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导则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 612—1996Supervision code for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of the power industry对应的旧标准:SD 167-85前言本规程是SD167—85《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的修订版。
修订中总结了大容量、高参数锅炉机组的运行经验;吸取了近年重大事故的教训;参考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锅炉和压力容器规范》(ASME)、德国《蒸汽锅炉技术规程》(TRD)和前苏联《蒸汽和热水锅炉结构和安全操作规程》。
增加了热力系统压力容器和主要汽水管道的原则性规定,改称为《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应遵照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满足劳动部《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是在此前提下,结合电力工业的特点和实际,按照设备全过程管理,实行全过程监察的原则,对火力发电锅炉、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的压力容器和主要汽水管道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是指导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作的综合性管理规程,是强制性行业标准。
本规程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规程由电力工业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委员会提出。
本规程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归口。
本规程由东北电业管理局起草。
本规程起草人员:董长林、王世江、张秉昌、黄振康、刘勇力。
本规程由电力工业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Supervision code for boiler and pressure vessel of the power industry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1997-02-03批准1997-06-01实施1范围本规程适用于额定蒸汽压力等于或大于3.8MPa供火力发电用的蒸汽锅炉、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压力容器及主要汽水管道。
有关火力发电厂的国标

有关火力发电厂的国标(部分)返回DL438-2000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439-1991(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DL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7-199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焊接篇)DL5022-1993(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5053-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T502-1992(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低浊度的测定方法DL/T552-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汽器试验方法DL/T561-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DL/T567.1-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火电厂燃料试验方法一般规定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入炉煤和入炉煤粉样品的采取方法DL/T567.3-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飞灰和炉渣样品的采集DL/T567.4-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入炉煤、入炉煤粉、飞灰和炉渣样品的制备DL/T567.5-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煤粉细度的测定DL/T567.6-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飞灰和炉渣可燃物测定方法DL/T567.7-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灰及渣中硫的测定和燃煤可燃硫的计算DL/T567.8-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燃油发热量的测定DL/T567.9-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燃油元素分析DL/T589-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煤电站锅炉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DL/T590-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固定式发电用凝汽汽轮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DL/T591-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DL/T592-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锅炉给水泵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总则DL/T606.2-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DL/T606.3-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热平衡导则DL/T606.4-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DL/T606.5-