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帅吴佩孚的巅峰跌落
不懂政治的吴佩孚在争霸中国中落败

不懂政治的吴佩孚在争霸中国中落败2007-02-12 09:40:25来源: 人民网(北京)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吴佩孚(资料图片)“中国最强者”亮相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
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吴将军”就是吴佩孚。
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
“将军”在这里译为“大帅”更为妥贴。
因为,当时人们更习惯于称吴佩孚为“吴大帅”,与他对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则被称作“张大帅”。
其时,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威名正处于巅峰。
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1924年9月8日这一期《时代》出版时,在中国南方的上海,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为争夺对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正在展开激战;在中国北方,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取得对北方的控制权,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
在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率领直系军队大获全胜,奉系军队撤回关外。
此次吴佩孚再度坐镇北京,调遣25万大军与奉系交锋。
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正是在此背景下,世界关注着中国,也关注着吴佩孚。
“吴大帅”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巧合的是,吴佩孚和《时代》周刊的创办者卢斯,居然都出生在中国山东的登州(今蓬莱)。
吴佩孚生于1874年,24年后,卢斯也降临人世。
1896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1897年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开始闯荡天下。
卢斯的父母则在吴佩孚离开登州的这一年来到登州,几个月后的1898年4月生下了卢斯。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一)这里要说说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
两人的关系很复杂。
他们是晚清那段历史的一个写照,有人说,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就没有晚清。
此言并不为过。
鸿章的父亲是曾哥老朋友,因此鸿章24岁中进士的时候就拜在曾哥门下,然后偶尔去拜访一下讨论些扯淡问题拉近关系。
6年后,曾哥被派往湖南团练,鸿章被派往安徽协助侍郎吕贤基团练。
这几年两人没什么联系,光打仗了。
如今,鸿章与侍郎吕贤基被太平军围在舒城,正好鸿章的老爹如今死了,死的很是时候也救了儿子一命,鸿章赶紧借机跑路,留下侍郎一个人留守,没多长时间就被破城自杀了。
不久鸿章被安徽巡抚福济聘为幕僚,福济这哥们被太平军追着打,鸿章就说了:这么跑不行啊,要决战啊。
福济就问能打赢吗。
鸿章二话没说就说能赢,还写了军令状,福济看了看军令状,没错,按了手印儿,就把军权叫给了鸿章:你去打吧。
也不明白鸿章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只是从后来的战绩看,他绝对是在扯淡。
他被打得比福济还惨,不但被追着打,老婆与儿子都被杀了,都被追到炕头上了,多牛逼的军事将领。
后来他就到各处督抚去请战,人家一看鸿章来了就跑啊躲的,生怕沾上。
后来他听说曾哥在江西督军,就办法设法写了信过去,好歹也是个脸熟啊。
结果曾哥早忘了有这么个人了。
后来还是曾哥的手下说了好话,要紧意思是鸿章尽管原先干过些傻逼事,但是那是人家宝贵的失败经验啊,失败是成功之母啊。
最后曾哥让鸿章当了一个幕僚,掌管文书。
但是这两人性格不与,要紧是生活习惯不与。
曾哥早睡早起,按时吃饭,所有人到齐了才开饭。
鸿章呢。
晚睡晚期,但是又不敢迟到,由于他不到曾哥不开饭。
后来曾哥也急了,当着人跟鸿章说:我的地盘就讲诚信二字。
扭头就走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只是鸿章批阅公文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时间长了,曾哥觉得鸿章这方面表现不错就夸奖了几句,鸿章这才高兴的屁颠屁颠的。
一方面曾哥想磨炼他,而鸿章逐步觉得自己挺牛逼,比老哥还牛逼。
后来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第二次攻破了,朝廷任命曾哥为两江总督,事实上没屌用,由于两江都在洪秀全手里。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曹锟执掌直系大权时的实际首脑。
