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与交换-毕业论文
网络路由与交换实践

网络路由与交换实践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传输途径。
而网络的路由与交换技术则是保证网络数据传输正常、高效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网络路由与交换的实践应用,以及相关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趋势。
一、网络路由技术网络路由是指在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中,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的过程。
它涉及到路由器设备和路由协议的支持。
1.1 路由器设备路由器是一种专门用于转发网络数据包的网络设备。
它具备多个网络接口和处理能力,能够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进行选择最佳的转发路径。
1.2 路由协议路由协议是指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等。
这些协议通过收集、交换和更新路由信息,为网络提供最佳的转发决策。
二、网络交换技术网络交换是指通过交换机设备实现数据包的快速转发和交换。
它利用交换机的硬件特性,将数据包从一个接口直接传输到另一个接口,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2.1 交换机设备交换机是一种用于构建局域网(LAN)的网络设备。
它根据数据包中的MAC地址进行转发决策,将数据包从一个接口转发到与目标MAC地址相对应的接口上。
2.2 交换技术以太网交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网络交换技术。
它使用存储转发方式,将数据包从输入端口复制到交换机的内存中,进行目的MAC地址的查找和转发操作。
此外,还有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技术等,用于解决交换机数量过多和网络负载均衡的问题。
三、网络路由与交换实践应用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在大型企业内部,往往需要建立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
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探究(三)

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探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虚拟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在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方面也有了突破。
本文将探究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以期更好地理解虚拟化网络体系。
虚拟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是由许多算法与协议共同作用完成的。
在虚拟网络中,路由器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设备,它负责将数据从源地址传送到目的地地址。
传统的路由器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路由表,而在虚拟网络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扩展路由表的容量。
这意味着,虚拟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更加高效,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流量。
另外,在虚拟网络中,路由器之间的通信还可以通过虚拟机搭建起来的隧道网络来实现。
这种隧道网络利用了路由器上的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将不同虚拟机上的网络流量打包成“隧道”,然后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这种虚拟网络中的路由技术,不仅节省了网络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在虚拟网络中,交换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交换技术使用硬件设备将数据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而在虚拟网络中,交换技术通过软件虚拟化的方式完成。
这种软件交换技术的好处是不受硬件设备数量的限制,可以根据需求动态地分配资源。
虚拟网络中的交换技术还具有灵活性强、容易扩展等优势,使得网络管理更加轻松。
此外,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也需要考虑到网络的负载均衡问题。
负载均衡是指将大量数据均匀分布在不同的设备上,以避免某一台设备过载。
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通过动态调整路由表和交换表,使数据流量得到有效分配,实现负载均衡。
这不仅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还能够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虚拟网络中的路由与交换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与难题。
首先,虚拟网络的规模往往比传统网络大得多,对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更高。
此外,虚拟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速度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在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延迟和丢包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网络管理者通过合理配置路由与交换器来解决。
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和交换技术

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和交换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路由和交换是两个重要的技术。
它们的作用是对网络中的数据进行转发和传输,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地到达目标设备。