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水平衡导则DL/T616-1997(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护调整导则DL/T638-1997火力发电厂锅炉炉墙检修工艺规程DL/T655-1998(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DL/T656-1998(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DL/T657-1998(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模拟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DL/T658-1998(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DL/T659-1998(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001×7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报废标准DL/T677-1999火力发电厂在线工业化学仪表检验规程DL/T701-1999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12-2000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管选材导则DL/T715-2000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DL/T718-2000火力发电厂铸造三通、弯头超声波探伤方法DL/T734-2000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DL/T748.10-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10部分:脱硫装置检修DL/T748.1-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1部分:总则DL/T748.2-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2部分:锅炉本体检修DL/T748.3-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3部分:阀门与汽水管道系统检修DL/T748.4-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4部分:制粉系统检修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5部分:烟风系统检修DL/T748.6-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6部分:除尘器检修DL/T748.7-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7部分:除灰渣系统检修DL/T748.8-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8部分:空气预热器的检修DL/T748.9-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9部分:干输灰系统检修DL/T752-2001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72-2001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标准工作交换容量测定方法DL/T774-2001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运行检修导则DL/T775-2001火力发电厂除灰除渣热工自动化系统调试规程DL/T776-2001火力发电厂保温材料技术条件DL/T777-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耐火材料技术条件DL/T783-2001火力发电厂节水导则火力发电厂中温中压管道(件)安全技术导则DL/T5029-1994(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建筑装修设计标准DL/T5034-1994(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DL/T5041-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厂内通信设计技术规定DL/T5043-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电气实验室设计标准DL/T5045-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灰渣筑坝设计技术规定DL/T5046-1995(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定DL/T5052-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辅助、附属及生活福利建筑物建筑面积标准DL/T5054-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DL/T5068-199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DL/T5072-1997(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4-1997(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资料整编技术规定DL/T5094-1999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DL/T5095-1999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载荷设计技术规程DL/T5097-1999火力发电厂贮灰场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DL/T5101-1999火力发电厂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L/T5104-1999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DL/T5121-2000火力发电厂烟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SD202-1986(2005复审)火力发电厂垢和腐蚀产物分析方法SD252-1988(2005复审)全国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