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of Antibiotics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1. 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和作用过程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讨论抗生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药效动力学特点。
2. 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对于抗生素来说,药代动力学特点的了解有助于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吸收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等。
口服给药是常见的给药途径,但部分抗生素可能会受到胃酸及肠道酶的破坏。
为了增强吸收率,有些抗生素可以与食物一同服用。
2.2 分布抗生素在体内分布广泛,可以进入各种组织和液体中,但不同抗生素的分布特点有所不同。
一些抗生素在体内可以形成高浓度的药物代谢产物,从而提高其作用效果。
2.3 代谢抗生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二是药物的消除过程。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一些抗生素需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
抗生素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一些抗生素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从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 药效动力学特点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发挥药理作用的过程,包括药物的药效、药效时间以及药效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3.1 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抑菌浓度是指能够抑制感染致病菌生长的药物浓度。
抗生素的MIC值越低,对感染的治疗效果越好。
3.2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药物浓度-时间曲线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一些抗生素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以上才能发挥药效。
3.3 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抗生素的药效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和治疗浓度。
一些抗生素的半衰期较短,需要多次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浓度。
3.4 抗生素的药物间相互作用抗生素与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药效。
抗生素--毛晓丽概论

血浆半衰期 t1/2 1.8h 1.5h 1.19h 1.33h 0.6-1.1h
给药频次 (/d) 2-4次 1-2次 2-4次 3次 2-4次
肾损伤时t1/2 11.9h
头孢菌素类
名称
血浆半衰期 给药频次 肾损伤时
t1/2
(/d)
t1/2
头孢他啶
2h
头孢曲松
6-8h
头孢哌酮钠他唑 巴坦钠
头孢哌酮钠舒巴 坦钠
抗生素
毛晓丽 2015.4.16
主要内容
1.抗生素的定义
2.PK/PD的定义
3.PK/PD的主要参数 4.抗生素的PK/PD分类(3类 )
抗生素的定义
O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 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 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用于治病的抗生 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 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 就是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的药物。
O T>MIC 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 持续时间,药物的有效时间。
O %T>MIC 表示血药浓度大于MIC维持时间(h) 占2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
PD的主要参数
O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防止耐药株被选 择性富集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O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MPC与MIC之间 的浓度范围。
O 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PK)
O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 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 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八年级下册生物抗生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生物抗生素知识点Antibiotics are medicines that are used to treat infections caused by bacteria. 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These medications work by killing or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harmful bacteria in the body. 这些药物通过杀灭或抑制体内有害细菌的生长来发挥作用。
Antibiotics are commonly prescribed by doctors to help fight 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save lives. 医生常开抗生素来帮助对抗细菌感染并挽救生命。
However, the misuse and overuse of antibiotic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major global health threat.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导致耐药性的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威胁。
Antibiotic resistance occurs when bacteria mutate and become resistant to the effects of antibiotics. 抗生素耐药性发生在细菌突变并对抗生素的影响产生耐药性时。
This means that the antibiotics no longer work to kill or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resistant bacteria. 这意味着抗生素不再能够杀灭或抑制这些耐药性细菌的生长。
As a result, infections caused by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are harder to treat and can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r even death. 因此,由抗生素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更难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最新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二抗生素的种类: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与临床应用(II)Antibiotic Pharmacodynamic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0I)1.β一内酰胺类药效学青霉素G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该药半衰期短,最初临床常需反复多次给药,以取得临床疗效。
20世纪40年代,Eagle等进行了青霉素G的药效学研究,动物试验发现给药方案中所存在的无药间歇使治愈时间延长,少量多次给药较大量较少次数给药更有效,血清2-5倍MIC浓度与杀菌作用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的概念。
β-内酰胺抗生素后效应是PK/PD研究的重要相关因素,对于设计该类药物给药方案有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证明,β-内酰胺抗生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有1-3h的PAE,对各种革兰阴性菌,除碳青霉烯有最长2h的PAE 外,其余药物缺乏PAE;和其他抗生素一样,体内PAE较体外长。
β-内酰胺抗生素蛋白质结合是影响其抗菌活性的另一因素。
理论上抗生素进入体内后,只有游离部分发挥抗菌作用,而与蛋白质结合部分起抗生素存储作用,与游离抗生素间构成动态平衡,蛋白结合率愈高,治疗效果愈差。
但研究证明,抗生素蛋白质结合率与药效在不同药物、不同细菌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头孢曲松蛋白质结合率95%,对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MIC值,人血清超滤物使其上升程度不如蛋白;但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情况并非如此;上述情况推测可能与血清中含有某种促进杀灭革兰阴性菌物质有关。
头孢尼西也是一种高蛋白结合的抗生素(结合率95%),体外MIC 值几何平均数为4.6mg/L,在50%血清中的MIC值可上升达27.9mg/L;治疗心内膜炎时,血药浓度达l50mg/L,但血清杀菌滴度确<l:8,达不到有效治疗的期望值。
在β-内酰胺抗生素药效学研究中,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尤值得注意。
抗生素蛋白结合率也影响药物对组织的渗透,使药物在一些特殊部位的药效发生改变,如脑脊液,延长脑脊液中T>MIC,对治疗该部位感染有较大价值。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

抗生素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点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根据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1.吸收:抗生素可以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各种抗生素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因药物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抗生素可经消化道快速吸收,有些需经过特定的饭后或空腹给药才能达到最佳吸收。
2.分布:抗生素在体内会被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一些抗生素能够迅速进入体液中,如血浆、尿液等,而另一些可能进入骨髓、中枢神经系统等。
3.代谢:部分抗生素会被机体的代谢酶分解,形成代谢物,有些是活性的,有些是无活性的,而有些抗生素则不经代谢直接被排泄。
4.排泄:抗生素在体内通过肾脏、肝脏等器官或系统排泄出体外。
不同抗生素的排泄速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抗生素会大量排泄在尿液中,有些则通过胆汁、粪便等排泄。
1.谱效:抗生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敏感谱效。