他一生刚愎自用,政治野心极大,在其鼎盛之时,曾拥有数十万兵力,虎踞洛阳,幻想以武力统一中国。
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吴佩孚由此一蹶不振。
不久,他又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弃甲,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四川军阀杨森,且长达四年之久,最后定居北平东城什锦花园胡同。
然而其人生历程却十分复杂,有其传奇色彩。
就其前半生而言,这位北洋军阀直系头子,确实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乏善可陈。
但其晚节,不怕日伪的威逼利诱,拒不当汉奸,确有让人佩服之处。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私宅。
军警逮捕了三十来个“暴徒”,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5月9日,远在南岳衡山之下的吴佩孚,这个“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区区师长,在湖南驻地,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吴佩孚爱国之心可鉴。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
电文大意是,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吴佩孚保护故宫立下一功。
那时,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的议员们居然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电文是:“……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
无任欣幸。
盼祷之至!”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常吟诗作画,熟读<<易经>>、<<春秋>>,有“儒将”之誉。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
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
造成这种局面,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头子自然难辞其咎。
因此,他们虽然手握大权,显赫一时,也难免被时代潮流所抛弃,遭到可悲下场。
不过,作为那个时代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佼佼者,他们也多少做过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
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人有的保持了晚节,有的虽然晚节不保,老来也多少有所悔悟,给人们留下反思的好材料。
袁世凯:帝制自为,臭名远扬袁世凯是北洋军阀创始人,他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逐渐建立起一支拥有数十万近代化装备的军队,因其担任过清政府北洋大臣,故称北洋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凭藉自己的实力和手段,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当政的四五年里,中国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有一定进展。
但袁世凯不是民主政治家,而是封建专制独裁者。
在他当政时期,国人要求民主共和的呼声居高不下,袁世凯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做了独裁总统还嫌不足,竟然要恢复帝制,一心想过皇帝瘾。
为了掩盖野心,袁世凯指使党徒亲信,煞有介事地搞了一系列“民主”把戏,请愿啊,选举啊,推戴呀,劝进呀,不一而足,而他则假意推却再三,装出一幅不得不顺从民意的样子,似乎是为了救国救民才不得已当皇帝。
但这骗局很快被揭穿,袁世凯的伎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弄得众叛亲离,国人唾骂。
1915年12月25日,也就是袁世凯宣布接受推戴书的第十三天,蔡锷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矛头直指独夫民贼。
袁世凯派往镇压的军队,不愿为帝制卖命,士气不振,败绩连连。
有一个亲信大将陈宧,奉命前往四川指挥作战,临行前曾特地向袁世凯先行三拜九叩头大礼,说是怕袁世凯登基时他来不及,要先朝敬一下,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可是眼见全国反复辟声浪一浪高过一浪,陈宧也变卦了,竟在前线发出讨袁通电,宣布罢兵言和,与袁世凯决裂。
袁世凯的左右手段祺瑞、冯国璋也采取消极态度,抵制帝制,使之再也无法调兵遣将。
吴佩孚的“三不主义”与间谍生涯

吴佩孚的“三不主义”与间谍生涯作者:来源:《赢未来》2012年第08期1937年7月7日,下野的直系军阀老大吴佩孚老先生因为眷念北平吴家花园的故宅,没有南下。
