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
浅析《嘉陵江上》的歌唱艺术性

浅析《嘉陵江上》的歌唱艺术性作者:黄彦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由贺绿(lu)汀作曲,端木蕻(hong)良作词的抗日主题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中国音乐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本文将对《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音乐内容和演唱要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嘉陵江上;音乐分析;演唱要诀一、创作背景贺绿汀(1903-1999年),湖南邵阳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有《垦春泥》《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等。
《嘉陵江上》创作于日寇大肆侵略中华、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1939年,当时国土一片片沦陷、无辜民众扶老携幼四处逃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因此这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
当年因工作安排而来到重庆的贺绿汀,看到那里随处可见的难民,面对当时家国沦丧的境况,“山河破碎”的飘零悲戚之感涌上心头,于是就在嘉陵江边的雾都写下了这首《嘉陵江上》,希望通过作品揭露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反映人民在战争中水深火热的境地、弘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怀念故土的思乡之情和誓死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
二、音乐分析由表1可知,《嘉陵江上》是一首曲式结构为单二部的歌曲,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节拍是4/3拍的歌唱性旋律。
1.从结构和调性上来说,前奏为引子9小节,A段共有30小节,由4个乐句构成,在b小调上进行。
三个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B段,B段共19小节,由4个乐句构成,转到e小调进行之后,逐步转到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
A段音乐情绪悲愤忧伤,速度较慢,而B段速度加快,情绪高涨,与A段形成对比。
2.从旋律上来说,这是一种介于朗诵调和咏叹调之间的旋律。
歌词中汉语朗诵的风格与旋律完美融合,第一段是悲伤的回忆,大量使用了装饰音、三连音,使音乐具有悲愤而又坚定的气质,沉痛中蕴含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第二段在情绪饱满坚定,与第一段的抒情性形成对比。
3.从节奏上来说,紧密结合了歌词朗诵的抑扬顿挫之感,因此节奏自由。
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剖析

编号云南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安威指导教师姓名曹智武职称XX所在教学单位音乐学院专业歌剧演唱论文提交日期 2016年4月10日论文答辩日期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艺术学院学位授予日期论文指导教师评分:论文评定小组评分:综合得分:2016年月日云南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我是云南艺术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即将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现郑重承诺:1.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将根据学院的要求,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树立法制观念,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权益,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
2.不侵占、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所写论文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为获得学位和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凡引用他人成果均说明并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机构等。
若因版权、抄袭、剽窃等而导致的任何法律纠纷,由我本人负责,与学院无关。
3.不请他人代写或帮他人代写毕业论文。
4.不以不正当手段影响毕业论文的评审和答辩。
5.以上各条如有违反,本人接受学院按有关规定作出的成绩处理和校纪校规处分。
承诺人:(需手写)学号:2016年*月**日1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前言 (1)一、贺绿汀与《嘉陵江上》 (2)(一)词曲作者简介 (2)(二)《嘉陵江上》创作背景 (3)二、《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 (4)(一)曲式与和声 (4)(二)旋律与调性 (6)(三)织体与伴奏 (7)三、《嘉陵江上》的演唱处理 (8)(一)音色的运用与气息的控制 (8)(二)力度与速度的把握 (9)(三)意境的想象与情绪的把握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1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安威摘要:《嘉陵江上》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和贺绿汀先生作曲的一首名作。
作品表达了词曲人对被践踏的家乡——东北三省的思念,寄托了光复家乡的信心。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词人端木蕻良和作曲人贺绿汀的生平,并说明《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曲式与和声、旋律与调性、织体与伴奏三个方面研究《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
“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歌曲《嘉陵江上》音乐分析