首先,路由技术是指将数据从源设备传输到目标设备的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网络设备的网络地址,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数据转发。
在Internet中,路由器是负责进行路由操作的设备。
当数据包从源设备发送时,路由器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标地址,并根据路由表中的配置信息,决定下一跳的路由器或目标设备。
这个过程涉及到确定最佳路径、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环路等问题。
路由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能够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流量状况,自动选择最佳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它能够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分配和负载均衡,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路由技术还能够通过使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等手段,实现IP地址的转换和共享。
与路由技术相比,交换技术更加注重数据的传输速度和效率。
交换技术通过在网络中建立虚拟的直接连接,将数据直接从源设备传输到目标设备,避免了数据的广播和冲突。
在局域网中,交换机是执行交换操作的设备。
当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包时,它会检查数据包的目标MAC地址,并将数据包直接转发到与目标设备相连的端口。
这样,交换机能够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的信息交换。
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能够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的数据交换。
它可以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设备的连接方式,建立直接的连接路径,减少数据的传输时间和延迟。
此外,交换技术还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和协议,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网络和设备。
综上所述,路由和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技术。
路由技术负责确定数据的传输路径,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化分配和负载均衡;而交换技术则负责实现快速的数据传输和实时的信息交换。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了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高效传输。
浅谈局域网中的路由交换技术

引言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3 —
信l i l 息 科 学
科
浅谈局域 网中的路 由交换技术
蒋 海 岩
( 尔滨金 融高等专科 学校, 哈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0
摘 要: 由交换技术是 当 路 今局域 网中的重要环 节, 文章叙述 了目前常用的几种路 由交换技术。
关键 词 : 由技 术 : 路 交换 技 术 : 网络性 能
增大。随着主干网的扩屁 多层交换机的智能优势 A M上的服务器分配给同—个虚拟局域网, T 而不必 的方向。路由技术 得到充分发撬 由于它仅 向 那些属于某一特定子 网 输入以太 的 MA C或 I P地址 也 喻 ^A M T 是交换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换网络中 由 路 技术 的网段转发广播, 因此减少了主干网上广播数据的 节点的 V I I PNC。 选用得正确与否将 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整体性能的 数量。 另外多层交换机组成的虚拟网络具有过滤功 2 . 4价格 好坏。 因此路 由技术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家与网络设 能 并能节省主干网的带宽与端站点的时钟, 因此虚 价格是 ^们组网考虑的另—个主要因素。基 计人员的重视。 拟网络的安全性较好。与第一种方法相比. 由于交 于第二层交换与路 由器方式组网的方案价格最便 1 种路 由技 术 三 换机可在工作组与部门范围内同时负责交换与路 宜扮布式路由技术组网价格最高,潞 由服务器方 币 目前交换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有三种, 其中第 由选径工作 故节省了传统路由器使用的数 目。分 式组网价格适中。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 明j 第二 种是最为保守的方法, 即第三层的路由器与第二 布式路由器法与路由服务器也 比较适用于大型的 层交换机与第三层路由器组网时. 平均每个端日的 层交换机相结合的方法。 分 布式 网络 。 价格越来越,' 由 J 路 服务器组网的情况与之类似。 、 第二层交换机严格限制于桥结构. 用于同一 2 延迟 2 但分布式路 由器组网方式平均每个端 口的价格受 虚拟网内的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 O I 在 S 参考 下降 网络 网络规模影响不大。 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实现虚拟 L AN的功 延迟的大小一般与设备在数据转 发之前所必须处 3与 A M主 干的连接 T 能将第三层的功能留给路由器实现 由路由器完成 理的作业的多少成正比。 第二层虚拟网使用桥而不 由于路由服务器与分布式路由方式组成的交 虚拟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建立 L N与企业主干 使用路由器 因此相 A 对速度较侥 当执行—个 简单的 换网络与 A M主干相连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T 网连接 的工作 。 MAC地址寻找时, —个信息包 5 4字询 的延迟小于 故各网络厂商所提供的连接方式也不尽相同。 常见 第:种方法采用分布式路由技术。其特点是 10微秒。 : 0 第三层路由器的使用增加了头标的寻找 的方法是将以太或令牌环局域网交换机的所有虚 它使用多层交换机 将第二层的桥与第三层的路由 及某些苒法的执 ,' 厅因此大尢唯力 了信 息包的延迟 拟网的数据送往装有 A M接口卡的路 由器 但这 }Ⅱ T 结合在一起有 的文献也将多层交换机称之为第三 其延迟时间往往高达 5 毫秒之多。 