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药代动力学探究方法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探索

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探索药物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是一门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药物的PK特性进行研究,可以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探索,以期推动药物研发与医疗实践的进步。
一、基于体内快速筛选的高通量技术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常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试验来获取数据,时间长、费用高、受伦理限制等问题成为制约因素。
然而,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例如体外转录组分析和体外药物筛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在体外模型中模拟人体代谢环境,通过高效筛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性,提高研究效率,减少时间和成本投入。
二、基于计算模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借助计算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可以对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
比如,通过建立药物代谢途径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药物相互作用进行预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三、基于体内成像技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传统的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往往通过采集生物样本来获取数据,并通过检测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来推断其在机体内的行为。
然而,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和定量测量药物分布在机体内的变化,实时掌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信息,为药物的治疗过程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基于体外-体内转换的模型研究体外-体内转换(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IVIVE)是一种通过体外实验数据预测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方法。
通过建立体外模型和基于人体解剖及药物口服吸收模拟的体内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行为。
这种转换模型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的时间,并减少动物实验的需求,从而降低成本和伦理压力。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代谢的基本过程药物的代谢是指在人体内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和转化,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并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1. 吸收药物在经过口服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之后,需要先被吸收到血液中。
不同途径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2. 分布药物在吸收到血液中之后,会被输送到体内各个部位进行分布。
药物的分布与其生化性质和生理特征有关。
3. 代谢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成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代谢。
药物的代谢通常是通过肝脏、肠道等器官完成的。
4. 排泄代谢完成之后,产生的代谢产物需要被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通常是通过肾脏、肠道和肺部完成的。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测定药物测定是评估药物动力学的关键步骤之一,其目的是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
2. 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的代谢产物是代谢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
代谢产物与药物本身在生化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需要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比如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3. 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是评价药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和变化规律,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预测。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评估药物的消除和转化能力,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效进行优化。
2. 评价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评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两种以上药物联用时代谢产物的影响和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药物的联用提供参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力学规律,是药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动学参数的测定和药物代谢途径的鉴定。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新药的筛选与开发,临床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调控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是指反映药物在体内动力学特性的指标,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半衰期、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单次和重复剂量法。
单次剂量法是指在人体内给予一定的药物剂量,采用取血法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曲线;重复剂量法则是在连续给予同样的药物剂量,采用同样的方法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曲线。
通过测定浓度曲线,可以计算出药物动力学参数。
一般来说,动态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曲线需要监测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需要进行多个时间点的血样采集和分析,由此可计算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清除率和药效半衰期等指标。
2. 药物代谢途径的鉴定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两种途径进行清除。
药物代谢途径鉴定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般来说,鉴定药物代谢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体内药物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分析药物经过代谢后会产生代谢产物,通过对这些代谢产物的分析可以鉴定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肝脏代谢过程中最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酶,而肾脏排泄主要涉及的是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的分泌和重吸收等过程。
(2) 体外药物代谢实验除了通过体内药物代谢产物和代谢酶的分析外,体外药物代谢实验是另一种鉴定药物代谢途径的重要方法。
在体外实验中,通过添加外源性的药物代谢酶,比如人体肝脏显微粒体酶等,在模拟体内药物代谢过程的条件下,观察药物代谢产物的生成和代谢活性的变化,可以进一步确定药物的代谢途径。
(3) 体内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分析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过程涉及多个靶器官,可以通过测定靶器官中药物的浓度变化,进一步确定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清除方式。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探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和消除规律的学科,是药学和临床药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药物的评价中,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药物的获批、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一、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途径药物在体内代谢主要分为两个方向:氧化还原反应和去甲基化反应。
其中,氧化还原反应在药物代谢中极为重要,常常被认为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羟化等,这些都是在细胞内由具有氧化还原功能的酶催化下完成的。
这些酶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从而影响药物的应用。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体内颞动法体内药物代谢可以考虑使用体内颞动法来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规律。
这种方法在试验动物上施行,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收集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产物,如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物、化学组成、药效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药物代谢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确定药品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使它们在治疗流程中更加有效。
2.培养细胞模型法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很多技术转化包括神经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细胞增殖等不断涌现,为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规律,有些研究可以通过培养细胞模型法来完成。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药物代谢有相对高要求的试验。
通过对细胞内酶的活性、代谢产物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构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模型,以确定药物的代谢规律和药效的不同阶段。
3.药代动力学模型法药代动力学模型法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
它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消除情况。
通过测量体内药物代谢产物的浓度和代谢速率等数据,并构建数学模型分别分析药物的分布和消除特性,可以精确的描述药物在体内的特性和规律。
4.先天遗传因素考虑法药物代谢的变异性是因为体内遗传信息的不同造成的。
因此,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考虑先天遗传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先天遗传因素的特征可以通过人类基因组工程等现代基因技术实现,将基因序列直接放入动物细胞内。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课件

