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初步认识

合集下载

浅层地温能开发研究概况及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浅层地温能开发研究概况及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浅层地温能开发研究概况及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浅层地温能发展及研究现状,以及浅层地温能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包括浅层地温能勘查以及热泵系统,并阐述了浅层地温能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滞后,以及开发浅层地温能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指出,地质基础研究以及勘查工作是浅层地温能开发的前提工作,并且在开发浅层地温能过程中避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

标签:浅层地温能地热泵地质勘查0前言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近年来随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成立,浅层地温能逐渐得到重视与发展,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得到应用,由于其可再生、储量大、清洁环保和可用性强等特点,国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推进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应用,地质勘查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基础,更需要与热泵技术相结合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所以在全国进行浅层地温能地质勘查是现阶段的重点工作。

现阶段浅层地温能应用过程也存在地质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开发浅层地温能对地质环境存在影响等问题。

1浅层地温能发展及研究现状用于开发浅层地温能的热泵技术是1912年由瑞士人提出的,1946年第一个热泵系统在美国俄勒冈州诞生。

1974年起,瑞士、荷兰和瑞典等国家政府逐步资助建立示范工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热泵技术日臻成熟。

在国际社会中,由于其在减少二氧化碳方面得到普遍认可而受到广泛关注。

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较好的国家有美国、瑞典、瑞士和德国,已有大量装机的国家有加拿大、奥地利、法国和荷兰,开始重视和推广应用的国家有中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

热泵增长较快的主要还是在美国和欧洲地区。

我国1965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水冷式热泵机组,随后发展缓慢。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相关领域才开始了一些研究,在热泵模型仿真、试验装置、能耗评价以及系统材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2006年开始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试点工作;2007年国土资源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全国地热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市地勘局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2008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全面部署我国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勘查评价、规划编制和地质环境监测工作;2009年国土资源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浅层地热能和地热能资源管理工作会议,颁布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中国地调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北京市地勘局举办了四届全国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高级研修班,目前,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了解到,2009年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正在各地全面展开,累计安排调查经费4.1亿元,这一统计数据表明,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新能源,地方政府对浅层地温能已完成了由不了解到逐步认识的过程,并将浅层地温能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作为了改善地方能源结构的一个重点[1]。

阜新城区地段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浅谈

阜新城区地段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浅谈

阜新城区地段浅层地热能调查与评价浅谈作者:宋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12期[摘要]阜新主城区位于阜新盆地中部,通过钻孔抽(注)水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室内试验,综合地质、水文地质、环境与灾害地质调查成果,对调查区地下水(地表水)热泵、地埋管热泵两种浅层地热能开采方式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区。

综合分析论证了与集中锅炉供暖,节能37%~66%,运行费用为其它供暖方式的50%以下,且减排环境效益可观。

[关键词]阜新城区地段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热能均衡评价中图分类号:TU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2-0263-01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于15.0~200.0m深度范围内地下岩土体、地下水中,温度大于0℃,低于25.0℃,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资源的产生、形成和开发利用不仅受到地层结构、岩性、岩土层的热物性、岩土体的温度、地下水静水位、地下水含水层空间结构、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径流方向、流速、水力坡度、水温及其水质、地下水动态变化等因素影响和控制,还与城市规划、地质灾害、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浅层地热能的赋存受地层构造、地质结构、地下水等因素控制,其开采分为:地下水、地表水、地埋管三种地源热泵方式。

区域地质构造不仅对地温场有控制作用,也控制了区域地形地貌和第四系的发育,同时也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具有间接的控制作用。

不同的地层岩性其热导率、比热、温度传导系数不同,比重、孔隙度、颗粒组分不同,故其赋水、导水、热交换能力皆不同。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决定着地温的开采方式,也决定着热交换速率。

阜新主城区位于阜新盆地中部,地势较平坦,细河及其支流,从城区或城区边部流过,适宜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但由于煤矿多年的露天和井下开采降水,局部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并造成污染,以致使阜新成为缺水城市。