Northern Music 97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歌曲《嘉陵江上》音乐分析刘孔勋(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摘要】歌曲《嘉陵江上》词曲均创作于1939年,并于同年刊登在《抗战歌声》第四集上。
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
【关键词】《嘉陵江上》;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嘉陵江上》历史背景与歌曲题材20世纪初,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开始探索新文化、新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使他们学习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风格,创作出一系列将西方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体裁艺术歌曲。
《嘉陵江上》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是一首鼓舞人民坚强抗战的抗日救亡歌曲。
其将西洋歌剧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独特的歌曲风格、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感情色彩表现出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对我国的抗日救亡歌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词是作家端木蕻良于1939年春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背井离乡、逃离战乱,端木蕻良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他来到四川重庆,过着贫穷、孤独、流浪的生活。
他每晚在嘉陵江边散步,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想到故乡被敌人践踏,许多乡亲未及时撤离,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满腔怒火不禁油然而生,便创作出了《嘉陵江上》的诗句。
诗句寄托了作者对失去的家园——东北三省的怀念和收复失地的决心。
此诗为一首现代散文诗,通俗易懂,全诗结构分为两段: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因敌人入侵、背井离乡、只身徘徊在嘉陵江旁,面对眼前的一切,抒发出诗中“我已失去一切欢笑和梦想”的悲痛心情;第二段作者转变心境,从悲伤中清醒,怀着愤怒而必胜的信念,表达了作者定会收回自己的土地、家舍的信心,带着他打胜仗的刀枪,回到他生长的地方。
二、《嘉陵江上》音乐分析当时从事革命工作的贺绿汀在看到歌词的瞬间,就被其中深深的情意所打动,于是带着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诗中的韵味和语气,终于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摸索到相应的规律,写出了这首旋律口语化、节奏自由、结构非方整且富于戏剧性的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的双重艺术价值[文章摘要]:作曲家贺绿汀的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革命史和音乐史上有着双重价值和意义,贺绿汀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价值。
[关键词]:嘉陵江上曲式分析双重艺术价值在抗日战争年代,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手段,大批抗日救亡歌咏组织纷纷成立,同时也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由于是以革命为目的,因此在创作中作曲家们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这或许是斗争的需要,却也是时代的局限。
然而,在众多革命歌曲当中,作曲家贺绿汀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
这些创作在音乐史和革命史当中有着双重性质的意义,这也是其作品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的原因。
这一首悲愤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式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正是贺绿汀的创作中具有双重意义的典范之作。
一.曲式形态分析曲式结构图:引子 A 间奏 B(1-9)(4+5+7+7+7)(40-42)(7+6+6)b: e: G-b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为4/3拍子的歌唱性旋律特点。
除前奏以外,A段共30小节,由5个乐句构成,在b小调陈述。
三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歌曲的B段,B段共19小节,由3个乐句构成,从e小调进入之后,逐步转入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
整体来看,A段音乐情绪悲伤,速度较舒缓,抒情性较强,而B段速度稍快,情绪上紧张而激愤,与A段形成对比。
以下是对音乐形态各技术层面的具体分析。
二、歌曲中的内部形态特征1.歌词分析歌词的作者端木蕻良早年受到革命影响,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致力于创作新时代的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的散文和小说。
词作者端木蕻良与曲作家贺绿汀同样都经历了时代的黑暗,对生活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使得他们都毅然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道路中。
这一首《嘉陵江上》正是描写了在日寇铁蹄下劳苦大众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痛恨,端木蕻良与贺绿汀在思想和情感上的高度融合成就了歌曲《嘉陵江上》,并使其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力量。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

