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和外因

合集下载

马克思论文-内因与外因

马克思论文-内因与外因

内应与外因内容摘要: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内因与外因辩证又统一关键词:内因、外因、重要性、辩证统一一、内因、外因的解释内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即内部根据;外因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即外部条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不是惟一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惟一动力。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因对于事物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仅有内因是不够的;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不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原因,而决不能撇开内因独立地起作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要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把握事物的内因。

事物的存在又不是孤立毫无联系的,它每时每刻都与外部的其它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从而构成外部条件,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通过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关系进而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

二、内因与外因哪个更重要?我认为内因更重要。

以成功为例,很多人有个疑问:就是一个人成功是于这个人的内在有关还是与他的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在对一个人的成功的影响中,内因占的比重大还是外因占的比重大。

成功应有三种标准:1.自己的标准;2 他人的标准;3 社会的标准自己的标准:首先,必定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

没有目标,成功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不同的人所预期的目标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目标也不相同,因此,成功的内容或其现实的含义也随之而改变。

现在社会上公认的成功是有钱、有名、有地位。

也许,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群体标,你追求的是平平淡淡,你可能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有钱有什么了不起。

" 他人的标准:有很多人总是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因此在别人眼中算是成功才是成功,虽然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有多少人能走出虚荣的怪圈。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外因辩证原理是指在唯物辩证法中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作用原理表述如下: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使一个人幸福的主要是他的性格,而非外在的生活条件。

所以应当培养好的性格:乐观、自信、放得开、不计较。

同样的条件会有不同的发展,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相关,但更起作用的是他自己。

堕落都是自我堕落。

人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因为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选择,自己决定自己。

同样事物发展也是内因作用的结果,事物自身矛盾激化,才会不断变革。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通过内因起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学校里应当择善而友之,一个好朋友的作用甚于良师。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三)

《哲学与人生》第六课(三)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即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内因、外因哲学智慧
(一)含义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 矛盾,叫做内因。
哲学上把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即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内外因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斗争的 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力量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
优 点 多 于 缺 点
缺 点 多 于 优 点
好 的 方 面 多 于 坏 的 方 面
坏 的 方 面 多 于 好 的 方 面
学习成绩靠什么?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除了内因,事物要变化、发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万பைடு நூலகம்事 俱 备 只 欠 东 风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 的变化发展,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鸡蛋因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 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 不同的。
——毛泽东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 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 子
金钱地位、贫苦穷困、权势武力可以使意志 薄弱者迷失方向,但对于意志坚强者却无能为 力,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 用。
2、注重内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外部 环境对于个人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成长路上很多客观条件无法选择,如家庭背景、出生 地、成长的时代等;但有些条件可以自由选择,如结交的朋友、 学习的榜样等。要努力争取和创造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外部条件 来发展自己,获得人生的进步。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它指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不是单纯由内因或外因决定的,而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结果。

首先,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因素,它包括事物的内在属性、本质特性、发展动力等。

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变的可能性。

内因是事物自身的内部发展需求和动力,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变异来实现自身发展。

其次,外因是指事物外部的环境条件和外界作用力。

外因包括各种外界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力资源、科技进步等。

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推动和制约的作用,它可以提供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也可以限制和阻碍事物的发展。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事物的发展需要内因的推动和引导。

这就要求事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因素,即自身的内在特性和潜在能力。

2. 外因作为事物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可以为事物提供发展的机遇和资源。

外因可以改变事物的外部环境,为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内因与外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内因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外因则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轨迹和速度。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制约和影响,不能完全为自己所控制。

4. 内因和外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来实现事物的发展。

内因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性质和状态来适应外部变化,外因也可以通过影响事物的内部结构和机制来引起事物的改变。

总之,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事物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内因或外因的作用,而是需要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双方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内因与外因

内因与外因

内因与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事物发展变化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两者关系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

争论:伯乐和千里马事例最经典的是鸡蛋孵化出小鸡的例子。

鸡蛋所以能孵化出小鸡,而鸭蛋只能孵化出小鸭,是因为二者的内因不同。

这就叫“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鸡蛋才能孵化,条件不具备,鸡蛋就不能孵化;而且,无论怎样的条件,鸡蛋就不能孵化出小鸭,这就叫“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最后总结,鸡蛋孵化出小鸡,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1,蛋是鸡蛋,不是别的蛋,也不是石头。