通常,抗生素可以广谱而选择性地杀死或抑制特定的细菌或真菌,具有狭谱药效的抗生素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2.抗微生物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也有多种类型,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阻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影响核酸的合成和功能等等。
不同的抗生素作用机制有助于解释其对不同病原体的效应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药效持续时间:不同抗生素的药效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抗生素需要分剂给药,以保持治疗浓度的稳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得原本对该类抗生素具有疗效的治疗方案变得无效。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生素或采取合理用药策略都是解决耐药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以及抗生素的谱效、作用机制、药效持续时间和耐药性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合理应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PKPD讲解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2、累积抑菌百分率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0
累积抑菌率 (%)
图
浓度-累积抑菌率曲线
1
2
3
4
5
6
7
抗菌药物浓度(logC)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率 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物 效价强度。
临床上宜采用 1日多次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
疗效。
如图显示:在每日给药剂量相同的前提下,如果头孢噻肟的浓 度超过对化脓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维持时间超过50%给 药间隔时间,其细菌清除率显著增加,与其最大抗菌作用相差无 几。
I. Gustafsson et al.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Sept.2001,p.2436-2440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PD)
1、MIC、MBC
最低抑菌浓度 (MICs;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最低杀菌浓度 (MBCs; 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s)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 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0 0 0.5 1 2 4 时间(h) 6 8 12 24
0MIC 8MIC
1/4MIC 16MIC
1MIC 64MIC
4MIC
0MIC 8MIC
1/4MIC 16MIC
1MIC 64MIC
4MIC
0MIC 8MIC
1/4MIC 16MIC
药理学中的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理学中的抗生素名词解释在当代医学领域中,抗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类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生长和复制的能力,帮助人类摆脱一系列细菌引起的疾病。
药理学研究了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剂量、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抗生素名词进行解释。
1.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对于抗生素来说,了解它们在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合理选择剂量和频率,确保药物在适当的时间内达到稳定的治疗浓度。
2. 抗生素抗谱 (Spectrum of Activity):抗生素抗谱是指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杀菌或抑制能力。
抗生素可以有广谱抗菌作用或窄谱抗菌作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不同菌株都有杀菌或抑制作用,而窄谱抗生素只对某些特定菌株有效。
3. 细菌耐药性 (Antibiotic 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产生了抵抗抗生素的能力,从而使抗生素治疗失去效果。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了抗生素的疗效以及医疗领域的发展。
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细菌基因的变异和传递,以及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
4. 最小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最小抑菌浓度是指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增殖的最低浓度。
对于一种抗生素来说,不同的细菌菌株可能具有不同的MIC值。
在临床应用中,通过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MIC,可以确定抗生素是否对该菌株敏感,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5. 细菌靶点 (Target):细菌靶点是抗生素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药物设计的关键部分。
不同的抗生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不同靶点,阻碍其正常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细菌靶点包括细菌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等过程。
6. 静力学/动力学参数 (Pharmacodynamic Parameters):静力学/动力学参数是评估抗生素活性和疗效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Cmax(最大血药浓度)和AUC(药物曲线下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inimal or non against GM negatives for beta lactams (except carabapenems against P. aeruginosa)
–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of an antibiotic required to kill 99.9% bacterial growth after 16-20 hrs exposure.
C-p
– Peak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Persistent Effects
Persistent suppression of bacterial growth following antimicrobial exposure.
– Moderate to prolonged against all GM positives (In vitro)
Time-dependent killing
– Minimal concentration-dependent killing (4x MICilling
Beta lactams, glycopeptides, clindamycin, macrolides, tetracyclines, bactrim
Conc
MIC
Time
Patterns of Microbial Killing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 Higher concentration
greater killing
Aminoglycosides, Flouroquinolones, Ketolides, metronidazole, Ampho B.
– Amount of antibiotic delivered over a specific time.
Questions
Can this antibiotic inhibit/kill these bacteria? Can this antibiotic reach the site of bacterial replication? What concentration of this antibiotic is needed to inhibit/kill bacteria? Will the antibiotic kill better or faster if we increase its concentration? Do we need to keep the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 always high throughout the day?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with moderate to prolonged persistent effects
– Goal of dosing
Maximize concentrations
– PK parameter determining efficacy
– Augmentation of intracellular killing by leukocytes.
– The longest PAE with antibiotics exhibiting this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hat concentration of this antibiotic is needed to inhibit/kill bacteria?
In vitro offers some help
– Concentrations have to be above the MIC.
How much above the MIC? How long above the MIC?
Can this antibiotic inhibit/kill these bacteria?
In vitro susceptibility testing
Mixing bacteria with antibiotic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observing for bacterial growth.
Concept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of an antibiotic that inhibits bacterial growth after 16-20 hrs incubation.
Minimum Bacteriocidal Concentrations.
Persistent Effects
Post-antibiotic sub-MIC effect.
– Prolonged drug level at sub-MIC augment 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
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killing enhancement.
Pharmacodynamics of Antibiotics
Hail M. Al-Abdely, MD
Concepts
Pharmacokinetics
– describe how drugs behave in the human host
Pharmacodynamic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ug concentration and antimicrobial effect. “Time course of antimicrobial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