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外周血管性介入治疗及其器械

合集下载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穿刺途径对除颅内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不包括经血管途径对肿瘤性疾病进行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5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血管外科或心脏大血管外科,开展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400例,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3)拟开展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2024年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是一种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技术。

外周血管疾病包括动脉闭塞、动脉瘤、动脉狭窄等多种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因此,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市场概况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子领域。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并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目前,该市场的主要产品包括导管、支架、球囊、导丝等。

3. 市场推动因素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容易罹患外周血管疾病,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其次,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市场增长的推动力。

对于一些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群,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另外,技术的不断创新也推动了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新型的医疗器械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4. 市场挑战因素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高成本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价格较高,使得一部分患者难以负担相关治疗费用,从而对市场需求产生限制作用。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家医疗器械制造商,并且市场还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

这使得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另外,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技能。

因此,培训医生和引入新技术也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挑战。

5. 市场前景分析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从而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

其次,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市场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外周血管介入护理PPT课件

外周血管介入护理PPT课件

肾动脉
男65岁,右下肢跛行5年
男61岁,左下肢跛行1年
女52岁,急性右下肢缺血PTA
男69岁,右下肢缺血PTA
常见静脉病变
上腔静脉阻塞病变
男73岁,肺癌上腔静脉外压阻塞
男64岁,纵膈肿瘤上腔静脉外压阻塞
下腔静脉、肝静脉阻塞病变
男24岁,IVC膜性阻塞PTA
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与下腔静脉滤 器
右侧肺 动脉血 栓
滤器植入
置入滤器后造影
男65岁,左下肢 DVT(PTA+stent)
男65岁,左下肢DVT
左股骨骨折,术后出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动脉 造影示股动脉血栓形成,经ATD及溶栓治疗后,血管通畅。
女,42岁,右下肢肿胀一月,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右髂股深静脉闭 塞,经血管扩张及内支架植入术后下肢肿胀消退。
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
常见外周病变血管
颈动脉 锁骨下动脉 肾动脉 髂股动脉 主动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肝静脉 下肢深静脉

外周血管再通技术
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 支架成形术 溶栓、取栓术

外周血管成形器械-球囊
球囊扩张式支架
外周血管成形器械
高压脉冲溶栓 水冲负压式血 导管 栓抽吸导管
男60岁,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PTA
男58岁,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PTA+支架
女64岁,左侧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
主动脉
女31岁,上肢高血压,PTA术后好转 腹主动脉狭窄
女34岁,上肢高血压,PTA+支架术后上下 肢血压恢复正常
女,60岁,腹主动脉瘤
释放成功后造影肾动脉及髂内动脉血流通畅
机械叶片血栓 粉碎导管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分析报告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分析报告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外周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人体外周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动脉疾病、静脉疾病和淋巴管疾病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和血流不畅,进而引发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下肢缺血、静脉曲张等。

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介入导管植入术、血管支架植入术等,能够有效地扩张血管、清除堵塞物,并恢复血流通畅,从而减轻病患的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本报告就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市场发展趋势和发展建议,以推动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报告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介绍了报告的背景和目的,以及整体内容安排。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外周血管疾病的概述、介入治疗技术以及市场分析,以全面了解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结果,展望市场发展趋势,并提出结论和建议,为相关企业和机构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需求、主要竞争对手、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深入了解,为相关企业制定市场推广策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能够为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的发展作出贡献,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1.4 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外周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加。

因此,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

2024年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调研报告1. 简介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微创手术将导管插入患者身体以修复或改善血管功能的治疗方法。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使得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迅速成长。

2.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在过去几年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25年,全球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XXX亿美元。

3. 市场驱动因素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的驱动:3.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患外周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进而推动了治疗需求的增长。

3.2 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饮食、缺乏锻炼和吸烟等,导致了外周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这增加了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市场需求。

3.3 高效、低创伤治疗方法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具有高效、低创伤的特点,能够快速恢复血管功能,因此备受患者青睐。

3.4 医疗技术的进步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不断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增长。

4. 市场竞争格局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包括国内外医疗器械制造商、医疗技术公司和医院等。

