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1. 内部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IQC):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在正常样品中添加已知浓度的物质,然后进行实验室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常见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均质样品、标准样品和参考材料的使用。

评价指标包括各种指标的偏差、变异系数和控制图的分析。

2. 样品重复性(Sample Replicates):通过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可以评价实验室的精密度和一致性。

评价指标包括各次测量结果的差异、平均数和标准差等。

4. 周期性验证(Periodic Verification):定期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是设备校准结果的符合性。

5. 人员培训(Personnel Training):对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以确保他们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准确的实验室分析。

评价指标包括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

6. 外部质量控制(External Quality Control,EQC):参加由第三方实验室或质量认证机构组织的质量控制检测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评价指标包括EQC结果的偏差和变异系数等。

7. 错误报告和纠正措施(Error Reporting and Corrective Actions):建立明确的误差报告和纠正措施的程序,对实验室的错误进行记录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评价指标是错误报告的数量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的评价指标包括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相关系数、偏差、变异系数、正确率和误差报告等。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指标的应用,可以有效评估和监控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引言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探讨常见的质量评价方式。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规程,以确保实验室工作质量的系统。

它的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重复和可比较的实验结果。

以下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关键方面:校准与验证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调整仪器的测量结果使其达到预定的精确度。

验证是确保仪器满足特定要求和应用标准的过程。

定期进行校准和验证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基础。

样品处理和处理过程控制实验室应确保样品的纯度和完整性,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比较性。

处理过程控制包括样品的保存、运输、标识和跟踪等环节。

人员培训和日常操作规范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操作规程。

实验室应建立标准操作程序,并进行定期的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以确保实验方法的正确操作。

实验室管理和设备维护实验室应建立有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仪器设备维护和标准品的管理等方面。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作。

质量评价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评价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并提供评价结果的依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质量评价方式:检测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室产生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外部质控参与外部质控计划是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定期与外部质控机构合作,接受由该机构提供的未知样品进行检测。

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评价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的权威标准之一。

通过参与和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可以提高其工作质量,增强其在国内外的信誉度。

如何做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如何做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如何做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范本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1: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定义和目的1.1 定义: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监测和评价措施,确保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符合质量要求的管理过程。

1.2 目的:保证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方法和人员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室的分析质量,降低误差。

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组成2.1 校准和验证2.1.1 校准: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1.2 验证:验证实验室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其符合实验室的要求。

2.2 样品处理和准备2.2.1 样品接收和标识:对样品进行正确接收和标识,防止混淆和误用。

2.2.2 样品保存和处理: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存和处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和损坏。

2.3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2.3.1 内部质控样品: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作为内部质量控制,监测实验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3.2 参考材料和对照品:使用参考材料和对照品进行比对分析,验证实验室的分析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

2.4 过程控制和纠偏2.4.1 过程监测:对实验室分析过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正。

2.4.2 纠偏措施:当实验室分析结果存在偏差时,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5 质量控制文档管理2.5.1 标准操作程序(SOP):建立和维护适用的SOP,确保实验室工作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2.5.2 数据记录和管理:建立完整的数据记录和管理体系,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步骤3.1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实验室的具体要求和分析项目,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和措施。

3.2 进行质量控制监测:执行质量控制计划,监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3.3 分析质量评价和改进:根据实验室质量控制监测结果,评价实验室的分析质量,并进行改进措施。