该区域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应优先考虑地埋管地源热泵方式。

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对比

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对比

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对比刘爱华;郑佳;李娟;杜境然;李富【摘要】浅层地温能作为地热学新的分支,其资源特征、评价方法与传统地热存在差异.本文从传统"地热能"与"浅层地温能"的科学内涵入手指出两者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了资源分布规律、资源赋存条件评价方法、资源潜力评价方法.浅层地温能资源分布边界依据地质条件、地理分布和应用目的而相应变化,主要受浅层地温场控制;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条件评价与传统地热评价过程不完全一致,资源适宜区划分受到开发利用方式的限制,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计算实际是对地球浅表热量调蓄能力的评价.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资源评价的区别与联系,凸出了浅层地温能资源的特殊性,提高了热能资源勘查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期刊名称】《城市地质》【年(卷),期】2018(013)002【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浅层地温能;地热;资源勘查;资源评价【作者】刘爱华;郑佳;李娟;杜境然;李富【作者单位】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浅层地温能研究中心,北京 102218;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浅层地温能研究中心,北京 102218;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浅层地温能研究中心,北京 102218;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浅层地温能研究中心,北京 102218;北京市地热研究院浅层地温能研究中心,北京 1022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0 前言地球内部的热能统称为地热能。

传统地热能多是赋存于地球深部热储中的高品位热能,一般深度大于200m,温度高于25℃(徐世光等,2009),“浅层地温能”不等同于浅部的传统地热能,在资源分布规律及对应的勘探开发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王贵玲,2008;卫万顺等,2010)。

当前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工作投入不足,如果盲目超前开发会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者关系、对比资源赋存分布与勘查评价方法,讨论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能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指导浅层地温能和地热能勘查评价。

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及地下水回灌能力的探讨

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及地下水回灌能力的探讨

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及地下水回灌能力的探讨0.引言浅层地热能是在太阳辐射和地球梯度增温综合作用下,地球浅表恒温带至200m埋深内的土壤岩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是一种生态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范围广、储量巨大、开采成本低等优点。

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丘市城区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春旱秋雨,夏热冬寒,四季分明显著特点,制冷供暖需求较大。

所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基本平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其地下水埋藏较浅,资源丰富。

因此进行浅层地热赋存条件和回灌能力研究为指导商丘市浅层地热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1.研究区概况商丘城区位于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第四系厚度400~450m,其中全新统底板埋深30~50m,为近期黄河冲积物,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可见2~4层,累积厚度7.00~38.50m,平均厚度约18m,富水性变化较大,静水位埋深一般为3~5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95~115m,中更新统底板埋深140~175m,中、上更新统砂层较不发育,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其次为粉砂,可见2~6层,累积厚度10.85~41.0m,平均厚度约20.5m,富水性弱,静水位埋深一般4~7m。

2浅层地热分布特征2.1地温场特征变温带:地温受气温的控制呈周期性的昼夜变化和年变化,随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变小。

通过对商丘市城区浅层地下水调查,商丘市城区变温带厚度为19m,变温带温度在14.5-18.5℃。

图1地下水温度与埋深关系图○2恒温带:气温的影响趋于零,地球内热与太阳辐射热互相影响达到平衡。

恒温带的温度各地不一,主要与该地区的纬度、高度、岩性、地表水体的分布、植被及小气候条件有关。

通过对5个井进行了地温测量长期监测及收集以往资料综合确定商丘市城区恒温带深度约19m,恒温带温度为15.5℃。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姜再富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 姜再富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姜再富发表时间:2018-03-20T14:52:32.5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作者:姜再富[导读] 提要:为了保证浅层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必须进行勘查评价。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一〇二勘探队吉林省梅河口市 135000提要:为了保证浅层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必须进行勘查评价。

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行开发利用区划,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勘查;评价1.概述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产生的储存在地表以下的热量。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能。

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

浅层地热能是赋存在地球的表层岩土体中的低温地热资源。

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温度稳定,开发技术臻于成熟,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制冷,是一种很好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

近10 年以来,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逐步得到推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目前地热能利用新的增长点。

其分布普遍、埋藏浅、可持续利用,并且可以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资源,减少温室气体。

