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者”吴佩孚:曾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洋军阀
不懂政治的吴佩孚:只能做枭雄做不成能君

[键入文字]不懂政治的吴佩孚:只能做枭雄做不成能君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 年9 月8 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
照片下面的说明是:吴将军,中国最强者“吴将军”就是吴佩孚。
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
“将军”在这里译为“大帅”更为妥贴。
因为,当时人们更习惯于称吴佩孚为“吴大帅”,与他对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则被称作“张大帅”。
其时,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威名正处于巅峰。
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1924 年9 月8 日这一期《时代》出版时,在中国南方的上海,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为争夺对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正在展开激战;在中国北方,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取得对北方的控制权,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
在1922 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率领直系军队大获全胜,奉系军队撤回关外。
此次吴佩孚再度坐镇北京,调遣25 万大军与奉系交锋。
即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吴大帅”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巧合的是,吴佩孚和《时代》周刊的创办者卢斯,居然都出生在中国山东的登州(今蓬莱)。
吴佩孚生于1874 年,24 年后,卢斯也降临人世。
1896 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1897 年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开始闯荡天下。
卢斯的父母则在吴佩孚离开登州的这一年来到登州,几个月后的1898 年4 月生下了卢斯。
吴佩孚虽不可能与卢斯父母见过面,但他对登州城里的传教士们应该是熟悉的。
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吴佩孚曾在长老会传教士麦考文创办的学校――文会馆就读过,但只是肄业(见《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词典》)。
在吴佩孚离开登州后,卢斯的父母1。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

吴佩孚让人佩服之处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的后起之秀,也是曹锟执掌直系大权时的实际首脑。
他一生刚愎自用,政治野心极大,在其鼎盛之时,曾拥有数十万兵力,虎踞洛阳,幻想以武力统一中国。
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吴佩孚由此一蹶不振。
不久,他又被北伐军打得丢盔弃甲,走投无路,只好投靠四川军阀杨森,且长达四年之久,最后定居北平东城什锦花园胡同。
然而其人生历程却十分复杂,有其传奇色彩。
就其前半生而言,这位北洋军阀直系头子,确实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乏善可陈。
但其晚节,不怕日伪的威逼利诱,拒不当汉奸,确有让人佩服之处。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私宅。
军警逮捕了三十来个“暴徒”,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5月9日,远在南岳衡山之下的吴佩孚,这个“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区区师长,在湖南驻地,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吴佩孚爱国之心可鉴。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
电文大意是,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值得一提的是吴佩孚保护故宫立下一功。
那时,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里的议员们居然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洛阳吴大帅惊闻此讯,立马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电文是:“……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
无任欣幸。
盼祷之至!”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常吟诗作画,熟读<<易经>>、<<春秋>>,有“儒将”之誉。
吴佩孚的一生及其军阀性人格

军阀,这个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郭虔瓘传》“郭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迁累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总管”,唐人言“军阀”意即为累积军功之大将,颇具褒扬之意,根本的出发点是军事;但是星移日转,来到近代,军阀这个词语,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近代的军阀一词,据考源自日语,彼年梁任公先生将其从日语翻译而来,据康有为先生的学生任启圣记载,“徐勤在沪请天游同学三数人晚餐,余亦在座。
余偶提军阀二字,徐高声说:‘军阀’二字,由梁任公翻译而来。
日本军人可称阀,概皆幕府子弟。
若中国军人都是穷光蛋,何阀之有?只可称军人,不能称军阀也。
”此时军阀一词,已具有很明显的特指,不是穷光蛋的军人,或者更加贴切的称谓——藩镇割据,比如唐之节度使;那么有一定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这便是军阀吗?是,又不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军阀真正的影响,是在政治层面——比如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吴佩孚吴将军。
在正式介绍吴将军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吴将军所属的北洋军阀这一混乱不堪却又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的系统。
通常来说,北洋军阀,始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止于张学良改旗易帜东北军就此并入国民政府。
这一段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国民政府成立,军阀派系混战穿插其中。
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这段时间是政治的漩涡期,是军事的混乱期,也是文化的大繁荣期。
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北洋军阀长期的混战,没有军阀派系的斗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不会有政治上的推进军事上的进化以及文化上的大繁荣,可以说自小站练兵以来,北洋军阀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历史需要辩证地看待,纵使北洋军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转型乃至升级,它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
首先,军阀派系混战连年战火,虽然不能说是民不聊生但同样极大地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在长年战争之下的社会发展滞缓。
同时北洋军阀敛财手段花样繁出,一般说来有以下六点:一.举借内债:据统计,自1912~1926年,北京政府共发行了28种公债,发行总额达876,792,228元,实发行额也达612,062,708元(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366~360页)这些都是有借无还的官债。
吴佩孚