由第二层交换机 种作法的 觇 是路由 层交换机。它本身所具有的路由功 能支持虚拟 与第三层路由 器结合组 成的网络, 当数据只经由 交 影响了网络的整体性能。较好的方法 黾以太 L N A L N 支持大多数同一虚拟网内或不同虚拟网之 换机时具有相当好的性触 当 A并 数据从—个交换机经 交换柳 都备有各 自 A M接口从 而允许 L N交 的 T A 间节点的通信减 少了工作组与部门之间所使用的 由路由器流向另—个交换机时性能寝差。 以同一 换机与 A M交换 帆直接建立 连接, 所 T 不必经由路由 路由器的数目。 但它 虚拟网内节点之间的数据在 MA C层进行交换' 延 器这 是一个明显的改进。但不同虚拟网之间的数 由器这 是因为多层交换机只能提供高档路 由器所 迟较小。不同虚拟网 之间的节点交换信息时信 息 据传输仍需经过路由器弗 存 . 在。 目 前关于 能提供的协议 、 安全 、 交通管理及与 WAN连接功 包传递要经过路由器J= H时网络延迟较大。分布路 传统 的交通在 A M上传输有两种标准:其一是 T 能的子集。如 Cso i 公司7 0 e 00系列路由器能够处 由技术允许交换胡 第 三层协议子网 I D虚拟网问 AT M论坛制定的 L AN仿真,另—科瞒滩是 国际计 理1 2种协议并支持点对点、电路交换与信元交换 } 所形成 的瓶 颈 。路 由 算机互连网络工程任务组 IT 器 E F制定的 A M上的 T 的广域网通信' Aa e 而 l me 公司生产的 P w ru o ehb多 路径的选择。 偶而在边界 传统 I  ̄ ( O e T ) A 仿真运行于介质访 P I vr M 。 N P A L 层交换机却只能处理三种协议:E ntP与 IX 交换机不知道发送目 D C eI 、 P, 标地址时才 向路由 服务器发 问控制 MA C层, 它的最大好处是 能确保以太及令 并且没有 WA N接口。 因此多层交换机网络中 需要 询问信 皂 此时才会出现寻径的延迟。正常情况 牌环的数据在不需对应用程序及 人 包。 机界面做任何 使用路由器作为广域网 下玟熬: 以直接在缓存地址表中查找地址之 后 改变的情况下在 A M网上正常运行。 机可 T 路 由功 能 。 可直接转发信息包,此种情况下产生 的延迟与 IO e T P vr M标准与 L N A A 仿真具有相同的目 第三种路 由技术则在交换网中采用了一种全 MA C层交换机的延迟基本相同。 的与 L AN仿真不同的是庀 只允许 I M数据运行 新的结构璐 由服务器与边界交换机相结合。传统 2 3管理 于I P网络。但是它 的路由器完成信息包的转发与路由选择两项工作。 路由 自 信 存放于网络中各个路由器中 种协 网之间数据的传输 每 而基于路由服务器的网络则由两个独立的设备分 议都有相应的表列。 网管 ^ ! 弱 列潞 由 员 器进 路由 器路 由器将售 毖 狺 窟 配 包庑 成路由 甄 选 别完成 述两项功能边 界交换机完成信息包的转 行配置萁 中包括滤波器的设置增 加、 修改路 由表 并在发送 前再将信息包恢复咕 言 这样傲效率明 元。 发, 而路由信息的确定由价格较为昂贵的路由服务 等。加之 人机界面是基于文本的界面, 因此当企业 显要低得多。为了消除路由器f 的瓶醌A聊 论 器完成。 边界交换机 只有在 自己的地址表中找不到 网扩展到较大规模时潞 由器的管理与配置是相当 坛制定了 A M上的多协议传输标准 P A 目 T 0淇 目标节点的地址时才访问路由服务器此 时路由器 费时的。 分布式路由技术不利的一面是其管理的开 的是解决 A M上的多种协议的传输, T 这其中包括 对之响应—个正确的地址&撷朔再将该信息缓存 销与路由及交换表数目 Ⅱ 呈指数增加趋势。 为 I、 X S X与 A pe l PI /P P p la tk等。 O MP A的不同虚拟网 备用。需要指 出的是 目前路由服务器与交换机之 了 锄越 一块 生 产商家f 用以下措施. ! = 睬 在中心 之问的路由数据是基于网络层的数掳} 息 洳 f 吉 间的通信协议还不统一, 不同厂家的产品还不兼 控制台制定交通管制策略’ 并通过网络 自动传播从 子网地址 以达到避免使用外部路由器的目的。 容。 而避免对每个设备逐一配置,并增加图形人机界 4结束 语 2 比较 与评价 面。路 由服务器的梅 是易于管理 只需对—个路 当前 至于在可预 见 , 的未来路 由 技术仍是交 匕 述三种路由技术各有特色 网络设计 ^员 由服务器的配置就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虚拟网 换网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由于路由技术 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它 络的管理。如 C be o a lrn公司的 Sc rf t l eue s管理程 选择得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网络整体性能 因此在 a 们进行比较 。 序就能够允许网管人员利用屏幕对 不同组 的用户 实际工作当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2 组 网规模 1 分配访问权限姬 过执行该软件将访问权限通知所 } : 述三种路由器技术各有特点用 户可根据 自 网络 的大小 是选择 何种 路由技 术组 网的决 定 有 的交换 机 。 二的实 际需要加 以选择 。 性因素。 第二层交换机与传统路由器相结合的办法 路由服务器方法的另一个优 是’ 允许网管人 注: 作者 系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在读研究生。 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网络萁牦 鼢 济实用。但当 员透明地制定交通管理策略 必关心用户端的类 网络规模 扩展 口1 二层 虚拟 I N 的开销将 明显 型 。例 如 ,网管 人 员可将 以太 交换 机 上的节 点 与 寸第 , A
交换机毕业设计论文

交换机毕业设计论文交换机毕业设计论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网络中,交换机作为重要的网络设备,扮演着连接和传输数据的关键角色。
因此,对交换机的研究和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篇论文将围绕交换机的毕业设计展开讨论,探索其设计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交换机的设计原理。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的网络设备,它通过学习和转发数据帧来实现网络中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转发表,记录网络中各个设备的MAC地址和对应的端口,当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帧时,会根据目标MAC地址在转发表中查找对应的端口,然后将数据帧转发至目标设备。
这种基于MAC地址的转发方式使得交换机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度和质量。
其次,我们来探讨交换机的功能特点。
交换机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数据的转发和过滤。