如何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

如何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评

小结
将实验室实测CV%与允许的精密度进 行比较,而允许的CV%可以设定为1/3TEa 或 1/4 TEa。 了解本实验室各检测项目精密度控制水平
根据各项目到达的精密度控制水平,针对性 的选择合适的质控品数量、采用的质控规则
重点关注那些精密度控制水平较差的项目, 从“人、机、料、环、法”等方面进行改进
确定控制限
实验室不精密度(CV%)的控制目标为:
CV% <1/3 TEa CV% <1/4 TEa CV% <1/5 TEa CV% <1/6 TEa
4、室内质控的实际操作
稳定性较好质控物
暂定中心线和质控限的设定
对新旧批号质控品同时进行20次测定,对 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 外的数据 后,将每一项目的检测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 差,作为暂定中心线和标准差。
3.65 (4.15)
括号内为累积均值和标准差
得到实验室自定的靶值和标准差:
• CL 暂定靶值(x)=99.25 • CL 暂定标准差(SD)=5.11,CV=5.15%
• CL 常用靶值(x)=99.93 • CL 常用标准差(SD)=4.15,CV=4.15%
将实验室得到的靶值和标准差以TEa作为质 量目标 美国CLIA88 CL 的TEa为5%
不稳定状态误差
实验室期望所有病人检验结果的误差一直处于评估 检测系统时所具有的总误差水平,也即最佳水平, 又称“稳定状态水平”。
当检测系统用于日常工作时,由于频繁的检验,人 员的轮换,试剂、校准品批号的变换,水电能源的 不稳定,环境、室温的波动,仪器的磨损等都可能 使检验结果出现不稳定状态(外加误差),增大了 总误差水平。
确定质量目标
TEa可通过三种方法确定: 法律和法规的要求如美国PT 生物学变异 医学允许误差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

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临床实验室的室间质量评价是保证实验室内各项工作能够准确无误进行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实验室内各项质量要求的评估和监督,可以确保实验室内的操作符合规范,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本文将从实验室环境、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应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灰尘、湿气对实验造成影响。

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如微生物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实验室,还需要保持温度、湿度等特殊环境条件的控制。

此外,实验室的布局应合理,不同试验项目之间要有足够的隔离距离,避免交叉污染的发生。

二、设备管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首先,实验室应配备完善的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离心机、离心浓缩器、显微镜、天平等。

这些设备的选购应优先选择具有国家认证标志的产品,确保其质量可靠。

同时,实验室还要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三、人员培训实验室的人员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

实验室应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他们应接受过正规的实验室培训,了解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

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素质评估、继续教育、岗位轮换等,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水平。

四、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

实验室应建立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质量控制方案,明确各项指标的监测标准和评估方法。

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价,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实验室还应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对自身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临床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要求从实验室环境、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规范。

只有保证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符合要求,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质量控制得以有效实施,才能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1.引言在实验室工作中,保证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评价的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目的2.1 确保实验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2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3 保护实验室员工的健康与安全2.4 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内容3.1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与维护3.1.1 制定设备校准和维护的计划3.1.2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3.1.3 记录设备校准和维护的结果3.2 试剂和标准品的管理3.2.1 制定试剂和标准品的采购、储存和使用规范3.2.2 定期检查试剂和标准品的质量和保存情况3.2.3 记录试剂和标准品的采购和使用情况3.3 实验操作的规范3.3.1 制定实验操作规程和流程3.3.2 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3.3.3 定期检查实验操作的质量和符合性3.3.4 记录实验操作的过程和结果3.4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3.4.1 制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规范3.4.2 定期审核和验证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3.4.3 记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4.实验室内部质量评价的方法4.1 根据实验室的性质和测试项目选择评价方法4.2 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进行评价4.3 进行实际的测试和观察,评价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情况4.4 编写评价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5.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1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的培训和交流5.2 建立内部质量控制的监控和改进机制5.3 积极参与相关的认证和评估活动5.4 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实验室设备校准记录、试剂和标准品使用记录、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处理和分析记录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实验室:指进行科学实验、测试和研究的场所。