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班级:艺术系11级音乐学(2)班姓名:XXX浅析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在抗日战争年代,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手段,大批抗日救亡歌咏组织纷纷成立,同时也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由于是以革命为目的,因此在创作中作曲家们往往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这或许是斗争的需要,却也是时代的局限。
然而,在众多革命歌曲当中,作曲家贺绿汀的创作独具一格,他将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精美的艺术技巧进行了高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抗日思想,同时也没有失去音乐本身的意义。
这些创作在音乐史和革命史当中有着双重性质的意义,这也是其作品至今仍保持着艺术生命力的原因。
这一首悲愤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式的独唱歌曲《嘉陵江上》正是贺绿汀的创作中具有双重意义的典范之作。
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为4/3拍子的歌唱性旋律特点。
除前奏以外,A 段共30小节,由5个乐句构成,在b小调陈述。
三小节的间奏之后进入歌曲的B段,B 段共19小节,由3个乐句构成,从e小调进入之后,逐步转入其关系大调G大调,最后又回到主调b小调上。
整体来看,A段音乐情绪悲伤,速度较舒缓,抒情性较强,而B 段速度稍快,情绪上紧张而激愤,与A段形成对比。
歌词的作者端木蕻良早年受到革命影响,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致力于创作新时代的革命文学,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的散文和小说。
词作者端木蕻良与曲作家贺绿汀同样都经历了时代的黑暗,对生活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使得他们都毅然地投身于革命斗争的道路中。
这一首《嘉陵江上》正是描写了在日寇铁蹄下劳苦大众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敌人的痛恨,端木蕻良与贺绿汀在思想和情感上的高度融合成就了歌曲《嘉陵江上》,并使其在当时的抗日斗争中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力量。
前奏由5+4结构的两个不平衡乐句构成,使音乐从一开始就造成了不稳定感和激动的情绪,句子的结构仍然是不稳定的,但不同的是,B段的句法结构是与歌词的朗诵和语言的划分有着直接关系的。
如第一句当中的歌词可以分为两个小句,但在音乐的进行当中则是一大句,因此在规模上加长了。
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歌曲《嘉陵江上》的作品分析与演唱处理卞澜浩江苏师范大学摘要:作曲家贺绿汀在1939年创作了《嘉陵江上》这首作品,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这部作品所要传达的是作者思念那饱受战乱的故乡,是对那沦陷的土地所要收复的信念,体现出饱受战乱摧残的人民流离失所的思想情感。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整体的分析来理解作品的创作特点,并且通过音色、气息、情绪、速度这四个方面的运用对这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的处理给予了分析。
关键词:《嘉陵江上》作品分析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43-02一、创作背景当时端木蕻良先生在创作的时候,故乡由于战乱已经陷落,加上残酷的战况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物质生活方面的贫穷也是难以想象的。
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嘉玲江畔去漫步,每当他看到奔流的嘉陵江,他都会想到他的家乡,想到饱受战乱的乡亲父老,想到那故乡的山山水水,早已被敌人损坏得破旧不堪。
那些为了生存而流离失所的父老乡亲们每天都在以泪洗面,所以他升起了对敌人的憎恨,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发自肺腑发说出了《嘉陵江上》。
这首作品的结构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表现的是作者对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故乡以及故乡那些流离失所的亲人们的思念,突出作者沉痛的心情;第二部分尤为突出对敌人的憎恨,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激昂,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信心与勇气体现到了极致。
二、作品分析这部作品旋律浑厚、豪壮,作曲家运用了二段体模式,拥有很强的戏剧性。
这部作品的歌词所呈现的语言艺术特征是和这部作品的旋律线条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的痛苦与家破人亡的凄惨之情在脑海中回荡。
歌曲开头的钢琴伴奏有个很明显的八度的跨跳,下面紧跟着小二度、大二度的下行以及增四度与增二度的下行,紧接着有一个六度的跨越紧跟其后,犹如一个强而有力的音,没有休止的来呼吁那些流离失所的同胞们。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嘉陵江上》演唱分析作者:陈伟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艺术歌曲《嘉陵江上》创作于1939年春末,作曲家贺绿汀以嘉陵江为背景,选用小说家端木蕻良的散文诗为词,抒发广大流亡者失去家园、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其悲壮动人的歌声和艺术魅力,激起了无数爱国志士奋起抗日的决心,是抗战期间最受知识分子和人民欢迎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贺绿汀;《嘉陵江上》;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1-0057-02贺绿汀,著名曲作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我国乃至国际上都获得很高声誉和很高成绩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他的一生都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为我国当代社会的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音乐作品有二百七十首(部)左右不同体裁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还有其他很多篇(部)的文章、专注、译作。
