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和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次武装斗争,1926年至1928年间,以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发起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
战争的最终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实现国内统一和建立民主政权。
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队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之一是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
北洋政府是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央政权,由北洋军阀直接掌控。
北伐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削弱军阀的影响力。
北伐军队通过多次军事行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成功地夺取了多个重要城市,推翻了北洋政府。
其次,北伐军队直接打击的目标还包括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
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
为了实现战争的胜利,北伐军队需要直接打击北洋政府的军事力量,夺取其军事基地和要塞,以确保自己的军事优势。
北伐军队在战争中多次攻击北洋政府的军事要地,如南京、北京等,一一攻克,进一步削弱了北洋政府的军事实力。
第三,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
北洋政府依靠对外贷款和榨取民族资本的方式来维持其统治。
为了削弱北洋政府的经济实力,北伐军队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打击。
一方面,北伐军队实施土地改革和农民政策,削减地主和军阀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北伐军队在解放区进行了抗日工业运动,发展当地工业,削弱了北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最后,北伐军队还直接打击了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
北洋政府在中国境内享有一定的外交权力和地位,以维护自身利益。
为了打破北洋政府的外交统治,北伐军队致力于实施外交斗争。
北伐军队先后与苏联、美国等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削弱了北洋政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主要包括北洋政府及其军阀势力、北洋政府的军事基地和要塞、北洋政府的经济和财政支柱,以及北洋政府的外交势力。
通过直接打击这些目标,北伐军队成功推翻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内统一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
(3)介绍外国的变法。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2,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问题及意义(1)主要问题有三个: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2)意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其基本生产结构。
(2分)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分)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分)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特点。
(1)五种经济成分分别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1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1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分)(2)其特点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本身具有过渡性。
6、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北伐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打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消灭了北洋政府,促进了国家民族和平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育中,北伐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将从北伐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北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一、北伐的起因1.国民党的开明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加强了中国革命力量,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2.军阀混战的削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军阀割据,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人民生活疲于奔命,这也是北伐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猖狂,把东北、华北划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愤慨,为北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国共合作的促进: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形成了“宝山之战”等战役,对北伐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伐的过程1.北伐的始于1926年6月,以清除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为目标,实现南北统一和打击日本的目的。
2.在李宗仁、白崇禧、邹韬奋等将领的带领下,军队从广东广州出发,历经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最终攻占北平,宣告北洋政府倒台。
3.在北伐的过程中,红军和国民军相互配合,互相支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合流”。
4.在北伐战争中,还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事件,这些事件为北伐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北伐的影响1.消灭了北洋政府:北伐胜利后,北洋政府倒台,结束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次胜利对中国政治局势以及国际地位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2.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最高潮,北伐更是推进了文化的新生。
3.加速了国共合作:北伐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在北伐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形成了联合政府,从而实现了党派和谐合作的局面。
中共党史第四章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解析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军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长 唐 李 程 李 李 朱 谭 何 生 宗 福 济 培 延 应 智 仁 潜 林 深 德 闿 钦 党 代 表 刘 文 岛
党 代 表 黄 绍 弘
党 代 表 林 伯 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5湖南省委《战 士》周刊)
论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阐述了 “一切权利
归农会” 和建立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
命的中心问题,要求共产党人领导农民前进。
当然在农运中也出现“有土皆豪,无绅不劣”和侵犯中农利 益的左倾幼稚的错误。
农民运动的王
第四章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目的要求: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认
清马克思主义与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本
分歧,了解右倾机会主义对中国革命 的危害。
第一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一、北伐战争
北伐的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 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政权. 北伐的提出: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 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
江西农会(方志敏) 广东农会(彭湃)。 1927年3月30日成立全国农会毛泽东为总干事。
农民运动内容 建立农民 政权和武装,开展减租减息,插 标分田,打破族权神权,冲击封 建宗法制度。
这是中央农民讲习所 学员宿舍
3、在农民运动上的尖锐斗争
地主豪绅、国民党右派攻击农运是惰农运动,妨 碍北伐。 国民党政要和军人认为农运过火。 1926年12月,陈独秀主持中 12月中央特别会议
二、北伐期间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北伐战争的策略与胜利