吴佩孚:首登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General Wu(吴将军) Biggest man in Ch处于 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 海关,南至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1924年的这一期《时代》》出版时, 在中国南方的上海,直系军阀与皖系 军阀为争夺对这座城市的控制权,正 在展开激战。而在中国北方,直、奉 倆系军阀为取得对北方的控制权,第 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在1992年的 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率领直系 军队大获全胜,奉系军队撤回关外。 此次吴再次坐镇北京,与奉系交锋。 即使远在美国,《时代》也很清楚吴 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 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 的强者。 正是在此背景下,世界关注着中国, 关注着吴佩孚。“吴大帅”就这样成 为《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吴之简介
中文名: 吴佩孚 别 名:字子玉 国 籍:中华民国 民 族:汉 族 出生地:山东蓬莱北沟 吴家村
出生日期:1874-04-22 逝世日期:1939-12-04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速 成学堂 主要成就:陆军一级上 将
吴佩孚,汉族,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 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 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 云南护国军。1917年7月,任讨逆 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 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 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1939 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12月4 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 佩孚,吴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时 年65岁。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 级上将。
吴佩孚之死
吴佩孚的死,比较一致的说法是 被日本特务杀害。其10岁的长 孙吴运乾在场,亲眼见祖父被 日本人杀害。 1939年12月4日 下午3时,日本特务川本少将, 日本军医石田,大汉奸齐燮元 和符定一,以及若干护士卫队, 驱车来到吴佩孚的家。下午4时 许,日本医生石田不顾家人及 部属的阻拦,借口为吴佩孚治 牙病,强行为吴佩孚开刀,造 成“喉管切破,血流如注,一 叫而绝身殉国”
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吴佩孚

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军阀---吴佩孚1924 年9月8日,首位中国人亮相了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并被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他就是被认为上世纪20年代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
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他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他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他和曹锟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其实世人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残忍,有人说他爱国。
不管评价如何,有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是一个拥有民族气节的人。
现在,让我们回到他的一天里,看看他是怎么表现他的民族气节。
1939年1月30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上下一片动荡不安,而吴佩孚吃过饭,整理好衣裳,带上自己的秘书,便去参加了时任日本特务机关长的土肥原贤二为他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这个会将公布吴佩孚对时局的看法。
而且土肥原贤二已事先为吴佩孚拟好了一份核心内容为“一切赞同日本的主张”的讲话稿,并对外发布。
吴佩孚到场的时候,已有130多名中外记者在那等候着。
于是,他便开始了他的讲话。
他说:“恢复和平,必须是全面的,平等的,因为我们晓得:惟平乃能和,和必等于平。
本人认为今天要讲中日要实现和平,必须要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必须无条件全面撤军;二中华民国应该保持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和交涉的对象。
”宣布完毕后,他一转身对秘书大声的说道:“你给我逐字译成日文,一字一句,断乎不能更改。
”这时,有个记者问道:“之前对媒体发布的‘一切赞同日本的主张’的讲话稿......”。
这个讲话稿此时就放在吴佩孚面前的桌子上,听了这话,吴佩孚一把抓起了讲稿,将其撕了粉碎,说道:“这张稿是日本人一手炮制的,我从来没有说过如此荒唐的话。
名人故事:军阀吴佩孚趣事

三一文库()〔名人故事:军阀吴佩孚趣事〕导语:世所周知,吴佩孚是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位中国人。
当年美国人认为,这个北洋军阀直系实际头目,是“中国最强者”,是最有可能武力统一中国的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军阀吴佩孚趣事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名人故事:军阀吴佩孚趣事▲【人物介绍】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
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
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
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
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军医杀害[1] )。
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 man in China ”。
▲【吴佩孚趣事】:吴佩孚是秀才出身,颇有儒将风度,人称“吴大帅”。
晚年拒绝和日本人合作,颇为后人称道。
下面说的就是他在宦海生涯中留下的三件批文,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一个在别处当官的,政绩平平,政声也不好,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想来河南谋个官职。
报告呈上以后,吴大笔一挥:“豫民何辜?”意思很明确,就是河南人有什么错?叫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带来的祸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另一个是,有一个赋闲在家的军佐听说吴军队里有一个旅长的空缺,便毛遂自荐求官,并写了自荐书: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抱负、志向的人等等,现在国家战乱,我愿为前驱,为您效忠。
秀才军阀_吴佩孚