2.质量控制:指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对实验室内部各项工作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质量的一种措施。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加强实验室间的 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和技巧,共 同提高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 质量评价的水平。通过参加 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 与其他实验室建立联系,促 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06
总结与展望
对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的总结
室内质量控制的意义
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
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内部检测过程进行评估 和监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实验室整体水平。
目的不同
方法不同
室内质量控制的结果通常用于实验室内部的监测和改 进,而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则用于评估实验室之间的
差异和改进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结果处理不 同
室内质量控制通常采用内部质控品、标准物质或已知 值样品等方法进行控制,而室间质量评价则采用外部 质控品、标准物质或盲样等方法进行评价。
0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的挑战和对策
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分析和应用
结果反馈
组织者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各参与实验室,让实验室了解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整改
对于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验室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实验室的质 量水平。
持续改进
室间质量评价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评价和改进, 实验室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服务。
采购高质量设备 和试剂
实验室应该优先采购高质量 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确保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 ,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 关系,及时获得技术支持和 售后服务。
制定规范的操作 流程
实验室应该制定规范的操作 流程,确保每个步骤都符合 要求。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 ,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 响,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一 致性。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
a)检测仪器检定/校准 b)标准物质溯源 —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溯源
1.对测试过程中所用的标准物质(基准物质、标准 溶液)实行有效期管理。
2.标准溶液的配制按GB601《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 的制备》和GB9002《标准溶液的制备》要求。
3.所有标准溶液的配制或校准曲线的制备,必须 有详细溯源记录(名称、代码、玻璃量具), 必须有操作人员和核对人签名,保存备查溯。
标准曲线误差袋
注意
• 为提高实验室质量保证水平,在绘制本实验室的 质量控制图或标准曲线误差袋时,应尽可能地使 用标准物质,或使用在标准物质控制下而定值的 内质控样品。否则仅能控制结果的精密度,而不 能较好地控制其准确度。
• 在绘制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图或标准曲线误差袋 时,其实验条件和工作状态应与平时实际工作时 相同,不能过严或过松,否则将是不适用的。
校准曲线的控制
工作曲线——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与样 品分析步骤完全相同;
• 标准曲线——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与 样品分析步骤相比有所省略。
校准曲线的浓度点应大于5个点(不包括空白),其分 布应包括测定方法的上限及下限的浓度值,下限值的 浓度应与空白(零浓度)值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 用校准曲线定量时,应检查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斜 率和截距是否正常,一般要求校准曲线的制作与样品 测试同时进行。影响线性的主要因素有:分析方法和 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所用容器的准确程度、标准溶液 有配制的准确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等。工作 溶液的线性根据相关系数r值判断,一般|r|>0.999,特 殊方法可|r|>0.99;线性范围与分析条件密切相关。
(d)所有被选用的测试方法,应进行准确度、 精密度、检出限和不确定度等质量参数的测试, 质量参数满足要求的测试方法,方可用于样品 的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与环境的要求(续)
当测试项目或测试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有具体 要求和限制时,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 控的设施;当环境条件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 确性和有效性时,必须停止测试,确保环境条 件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后,方可恢复测 试。化学试剂贮藏室应防潮、防火、防爆、防 毒、避光和通风,固体试剂和酸类、有机类等 液体试剂应隔离存放,各种气瓶应固定并隔离 存放。对检测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应妥善处 理,确保符合环保、健康、安全的要求。
标准曲线误差袋
注意
• 为提高实验室质量保证水平,在绘制本实验室的 质量控制图或标准曲线误差袋时,应尽可能地使 用标准物质,或使用在标准物质控制下而定值的 内质控样品。否则仅能控制结果的精密度,而不 能较好地控制其准确度。 • 在绘制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图或标准曲线误差袋 时,其实验条件和工作状态应与平时实际工作时 相同,不能过严或过松,否则将是不适用的。
平行样的质量控制
单一样品的检验必须做平行样,成批相 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可取10~20%的样品 做平行测定。平行样减差值在小于允许限 时取均值报告结果。
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控制
可通过不同仪器和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项分析工 作进行比对检验加以评价。
质量控制图控制