电气运行规程(发电机、变压器部分) SD258-1988(2005复审)全国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绝缘监督实施细则SD340-1989火力发电厂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规程JB/T9623-1999火力发电厂排汽消声器技术条件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DL/T806-2002火力发电厂循环冷却水用阻垢缓蚀剂DL/T794-2001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DL5009.1-200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T5160-2002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描述技术规定DL/T5145-2002火力发电厂制粉系统设计计算技术规定DL/T441-2004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规程DL/T869-2004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5175-2003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834-2003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DL/T5153-2002火力发电厂厂用电设计技术规定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处理技术规程DL/T807-2002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报废标准DL/T924-2005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DL/T934-2005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DL/T936-2005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耐火及保温检修导则DL/T939-2005火力发电厂锅炉受热面管监督检验技术导则DL/T940-2005火力发电厂蒸汽管道寿命评估技术导则DL/T952-2005火力发电厂超滤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DL/T954-2005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痕量氟离子、乙酸根离子、甲酸根离子、氯离子、亚硝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磷酸根DL/T955-2005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铜、铁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法DL/T956-2005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DL/T957-2005火力发电厂凝汽器化学清洗及成膜导则DL/T901-2004火力发电厂烟囱(烟道)内衬防腐材料DL/T904-20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DL/T908-2004火力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钠的测定二阶微分火焰光谱法DL/T519-2004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验收标准DL/T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技术规定DL/T5035-2004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882-2004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DL/T5188-2004火力发电厂辅助机器基础隔振设计规程DL/T5187.1-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1部分:运煤系统DL/T500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DL/T5203-2005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技术规程DL/T5204-2005火力发电厂油气管道设计规程DL/T5032-2005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L/T5226-2005火力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T5227-2005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车间)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DL/T5001-2004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77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DL/T582-2004火力发电厂水处理用活性炭使用导则DL/T5187.2-2004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尘防治DL/T5196-2004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JIS B0127-1983火力发电厂术语汇编(汽轮机、地热发电设备和附属装置)(Glossary of terms for thermal power plant (steam turbines, geothermal power plant and auxiliary equipment))DL422.1-1991(2005复审)火电厂用工业合成盐酸的试验方法DL424-1991(2005复审)火电厂用工业硫酸试验方法DL/T520-1993(2005复审)火电厂入厂煤检测试验室技术导则DL/T654-1998(2005复审)火电厂超期服役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DL/T674-1999火电厂用20号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DL/T771-2001火电厂水处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选用导则DL/T773-2001火电厂用12Cr1MoV钢球评级标准DL/T787-2001火电厂用15CrMo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GB1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 