通过学习和转发数据帧的过程,交换机能够将数据准确地传输到目标设备,避免了广播传输带来的网络拥堵问题。
此外,交换机还具备VLAN划分、链路聚合、流量控制等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网络需求进行配置和使用,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交换机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网络中,交换机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搭建和管理。
通过将不同部门或不同楼层的设备连接到不同的交换机端口上,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快速通信,并且能够对不同的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
此外,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环境中,交换机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使用高性能的交换机设备,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数据传输和处理,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应用场景,交换机还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智能家居领域,交换机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网络的搭建和管理,实现各种智能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在教育领域,交换机被用于学校网络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在医疗领域,交换机被用于医院网络的构建,实现医疗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最新版】路由交换方向计算机毕业设计

【最新版】路由交换⽅向计算机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络⼯程路由交换⽅向摘要21世纪是⼀个以⽹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
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络在这个时代发挥着它不可估量的作⽤,对⼈们的⼯作、学习、⽣活、⾏为和思维⽅式都产⽣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络技术都得到了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连接到不同的⽹络中,使得计算机⽹络不论从结构上还是规模上都发⽣了很⼤的变化,这给计算机⽹络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实施⽹络⼯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络的逐步普及,中⼩型企业的建设是企业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络系统是⼀个⾮常庞⼤⽽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企业现代化、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动化等⼀系列应⽤提供基本操作平台,⽽且能提供多种应⽤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送给各个系统。
⽽中⼩型企业⼯程建设中主要应⽤了⽹络技术中的重要分⽀局域⽹技术来建设与管理的,因此本毕业设计课题将主要以中⼩型局域⽹络建设过程可能⽤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案为设计⽅向,为中⼩型企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课题共分34章,主要包括⼆⼤⽅⾯:windows和Linux。
Windows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与基本配置、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管理、windows⽹络配置、windows DNS 和DHCP服务器等;Linux主要内容包括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基本配置、Linux⽹络配置、samba服务器、ftp服务器、DNS 服务器等各种⽹络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本项⽬也解决了企业局域⽹之间的VPN搭建以及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
关键词:局域⽹搭建;Linux服务器配置;windows管理;路由与交换配置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a web-based information era. As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in this age of plays it an inestimable role, to people's work, study and life, behavior and the way of thinking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ve been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of the computer connected to a different networks, makes the computer network no matter from the structure or scale has changed very greatly, this gives comput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for implementing network projec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long with the network popularization,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gradually to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network system is a very large and complex system, it is not only for