中国广大平原松散地层分布区,或具备地下换热条件的基岩出露区,都具有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条件。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必须以地质勘查评价为基础。

对于土壤源换热系统,需要掌握一定区域内地热承载力、地温场特征、岩土体热传导系数等参数,土壤源换热系统的设计要根据浅层地热资源所赋存的地热地质条件而定。

地下水换热系统需要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源作为保证,水文地质条件必须适合于同层回灌。

在建设地下水换热系统时,需要避免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质污染、热污染问题的发生。

建设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地下水井应避开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和地下水严重污染的区域。

目前,在建设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前大多数没有开展地热能资源勘查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浅层地热能利用系统工程出现了明显的环境安全隐患。

北京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调查

北京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调查

北京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利用情况调查经济快速增长,能源形势日趋严峻,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

作为重要的新型能源,浅层地温能的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迅速,但勘查评价滞后一直就是制约浅层地温能发展的瓶颈。

浅层地温能资源家底不清,给城市的专项规划和管理工作造成被动;缺乏勘查评价的技术标准,为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序开发带来隐患;因为缺乏长期监测数据,开发利用后地质环境变化无从得知……2006年4月28日,北京市地勘局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战略研究》成果的报告。

报告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市财政局同意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工作。

三年项目周期结束,2009年8月7日,“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成果报告会在京召开。

由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水文队、地调院、勘察院联合实施的这一项目,查明了北京平原区6400平方公里范围内3米~150米的浅层地温能资源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评价了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并进行了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区划,成果内容居世界科学前沿,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年前,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北京市地勘局地质勘察技术院实施的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工程,让41.3万平方米的奥运村真正实现了制冷供暖零排放、无污染,也实现了中国政府向世界的“绿色奥运”的承诺。

2009年8月7日,“北京市平原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成果报告会在位于北京西四环的地质大厦召开。

历时3年,由北京市财政出资,北京市地勘局承担,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水文队、地调院、勘察院联合实施的这一项目,查明了北京平原区6400平方公里范围内3米~150米的浅层地温能资源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评价了浅层地温能的资源量,并进行了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区划,成果内容居世界科学前沿,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使地质工作成果更好服务于首都经济发展,北京市地勘局邀请国土资源部和全市10余家委办局参加成果报告会暨交接仪式,向其介绍项目取得的最新进展,并无偿地与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成果共享,回报社会,希望藉此大力推动浅层地温能健康有序发展,有效缓解北京化石燃料紧张和环境压力巨大的问题。

浅层地温能论文

浅层地温能论文

广东地质GUANGDONG GEOLOGY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邓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广州 510080)摘要介绍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和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广东省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调查、区别和开发示范工作建议。

关键词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调查区划开发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资源,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也经济实惠。

中北部的一些省市(如天津、北京、沈阳、成都等)正在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

据最新调查,应用浅层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的地源热泵项目在我国已经超过2 500个,建筑面积已超过1亿m2。

而我们广东省无论是浅层地温能的调查评价还是地源热泵的开发利用均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

究其原因,除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引导不够外,人们对浅层地温能的认识存在偏差与不足也是制约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

本文试图就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以及浅层地温能资源在广东省开发利用前景进行阐述和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促进我省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帮助。

1 浅层地温能的概念与利用原理1.1 概念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 m)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低于25℃的热能。

也可以理解为:赋存于地表以下200 m岩土体和地下水中,因该范围内温度与地表气温存在常年温差而形成的能量,可以理解为一种势能或位能。

正是由于这一温度差的存在,我们才能把它变成供暧、制冷的热冷源。

浅层地温能与传统地热能的区别在于温度、空间分布和利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由于浅层地温能的温度大大低于传统地热的温度,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它需要热泵来提温(供暧)或降温(制冷),而传统地热能可以直接利用于供热或发电等,传统地热能只本文2011年3月收到,4月改回。

分布于地热田中,而浅层地温能分布于广大地区。

1.2 利用原理浅层地温能被利用的实质是冬、夏两季地层中比较恒定的温度与外界空气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反向温差。