for thermal power plants DL/T884-2004火电厂金相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DL/T805.2-2004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第2部分:锅炉炉水磷酸盐处理DL/T805.1-2002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第1部分:直流锅炉给水加氧处理DL/T913-2005火电厂水质分析仪器质量验收导则DL/T938-2005火电厂排水水质分析方法DL/T951-2005火电厂反渗透水处理装置验收导则DL/T414-2004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L/T805.3-2004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第3部分:汽包锅炉炉水氢氧化钠处理DL/T805.4-2004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第4部分:锅炉给水处理ANSI/ANS 2.25-1982需获准建立热电厂的大地生态考查(Surveys of Terrestrial Ecology Needed to License Thermal Power Plants)ASME Y32.2.6-1950热电厂装置用图形符号(Graphical symbols for heat-power apparatus)DIN 6280-15-1997发电机组.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第15部分: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综合热电厂.检验(Generating sets -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driven generating sets - Part 15: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CHPS) with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tests)DIN 6280-14-1997发电机组.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发电机组.第14部分:活塞式内燃机驱动的综合热电厂.基础.要求.组合部件.结构和(Generating sets -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driven generating sets - Part 14: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system (CHPS) with recipro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basics, requirements, components and application)DIN 2481-1979热电站.图形符号(Thermal Power Plants; Graphical Symbols)QB/T1928-1993制浆造纸企业自备热电站发电和供热煤耗计算细则。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测量方法

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测量方法1.1 蠕变测量方法的选择蠕变测量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蒸汽管道的尺寸和材料的可焊性水平。
可用蠕变测点测量方法或蠕变测量标记方法来测量蠕变。
对一些在焊接测点座时易出裂纹的高合金钢管道及厚壁钢管,应选择蠕变测量标记方法。
1.2 蠕变测点测量方法(千分尺)1.2.1 蠕变测点测量方法是用千分尺测量监察截面直径的方法,为实现每次测量都在固定位置上,应在要测量截面的管道直径两端外表面焊上蠕变测点(图1)。
H—测点高度图1蒸汽管道测量截面上蠕变测点的布置1.2.2蠕变测点头可选用下述两种形式之一:a)球头蠕变测点头(图2);b)自动对心蠕变测点头(图3)。
图2球头蠕变测点头图3自动对心蠕变测点头1.2.3每个测量截面测点的数量:a)外径D<350mm的蒸汽管道,每个蠕变测量截面的蠕变测点至少应用4个(2对),分布在两相互垂直的直径端点上;b)外径D≥350mm的蒸汽管道,每个蠕变测量截面的蠕变测点应有8个(4对),分布在互相成45°的截面直径的端点上。
1.2.4 测点座的钢材应与管道的钢材相同。
测点头应用1Cr18Ni9Ti不锈钢制成。
1.3 蠕变测量标记测量方法(钢带尺)1.3.1 蠕变测量标记测量方法是用因瓦合金制作的钢带尺缠绕在管道测量截面外表面上来测量该截面周长。
钢带尺的宽度为25mm~35mm。
1.3.2 为保证每次测量都在固定位置上,应在要测量截面的管道的外表面上按钢带尺的宽度打上两排互相平行的球面压痕标记(图4)。
1.4 弯管蠕变测量方法弯管蠕变的测量按DL438—2000中附录A执行。
b—钢带尺宽度图4钢管上蠕变测量标记布置示意图5 蠕变测点和测量标记的装设5.1 蠕变测点的安装5.1.1 位于水平管段上的蠕变测点,其中的一对测点,应装设。
DL438-2000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代替DL438-91)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的任务、措施和技术管理内容,适用于如下 金属部件的监督。
a)工作温度大于和等于 450℃的高温承压金属部件(含主蒸汽管道、高温再热蒸汽管 道、过热器管、再热器管、联箱、阀壳和三通),以及与主蒸汽管道相联的小管道;
b)工作温度大于和等于 435℃的导汽管; c)工作压力大于和等于 3.82MPa 的锅筒; d)工作压力大于和等于 5.88MPa 的承压汽水管道和部件(含水冷壁管、省煤器管、 联箱和主给水管道); e)300MW 及以上机组的低温再热蒸汽管道; f)汽轮机大轴、叶轮、叶片和发电机大轴、护环、风扇叶;
c)重要的金属部件,如管子、管件、锅筒、联箱、汽轮机大轴、叶轮、发电机大轴、 护环等,除应符合有关的行业标准和有关国家标准外,还必须具有部件的质量保证书。
d)对受监金属材料的入厂检验,按 JB3375 的规定进行,对材料质量发生怀疑时, 应按有关标准进行抽样检查。 5.4 凡是受监范围的合金钢材、部件,在制造、安装或检修中更换时,必须验证其钢 号,防止错用。组装后还应进行一次全面复查,确认无误,才能投入运行。 5.5 具有质保书或经过质检合格的受监范围的钢材、钢管和备品、配件,无论是短期 或长期存放,都应挂牌,标明钢种和钢号,按钢种分类存放,并做好防腐蚀措施。 5.6 选择代用材料应遵照如下原则进行:
JB 3375—1991 锅炉原材料入厂检验
JB 4730—1994 压力容器无损检验
SD 168—1984 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备维护保管规程
CVDA—1984
压力容器缺陷评定规范
能源电[1992]1069 号文 防止火电厂锅炉四管爆漏技术导则
锅监委[1995]00l 号文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性能检验大纲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

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总则1.1 为保证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范围内各种金属部件的运行安全和人身安全,特制订本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范围内各种金属部件的设计、安装、生产、修造、材料供应及试验研究等部门。
1.3 各电业管理局(电力联合公司、电力总公司)、电力工业局、电力建设局应有专职工程师负责金属技术监督的组织领导工作。
各试验研究所(院)在主管局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金属技术监督工作。
高温高压火力发电厂,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工程处)应设专职工程师负责本单位的金属技术监督工作,并设金属试验室负责本单位的金属试验工作。
1.4 中温中压火力发电厂和修造企业由主管局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设专职工程师或兼职专业技术人员主管。
1.5 金属技术监督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实行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
各地区可根据本规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监督制度或条例。
2 金属技术监督的体制、范围和任务2.1 金属技术监督的体制;2.1.1 金属技术监督实行在能源部领导下的电业管理局(电力联合公司、电力总公司),省(区)电力工业局(电力建设局),火力发电厂(电力建设工程公司)三级管理。
2.1.2 金属技术监督各级机构(或专职工程师)的职责。
2.1.2.1 电业管理局(电力联合公司、电力总公司)和省(区)电力工业局(电力建设局)金属技术监督机构的职责:a.贯彻部颁发的<<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和下达的有关金属技术监督的各项指示;b.审批全局性的金属技术监督条例、规划、计划等;c. 组织召开金属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传达和布置金属技术监督的任务。
2.1.2.2 电业管理局(电力联合公司、电力总公司)和省局(区)的电力试验研究所(院)金属技术监督机构的职责:a.贯彻执行部、局颁发的金属技术监督规程、制度和条例;b.组织制订全局性的金属技术监督条例、技术标准、试验方法和有关技术措施;c.承担有关金属技术监督培训任务,负责归口金属技术监督管理工作;d.参加重大事故调查研究和试验研究工作;2.1.2.3 火力发电厂(电力建设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关于金属技术监督的职责;a.组织贯彻上级有关金属技术监督规程、指示和规定,审批本单位的金属技术监督规章制度;b.督促检查金属技术监督实施情况。
电力传输过程的压强查验5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 由于前面已经提到,蠕变失效时会有较 大塑性变形,此外蠕变发展到一定程度还 会在金相组织上出现蠕变孔洞的情况,此 时管道将不能满足安全使用的要求。 出于监控的需要,一般电厂压力管道中 温度最高的主蒸汽管道会在使用中的高温 侧选择一处方便作业的位置设置蠕胀测点。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G、弯管不圆度检查 弯管的不圆度指标反映了应力集中程度, 并随着不圆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不圆度 的,而电厂的管道中有着大量的弯管,所 以不圆度的测量也是一个检验中重要的内 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电厂管道的高压管 道应该是设计压力大于8MPa的管道。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Ⅱ、蠕变测量方法: (1)蠕变测点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Ⅱ、蠕变测量方法: (2)蠕变测量标记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 蠕变计算及评定见DL/T 441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 Ⅰ、相关标准: DL/T441《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 蠕变监督规程》中规定了蠕变截面的设计、 测量及监督的技术管理。
电厂管道检验——检验实施 三、电厂压力检验实施 2、各检查项目注意事项: F、蠕变检查 Ⅱ、蠕变测量方法: 按照标准要求可用蠕变测点及蠕变测量 标记,并要求对一些在焊接测点座时易出 裂纹的高合金钢管道及厚壁钢管,应选择 蠕变测量标记。
DL T 654-1998 火力发电厂超期服役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

4 机组寿命评估步骤
4.1 机组进行寿命评估的条件 机组进行寿命评估的条件应根据其历史的运行情况和现状以及在电网中的地位,经技术、经济比较
分析后确定。本导则对机组的热力机械部件分为关键性部件和一般性部件(详见表 1),表 1 中同时给出 了各部件的主要损伤机理。
表 1 机组各部件的主要损伤机理
部件名称
锅
水冷壁集箱
封头焊缝及接管座焊缝的无损探伤;筒体、封头壁厚测量;硬度测量
炉
导汽管
封头表面无损探伤;直管段、弯头壁厚测量;硬度、金相检查。弯管椭圆度测量,与构件 连接处外观检查及无损探伤。
低温过热器管、再热器管
一
锅炉水冷壁管
般
锅炉省煤器管
汽轮机叶片 性
汽轮机隔板
部
汽轮机外缸、内缸
件
汽轮机喷嘴组
凝汽器
给水加热器
蠕变
√ √ √ √
√ √
√ √ √
表 1(续完)
疲劳 √ √ √ √ √ √ √ √ √ √ √ √ √
损伤 蠕变—疲劳 侵蚀
√
√
√
√
√
√
√
√
√
√
√
√
√
√
√
√
√
√
√
机理 腐蚀 应力腐蚀
3
钢达到 5 级)时,即使运行时间未达 20 万 h,也应进行寿命评估。 j)除 4.1.1 中 i)所述 3 种钢外,其他合金钢主蒸汽管道、高温再热蒸汽管道长期运行后,当蠕变