2,适当的温度湿度。

这就叫“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2.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用人上刚愎自用、不团结,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议论文思辨十二讲:内因与外因

议论文思辨十二讲:内因与外因
• 如果有人给这些“伪家”们扔西红柿,那么他们 大概也就只能早早偃旗息鼓了;而如果公众买这 些“家”的账,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总是报 以崇拜的吹捧,不是传奇的传奇也就诞生了。
三、兼顾内外富思辨
• 文章《志·力·德,成才的关键》
• 文章不单是针对外因或内因中的某一点进行论述 ,而是意在揭示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通过具 体事实的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内因——智、力、 德,是成才的关键;而外因——顺境、逆境、机 遇、社会制度,只是成才的条件。
内因分析: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
立意
• 一、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 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 立意: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招致 失败。
• 也可从小孩子称赞角度: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 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二、外因分析易新颖
•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总是互相联 系,互相影响,这种联系与影响恰是构成事物变 化发展的外因。因此,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中 ,全面客观地分析事件、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有 时反而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
——内因与外因分析
何谓:内因
• “内因”与“外因”是哲学里的一对重要概念。
•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也是第一位 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 这是因为:内因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是一事 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 的主要依据。
何谓:外因
• 外因:从粉丝、媒体、社会环境上找原因:认为 “不讲是非、不顾品味趣味的某些观众,“粉丝 ”和“媒体”的纵容以及文化娱乐过于强调收视 率是“明星变坏”的重要原因。
迁移与应用:作文审题立意

内因和外因的概念以及辩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概念以及辩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概念以及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和外因是哲学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

内因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特征或规律,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性质,是由事物内部产生的影响。

外因则指来自于事物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等方面对事物产生的影响。

它们是相对而言的,彼此相互作用。

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这种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上,更体现在它们之间不断地转化、变化上。

在具体问题中,内因和外因并不是单纯地分割开来考虑,而必须将它们联系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综合分析。

内在原因内在原因通常指事物自身固有属性或规律所导致的结果。

例如,在人类身体健康领域中,人体免疫系统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这种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

外部原因外部原因指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因素。

例如,在经济领域,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外部原因。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等方面,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内在原因与外部原因的辩证关系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在原因是事物自身固有属性所引起的结果,但它又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外部环境、条件和影响等方面的制约。

同样地,外部原因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事物的发展,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环境和条件。

只有将内在原因与外部原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更好地解释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通过对矛盾分析来认识事物规律性和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事物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中,要通过对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结语综上所述,内在原因和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一)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概述内因和外因是存在于事物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

内因主要指事物内部的因素,包括内在的能力、特征和属性等。

外因则指事物外部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事物内在的能动因素。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特性、本质和发展规律。

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在能力:事物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潜力,如个体的智力、才能和创造力等。

2.内在特征:事物本身的特性和特点,如个体的性格、品质和气质等。

3.内在属性:事物所具备的属性和本质,如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基本面貌,它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它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和结果。

外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环境: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2.外界影响:外界对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如他人的意见、评价和反馈等。

3.外部条件:事物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资源,如资金、技术和市场等。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提供了事物发展所需的外部支持和保障,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因决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外因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支持。

2.内因对外界的影响和作用,外因对内部的潜力和能力的发挥产生影响。

3.内因和外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事物发展的良性循环。

4.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和动态性,随着事物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化。

辩证关系使得事物能够在相互作用中得以发展,内因和外因相互嵌套、相互渗透,推动事物朝着更高的阶段不断发展。

总结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提供了事物发展的条件和支持,是事物发展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看柳永词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看柳永词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内容摘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

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内因外因柳永词唐宋歌姬制度
内因,即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指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

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柳永,字景庄,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一、柳永生平简介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

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

淳化元年,柳宜入汴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

淳化五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

至道三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大中祥符元年,柳永进入京师汴京,时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华极盛:元宵,皇帝与民同乐;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龙舟竞渡;汴京风情,纸迷金醉。

大中祥符二年,春闱在即,柳永踌躇满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

及试,真宗有诏,“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柳永初试落第。

此次应试的不利,柳
永并未介怀,对试举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再度落第。

同时,与相好歌女虫娘关系出现裂痕。

天禧二年,长兄柳三复进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愤慨之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发泄对科举的牢骚和不满,但对中举出仕并未完全绝望。

天圣二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虫娘离别,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