VS
贝叶斯推断法
贝叶斯推断法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药 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利用已有的数据 和先验信息,对未知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进 行推断和预测。贝叶斯推断法具有较高的 灵活性和准确性,但需要足够的数据和先 验信息支持,且对模型的假设和参数的设 定要求较高。
03
药代动力学研究参数计算
吸收速率常数与生物利用度
在临床前评价阶段,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模 型,评估候选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等特性。这些数据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和药效 ,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重要参考。
新药临床试验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结词
临床试验阶段,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性的关键环节。
详细描述
药代动力学筛选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模 型,对候选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浆蛋白结 合率、组织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参数进行评 估。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候选药物的疗效和 安全性,为后续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新药临床前评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临床前评价阶段,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估药物在动物体内 的行为和药效的关键环节。
生理药代模型
生理药代模型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药代动力学原理建立的模型,能够更真实 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生理药代模型需要更多的数 据和参数支持,但能够为新药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统计矩分析法与贝叶斯推断法
统计矩分析法
统计矩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从整体上描 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过程。统计矩分析法具有简单、直观 、准确等特点,但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 。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及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是药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药物代谢过程在体内完成,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非线性回归分析法、鲁棒估计和蒙特卡罗模拟。
其中非线性回归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动力学规律。
建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需要考虑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
同时,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问题。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了了解药物的药效、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和排泄速度,推导出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和消除半衰期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有关给药零点、药物剂量、药物疗效的参考,进一步了解药物的代谢机制,确定给药方式,对药品进行规划和开发,为精锐化药物管理、推进临床个性化治疗、快速评估药物的临床效果等方面提供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态变化规律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为药物合理设计和优化提供有力的参考。
其次,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依据。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分析,可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给药方案、剂量、用药频率等进行精细化管理,为药物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化、精准化的指导。
另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还可以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计算,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变化,评估药物中毒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等,并为药品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中的重要分支,其研究和应用在药物的开发、卫生、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5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5第十二章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研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而指导临床前研究和药物剂量的确定。
本章将重点介绍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础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路线和代谢产物等。
其中,代谢速率可以通过测量药物在体内的消失速率来确定,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和药物半衰期等。
代谢路线指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哪些酶系的作用以及生成哪些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生成的新化合物。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1.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给予实验动物,然后收集动物体内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和粪便等,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从而计算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或者加入代谢抑制剂来探究药物代谢路径和酶系的作用。
2.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体外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是通过使用包括人体组织或细胞系的体外体系,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肝脏微粒体、肝脏S9分离液和肝脏细胞等。
在这些体外体系中,可以测定药物的代谢消失速率和生成的代谢产物,研究药物在体外的代谢过程。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意义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消失速率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并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最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还可以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指导合理的联合用药。
综上所述,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方法,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进而指导临床前研究和药物剂量的确定。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内外实验、数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一、体内外实验体内外实验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注入小鼠、大鼠、狗等实验动物体内,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样和组织样品,来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
体外实验则是在离体条件下(如体外肝微粒体、细胞系等),对药物进行代谢动力学研究。
体内外实验虽然具有操作简便、容易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等优点,但也存在缺点,如可能受生理环境影响、需要大量动物供试等等。
因此,近年来,体内外实验的使用已被限制。
二、数学模型为了更加精确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者们开始采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
数学模型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建立相关方程模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生物利用度模型等等。
数学模型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降低体内外实验对实验动物的数量和时间、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模型参数的确定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还存在着误差较大、难以考虑生物环境变异等诸多不足之处。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扩增、基因克隆等技术,可以对组织、细胞、蛋白质等层面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
特别是在相关基因的筛查、基因多态性的鉴定、基因表达谱及蛋白表达和代谢酶鉴定等技术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也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来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这些方法共同促进和推进了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和结论
除试验结果小结外, 应结合药效学和毒理进行分析讨论. 如:
1. 吸收规律, BA。 2. 消除动力学规律。 3. 性别, 进食及用药持续时间对药代的影响。 4. 药物蛋白结合率、组织分布亲和力和药效, 毒性
的相关性。 5. 排泄和吸收的平衡, 蓄积性。 6. 代谢特点, 和药效, 毒性相关性, 相互作用等。
为试验对象) *II、III及IV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特殊
人群、病人为试验对象)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化学药物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 原则(试
行). 2. 速释、缓释、控释制剂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指导
原则(试行). 3. 新生物制品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4.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5. 化学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技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北京大学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药理系 楼雅卿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理学(Pharmacology)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DME).