吴 就 范 。 在 敌 人 的 这 些 阴 谋 面 致死。”
前, 吴佩孚根本不为所动, 为了
吴佩孚死后, 蒋介石摒弃历
表示爱国到底, 不愿意当汉奸的 史恩怨成见, 亲自发来唁电, 国
意志, 吴佩孚将自己的寿棺摆在 民 党 政 府 和 国 防 委 员 会 决 定 :
庭院, 以表示誓死不当民族败类 “追赠一级上将”其“生平事迹,
学大师章太炎起草了通电, 进行 抗战意识。吴佩孚成为日本侵略
严 厉 谴 责 , 称 “ 方 今 四 海 横 流 , 者实施该目的的“第一流人物”,
国亡无日, 佩孚以退处之身, 不 为此, 日本特务土肥原的工作机
能默尔。”1932年4月, 国联调查 关还专门改名为“吴佩孚工作机
团成立, 中国代表顾维钧陪调查 关 ”, 重 点 做 吴 佩 孚 的 工 作 , 以
北平, 国民党华北军政长官张学 为了达到侵吞中国的目的, 企图
良前往迎接, 一见面, 吴佩孚就 利用反蒋系统的实力派, 建立反
严厉斥责张学良不抵之罪, 丢掉 蒋、反共、反战政府, 从而开始
了东北三省。1931年3月1日, 伪 酝 酿 利 用 “ 中 国 第 一 流 人 物 ”,
“满州国”成立, 吴佩孚特请国 来削弱中国现政府和中国民众的
族问题。”
时嚼米饭中石子引发牙疼旧病,
吴佩孚凛然答道“根本谈不 误中日本医生毒招, 高烧昏迷,
上出山, 如要出山, 请贵国人等 后又被日本医生强行手术, 于
一概退出, 连东北也在内。”
1939年12月4日 , 喷 血 而 亡 , 享
在阴谋活动没有得逞后, 日 年66岁。
本特务机关就采取逼迫、威胁、
吴佩孚突然病逝, 举世震
团拜见吴佩孚, 吴佩孚向调查团 “建立一个以吴佩孚为中心的新
“乱世枭雄”吴佩孚