新疆地热资源形成的浅部水文地质条件浅析

新疆地热资源形成的浅部水文地质条件浅析

新疆地热资源形成的浅部水文地质条件浅析史杰【摘要】地热资源主要是指综合性矿产资源,这种矿产资源十分宝贵,而且其用途比较广,能够作为清洁资源、发电、采暖资源进行使用,同时也是能够进行提取的工业原料,珍贵的医疗热矿水及饮用水源。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占据全球总量的7.9%,尤其是我国新疆地区的地热资源。

新疆的地热资源主要是通过地表水体的深循环作用而形成,但由于近年来浅表水体矿化度逐渐增高,水质也逐渐变差。

从而导致新疆地区沙化、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继而对地热资源形成、赋存及开发利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此本文以地热资源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线索,对新疆地区的水文地质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期刊名称】《低碳世界》【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93-93)【关键词】地热资源;形成;水文地质特征【作者】史杰【作者单位】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昌吉市83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我国是地质资源大国,尤其是新疆地区,然而由于近年来地下水矿化度的不断增高,新疆地区的水质情况逐渐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环境问题。

地下热水的来源受浅部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为此笔者从新疆地区的赋存条件和水质情况对地热资源地质特征进行了简析。

我国地热资源的形成及分布主要是由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以及所处全球构造位置所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全球性的地热带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大板块交界部位,中、低温地下热水的出露和分布与板块内部活动性深大断裂与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能够进行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只是依附于一些特定的地质构造中[1]。

我国大陆地区位于亚欧板块的东部,在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以及菲律宾板块共同的作用之下,形成了我国现在的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以及准格尔盆地等地形地貌。

然而以上地质格局对我国新疆地热资源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滇藏地区与及东南沿海的地热分布区。

我国新疆地区的地质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疆地热资源的存在形式:①地热温泉;②地下深部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初步认识
发表时间:2012-03-07T13:52:16.79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2期供稿 作者: 张 娟 马文祥
[导读] 开发利用工程适用范围较广,利用单位类型包括企事业单位办公楼、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

张 娟 马文祥
(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浅析了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
1 浅层地温能与地热资源的区别
浅层地温(热)能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等地质体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是指通过地源热泵换热技
术利用的蕴藏在地表以下恒温带至200m以内,温度相对稳定,受地域和气候环境影响不大,温度低于25℃的热能。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经济的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有:天然出露的温泉地热资源;通过热泵技术可
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资源;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地热水(汽)资源和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

浅层地温能从不同分类角度可以划归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非燃料能源、新能源、过程能源、低品位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与传
统意义上的地热相比,具有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可循环再生、清洁环保、经济实惠、安全性强和可就近利用等优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
需求。
浅层地温能资源具有资源和能源的双重属性,但与其它的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不同,也与太阳能、水能等不同,在地球的表层
都有分布,在适合的地方都可以开发利用。

2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
浅层地温能存在的本质是冬、夏两季地层中比较恒定的温度与外界空气存在较大的反向温差,利用浅部地层进行热能储存,即冬天利
用地热源向建筑物供热,将建筑物交换后的冷源回灌入地层中,夏季将建筑物交换后的热能又回灌到地层中储存,因此,它可以季节性地
成为地源热泵系统的低温冷、热源,通过消耗少量的机械能,为建筑物供暖制冷。浅层地温能开发是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实现的,地源热泵
系统主要由地下换热系统、热泵机组和室内末端系统三部分组成。地下换热系统可分为地埋管、地下水和地表水换热系统;热泵机组主要
由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节流阀组成;室内末端系统则由风机盘管、地板采暖散热器、毛细管等构成。
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热泵技术的热交换方式,将赋存于地层和地下水中的低位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高位能,达到供热制冷
的目的。热泵技术原理主要是通过压缩机做功,用冷凝器排出的热量进行供热,用蒸发器吸收的热量进行制冷。