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毒理学试验一致.
试验动物选择
* 两种动物: 小鼠、大鼠或兔, beagle犬或猴等。 *口服药物试验不选用家兔。 *选用动物应与药效及毒理试验一致。 *最好选用一种能多次采取血样,制成药-时曲线的动物. *试验动物数, 每个时间点不少于5个数据,雌雄各半. * 生物制品试验应选能产生相应活性动物或与人源蛋白同 源性高的动物, 如猴, 相应转基因动物等。
t1/2(h)
7.25±1.50 7.69±0.81
Vd(L)
102.27±32.12 97.24±19.23
CL(L.h-1)
19.14±4.24* 16.72±2.9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吸收试验
1. 体外Coca-2细胞模型试验. 2. 在体肠道试验. 3. 整体生物利用度试验: * 绝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 相对生物利用度试验.
• 两种动物和人血浆。
A1998的蛋白结合率
浓度(ug/ml)
大鼠
人
6
66.04±9.8
97.54±1.78
8
75.83±2.8
93.15±8.32
10
77.94±3.73 97.93±1.94
药物排泄试验
目的: 探讨药物排泄途径, 排泄总量, 排泄高峰, 排泄 终点的规律和特点。 1. 大鼠, 一种有效剂量 2. 内容: 粪便, 尿和胆汁排泄试验 3. 主要排泄途径、排泄速率和排泄量(至药物排泄结束
药代参数的估算
* 国内多用3P97软件或其他公认的药代动力学 程序软件来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 可采用房室模型或非房室模型程序。 *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有:
血管给药: 提供 t1/2, Vd, CL和AUC等参数。 血管外给药: 除上述参数外, 尚应提供MRT,Cmax, Tmax, 和F值。
药物的组织分布
目的:探讨药物在组织分布规律, 亲和力及与药效和毒性 的相关性。
1. 通常选用大鼠或小鼠。 2. 一种有效剂量。 3. >13种组织, 根据药品特点相应增加。(肺, 脾, 肝, 心, 肾, 脑,
肌, 平滑肌, 脂肪, 生殖器, 骨髓等) 4. 至少三个采样时间点, 反映其动力学规律。
药理活性和PK试验。
药酶诱导和抑制作用
1. 测定药物对肝微粒中P450总量的影响. 2. 肝微粒体酶促动力学试验(应用巳知被CYP1A2, 2C9,
2C19, 2D6和 3A4等药酶催化的药物进行试验) 或药 酶抗体反应试验, 研究:
*药物代谢酶。 *药酶诱导作用。 *药物抑制作用。
药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HPLC-UV HPLC-F HPLC-ECD HPLC-MSn (LC-MSn) 2) 气相色谱法(GC) GC-FID GC-NPD GC-ECD GC-MS
常用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2. 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RIA) 酶免疫法(EMIT, ELISA等) 萤光免疫法(FIA) 萤光偏振免疫法(FPIA)
3. 生物测定法: * 微生物测定法 * 靶酶或靶细胞测定法
4.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3H-, 14C-, 125I-, 131I5.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 2H-, 13C-, 15N-, 18O- 等。
分析方法学研究的考察
1. 特异性: 证明测定的物质为原形药物或其活性代谢, 能排 除内源性及其他外源性物质的干扰。
2. 给药途径应与药效学、毒理学及以后临床给药 途径一致。
1. 采样点应能反映药物吸收、平衡/分布和消除 三个时相的动力学规律。
2. 吸收相至少2个采血点.
3. 平衡相至少3个点.