他的创作风格多样、语言严谨,很多作品都与西方的作曲技巧相结合,以“民族性”来作为指导思想,将古今联系在一起,融合了中国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内在精神,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百姓们的心声,既有着简朴实在的民族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从而源远流长。
作为艺术歌曲,这首歌不仅具有结构严谨、情感层次分明的优点,还在旋律与调性、伴奏音乐与歌声的结合方面蕴含着作曲家精湛的艺术构思,音色的运用与气息的控制、意境的想象与情绪的把握等,都值得歌唱者认真加以分析研究。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进行分析。
一、旋律与调性歌曲《嘉陵江上》的旋律具有雄厚、豪迈和沉稳的特质。
贺绿汀采用西方的歌剧宣叙调与咏叹调之中的音调,构成了富有戏剧性的二段体模式。
旋律紧接着歌词中的语言特征朗诵而变化,第一段旋律表达的是悲惨性的回忆。
前奏的位置,可以看到有一个八度的跳跃,接着伴随着的是大、小、增二度与四度的快速下降,到了开始演唱的位置标记了一个力量且同音重复的音调,体现了贺绿汀顽强和无畏的雄姿,接着采用六度大跳,好像无休止的强音来唤醒处在伤心低沉的人民。
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

浅析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作者:赵工页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嘉陵江上》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和贺绿汀先生作曲的一首名作。
作品表达了词曲人对被践踏的家乡——东北三省的思念,寄托了光复家乡的信心。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第二部分从曲式与、旋律、两个方面研究《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
在最后一部分,则介绍演唱处理,包括音色的运用及气息处理、力度与速度的把握和意境的想象与情绪的把握三个方面。
通过分析此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处理,可以增加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和提升爱国情怀。
关键词:《嘉陵江上》;创作特点;演唱处理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04-01《嘉陵江上》由端木蕻良先生作词和贺绿汀先生作曲的一首名作,作品表达了词曲人对被践踏的家乡——东北三省的思念,寄托了光复家乡的信心。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嘉陵江上》的分析,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情怀和态度以及心理的变化对演唱者歌声的装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后,可以发现演唱者一定要首先理解作品旋律和结构的,和清楚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才能让歌唱者不但可以使用适合乐曲的声音色调,同时还使演出的更加的得心应手,最后让歌唱者真正的把音乐与声音的审美做到水乳交融。
一、《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抗日期间,贺绿汀先生目睹了一次又一次支离破碎的残酷现状,仿佛是一阵的无声却有力的倾诉,不停息地呼吁着国内热血和爱国的艺术家把表达着中国百姓血与泪的悲痛心境以歌声传唱起来。
当时,潘奇把端木蕻良诗人的《嘉陵江上》歌词交到贺先生的手上,祈求他能够谱曲,用作宣传抗战,激励前线战士的勇气。
《嘉陵江上》这个曲目也由此诞生。
二、《嘉陵江上》的创作特点(一)曲式《嘉陵江上》应该划分为两段,和歌词的意群相同,第一段表述的是悲惨的追忆,每个乐句标有错落有致的数个长音,拖腔与高频率短音组成,还多次应用三连音音型,时音乐营造了动荡紧张的氛围,仿佛悲伤之中隐藏着无比的激怒,结束在第39小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贺绿汀的声乐作品《嘉陵江上》
【摘要】:《嘉陵江上》是一首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独唱艺术歌曲。
自1939年创作至今,此曲以它独特的歌曲风格、深刻的历史意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其不仅在抗日时期得到广泛的演出和传唱,并且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流传至今。
本论文从音乐作品入手,并从旋律写作、和声织体配器、钢琴伴奏技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其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通过对旋律、和声曲式以及新时代下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解析,希望能对当代艺术歌曲学习者和爱好者在演唱时有所帮助,以便更好的诠释。
论文通过对作品的认真分析,认为艺术家们提出的观点对于当时音乐界来说其实是迫切需要且正确可行的;并通过对作品旋律,和声,曲式分析,使声乐学习者在演唱这首作品时能更好的表现。
【关键词】:嘉陵江上贺绿汀作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J616.2
【目录】:目录4-5Contents5-6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9第一章作者及创作背景9-111.1词作者及歌词创作背景91.2曲作者及歌曲创作背景9-11第二章歌词内容、情感分析及歌唱的咬字11-142.1
歌词内容11-122.1.1关于歌词的情感11-122.2关于歌曲的咬字吐字12-142.2.1倒字问题12-132.2.2咬字问题13-14第三章歌曲的音乐分析14-183.1和声与曲式分析14-173.2关于钢琴伴奏的要求17-18第四章演唱过程中需注意的几点18-224.1节奏特征184.2歌曲中重音的关系18-214.3演唱技巧21-22结语22-23参考文献23-2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4-25致谢25-2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6-2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