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新、质量、价格和市场渠道等方面。

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将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5. 发展趋势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市场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5.1 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手段将更为精准、高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5.2 个性化治疗随着基因和遗传学的研究,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将逐渐向个性化治疗方向发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5.3 智能医疗设备智能医疗设备的出现将进一步改善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外周血管介入项目和材料

外周血管介入项目和材料
明胶海绵
不锈钢圈
妇科
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
穿刺针
导管鞘
5Fcobra导管
子宫动脉管
超滑导丝
泌尿外科:
高选择性介入止血(治疗肾动脉出血)
脑血管介入:
备用材料清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造影导管
2、导引导管
3、微导管
4、导丝与微导丝
5、支架
6、弹簧圈
7、球囊
8、ONYX胶
9、缝合器或封堵器
备注:不同厂家商品名及型号不同,定厂家后拟详细清单
推荐产家:EV3,MICROVATION
脑血管造影材料清单
1、刀片(11)
2、三通
3、Y阀
4、穿刺针
5、塑形针
6、扭控子
7、动脉导管鞘(4、5、6、8/F)
8、造影导管
9、造影导丝
10、压迫器
造影导管常用型号
1、单弯
2、西蒙1、2(SIMMON)
3、猪尾(PIGTAIL)
4、猎人头(HEADHUNTER)
外周血管介入项目和材料
肿瘤科
肝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术、经皮胆道引流术
泥鳅导丝
GH导管
Y型导管
碘化油
微导管
PTCD专用穿刺针
引流管
产科
难治性产后出血、剖宫产术后血肿、阴道壁血肿经缝合无效、完全性前置胎盘要求引产,术前栓塞
穿刺针
导丝
扩张器
导管鞘
三通开关
造影导管(RH肝型导管、cobra导管)
5、多功能(MPA)
造影导丝
1、普通泥鳅导丝
2、加硬泥鳅导丝
3、交换导丝

外周血管之介入治疗PPT课件

外周血管之介入治疗PPT课件

比较CEA和CAS的临床试验
临床研究 入选例数
CAVATAS 504 Kentucky 104 SAPPHIRE 334 SPACE 1200 EVA-3S 527
CAS 10.9 0 4.8 7.6 9.6
卒中/死亡率
vs
CEA

9.9

1例

5.4

6.5
>
3.9
介入手术中极易发生栓子脱落
血栓碎片包含多种成分
– Mathias: 4%→2%以下 (2002)
– Henry:5%→2%以下 (2002)
比较CEA和CAS的临床试验
• 目前还没有的证据表明CAS可以取代CEA,成为颈动
脉狭窄的标准治疗方法。
• 未来几年是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的关键时期。如
CREST、ICSS、ACT1及ACST2等正在进行。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历史
➢ 1977年,Gruenzig 经皮穿刺腔内球囊扩张血管
成形术 ➢ 1980年,Kerbert 第一例经皮颈动脉成 形术
➢ 八十年代 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Complication Learning Curve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年脑卒中发生率为 10%, 5年为 40% ➢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80%)
每年脑卒中发生率为 6% ➢ 严重颈动脉狭窄, CABG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为
20%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风险
狭窄 <70% --- 第 1 年 1.3% 狭窄 70-79% --- 第 1 年 11% 狭窄≥90% --- 第 1 年 35%

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TEVAR)是治疗主动脉瘤的常用方法之一,适应症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等。

近年来,TEVAR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操作技术和治疗流程。

下面是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的要点。

一、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1.术前评估应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主动脉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有无合并症等方面的内容。

2.术前准备包括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等基本检查,以及CTA (全程螺旋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二、器械和设备准备1.必备器械和设备包括手术台、彩色多普勒超声、X光透视机、介入包括导管、导管穿刺针、导丝、扩张球囊、支架等。

2.必备药品包括麻醉药、镇痛药、抗生素等。

三、手术操作要点1.穿刺部位选择应在桡动脉远段,避免损伤动脉分支。

2.麻醉方法可选择静脉麻醉或局麻。

3.穿刺时要注意导丝的选择和正确放置,保证器械顺利进入。

4.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于评估导丝进展情况,以及术中血流状态和血管狭窄程度。