相对变形量达到 1%或蠕变速率大于 1×10-7mm/(mm·h)时。 4.1.2 对关键部件和一般性部件,根据现状检查结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修复或判废更换。 4.1.2.1 主蒸汽管道、高温再热蒸汽管道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重大危险源评估标准

GB7588—199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GB10060-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GB10055-1996 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
GB10058-88 电梯技术条件
GB 11651-1989 劳动防护品选用规则
GB/T17908-1999 2000-4-1 起重机和起重机械技术性能和验收文件
原电力工业部-1979电力电缆运行规程
国务院令(第373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电监委3号令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
原电力部建设协调司建质(1994)102号 火电工程锅炉水压试验前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
原电力部电安生[1994]191号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求
原能源部安保安[1992]40号防止全厂停电措施
GBJ89-85 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
GB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GB15745-1995 小型民用爆破器材仓库安全标准
GBJ16-19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修订版)
GB9462-1999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
GB5144-94 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
GB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危险装置影响因素E、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管理抵消因子B2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危险程度D为四者的乘积,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某种特定的范围、条件,恰当选取L、E、C、B2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得到危险程度D值,并用百分数D1表示危险程度的级别。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
GB4792-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导则1.1本导则适用于蒸汽温度t>450℃的主蒸汽管道、再热蒸汽管道、蒸汽母管、导汽管和联箱等。
1.2高温蒸汽管道蠕变监督的目的是预防金属发生高温蠕变破坏,保证安全运行并预测这些高温部件的剩余寿命。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定期蠕变测量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高温蒸汽管道金属的蠕变规律,当管道运行时间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后,为正确分析和预测管道的剩余寿命提供可靠的依据。
1.3设计单位应合理布置和设计蠕变测点或蠕变测量标记,安装单位应按设计图纸正确装设,并将全部原始资料提供给生产单位。
生产单位必须执行本导则的有关规定。
定期进行蠕变测量,做到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测量数据和记录的系统、完整、准确。
2蠕变测量截面的设计2.1蒸汽管道上固定用于测量蠕变的区域,在该区域设置了蠕变测点或蠕变测量标记,称蠕变测量截面。
2.2蒸汽温度大于450℃的主蒸汽管道和再热蒸汽管道,应装设蠕变监督段。
监督段一般应设置在靠近过热器和再热器出口联箱的水平管段上。
2.3蠕变测量截面装设位置:2.3.1主蒸汽管道和再热蒸汽管道的监督段上,必须设置三个蠕变测量截面。
2.3.2主蒸汽管道、蒸汽母管和再热蒸汽管道的每个直管段上,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个蠕变测量截面,对每条管道蠕变测量截面的总数不得少于10个。
直管段上蠕变测量截面的位置,离焊缝或支吊架的距离不得小于1m,至弯管起弧点不得小于0.75m。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在弯管上加设蠕变测量截面。
2.3.3锅炉出口联箱的每条导汽管,应在弯管起弧点附近直管部分设置一个蠕变测量截面。
2.3.4汽轮机的每条导汽管,至少应在测量方便处设置一个蠕变测量截面。
2.3.5高温联箱的联箱体上,至少应设置两个蠕变测量截面,建议设置在联箱体两端无孔区上。
2.4蠕变测量截面处,应设计活动保温,要求其保温性能不低于该部件的保温性能。
露天或半露天布置的蠕变测量截面处,应有防水渗入管道表面的设施。
垂直管段的蠕变测量截面处,应有防止保温材料下滑的可靠措施。
对确实需要经常测量及难搭架子的蠕变测量截面处,应设计并安装测量平台。
3蠕变测量方法的选择3.1蠕变测量方法:3.1.1蠕变测点的测量用千分尺测量蠕变测量截面直径的方法。
为实现每次测量都在固定位置上,需在要测量截面的钢管直径两端的外表面焊上蠕变测点(图1)。
3.1.1.1蠕变测点可选用下述两种形式之一。
a.球头蠕变测点头(图2)。
b.自动对心蠕变测点头(图3)。
图1蒸汽管道测量截面上蠕变测点的布置H—测点高度图2球头蠕变测点头3.1.1.2每个测量截面测点的数量,对外径D w<350mm的蒸汽管道和联箱,每个蠕变测量截面的蠕变测点至少应有4个(两对),分布在两相互垂直的直径端点上。
D w≥350mm的蒸汽管道和联箱,每个蠕变测量截面的蠕变测点应有8个(4对),分布在互相成45°的截面直径的端点上。
3.1.1.3测点座应用与管道及联箱相同的钢材制成。
测点头必须用1Cr18Ni9Ti不锈钢制成。
3.1.2蠕变测量标记的测量方法:用特制的钢带尺缠绕在钢管或联箱体测量截面外表面上,测量该截面的周长的方法。
同样,为保证每次测量都在固定位置上,需在要测量截面的钢管或联箱体的外表面上按钢带尺的宽度打上两排互相平行的球面压痕标记(图4)。