控制图是以实验室获得的分析数据按正态分布的假 设为基础。常用质控图有:均值控制图,均值—极 差控制图,均值—标准差控制图,中位值—极差控 制图。例如均值—标准差控制图,用一个质量控制 样品独立分析20次,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测 定值为纵坐标,以测定顺序为横坐标,测定值的平 均值为控制图的中心线,在其上下各取三倍标准偏 差(3s)和二倍标准偏差(2s)的宽度画出控制 线和警告线,即得到一张控制图。
精密度控制
测定方法的精密度是指连续测定(日内)或重 复测定(日间)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反映分 析方法的系统随机误差的大小。其表示方法有: 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 准偏差等。 通常在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内,选取低、中、 高三个不同浓度的待测样品(或加标样品), 每类浓度取六个平行样,在相同条件下连续重 复测定六天,分别计算各种浓度的日内和日间 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一般要求测定方法的相 对标准偏差≤10%。
准确度控制
2) 加标回收率评价:注意加标量应于样品的含量 接近,且在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内;加入标准 物的形态应尽量与样品一致。若不一致,会影 响加标回收率的准确性;特别注意:加标回收 不能检查标准物质本身所带来的误差;样品中 某些共存物对待测物质测定的干扰,有时在加 标回收率试验中不能发现。 3)与经典方法对照评价:用待评价的方法与经典 方法同时测定相同的样品,(最好是高、中、 低三种不同的浓度)进行对照,测定结果经显 著性检验,若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则该方法的准确度是满意的。
Hale Waihona Puke 标准曲线误差袋• 用绘制标准曲线误差袋的办法,进一步通 过控制标准曲线的变异来保证测试结果的 准确度。 方法:对重复测定的(一般至少10批 次)的标准曲线的各标准点进行统计,计 算出每点的均值和标准差(±s),以±2s 为界线绘制标准曲线误差袋图(图2)。要 求以后每批测试的标准曲线均应装在此袋 范围内,表明测试的变异在允许范围内。
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控制
质量控制图在理化检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A、及 时直观地反映出分析工作的稳定性和趋向性;B、 及时发现分析工作中的异常现象和缓慢变异。如用 标准偏差和极差控制图,可以估计例行检测过程的 变动性;C、能及时发现检测过程是否存在明显的 系统偏差,并指出偏差的方向;D、为评定实验室 分析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是检验各实验室间的数据 是否一致的有效方法之一。 控制图的使用:根据日常工作中取两份平行的质量 控制样品,随样品同时测定,然后将控制样品的测 定结果依次点在控制图上,在按相关规定检验分析 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应制定和执行分析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包括样品的采集、贮存;分析方法的选择;样 品预处理;干扰物的分离;测定及实验数据的 记录和处理等。确定各主要环节的技术操作规 范,并在分析全过程中严格加以执行。
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1)、样品采集、运输、接收、编号、保存管 理控制。 接收实验样品时,应记录不符情况,并商定解 决办法。实验室应对验收合格的样品,及时进 行登记,作好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确保样 品在实验室流通过程中不混淆。实验室应有存 储待检样品的冰柜及其它设施,防止样品在待 检过程中发生变化、丢失或损坏。对检测之后 有可能重新使用的样品,应确保其不被污染、 破坏和丢失。
其他控制方法
对保留的样品进行再检测; 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进行平行双样检测;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须考虑样品均匀性、 反应效率、分析空白、基体效应、干扰影响、回收 率等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影响); 其他认为有效的技术核查办法,如进行气相色谱 分析时可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分析组分进行鉴 定以排除干扰等等。
测试方法
(b)应首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 析方法,其次是通过确认的非标准方法。 非标准方法的确认依据GB/T15481《检测和校 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实施。 (c)对选用的测试方法,要了解其特性和适用 性,正确掌握实验条件。首次使用的测试方法, 应进行方法确认。可使用标准样品或已知样品 进行方法操作实验,直至熟练掌握。 (d)所有被选用的测试方法,应进行准确度、 精密度、检出限和不确定度等质量参数的测试, 质量参数满足要求的测试方法,方可用于样品 的检测。
4.对于溯源链易于断裂的检测,应使用同基体、已 知含量的标准样品( 标准参考物质 )同时进行操作、 测试,确认测试结果是否存在偏差,以保证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
校准曲线的控制
工作曲线——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与样 品分析步骤完全相同; • 标准曲线——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的分析步骤与 样品分析步骤相比有所省略。 校准曲线的浓度点应大于5个点(不包括空白),其分 布应包括测定方法的上限及下限的浓度值,下限值的 浓度应与空白(零浓度)值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 用校准曲线定量时,应检查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斜 率和截距是否正常,一般要求校准曲线的制作与样品 测试同时进行。影响线性的主要因素有:分析方法和 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所用容器的准确程度、标准溶液 有配制的准确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等。工作 溶液的线性根据相关系数r值判断,一般|r|>0.999,特 殊方法可|r|>0.99;线性范围与分析条件密切相关。
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
(2)、测试方法。 (a)选择测试方法和制定分析方案时应考虑: *满足客户的需求; *相应标准、规范的要求; *适用于被检样品; *方法质量参数如准确度、 精密度、检出限、检出率和不确定度等符合要 求; *优先选择制备一份试料溶液中可同时测 定多组分的分析方法; *本实验室人员技术能 力、设备配置条件和环境条件; *安全、成本、 周期和效率等。
检验结果表达的控制
对全分析或多检测项目的检验结果,应 检查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 ● 数据结果的修约,必须符合《数字修约 规则》; ● 检验结果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 必要时应给出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的溯源性保证
理化检验的实验步骤复杂,必须对使用的标 准物质和复杂过程的检测结果的测量溯源性予 以控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测量溯源性主要包括检: a)检测仪器检定/校准 b)标准物质溯源 — 使用有证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溯源
1.对测试过程中所用的标准物质(基准物质、标准 溶液)实行有效期管理。
2.标准溶液的配制按GB601《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 的制备》和GB9002《标准溶液的制备》要求。 3.所有标准溶液的配制或校准曲线的制备,必须 有详细溯源记录(名称、代码、玻璃量具), 必须有操作人员和核对人签名,保存备查溯。
质量控制样品的选用