5.X光透视机可用于引导器械的放置和操作,确保正确位置和正确放置扩张球囊、支架等器械。

6.术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气动力学等生命体征。

7.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包括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

四、术后处理和随访1.术后处理包括导管的拔除和伤口的处理。

2.术后随访主要通过CTA或MR的影像学检查。

初次随访应在手术后1个月进行,以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至少随访3年。

3.随访内容包括主动脉瘤的大小和形状、支架情况、主动脉瘤的扩张情况、术后并发症等。

以上是经桡动脉入路外周介入中国专家共识的主要要点。

这些要点涵盖了TEVAR手术的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器械和设备准备、手术操作要点、术后处理和随访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要点对于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然而,这些要点并不是详尽无遗的,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外周血管性介入治疗及其器械外周放射介入治疗在中国始于80年代初期,经过十来年的应用、发展,在临床治疗领域内,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但纵观介入治疗的现状,在中国仍有不断发展之空间,特别在设备、器材之研制及应用方面。

总括而言,介入性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及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血管性介入技术与器械: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和导管外套、导管等器械所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操作,器械主要包括:一、穿刺针-三类血管造阳穿刺针经皮血管造影穿刺针不同于一般皮下、肌肉注射针,其作用是将导丝和造影管引入血管,是现代血管造影必不可少的设备。

理想穿刺针的条件是针头锋利,切缘光滑和粗细适中,针的外径大小以"号"(Gauge)表示,"号"愈大,外径愈小。

1 针的结构一部件穿刺针此针长2.5--7cm,针径18--22号,针柄多为塑料,主要用于穿刺血管的前壁。

静脉穿刺如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穿刺可用此针,减少对血管附近结构的损伤和减少出血。

用于动脉时主要为小动脉如桡动脉穿刺。

两部件套管(鞘)针由外套管(鞘)和针芯构成:A、针芯平钝:套头端尖锐,呈450斜面,针芯头端平钝,稍短于外套馆,藏于外套管内,如Riley氏针。

B、针芯尖锐:外套管头端平钝,针芯尖锐,露出于外套管之外,如Sedinger氏针和我公司经销的实芯穿刺针。

外套管有金属和塑料两种,针芯也有空心和实芯之分。

金属套管针尾大都有基板,针长4.0-7cm,针径21--18号,针内通过.018~0.038英寸导丝。

针柄部结构有两种类型:内腔呈光滑漏斗形,利于导丝由尾端插入针内腔;另一种为针杆向后延伸至柄端内腔,操作时,尤其是在经此延伸管的后口喷血时,插入导丝不方便,为此又设计了便于导丝插入的部件。

三部件套管(鞘)针由外套管(鞘)、内针和闭塞器组成。

外套管由金属或塑料制成,内针为金属质地,前端尖锐,用于穿刺血管。

当针进入血管后,拔出内针,插入闭塞器,可使针稳定地深入血管。

闭塞器前端钝圆,不会损伤血管。

.房间隔穿刺针为两部件金属针,常用者为Brockenbrough氏针。

针长70或71cm,针远端有-4cm长的弯曲,针尾有一针尖方向指示板,所指示方向为针尖方向。

针杆为18号,针远端为21号。

针杆空心,可作血压监测。

针芯为头端钝圆的闭塞器。

针应与同名导管匹配使用。

剥皮穿刺针一次使用性金属针。

针杆壁为两半对接而成。

针穿入血管后,不用导丝直接导管经针送入。

然后逐段剥开两半针杆壁,并完全退出血管,留下导管。

另有一种形式的剥皮穿刺针,针芯为金属,外套管为塑料,针穿入血管后,退出针芯,经外套管插入导管然后剥开套管,只留下导管。

剥皮穿刺针通常用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管用。

针径一般不小于14号。

2 针的大小针外径以"号"(gauge)表示,针的内径因针壁厚薄而圾所有同(表1-1)。

根据病人大小和血管粗细选择穿刺针。

18号针一般适用于大多数成人的动脉、静脉穿刺。

小动脉如桡、肱动脉宜选用19~20号穿刺针。

二、导丝导丝也被称为引导钢丝(guide wire),是现代血管造影必不可少的设备。

其作用是:a、引导并支持导管通过皮下组织、动脉壁等软组织,经穿刺孔进入血管 b、引导导管通过迂曲、硬化的血管,选择性或超选择进入检查的血管分支 c、加强导管硬度,利于操纵导管 d、作交换导管用头端柔软可减少导管对血管的损伤。