图3自动对心蠕变测点头图4钢管上蠕变测量标记布置示意图b—钢带尺宽度3.2蠕变测量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管道和联箱的尺寸和材料的可焊性水平。
对一些在焊接测点座时易出裂纹的高合金钢管道和联箱及厚壁钢管,应选择蠕变测量标记的方法来测量蠕变。
4蠕变测点和测量标记的装设4.1蠕变测点的安装:4.1.1水平管段上的一对测点,应装设在水平方位;垂直管段上的测点,应装设在便于测量的方位上。
4.1.2可采用管道外表面圆周长等分的方法,确定蠕变测点中心的位置,并使测点座对中。
同一截面的各对测点应处于与管道轴线相垂直的同一截面上。
4.1.3新装管道的蠕变测点座应在管道安装前焊好,焊后应进行整体热处理。
在管道安装好冲管前在测点座上装上蠕变测点头。
在特殊情况下,测点座和测点头也可在管道安装后焊好,但必须在管道冲管前焊就。
蠕变测点座的焊接规范,遵循不损坏管道质量的原则,并由担任该管焊接的合格焊工施焊。
焊前预热与焊后热处理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4.1.4在测点头与测点座焊死前,应调整蠕变测点的高度,其要求是:当管道直径产生2%的相对胀粗时,仍不必更换千分尺的量程,并使公称直径相同的管道上的测点间径向尺寸的相互偏差不超过0.1mm。
4.1.5为特殊目的而装设的蠕变测点,其测点高度的调整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4.1.6测点高度调整完毕后,可能时应装设保护套,以免测点在安装活动保温时及其他偶然情况下碰坏。
4.2蠕变测量标记和钢带尺的要求:4.2.1新装管道(联箱体)设置的或运行后管道(联箱体)选定增设的蠕变测量标记,其两排标记中心线钢管周向连线之间距离应等于测量用钢带尺的宽度(一般宜40~50mm),并使测量标记在周长上均匀等距分布。
4.2.2测量标记为一个直径约φ2mm、深度为1mm球面压痕。
4.2.3为保证测量标记正确地设置在管道(联箱体)表面上,在设置时可按规定要求把蠕变测量标记布置在一薄钢带上,然后在标记处钻一个直径为φ1mm的孔,把此薄钢带围在管道(联箱体)蠕变测量截面的外表面上,即能按孔准确定出测量标记的位置。
4.2.4测量用钢带尺带有游标,其精确度至少应为0.02mm,钢带尺用因瓦合金做成(含Ni36%的Fe-Ni合金,0~100℃间膨胀系数接近于零)。
4.2.5为保证每次测量时钢带尺与钢管(联箱体)接触紧度相同,建议钢带尺应带有恒定力的拉紧装置。
4.3安装单位应配合生产单位按照本导则规定的方法,使用生产单位所选定的方法及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原始蠕变测量。
4.3.1原始测量数据:4.3.1.1蠕变测点的测量方法:测量前后千分卡尺的零位校正值,蠕变测点处(或附近)的管道外径尺寸,带测点高度的管道径向尺寸,管壁及千分卡尺(或标准棒)的温度等。
4.3.1.2蠕变测量标记的测量方法:测量蠕变测量标记处的管道(联箱体)截面周长尺寸,管壁及钢带尺的温度等。
4.3.2测量数据详细记入蠕变测量记录本中。
4.3.3应将标有测量截面位置及编号的单线立体管道系统图,连同上述蠕变测量的原始记录,完整地移交给生产单位保存。
5蠕变测量和计算5.1测量工具和点温计应有定期校验合格证。
5.2蠕变测量前,应对测量工具和半导体点温计进行检查,确保测量仪器准确可靠。
5.3蠕变测量前,应检查蠕变测点或蠕变测量标记是否受损伤,并应确保测量工具的测量面和测点或测量标记部分管段外表面洁净。
清洁可用棉纱和酒精,但不能用锉刀或砂纸。
5.4蠕变测量时,管壁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不要超过50℃。
特殊情况下,当管壁温度高于50℃时,为了避免测量工具过分受热,测量动作要迅速。
5.5测量工具的温度应与测量现场的环境温度基本一致,相差较大时,恒温时间一般不少于30min(用因瓦合金制造的钢带尺除外)。
当环境温度低于30℃时,应减小测量人员手温对测量工具的影响。
5.6对管壁和测量工具作温度测量时,温度读数应精确到0.5℃,小于0.5℃应进为0.5℃,大于0.5℃应进为1℃。
5.7对用蠕变测点的测量方法,当用千分尺弓身温度作修正计算时,蠕变测量前后应在接近20℃的环境中,用标准棒对千分尺的零位进行校正;当用标准棒温度作修正计算时,蠕变测量前后应在测量现场的环境中,用标准棒对千分尺进行零位校正。
按下式计算千分尺的零位校正值B:Bb b=+122mm(1)式中:b1——测量前千分尺的零位值,mm;b2——测量后千分尺的零位值,mm。
5.7.1当|b1—b2|>0.01mm时,应查明原因,如零位已变动或零位测量有误,则本次所测结果无效,应重新进行测量。
5.7.2蠕变测量时,应保证千分尺测量面与测点头对中,严防产生过大的偏心。
用力不要过大,以免千分尺弓身产生变形,应用棘轮转动微分筒,缓慢地使测量面与测点接触。
5.7.3千分尺读数应精确到0.005mm,小于0.005mm的应进为0.005mm,大于0.005mm的应进为0.01mm。
5.7.4 每对蠕变测点应测量三次,若各次读数变动超过0.01mm ,则应多测几次,取三次合理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对蠕变测点的测量数据。
5.7.5 采用千分尺弓身温度作修正计算时,每组蠕变测点测量后,应立即测量千分尺的弓身温度及蠕变测点附近的管壁温度。
采用标准棒温度作修正计算时,每组蠕变测点测量前后,应即时进行千分尺的零位校正,并立即测量标准棒温度及蠕变测点附近的管壁温度。
当蠕变测点处管道受风吹日晒时,管道的金属温度应取向风面与背风面或向日面与背日面的平均值。
5.7.6 蠕变测点测量方法的原始测量数据的计算5.7.6.1 换算到0℃的管道原始直径D 1按下式计算:D D B a t a t 1120=--+-()[()]p p ck ck mm (2)式中: D ——管道直径,mm ;a p ——管道钢材的线膨胀系数,mm/(mm ·℃);a ck ——千分尺弓身(或标准棒)的线膨胀系数,mm/(mm ·℃);t p ——管道的管壁温度,℃;t ck ——千分尺弓身(或标准棒)的温度,℃。
5.7.6.2 换算到0℃的带测点高度的管道原始径向尺寸D 1′按下式计算:'='--+-D D B a t a t 1120()[()]p p ck ck mm (3)式中:D ′——带测点高度的管道径向尺寸,mm 。
5.7.6.3 换算到0℃的测点高度H 按下式计算:H D D ='-11 mm (4)5.7.7 蠕变测点测量方法的运行后测量数据的计算。
5.7.7.1 换算到0℃的带测点高度的管道径向尺寸D n ′按下式计算:'='--+-D D B a t a t n p p ck ck mm ()[()]120 (5)5.7.7.2 换算到0℃的管道直径D n 按下式计算:'='--+--D D B a t a t H n p p ck ck mm ()[()]120 (6)5.7.7.3 管道直径的绝对蠕变变形量ΔD 按下式计算:∆D D D ='-'n mm 1 (7a)∆D D D =-n mm 1 (7b)5.7.8 对蠕变测点的测量方法,原始及运行后测量数据的计算结果应精确到0.005mm 。
小于0.0025mm 可略去,等于或大于0.0025mm 0.005mm ;小于0.0075mm 应退为0.005mm ,等于或大于0.0075mm 应进为0.01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