浅层地温能通过热泵技术进行采集,为建筑物供暖制冷,也可以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适宜的气温气候,与常规供暖技术相比可节能
50%至60%,运行费用降低30%至70%。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替代煤炭等非清洁,对于节能减排有积极效应。
3 项目背景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行政区域或者自然单元的尺度勘查浅层地热能的分布规律、划分适宜区域和评价换热量。政府需要这
些成果作为浅层地热能开发规划的依据,地源热泵的用户需要根据这些成果来规避风险,提高成功率。这是一项公益性和基础性的地质调
查。
2008年12月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对全国浅层地热能开
发利用工作进行部署,总体思路是坚持“摸清条件、统一规划;大力推进、强化监管;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原则。为此,中国地质调
查局组织实施了2011年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全国重点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就此拉开了全国性的浅层地温能合理开发和
科学利用的序幕。
4 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资源
乌鲁木齐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比较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具有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春秋转瞬即
逝的特点。区内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干燥多风,多年平均气温6.5℃,地下水温度多年平均12.5℃。乌鲁木齐市供暖时间在6
个月,制冷时间在1~2个月。
乌鲁木齐市地处北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总体地势南部、东部高,中部、北部低,可分为山区和平原两大地貌单元,其中,中
心城区的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新市区及米东区南部地段、乌鲁木齐县南部北侧地段大部分以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及黄土斜梁地貌为
主,头屯河区、米东区北部基本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细土平原。
中心城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分布较广,第四系厚度较大,含水层岩性以卵砾石、砂砾为主,主要分布在沙依巴克区的河谷地段以及头
屯河区、米东区北部的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地层渗透性好,富水性强,水位埋深相对较浅,地下水多年平均气温该区域开凿热源
井抽灌地下水容易,是采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首选区域;而东西两侧的低山丘陵区以及鲤鱼山隆起地带,包括沙依巴克区、水磨沟
区、新市区及米东区南部地段、乌鲁木齐县南部北侧地段以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及黄土斜梁地貌为主的区域,以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为
主,岩性以泥岩、砂岩和砾岩为主,该区域含水层渗透性较差,地下水分布不均匀,富水性较差,不宜实施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但作为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则较为适宜。
5 乌鲁木齐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
乌鲁木齐市最早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始于2008年。目前主要利用方式为污水源热泵系统和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竖直埋管)
地源热泵系统数量最少。截至2010年底,乌鲁木齐地区污水源热泵系统为8个,供暖(制冷)为268500平方米,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13
个,供暖(制冷)为137350平方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项目仅2个,供暖(制冷)为40500平方米,总供暖(制冷)面积约为446350平
方米。
乌鲁木齐地区浅层地温能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主要分布在市区、达坂城区及甘泉堡工业园区等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其中污水源热
泵系统主要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全区均有分布,主要开采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采灌井比例多为1∶1,个别地下水源热泵工程未全部回灌,部分作为生产生活用水使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项目分布在乌鲁木
齐市北侧新市区的基岩浅埋区,采用双U地埋管方式,取热地层深度为100~150m,埋管间距为4~5m。
中心城区内污水源热泵系统为8个,供暖(制冷)为268500平方米,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为5个,供暖(制冷)为68550平方米,地埋
管地源热泵系统项目仅1个,供暖(制冷)为40500平方米,总供暖(制冷)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

乌鲁木齐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主要以冬季供暖为主,供暖末端多为地暖管。开发利用工程适用范围较广,利用单位类型包括企事业单
位办公楼、科研院所、学校、医院、住宅小区等。

6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乌鲁木齐市2015年城市规划土地使用面积不明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年)》提出了城市发展方向 “南控、
北扩、先西延、后东进”的原则,但构建的城北新区(会展中心片区)、高铁新区、米东区、甘泉堡工业区、西山新区、三坪新区、老城区
等尚不够准确,土地利用现状不清楚,调查评价的重点区域难以划定。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1-2020年)》中提出了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即“推行低碳理念,走生态、循环型的城镇化和工
业化道路”;环境保护规划则要求构筑系统安全的绿色生态格局,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全社会节
能减排工作,但供热工程规划2020年,预计全市总供热面积达28000万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供热占50%;大型燃煤集中供热占5%;清
洁能源供热占40%;分散供热占5%。规划热负荷约为16531MW,以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供热为主,以电、气、油供热为辅,但并未提
及可再生能源要达到的供热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