enterprise moder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office automa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applied to provide basic operation platform, and can provide various application service, make the information can timely, accurately transmitted to each system. And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mainly used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o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AN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aduation design topic, so this will main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cal area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cess may use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and the practical guidance.This topic is divided into 34 chapters, mainly including the largest aspects: Windows and Linux. Windows main contents include Windows server 2003 installation and basic configuration, Windows server 2003 system management, Windows network configuration, Windows DNS and a DHCP server etc; Linux main content includes the Linux operating system installation and basic configuration, Linux network configuration, samba server, FTP server, the DNS server, etc. This program also include enterprise LAN and the VPN structures between the router and switch configuration.Keywords: LAN build; Linux server configuration; Windows management; Routing and switching configuration⽬录第1章引⾔ (1)第2章项⽬需求分析 (1)2.1、项⽬背景 (2)2.2、需求分析 (2)第3章⽹络总体建设⽬标 (3)3.1、⽹络建设⽬标 (3)3.2、⽹络及系统建设内容及要求 (3)3.3、⽹络设计原则 (4)第4章⽹络总体设计 (5)4.1、⽹络总体拓扑图 (5)4.2、⽹络层次化设计 (5)4.2.1、核⼼层设计 (6)4.2.2、分布层设计 (6)4.2.3、接⼊层设计 (6)4.3、总部与分部内联接⼊ (7)第5章路由、交换设计 (7)5.1、设备选择 (7)5.2、设备命名规范 (7)5.3、VLAN、⼦⽹及IP地址规划(192.168.1.0-3.0) (8)5.4、路由协议 (9)5.5、交换技术 (9)5.6、IPV6 (10)第6章服务器设计 (10)6.1、服务器的系统选择 (10)6.2、DNS、DHCP、DC、FTP、Mail、Web—Apache服务器 (11)第7章⽹络安全解决⽅案 (12)7.1、⽹络边界安全威胁分析 (12)7.2、⽹络内部安全威胁分析 (12)7.3、解决⽅案 (13)7.3.1、ISA防⽕墙和iptables防⽕墙 (13)7.3.2、病毒防护技术 (13)7.3.3、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 (13)第8章关键技术介绍 (14)8.1、HSRP (14)8.2、VLAN (14)8.3、VTP (14)8.4、TRUNK (15)8.5、STP (15)8.6、VPN (15)8.7、DNS (16)8.8、DHCP (16)8.9、DC (16)8.10、FTP (17)8.11、MAIL (17)第9章设备简介 (17)9.1、Cisco 2800系列集成多业务路由器 (17) 9.2、Cisco 4500系列交换机 (18)9.3、Cisco Catalyst 3750 系列集成交换机 (19) 9.4、Cisco Catalyst2960系列交换机 (20)第10章项⽬实施计划 (22)10.1、项⽬组织结构 (22)10.2、项⽬⼈员分⼯ (23)10.3、⼯程进度计划 (23)10.4、项⽬实施前的准备⼯作 (24)10.5、安装前的场地准备 (24)10.6、核⼼及各⽹点的安装调试 (25)第11章⽹络测试 (25)11.1、⽹络测试⽬的 (25)11.2、测试⽂档 (25)第12章基本配置 (29)12.1.1、⽹络描述 (29)12.1.2、基本配置 (29)12.1.3、检查设备的连通性 (32)第13章Trunk基本配置 (34)13.1、技术简介 (34)13.2、设备简介 (34)13.3、基本配置 (34)第14章VLAN配置 (36)14.1、技术简介 (36)14.2、设备简介 (37)14.3、基本配置 (37)14.4、配置vlan地址和默认⽹关 (37)第15章VTP配置 (38)15.1、技术简介 (38)15.2、设备简介 (39)15.3、基本配置 (39)第16章以太⽹通道配置 (41) 16.1、技术简介 (41)16.2、设备简介 (41)16.3、基本配置 (41)16.4、验证配置 (42)第17章STP配置 (42)17.1、技术简介 (42)17.2、设备简介 (42)17.3、基本配置 (43)第18章OSPF配置 (43)18.1、技术简介 (43)18.2、设备简介 (43)18.3、基本配置 (44)第19章HSRP配置 (47)19.2、设备简介 (47)19.3、基本配置 (47)19.4、验证配置 (49)第20章GRE over IPSEC配置 (50) 20.1、技术简介 (50)20.2、设备简介 (50)20.3、基本配置 (51)20.4、验证配置 (52)第21章PPP配置 (53)21.1、PPP认证 (54)21.2、配置PPP认证 (54)21.3、验证 (54)第22章ACL配置 (55)22.1、ACL介绍 (55)22.2、ACL的作⽤ (55)22.3、ACL的执⾏过程 (55) 22.4、ACL的分类 (55)22.5、配置 (56)第23章DNS配置 (57)25.1、技术简介 (57)25.2、设备简介 (57)25.3、基本配置 (58)第24章FTP配置 (61)27.1、技术简介 (62)27.2、设备简介 (62)27.3、基本配置 (62)第25章Web配置 (62)28.1、技术简介 (62)28.2、设备简介 (62)64第26章DHCP配置 (64)29.1、技术简介 (64)29.2、设备简介 (64)29.3、基本配置 (64)第27章ISA防⽕墙配置 (80)34.1、ISA简介 (80)34.1.1、ISA特性介绍 (80)34.1.2、平台需求 (81)34.1.3、关键术语 (81)34.2、应⽤位置及项⽬⾓⾊ (81)34.2.1、应⽤位置 (82)34.2.2、项⽬⾓⾊ (82)34.3、ISA服务架构 (83)34.3.1、安装 (83)结束语 83参考⽂献 (84)致谢85第1章引⾔⽹络改变了⼈们的⽣活,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全世界的⼈可以随时进⾏⽹络交流。