1 导丝结构导丝由内芯(core or mandrel core)和外弹簧套管(spring guide)构成。

2 导丝类型固定导丝(fixed-core guide wrie) 导丝内芯在两端已焊接固定,不能移动,故导丝头端的硬度、柔软段长度以及头端形状均不能改变。

头端形状有直头和弯头(J形)两种。

直头导丝的柔软段长度变化很大,从3.0cm至35cm不等,故有软直头、长软直头、长长软直头和特长软直头之分。

J形导丝的头端弯曲半径一般为1-15mm。

活动芯导丝(movable-core guide wire)导丝的粗内芯公在导丝的尾端焊接固定,其头端不固定,可以向后拔内芯,改变导丝头端的柔软度,柔软段长度和形状(直形或"J"形)。

这种导丝对于超选择性插管或血管分支角锐时特别有利于通过。

转向导丝(deflecting guide wire) 也可称为可控导丝,是活动芯导丝中的一种。

经转向手柄牵拉导丝内芯的尾端,导丝头端即可弯曲进入欲检查的血管分支内,达到选择或超选择性插管目的。

交换导丝( exchange guide wire) 导丝长,180-300cm,用于导管交换用。

硬度可变导丝(variable stiffness guide wire, VSGW) 导丝内芯由10股0.004英寸(0.10mm)不锈钢组成。

3 导丝大小和要求导丝粗细一般用英寸表示,多数在0.018-0.038英寸(0.45-0.96mm),细的为0.010英寸(0.35mm),粗的则达0.052英寸(1.32mm)以上。

成人血管造影一般用0.035或0.038导丝。

这正与5-7导管相匹配,导丝长度因用途而异,40-450cm都有,如用100-110cm的长导管,可用145-150cm长的导丝相配合,导管鞘的导丝较短,一般40-50cm长,导丝硬度是重要的功能参数,这取决于导丝和导丝直径,硬度不足,将会在血管内盘绕、打结,硬度太强,易损伤血管皮层等。

三、导管插入鞘导管(插入)鞘主要用于引导诊断性导管、球囊导管或其他血管内器具顺利进入血管,同时也主要用于导管交换,通过导鞘交换导管,可以减少导丝交换的操作,特别当导管内发生凝血阻塞时,能直接拔出不通的导管,换用新管,不致使操作被迫停止。

导管外鞘套是由穿刺针(可有可无),外鞘、扩张器才短导丝组成。

我们常见的有:动脉鞘、静脉鞘、撕开鞘等。

四、导管(造影管)导管是经皮血管造影的关键设备。

导管应具有适宜的硬度,弹性、柔软性和扭力。

导管还应具有良好的不透X线性能。

形状记忆力要好,管壁应光滑,造影性能高,血栓形成性能应控制在最低范围。

造影导管为一根长形胶管,其主要作用为提供管导使造影剂能顺利引进血管内,产生造影效果。

因此,一根造影导管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内管柔滑可产生高流量*显影性能高.*非创伤之头端并需有极高保持原型状性能不易变形*可容导丝容易通过等1 导管之物质/物料一根完美之造影管应具备如下条件:*高显影度*光滑柔顺减少导管与血管之磨擦,方便引进体内*能保持所塑造之型状*可提供极高液体流量*高扭动能力(1:1 torque)2 导管之扭动力为了加强导管之扭动力,导管体内亦可浸入微细网状钢丝,此种导管称为"BRAIDED"(含编织网)导管。