4. 消除相为4-6个点. 应能反映3~5个消除半衰 期或1/10或1/20的Cmax。 5. 求得一条完整的药 – 时曲线。
研究内容:
7. 药物生物转化(代谢): * 代谢部位。 * 代谢方式(途径)。 * 药物代谢酶。 * 代谢产物。
8. 细胞色素P450酶(CYP)抑制和诱导作用。 9. 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品注册中临床前药代研究的技术要求:
常用的药物含量分析方法
1. 色谱法: 1) 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多次给药试验
药品在临床需长期给药及呈蓄积倾向时,应 进行多次给药试验.
1.选用一种有效剂量. 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 3.测定3次Cmin,求稳态药-时数据和曲线. 4.求算t1/2,AUCss,Cmin,Cav和DF值等. 5.比较单、多次给药试验结果:药代规律的差别和
蓄积性.
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加替沙星的药代参数
为止)。 4. 注意原形药排泄累积总量占剂量的百分比, 物料平衡
问题。
5. 是否存在肝肠循环, 胃肠循环等现象。
药物生物转化(代谢)
如原形药在体内生成大量具有药理活性代谢物, 并其 排泄总量< 50%时, 则应进行初步药物代谢试验
1. 代谢部位。 2. 代谢途径和药物代谢酶。 3. 主要代谢物M1, M2, M3…..等。 4. 如为前药, 要确定主要代谢物的化学结构, 代谢物合成,
新药早期药代研究
1. 采用肝微粒体、肝细胞或肝灌流法研
究药物代谢途径和药酶. 2. P450酶系统及及亚型分析. 3. 整体动物试验. 4. 计算机模拟代谢物分析.
临床前(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1.探讨新药在动物体内的规律和特点。 2为新药研制和开发前景提供信息。 3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依据。
2. 灵敏度: 用最低检测浓度(LLOQ)表示。通常为标准曲线 的最小浓度, 要求能测出3-5个消除t1/2或Cmax 的1/10或 1/20的血药浓度。
3. 标准曲线制备: 至少包括5个药物浓度点, 应能覆盖生物 样品的浓度范围, 不得外推。提供标准曲线性方程式和相关 系数(r >0.99)。测定不同生物样品时应提供不同生物样品 的药物标淮曲线。
家兔静注三种剂量A1998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n=5)
参数
10
20
30(mg)
T1/2(h) 0.36±0.06 2.67±0.58 2.36±2.87 V(c)(L/kg) 4.40±0.57 6.11±1.36 5.39±2.40 AUC(ug·ml/h)1.13±0.24 4.46±0.96 6.14±1.19
对分析方法学研究考察
4. 精确度: 方法回收率表示。选择高、中、低 三个浓度。回收率在80-120%范围内。
5. 精密度: 用相对标准误差(RSD)表示。选择 高、中、低三个浓度, 求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应 <10-20%。
6. 样品稳定性。
7. 质控。
试验药品
1.药品的正式名称. 2.药品的纯度、批号和来源. 3.保存条件. 4.试验用药品的配制方法, 应和药效学及
CYP 典型底物
1A2 非那西丁 2A6 双香豆素 2C9 甲苯磺丁脲 2C19 S-美芬妥英 2D6 异喹胍 2E1 氯唑沙宗 3A4 红霉素
Km IC50 Ki
54 0.34 120 36.1 57.5* 30.4 55.8*
1000 519.2 1000 253.7
532 290.2 1000 419.3 53.3 * 39.9*
浓度(μg/ml)
A1998低、中、高三种剂量药时曲线比较 8 6 4 2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时间(hr)
10mg/kg 20mg/kg 30mg/kg
图1. 大耳白家兔单次静脉注射三种剂量(10mg·kg-1, 20mg·kg-1,30mg·kg-1)A1998脂肪乳后平均药-时曲线比较。
CL(mg·ml.h-1) 11.0±2.56 5.17±0.82 5.58±2.79
提供资料
1.各组(各个)的药-时数据和曲线图及其平均值.
2.各组(各个)的药代参数及其平均值. 3.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 吸收的规律和特点. * 血药浓度和剂量相关性. * 药物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 药物体内分布特点.
非血管途径给药---吸收过程 |
血管给药---- 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和消除 | (代谢,排泄)
进入药物作用部位及其他组织 |
临床药理效应或毒性反应
新药研究、开发及上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非临床(动物) 的药代研究: *先导化合物药代研究.(筛选)
*入选化合物的药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