北伐战争的策略与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北伐战争的发动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这场长达7年的战争的胜利也不是纯属偶然的,它背后的策略和战术分析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北伐战争背景北伐战争的发动也是有其背景和原因的。
第一,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成立之初,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但是在统治了几年之后,北洋政府逐渐堕落成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专政,官僚度日,百姓无望。
第二,1925年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是发生在上海的一次大规模工人罢工和抗议活动,因为被北洋政府镇压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谴责和抗议。
这也为南京政府提供了动员人民推翻北洋政府的历史机遇。
二、北伐战争的策略北伐战争主要采取的是“带路打劫”的策略。
首先,北伐军在军事上采用了分兵突袭、各个击破的战术,打散敌军阵势,迅速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的能力。
其次,北伐军在宣传上积极发动抗日情绪,推动民族统一和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进程。
然后,北伐军在组织上重视培养将领和士兵的队伍意识,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
最后,北伐军在政治上,重视建立良好的政治形象,打击腐败,重用有能力的民主派人士,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得益于许多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1. 重视士兵队伍意识。
北伐军尽量满足士兵吃饱、穿暖和、有奖金等要求,提高士兵的意识,这样士兵在作战时更为顽强。
2. 大胆采用新武器。
北伐军先后获得了许多新式武器,如火炮、机关枪、手榴弹等,运用这些新武器可大幅提高部队的火力。
3. 有能力的将领。
北伐军的将领中有不少有政治、军事才能,如蒋介石、朱德、周恩来等。
这些将领在作战中凭借自己的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收获了士兵和民众的信任。
4. 国共合作。
北伐军可借助国共合作,获取共产党在农村地区的支持,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北伐战争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
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伐战争的,欢迎大家阅读。
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是北方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
北伐战争的的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重视军事斗争。
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
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
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
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
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战争策略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
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
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
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北伐战争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
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北伐战争的,欢迎大家阅读。
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是北方的张作霖,南方的孙传芳,吴佩孚。
北伐战争的的胜利因素指导思想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
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重视军事斗争。
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
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
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
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
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战争策略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
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
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
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
北伐战争说课稿

北伐战争说课稿引言概述: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北伐战争的背景、目标、战略、战术和影响。
一、背景:1.1 国民革命的兴起: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一系列爱国运动的兴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
1.2 北洋政府的腐败:北洋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腐败,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1.3 共产党的崛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毅的领导力量。
二、目标:2.1 推翻北洋政府:北伐战争的首要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权。
2.2 统一中国:北伐战争力图统一中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3 建立新中国:北伐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和发展。
三、战略:3.1 武装起义:北伐战争在开始阶段采取武装起义的方式,通过夺取一些城市和地区的控制权,发动全国范围的革命斗争。
3.2 游击战争:在战争的中期,北伐军队采取游击战争的战略,以灵便机动和袭击敌人的方式,削弱北洋军队的实力。
3.3 正规战争:北伐战争在后期转为正规战争,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决战的方式,最终击败北洋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战术:4.1 军事组织建设: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组织建设,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
4.2 军事技术改革:北伐军队进行了军事技术的改革,引进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提高了作战效能。
4.3 战略指导: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战略指导,有效地指挥和组织了战斗行动。
五、影响:5.1 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2 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5.3 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北伐战争的战略方针和直接打击的目标是什么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非常明显,直接打击的目标当然是当时的三个大军阀:盘踞两湖,河南京汉铁路沿线的直系军阀吴佩孚;接着就是直系划分出来的“五省联军”的孙传芳,这两个人都是对外号称兵力二十万的人。
最后一个就是东北奉系大军阀张作霖,这个据说兵力有三十多万。
北伐军讨论出来的方针很简单,由南向北打。
当然这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决定的,经过情报分析,在两湖的吴佩孚其实是三者之中相对比较弱的。
再加上三个大军阀其实内部也不是那么团结,就抓住这一点,北伐军开始根据方针进攻。
“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攻击的是吴佩孚的主力。
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湖南人民也早就烦吴佩孚了,他们正在进行反吴佩孚的运动。
北伐军首先派遣第四、第七小队进入到湖南。
成功之后,再把大部队引进去。
逼得吴佩孚一路退守都武汉。
而在这个时候,另外两个大军阀看到吴佩孚的形势不妙,再也没有办法保持中立,但是两大军阀还要保留自己的实力,所以他们会帮助吴佩孚一下,但不会尽全力。
因此北伐军在对付吴佩孚时并没有损失太多。
在吴佩孚的兵力濒临崩溃的时候,孙传芳有预感下一个就是自己,他连忙排兵布阵。
但是在北伐军集中兵力的强势猛攻之下,可谓是节节败退。
最后孙传芳向张作霖求救,北伐军也迎来了最后与张作霖的战斗。
以上就是“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的答案。
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北伐战争是国共双方合作,由蒋介石领导的一次统一战争,也是国共第一次合租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北伐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
北伐战争的意义总的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沉重打击了军阀势力。
北伐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