路由交换技术应用于局域网中的分析探讨

路由交换技术应用于局域网中的分析探讨局域网是指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数据通信的计算机网络,通常是指在一个建筑物或者一组建筑物内部的网络。
在局域网中,路由交换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网络通信技术,它能有效地实现数据包的路由和交换,提高局域网的通信效率和性能。
本文将围绕路由交换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路由交换技术概述路由交换技术是一种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设备传输到另一个网络设备的技术,它主要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来实现。
路由器是用来连接不同网络的网络设备,它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起到数据包的路由作用。
而交换机是用来连接局域网内部的网络设备,它能实现局域网内部的数据交换和通信,起到数据包的交换作用。
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合,可以实现数据包在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高效传输和交换。
二、路由交换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1.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在局域网中,不同的网络设备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位置,通过路由交换技术可以实现这些设备之间的高效数据传输。
路由器能够将数据包传输到目标设备所在的网络,而交换机则能够在局域网内部快速交换数据包,这样就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减少数据传输的时延。
2. 实现网络间的互联互通在一个组织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局域网,通过路由交换技术可以实现这些局域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配置路由器,可以实现不同局域网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路由,使得这些局域网能够互相通信,实现统一管理和控制。
3. 提高网络安全性路由交换技术还可以帮助提高局域网的网络安全性。
通过配置路由器,可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访问控制和流量控制,防止未经授权的设备访问网络,保护网络数据的安全。
交换机也可以实现局域网内部的流量控制,防止网络拥堵和数据丢失。
4. 支持多种网络协议路由交换技术能够支持多种网络协议,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
通过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可以实现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支持TCP/IP、UDP等多种网络协议,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路由与交换技术

路由与交换技术
路由与交换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将多个网络连接起来,使数据在网络中可靠地传输。
通过路由和交换技术,信息可以从一个地方被发送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可以很快地到达。
路由技术是网络传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为数据传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网络架构,可以确保数据在网络中快速、可靠地传输。
路由技术使用不同的路由算法来将数据从源网络发送到目的网络,其中的每个网络节点都必须实现路由算法,以确定该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
这种算法的实施使路由技术成为网络传输的关键。
交换技术也是网络传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是一种网络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分发到多台计算机。
它可以将一个流量源中收到的数据包发送到一个或多个受信任的目标网络。
交换技术使源网络节点和目标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流量更加可靠,而且传输速度也更快。
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算法,可以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均匀地分发到多台节点,以提高传输效率。
路由和交换技术不仅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而且还可以用来管理数据流量、提供安全保护和限制数据传输。
通过这些技术,网络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网络容量也有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
路由和交换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们可以实现网络的可靠传输,使网络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性能。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会持续发展,以适应网络传输业务的需求。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南 阳 理 工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系): 软件学院 专 业: 网络工程 学 生: 坤鹏 指导教师: 王浩 . . . .