质量控制样品的组成应尽量与所要分析的监测样 品相似。 质量控制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度应尽量与监测样 品相近。当待测组分的含量很小时其浓度极不稳 定,故常将质量控制样先配制成较高浓度的溶液, 临用时再按规定方法稀释至要求的浓度。 如监测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度波动不大,则可采 用一个位于其间的中等浓度的质量控制样品。
空白试验与检出限控制
在微量和痕量分析中,测定信号值常与空白值处于同一 数量级。影响空白值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条件、试剂 纯度、器皿选择及洗涤、分析者的操作、仪器噪声等。 空白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对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分析 方法的检出限有很大的影响,它可较全面地反映实验 室及分析人员的水平。根据所测的空白值,计算检出 限,该值如高于规定值,说明测量系统存在问题,应 重新进行测定,直至合格。 每一分析批次试样至少平行插入1~2 个空白试验,与 试样同时测试。在痕量或超痕量组分的分析中,当空 白试验值与试样测得值接近时,该试样的分析结果无 效。应采用检出限更低的测试方法或更有效的富集手 段,或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空白降至可以忽略不计 的程度。当空白试验值基本稳定时,扣除空白;如波 动较大时,应查找原因。
仪器设备
对检测结果质量有影响的仪器设备要检定或校 准,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核查。
样品检测过程中的常用质控方法
(1)、 准确度控制。 1) 用标准物质评价:标准物质是用国家权威机 构研制,并给出其中某些组分含量的标准值及 其不确定度的物质。由于标准物质种类繁多, 使用时应根据待测样品选择基体相同或相近、 化学组成与物理形态、浓度水平、准确度水平 合适的标准物质。评价的方法是将标准物质与 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 测定结果与证书上的标准值一致,表明分析方 法与测定过程的准确度令人满意,样品分析结 果准确可靠。
准确度控制
2) 加标回收率评价: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待测物 质,用选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按照下式计 算加标回收率:
回收率 加标样品测定值-样品 加标值 测定值 1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