日本特务、汉奸,像苍蝇一样群集而至,试图劝说吴佩孚大帅出面组织伪政府,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日本华北特务机关大头目土肥原贤二中将亲自出马,吴佩孚见招拆招,把他戏弄得团团转。
丧失耐心的土肥原对吴佩孚威逼利诱,吴佩孚领着他来到吴家花园的客厅。
只见客厅中央赫然放了一具棺材,棺材前面放着一座神位,神位上写着几个大字——吴佩孚上将之灵位。
土肥原啥话也不说了,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转身走了,从此再不登门。
1939年12月,恼羞成怒的日本人伙同汉奸把吴佩孚杀害。
吴佩孚死后,国共两党以及社会舆论都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大节”,认为其一生最可称道的是他终身坚持的“三不主义”。
吴佩孚的“三不主义”具体为“不借外债,不出洋,不入租界”。
这在民国军阀中基本上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军阀的本能就是扩充部队,扩充地盘,要不然就会被别的军阀吃掉。
不说高官厚禄,就是连性命也有可能保不住。
而吴佩孚就坚决做到了“三不”,从来不以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列强的支持。
吴佩孚坚持“三不主义”是有原因的。
吴佩孚字子玉,1874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蓬莱,他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是正宗老乡。
吴佩孚从小崇拜戚继光,山东近代一直被日本人祸害,日本人经常在蓬莱制造事端,妄图扩大侵略权益,他从小就立志要驱除倭寇。
他爱好儒家学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圣训,刻苦学习,考中了秀才,后来因为生计无着,迫不得已到清朝抗日名将聂士成的部队当兵。
聂士成的部队多次与日寇大战,抗日雪耻的氛围浓厚,耳濡目染,吴佩孚对侵略中国的日本更加痛恨。
吴佩孚自青年以来,就以戚继光自诩。
他发迹后,在河南洛阳练兵,有一次他对着数百名青年学生演讲,大呼:“我要把你们培养出一百个将军来,把中国失去的土地都收回来。
”底下的学生大呼“大帅万岁”。
吴佩孚是死的_为何吴佩孚死得那么离奇

吴佩孚是死的_为何吴佩孚死得那么离奇纵览中国近现代史,能与吴佩孚比个人品质比综合实力的,恐怕所剩寥寥。
这不是溢美之词,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吴佩孚生前,有人便誉之为“中国之华盛顿”。
至于吴佩孚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就随本人一起来了解下吧!吴佩孚的死因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因吃羊肉饺子伤了牙齿,之后离奇地结束了一生。
吴佩孚死得蹊跷,当时没有人深究,后来也无人查证,造成了至今众说纷纭。
吴佩孚究竟是怎么死的?吴佩孚当权后,前来跑官要官买官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
有个吴佩孚的老同学,前来投奔。
此人在别处多次当官,几次因为刮地皮过火而被免职。
到吴佩孚家,吴佩孚不在,便写了个条子,要求到河南当个县令。
吴佩孚回家见到条子,提笔批道:“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要你这样的人来害他们?吴佩孚手下有一个老同事,因为无能,吴给他安排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整天无所事事。
此人无聊之余,起了建功立业的念头。
于是毛遂自荐,写军令状,要求吴佩孚给他10万大军,保证平定南方革命党人,“然后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
吴佩孚知道这家伙属于纸上谈兵式的蠢材,怎么敢赋予大任!就在军令状上批道:“先去种树。
”臊得那小子再也不吭气了。
虽然吴佩孚是一个反动军阀,但以上三个涉及私生活、跑官、要官的手谕却很能看出此人与众不同之处。
就是今天的官员,也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他自撰的对联总结了他的一生:“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一位佩服他亮节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送来一副挽联写道:“败师不入外租界,正谊羞登傀儡场。
”对吴佩孚之死,北伐中打败了吴佩孚的蒋介石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
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曾控制大半个中国的军阀吴佩孚为何败给蒋介石

[键入文字]曾控制大半个中国的军阀吴佩孚为何败给蒋介石在袁世凯取消帝制,于1919 年逝世后,北洋军阀被分为多个派系。
而其中又以直系,奉系,皖系,为势力最大的三个派系。
吴佩孚成为直系军阀真正的头目。
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各军阀之间也是战争不断。
1920 年直系军阀打败皖系军阀,吴佩孚的势力得到很大的扩张。