3 导管的种类非选择造影导管分为:直形、单弯、猪尾三种。

做主动脉和心房、心室造影者,导管头端均有侧孔。

单弯侧孔管可作非选择性造影,单弯端孔管属多用途管。

选择造影导管预成形的导管都可作选择性插管用。

分为:脑动脉管、冠状动脉导管、内脏动静脉导管。

超选择造影导管分为两类:A、预成形的超选择导管:如肝动脉导管(RH)、胃左动脉导管(RLG)、胰背动脉导管(RDP)等,除能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外,还能作腹腔动脉分支的超选择性插管。

B、同轴超选择性导管,由外导管、内导管及导丝组成。

外导管作导引用。

内导管细,1F-3F,因而可进入小血管分支。

五、扩张管扩张管是进入血管的通路,减轻血管损伤,减少导管头端的磨损,利于薄壁导管和细导管进入血管。

扩张管应等于或小于所选用的导管,否则易造成穿刺孔漏血。

六、连接管、开关和接头等连接管用于连接高压注射器与导管、导管与手推注射器或导管与压力监测等。

连接管两端接头分为金属和塑料,接头分公母(FM)或公公(MM)。

管壁一般透明,也可加用金属网。

长度30-240cm,管径用"F"表示。

开关分为金属和塑料两种。

从功能上看,有一路、多路和多侧口开关。

如我公司的三通(可作一般诊断血管造影)、三联三通(冠脉造影用,可同时作压力监测、肝素盐水冲洗、注射造影剂用)。

而共轴导管需要用一种人字形(Tuohy-Borst)接头。

血管成形术介入技术与器械(球囊导管):经皮血管成形术,也称经皮血管扩张成形术或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是一种使狭窄或闭塞血管扩张再通的新技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始于1964年,所用器械几经变化,有无球囊同轴导管发展成球囊导管,其应用范围、疗效均有明显改进。

目前球囊导管正在不断发展。

每一个球囊可以在指明的压力下,充液到所说明的直径和长度,破裂压对于球囊导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充液是不应该超过这个压力的,破裂压由球囊尺寸的不同而不同。

使用时,应该注意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签上球囊充液的指标,不要将球囊充液超过产品包装上表明的破裂压。

推荐使用充液压力表给球囊充液。

一、非冠状动脉成形导管分为:1、共轴导管:现已停用。

2、扩张导管:现用于学者做研究。

3、笼形球囊导管:现已停用。

4、Gruntzig 球囊导管:如cook公司。

5、Olbert 球囊导管:这种球囊应用不广泛。

6、新型球囊导管。

7、颈动脉形成专用导管球囊导管的附属设备预扩张导管当血管狭窄严重或狭窄坚固时,可用预扩张导管现通过狭窄段,再换成球囊导管成形。

压力泵血管成形时监测球囊内压,表上标明PSI(磅/平方寸)或ATM(大气压)或为两者。

穿刺针、导丝、动脉鞘等二、使用适用症球囊导管可用于周围动脉成型术(PTA)。

像PTCA一样,PTA是在人为的控制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以扩张血管的球囊成形术,只是它用于周围动脉,PTA使动脉扩张从而改善血流,通常在诊断性造影确定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后实施PTA,通常用于中年人和老年人或由糖尿病引起的周围血管阻塞(如间歇性破行)常作PTA的部位:1.股动脉腓动脉等2. 髂动脉等3.肾动脉等PTA球囊导管的介入有二种方法:逆血流方向到达主动脉和对侧动脉的病变部位和沿正常血流方向到达同侧的病变部位。

PTA的操作类似PTCA的操作,只是有些器材不同,例如:PTA不总是需要引导管,导丝也粗些(0.035-0.038")和短些,球囊的尺寸也不同,(球囊直径为4-12mm,长度为2-10cm)。

导管的设计是相同的,即轴设计或双腔设计。

中心腔用于插入导丝,测定压力和注射造影剂,第二个导管腔用于球囊充液。

三、周围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周围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方法基本一样,只是操作有所不同。

支架放置,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激光动脉成形术和血管内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类似的PTCA。

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内膜切除术是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作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部位是头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