. . . . . 完成日期 2012 年4 月 . . . .
. . . . . 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某大型酒店网络规划设计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Large Hotel Network
总 计: 35 页 表 格: 7 个 插 图 : 28 幅 . . . . . . . . . . . . .
. . . . . 某大型酒店网络规划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 坤鹏 [摘 要]近些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中国酒店行业面临集团化和信
息化两大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网路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酒店需要为客户提供包括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办公、网络等在的全方位服务,具备全方位智能化服务的特点。现代化的酒店都需要一个先进的、可与酒店同步发展的、功能丰富的、易于使用的、可靠的通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一方面来为酒店的客人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话音、数据、因特网接入等多元化、高质量的酒店通信服务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将酒店本身的管理流程和先进的通信信息系统进行很好的整合,还可以有效地提升酒店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提升面向酒店客人的整体酒店服务品质。因此一个先进的,可与酒店同步发展的网路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能给客人提供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让酒店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酒店 互联网 信息化 网络规划 . . . .
. . . .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rge Hotel Network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high-speed development, hotel industry of china faces two big group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with the coming of the information age, people depend on for the Internet and demand more and more high, modern hotel need to provide for the customer including accommodation, catering, entertainment, conference, office, network, a full range of servi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comprehensive service. Modern hotel all need an advanced, but with the hotel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rich, easy to use, reliab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such an information system, on the one hand, to provide for the hotel guests in a timely, accurate, reliable, confidential as well as voice, data, access to the Internet, high quality of diversified hotel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process itself will hotel and advanced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is very good, also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of the quality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hotel for the hotel service quality. So a advanced, can with the hotel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ystem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an give guests provide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on the Internet, let the hotel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Key words: Hotel informatization Internet Network system . . . . . . . . . 目 录 一、绪论 .................................................... 1 1.1建设背景 .............................................. 1 1.2酒店行业解决方案的整体架构和设计思想 .................. 2 1.3网络建设目标 .......................................... 2 1.4系统设计原则 .......................................... 3 二、酒店网络系统需求分析 .................................... 3 2.1酒店网络基础结构需求分析 .............................. 3 2.1.1网络接入点需求 ................................ 3 2.1.2拓扑结构分析 .................................. 5 2.1.3网络链路以及性能分析 .......................... 5 2.2酒店网络功能需求分析 .................................. 5 2.3酒店网络可行性分析 .................................... 6 2.4酒店网络拓展性分析 .................................... 7 2.4.1业务拓展性: .................................. 7 2.4.2网络设备的可拓展性 ............................ 7 三、网络逻辑设计 ............................................ 7 3.1酒店网络整体设计 ...................................... 7 3.2 酒店局域网建设 ....................................... 9 3.3.1 工作子网 .................................... 10 3.3.2客房网络 ..................................... 10 四、具体实施方案 ........................................... 11 4.1Vlan 技术的应用 ...................................... 11 4.2利用思科交换机搭建DHCP服务器 ........................ 12 4.3配置动态路由协议(Rip v2) ........................... 13 4.4网络地址转换协议NAT ................................. 14 4.5双机热备份协议(HSRP)和生成树协议 ................... 15 4.6服务质量保证(Qos)的配置 ............................ 17 . . . . . . . . . 4.7访问控制列表的运用ACL ............................... 20 4.8 无线网络搭建 ........................................ 21 五、设备连通性测试 ......................................... 24 5.1 vlan 间通信测试: ................................... 24 5.2 网络设备管理 telnet登陆验证: ...................... 24 5.3 Rip 协议配置验证 .................................... 26 5.4 nat 协议配置验证 .................................... 27 5.5验证DHCP服务 ........................................ 28 5.6 无线网络通信测试: .................................. 29 5.7热备份和生成树配置信息 ............................... 31 六、总结与展望 ............................................. 34 6.1总结 ................................................. 34 6.2展望 ................................................. 34 七、参考文献 ............................................... 35 八、致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