1922 年春,吴佩孚自己带领军队与奉系军阀正式开战。
吴佩孚率领直系军大战张作霖的军队,从打仗方面来说吴佩孚毫无疑问是一个真正的将才,在吴大帅的带领下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在北山海关外大败张作霖大军,从此吴佩孚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吴佩孚也随着战争的胜利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当时的最强者,并成为首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中国人,吴佩孚手握数十万精兵,以洛阳为基地,势力已经强大到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地步。
许多人都很看好吴佩孚的前途。
美国人甚至认为吴佩孚将能以武力一统中国。
吴佩孚之所以能在生涯前期的战争中连战连捷,被称为常胜将军。
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不开的。
吴佩孚善于用兵,在军阀乱战时期吴佩孚的军事才能是数一数二的。
同时,吴佩孚也是一个为人耿直,至情至性之人。
在日军进入华北后,吴佩孚当时虽因被蒋介石大败,郁郁不得志。
但仍拒绝与日军合作,彰显了其高尚的节操。
最终用生命释义了中华不可侵犯的气节。
吴佩孚为何打不过蒋介石吴佩孚,当年北洋军阀的真正头目,许多人都认为吴佩孚是当时中国各方势力的最强者,甚至能一统中国。
吴佩孚势力最鼎盛的时候,佣兵数十万,以洛阳为基地,发誓一统全国,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国境内的最强者。
可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位最强者,在与1926 年蒋介石带领的北伐军的交锋中,输的一点脾气都没有,不到两个月的1。
民国大将吴佩孚

民国大将吴佩孚吴佩孚,山东人,十几岁的时候在当佣人,抽了点鸦片便走到了老爷房里呼呼,结果被那个姓郭的老板驱逐了,吴佩孚大概有点能耐,叫了几个地痞将那个郭胖子打了一顿就逃亡到直隶那块,没了生计,就靠以前读过点私塾,二十几岁在大街上翻起白眼算命,结果有一天他哥哥不经意地去他那算命,两人谈了一阵,吴佩孚挺入戏,半天翻起白眼在那呱唧呱唧,他兄弟一瞅,这不是俺那兄弟么?然后一把踢了他的卦,给了他几十两,说你是我们家的中兴柱子,居然在这装陈英俊,快去投军。
吴佩孚赶紧烧了摊子,去投了军,并去了个军校,没想到吴佩孚经常在军校被欺负,读了点书,有点书生气,经常被一些军痞被迫“搞基”,但是,他却忍住了很多,他知道打不过人家,就默默坚持,没想到机会来了,他居然被选为袁世凯的亲卫军,然后被派到关外去当管带,吴佩孚也倒挺讲义气,当了管带,将家里乡亲们能带来的都带来了,包括那个郭胖子,他也不记仇,他说,没有您,我估计现在还在那里穷窝囊呢。
机会偶然,吴佩孚有个上级是一个掉书袋的老头,有天看见这个随从有点文化,然后就将他介绍给曹锟,曹锟看来是自己的恩师推荐的,不敢轻视,曹锟虽然粗人一个,但是他却用人不疑,所以吴佩孚很卖力,很快就晋升为师长,当他去驱逐襄阳靖国军的时候,趁势做大,并屯兵两湖不动,当时的他虽然是个师长,但是却是有实枪实弹的兵力,在两湖地区驱逐了张敬尧,并笼络湖南人心,很多的湖南人觉得这个人不错,尤其是很多读书人到他帐下干活,和他当朋友,如赵恒惕、张其锽等,一时之胜,何其壮哉。
吴佩孚后来毅然驱逐河南的老督军,自己盘踞洛阳,做大寿的时候,各省军政要人都前去捧场,现在的他已经是天下的实际掌控者,段祺瑞自然看不过去,带领军队开战,结果三天就被KO,吴佩孚霸天下。
张作霖看不下去了,当初他下面一个小小管带居然这么嚣张,于是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奉系开战后不多久就退出关外,这样平静的年代,就有了平静年代的搞法,吴佩孚和老东家曹锟闹矛盾,吴佩孚称大帅,曹锟自称老帅,觉得养了个白眼狼,结果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时候,吴佩孚大驾北京,曹锟高规格礼遇他,和他一起打奉军,结果天不遂人愿,吴佩孚拉入了持久战,部将冯玉祥因为分赃不均,遂当起了魏延,在后面烧了一把火,最后,吴佩孚当起了当年的宋高宗,被很多部将枪着搭上了南下的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大帅吴佩孚的巅峰跌落史实04-06 13:00自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开始的北洋军阀时代,黎元洪、张勋、段祺瑞、徐世昌、曹锟、张作霖等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跑马灯似的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
到了20年代初,真正引人关注且前途被普遍看好的军阀,莫过于吴佩孚了。
创刊于1923年的美国《时代》周刊,被誉为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
从一开始,它就以封面人物的创意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迄今为止,国、共两党要人共有20多位上榜。
但在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封面上首次出现的中国人是吴佩孚。