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惫。

天圣七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间,柳永漫游渭南,不久,至成都,时田况知益州,锦里风流、蚕市繁华,柳永作词以赠。

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长江向东,过湖南、抵鄂州。

景祐元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

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经苏州,时范仲淹知苏州,柳永遂前往拜谒,并作词进献。

九月,睦州知州吕蔚爱慕柳永才华,向朝廷举荐,因“未有善状”受阻。

景祐元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抚民清净,深得百姓爱戴。

他为政有声,被称为“名宦”。

庆历三年,调任泗州判官。

时柳永已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绩,按宋制理应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选调”,遂有“游宦成羁旅”之叹。

秋,柳永进献新词《醉蓬莱·渐亭皋叶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语,不合圣意,改官投诉无果而终。

八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颁行庆历新政,重订官员磨勘之法。

柳永申雪投诉,改为著作佐郎,授西京灵台山令。

庆历六年,转官著作郎。

皇祐元年,转官太常博士。

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

皇祐五年,柳永与世长辞。

二、唐宋歌姬制度及其与诗词创作的关系
歌伎的最早起源,可以上溯至先秦的女乐,也就是当时的歌舞女艺人。

其后随着乐籍制度的建立和教坊的成立,歌伎群体逐渐庞大,歌伎制度也日渐稳定。

“伎制度在经历了先秦女乐,汉代倡乐和魏晋乐户的发展之后,到了唐代,逐渐形成其相对稳定的结构形态。

官妓的活动进一步组织化和制度化,家妓私妓也十分普遍。

宋朝歌舞酒宴十分昌盛,与诗词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究其与诗词发展的联系,一是有求而作,很多时候酒会宴席中都会有人作词以记之,或者是出于种种原因需要填词。

二是有感而发,词人或春风得意,或潦倒落魄,在歌舞感染下,内心难免会生出诸多感慨,由此创作。

三是歌姬也是诗词传播的重要途径,大多优秀的宋词在当时都被谱成曲子,在当时的歌舞坊内由歌姬首先引领然后广为传唱。

其次,文人与歌姬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

不论在哪个朝代,文人的形象大多都是潇洒不羁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并且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他们普通的百姓不一样,对于歌姬并没有多少偏见;与此同时,歌姬之中也不乏因生活或家庭或政治被迫沦落风尘的女子,她们有才华,有见识,却因身份遭到了世人的不屑。

就这样,文人与歌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兴趣相投,所以不少文人都与歌姬有着良好的关系,歌姬也就成为了文人创作的重要源泉,对
诗词的发展走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由经历看成就
纵观柳永一生以及唐宋时期的社会歌姬制度,不难发现他的成就与他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

首先,他是宦官之家出身,科举入仕也就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所以在第一次考试来到杭州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激动的,一首《望海潮》便能反映他的心情,可以说他的词风在这时还可以说是积极的,乐观的,充满了豪气。

之后,由于皇帝有令,他四次落榜,心中愤懑,离开京师,此时他做《雨霖铃》,将心中不舍与悲伤尽数写在了词中。

由这一阶段可以看出外因对于他心境的影响,并且由于他内心的性格原因,导致了他的词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随后,他在外漂泊许久,身心俱疲,折返回京并最终入仕,然而物是人非,故交零落,心境再不复从前。

为官后,他为政有声,博得了众人的称赞。

在这时,他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写下了许多羁旅行役之词,表现他内心的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为官后,也写下了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之词,不难发现外因对他的巨大影响,此时他的词中包含了孤独在外的悲凉之感。

他因早年落榜失意见到了很多平民生活,这对他的词影响十分之大。

他写过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

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柳永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词中的主人公之中,更是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综合种种,由内因看,柳永早年心怀大志,未曾受到太大的挫折,后来落榜,远去他乡,故友离去,他此时经历了诸多打击,内心消沉,后来因政策改革入仕,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却不得帝王理解,令他十分失落。

他的心境不断变化,连带着他的词风也在不停的改变。

由外因看,社会的歌姬产业很昌盛,他也在不停地接受社会的一次次打击和机遇,这一切左右着他的心境,同时也对他的词风产生了影响。

所以说外因是通过内因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再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何英
【2】内因与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廖元和
【3】依红偎翠尽得风流——试论柳永歌姬词创作的原因,赵蓉
【4】唐宋词与唐宋歌姬制度,李剑亮
【5】也说柳永,刘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