学分段朗读,简单回答读完后自己理解了多少,理解的是什么。 (强调多次阅读,因为文章是文艺随笔,初读有些艰涩难懂,需要在读中逐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主旨) 2、这篇文章有一个明显的外形特点,就是大量引用了古诗。请同学将引用的诗句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培训资料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精品文档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

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

说木叶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说木叶诗句翻译完整版

说木叶诗句翻译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华,通“花”。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缙凇豆乓狻?)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

高三语文《说木叶》知识点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

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说木叶》中诗句解析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涌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译文: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 解析: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东。——(初唐)沈佺期《古意》 赏析:时间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凉了,窗外频频传来撩人心绪的捣衣声和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女主人公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苦思念的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赏析: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

9《说木叶》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1)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说木叶诗句翻译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珍奇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华,通“花”。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如同凋零的树木一般离开了洞庭湖,去往涔阳到那最远的水滨 落木,就是凋零的树木。极浦,就是最远的水滨。 1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晨,作者看到了一轮明月悬挂在空,照着荒秃的层层高岭上,深秋微寒之风将层层高岭之树上的叶子吹落. 1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一个美丽姑娘,她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13、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17、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圆”字绘出绿树葱茏的形象。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解读

《说“木叶”》诗句补充及翻译赏析 1、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原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赏析: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以物写人,托物言志,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 2、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聚集在一起生长啊,生长在那深山幽谷中,枝条弯弯啊纠结缠绕在一起。 赏析: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原文: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花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5、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原文: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赏析: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南朝梁柳恽《捣衣》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7、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原文: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唐代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独不见》) 译文: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用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金色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

说木叶诗句解释

说木叶诗句解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说木叶》引用诗句解析 ?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译文: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波,微波泛动。万物不住摇啊,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 译文: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南朝)陆厥《临江王节士歌》译文:枯黄的树叶随着秋风缓缓飘落,微风吹动着江水泛起一波波无尽的涟漪,深秋的圆月照在河边从从的浦草上,些微的云朵停歇在山腰上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北朝)王褒《渡河北》 解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 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楚)屈原《橘颂》 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后皇:地和天。橘徕服兮:橘啊。后面三字是语气词。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楚辞﹒招隐士》 译文:桂树丛生在那深山幽谷,枝条纠缠树干盘绕弯曲。天上的桂花在蟾宫里,人间的桂树在山谷中,"桂树生兮山之幽;偃蹇连兮枝相 "(《楚辞;招隐士》),桂花是与隐士相联的,有着"虽处僻远亦自芳"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闻达的风格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译文: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南朝)萧纲《折杨柳》译文: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一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东晋)陶渊明《拟古其七》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一时好,指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南朝)柳恽《捣衣诗》

说木叶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说“木叶” 【学习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 .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自主预习】 作者简介: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 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一部文集。 2.基础积累 袅袅()橘徕()亭皋()寒砧() 门栓()翩翩()落于言筌() 3搜集整理本文的诗歌名句 【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3?阅读第4、5段概括“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精讲点拨】 课文所阐述的是诗歌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题目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练习巩固】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 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