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威名正处于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曹锟委任吴佩孚为直军总司令,以洛阳之师为主力迎战张作霖。
张作霖率奉军12万人入关,机枪近200挺,大炮150门,大有“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花”之势。
吴佩孚直接指挥参战的兵力只有张作霖的一半,在兵力和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奉军损失军费超过3000万元,被打死、打伤、投降及逃亡人数高达10万人,仅余2万多人败出山海关。
直系军队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大获全胜,赫赫战功让吴佩孚声名鹊起,声望达到其军事生涯中的顶峰。
1923年4月,吴佩孚过50岁生日,数千宾客云集在洛阳吴的大本营为他祝寿。
部队还在今凯旋西路和解放路交叉口西南角阅兵台附近的大操场上放映了电影,看电影的人山人海,洛阳人从此知道了什么是电影。
康有为以寿联相赠,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吴大帅”这一年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1924年9月,为了取得北方的控制权,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虽然直系完全掌握了北京政权,但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迅速结成了“反直三角联盟”。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本应以武装统一为头等大事,曹锟却迫切想当大总统,认为做了总统再兴武力也不迟。
吴佩孚与曹锟意见相左,在此情况下对其“恩君”曲进劝谏,但曹锟根本听不进去。
吴佩孚只好回到洛阳,集中精力继续经营自己的大本营。
次年,曹锟上演贿选丑剧并获得成功——共有480名参会议员收受了曹锟的贿赂,整个贿选共花费1356万元。
曹锟贿选成功后,把吴佩孚升为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被称为“大帅”,曹锟则为“老帅”。
吴佩孚虎踞洛阳,在其最鼎盛时期拥兵数十万人,其中直属部队5个师和一个混成旅共计10万多人,控制着直隶、陕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的地盘。
当时全国有18个省的督军、总督的代表机构设在洛阳,洛阳被时人称为“西宫”,实际上已成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
按曹锟所言: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就在吴佩孚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一个星期后,1924年9月15日,奉系张作霖以反对直系发动江浙战争为由,出兵15万人,分两路向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发。
此时,曹锟再次任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率20万人马迎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不过,这一次吴佩孚没有那么顺利,突然的兵变让曹锟和吴佩孚的直系遭受致命打击。
兵变是直系的内讧,给他致命一击的是吴佩孚的部下,也是洛阳人熟知的著名军阀冯玉祥。
直奉大战开始后,直系军队王怀庆指挥的第二军溃不成军。
1924年10月12日,吴佩孚亲往山海关督战,也未能挽回败局,只得退守秦皇岛,急调援兵。
吴佩孚率大军激战之时,因不满吴佩孚排除异己的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带领他在后方的3万人马从热河撤军,并与直系将领胡景翼、孙岳密谋倒戈,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推翻直系中央政权。
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军队节节败退,他不得不率残兵乘船逃跑,风光一时的直系自此入颓势。
在冯玉祥看来,自信、自傲的吴佩孚自调兵遣将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冯玉祥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一段吴佩孚在北京“讨逆军”总司令部的有趣故事:“四照堂四面都是玻璃窗,电灯明如白昼,厅中臵一长条桌,挨挨挤挤,坐了60多人。
大家坐了许久,才听到有人大声地报告:‘总司令出来啦!’吴佩孚摇摇摆摆地走到堂中。
且看他那副打扮:下面穿着一条白色裤子,上身穿的是紫色绸子的夹袄,外披一件黑色坎肩,胸口敞着,纽子也不扣,嘴里吸着一根纸烟。
他走到座上,盘腿在椅子上坐下,斜身靠住条桌,那种坐法,宛似一位懒散的乡下大姑娘。
吴口授命令,念到中间,电灯忽然灭了,半晌才复亮。
王怀庆(直军第二军司令)和我坐在一处,附在我耳朵根低声笑道:‘不吉!不吉!这是不吉之兆!’我笑而不言。
这样重大的事,办得如此轻率儿戏,吴之鲁莽灭裂,往往似此!”(《我的生活》第399页)实际上,吴佩孚早就和冯玉祥结下了梁子。
早在黎元洪复职后,黎提出要废除督军和裁撤军队,吴佩孚虽积极执行,但他废的督军和裁撤的军队都是他看不顺眼的,其中就有冯玉祥的河南督军。
冯玉祥的军队在北洋军中纪律最好,是北洋群雄中的后起之秀,吴佩孚因此颇有戒心,便裁撤他的河南督军,内调为陆军检阅使。
从此吴佩孚与冯玉祥貌合神离。
吴佩孚50大寿时,冯玉祥曾送一坛清水。
当时正是吴佩孚权力鼎盛之时,虽然吴佩孚在京沪两地报纸刊登了《谢入洛宾客启》,但到洛阳为他祝寿的还是有几百人,连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
冯玉祥竟然派人给吴送来了一坛清水作为寿礼,使吴佩孚十分难堪。
吴佩孚当时恼羞成怒,多亏有人出面打圆场,劝吴佩孚不要动怒,将这一坛清水硬跟《庄子》联系起来,说它代表君子之交淡如水,另外寓意吴佩孚高雅纯净,官清如水。
吴佩孚懂得这个典故,借机下了台阶:“好,还是焕章(冯玉祥字焕章)深知我也!”实际上,冯玉祥对吴佩孚一直怀恨在心,只不过迫于吴佩孚的虎威和时机不成熟没有动作。
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关键时刻,冯玉祥兵变,吴佩孚遭受了致命打击。
悲痛之极,吴佩孚致信冯玉祥:“……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昔乐毅云:‘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佩为亡人,亦曾受教于君子,惟不明心迹,是以不免耿耿耳。
吴佩孚泣启十一月十七日。
”第二次直奉战争兵败,吴大帅从巅峰跌落谷底。
11月,吴佩孚率残部两千余人败走天津,沿途除受到阎锡山、冯玉祥及奉军的追击外,还被沿途军阀拒绝入境。
吴佩孚不得不南下上海,然后北上。
好不容易回到了洛阳,此时的吴佩孚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老吴手中没了兵,镇嵩军也来打他,领兵的正是地头蛇——嵩县刀客出身的憨玉锟。
真可谓:虎落平阳被犬欺!当时,憨玉锟率兵由西而来,离洛阳还有几十里,就派人通知吴佩孚离开洛阳!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记者孙钦良曾采写过这一段历史:吴大帅弄兵洛阳一场,到最后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当时吴佩孚坐在他的西工兵营,想歇一夜也不行。
晚上,憨玉锟又派人送来了第二道逐客令。
憨玉琨命他轻车简从,马上离开,凡带不走的东西就地封存!吴佩孚无奈,只好到金谷园火车站乘火车离开洛阳。
危急之下,吴佩孚南下鄂豫交界的鸡公山,其间又遭到冯玉祥一个多月的围困,段祺瑞还乘机派杀手想暗杀他,因此吴佩孚头发一夜全白。
1925年春,就在吴佩孚险象环生之际,浙江、江苏、湖南三省督军孙传芳、齐燮元、赵恒惕联名致电吴佩孚,愿一如既往地跟随其后。
于是吴佩孚率“决川号”和“睿蜀号”两艘军舰前往岳州赵恒惕处。
10月,孙传芳发动反奉战争,应孙传芳之邀,吴佩孚赴武汉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讨贼联军”本应对付的是奉系张作霖,但是吴佩孚为报冯玉祥反目之仇,与张作霖把手言和。
在吴、张夹击下,冯玉祥被迫撤出北京。
1926年7月,就在北方军阀混战之时,南方国民革命军以蒋介石为总司令誓师北伐。
吴佩孚成为北伐军的头号目标,最终兵败两湖。
说来可笑,镇嵩军首领刘镇华见吴佩孚东山再起,赶紧通过阎锡山与吴佩孚取得联系。
吴佩孚也没和刘镇华记仇,反而任命他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
当吴佩孚再次败北时,刘镇华又身投靠了冯玉祥。
吴时任“讨贼联军”总司令,总部设在汉口。
尽管他的头衔大得吓人,其实地位已岌岌可危。
为躲避蒋介石、冯玉祥的追杀,吴佩孚发电报给曾受过其重恩的四川军阀杨森说:“我已无路可走,不论你允许与否,我都只有入川一途了。
”从此,吴佩孚流亡入川,受到杨森的庇护。
直到1931年春,蒋介石已巩固了自己的政权,才允许吴佩孚离开四川。
此时,吴佩孚屡次兵败,已心灰意冷。
在结束了4年流寓生活后,同年秋,张学良以子侄身份邀请冯玉祥定居北平,住在张学良赠送的大宅院里,每月接受张学良馈赠的4000元维持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用尽一切办法收买汉奸为其服务。
日军为了利诱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还许以其他更多条件,包括兴兵再起的枪支弹药。
但他严词拒绝了日本特务的收买,保持了民族大义。
1939年12月4日,戎马半生的吴佩孚因牙疾复发,高烧不退,请日本牙医看病后猝死。
时人普遍认为吴佩孚死得蹊跷,但由于缺乏资料佐证,吴佩孚是自然病亡还是被日本人害死,至今仍是个谜。
抗战胜利后,为表彰其保持晚节的精神,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1960年,董必武来洛阳视察时多次提到吴佩孚,并在《日本企图搬新傀儡》一书中对吴佩孚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作为军阀,吴佩孚“有两点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
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
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臵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