“乱世枭雄”吴佩孚作者:任牧辛来源:《档案天地》2012年第07期现代人一定非常熟悉民国大军阀——吴佩孚,他生于1874年,死于1939年,堪称一位极富盛名的军事领袖。
论家谱,他属于山东蓬莱人,1904年1月,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测绘学堂。
吴佩孚一生充满传奇。
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既有“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的煌煌战绩;也有土崩鱼烂,四面楚歌,兵败入川,茫然无依的狼狈窘迫;既曾通电反对“巴黎和约”,支持“五四”爱国运动,博得了“爱国将军”的美誉,也曾摧残工运镇压“二·七”工人罢工,落下了屠杀劳工的千古骂名。
他死后,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居然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表彰他“精忠许国”大义炳耀,“足为我国军人之模范”,“可谓中国旧军人最后一个典型。
”南京的汪伪政府也“哀悼良深”并连夜下令:三日之内,所有各省市一律“下半旗志哀”,还专拨两万元,特别款料理丧事。
当时,北平吴佩孚的住宅门前,素花牌楼矗立,车马络绎不绝……一个落魂失意的旧军阀,为何死后竟会得到当时敌对双方的共同捧场?这个保定陆军测绘学堂出身的一代袅雄,和他同时代的那些行伍、或绿林出身的军阀有些什么不同呢?对此,董必武早有定评,他说:“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
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吴的不出洋,不居租界的口号,表现了他不愿依靠外国人讨生活的性情,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
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有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一个民族气节,一个自身清廉,再加上他晚年深居沦陷区,不肯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誓死不当汉奸,这都是应该值得肯定之处。
(一)生子当如戚继光,半兵半学中秀才清同治十三年甲戌,也就是1874年,农历三月初七日辰时,在山东蓬莱城区县学后街一家字号“安香斋”的杂货店里,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强者”吴佩孚:曾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洋军阀一代枭雄袁世凯在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近3个月后,1916年6月病亡,北洋军阀集团分裂成直、奉、皖等派系。
为掌控北京中央政权,各派逐鹿日渐激烈。
1920年吴佩孚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权倾中央。
1922年4月底至6月初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48岁的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使张作霖12万人的奉军败北山海关外。
赫赫武功让吴佩孚声名鹊起。
这个有着“一嘴短短的红胡子,长脸高额,鼻相很好”的直系军阀被当着“中国最强者”,于1924年9月8日成为首次亮相美国《时代》杂志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是时,吴佩孚掌握着直系最多的兵力,拥兵数十万,虎踞洛阳,其势力影响着大半个中国。
人们普遍看好吴佩孚的前途,上海英文杂志《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美国人约翰·鲍威尔甚至认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统一中国”。
识曹锟,北洋之星冉冉升起1906年春,吴佩孚在第三镇步队十一标第一营任督队官(营副),不久被保荐到天津讲武堂进行短期培训,毕业后回到原所在营部升为管带(营长)。
翌年,曹锟成了第三镇的统制(师长)。
一次吴佩孚随曹锟驻防吉林时,曹锟要用东北地图,整个第三镇只有吴佩孚有一张在日俄战争时期自己绘制的东北地图,由此曹锟对吴佩孚开始有所关注。
次年吴佩孚调任炮兵第三标第一营管带。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曹锟奉袁世凯之命率第三镇官兵入关,负责天津、北京、保定一线京畿外围防务。
同月山西新军宣布独立,袁世凯派曹锟率军攻打山西革命军。
队伍即将行进到娘子关时,第三镇第三标部分人员在标统(团长)的带领下准备起事,被吴佩孚及时发现向曹锟告密,吴佩孚第一次救了曹锟,之后被提拔为第三镇第三标标统。
曹锟1912年2月,袁世凯为了达到在北京老巢就任大总统的目的,指使曹锟带兵到南京迎袁专使住处进行骚扰,最终迫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电同意袁世凯的要求,曹锟因此在官道上青云直上。
随着曹锟势力的壮大,吴佩孚的官位也不断攀升。
北洋政府成立的这年秋天,袁世凯将镇改为师,标改为团,曹锟继任第三师师长,吴佩孚继为炮兵团团长,驻防南苑。
次年,吴佩孚积极跟随曹锟镇压“二次革命”。
曹锟因功委任为长江上游警备司令,吴佩孚升任师部副官长,驻防岳州(今湖南岳阳)。
时袁世凯的心腹爱将汤芗铭以海军中将都督湖南。
一日,汤芗铭在长沙举行全湘名流会议,请师长曹锟致词,但曹锟很不善于辞令,吴佩孚主动请缨。
吴佩孚从汤芗铭督湘有方,受到万民敬仰说到湖南人杰地灵而湖南诸将胸有韬略。
这番颇富煽情之言打动了在座诸位,尤其是汤芗铭听得连连称赞,认为吴佩孚确是军中奇才,可惜官阶太低,会后便以湖南省督军府的名义向曹锟发来公函:“……兹借调贵陪吴佩孚来敝省主巡警旅军政。
如贵部认为必须交换条件,敝省一定酌情满足之……”曹锟想一个堂堂的都督仅见吴佩孚一面,竟然要将其借走,而且还要升为旅长,想必吴佩孚一定有其独到之处,楚材晋用,不如楚弓楚得。
于是回函:“本部已提升吴佩孚为第六旅旅长,掌管兵权,如何外借?”得到曹锟的器重,吴佩孚深怀感激,誓死追随曹锟一生,成为曹锟的心腹。
袁世凯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不久,便开始紧锣密鼓地为复辟帝制进行准备,1915年8月全国上下拉开了所谓的“要求实行帝制,请袁世凯登基”劝进的序幕。
9月曹锟以直隶代表名义请袁世凯改变国体实行帝制,事隔两月再次通电,请袁氏早日登基。
吴佩孚对袁氏称帝之举极不赞成,多次劝说曹锟与袁世凯划清界限。
护国运动的风起云涌,使袁世凯遭遇称帝危机。
对此,吴佩孚劝曹锟要审时度势,极力主张采取“虚与委蛇,暗中联络各省”的一举两全之策。
随着反帝制运动的不断高涨,袁世凯在位仅83天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旋即一命呜呼。
在吴佩孚建议及积极协助下,曹锟加强第三师军事训练,大规模扩军为五个混成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7年7月张勋复辟,段祺瑞组织“讨逆军”,曹锟被任命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吴佩孚为先锋率其精锐之师对丰台、天坛等处“辫子军”发起进攻,大获全胜。
曹锟因此一役而兼直隶省长,吴佩孚更深得曹锟的信赖,曹锟对他是言听计从。
冯国璋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被推翻,恢复了共和国体制,直系第一号人物冯国璋当上了代理总统,段祺瑞重任总理职务。
由于北洋政府拒不执行《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孙中山在广东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在南方一些军阀的支持下,组成湘桂联军准备北伐。
段祺瑞兵分东西两路南下镇压。
1918年2月,西路统帅曹锟令吴佩孚以代理第三师师长身份任前敌总指挥。
吴佩孚连克岳州、长沙、衡阳等湘中重镇,被称为“常胜将军”。
攻湘首功应属吴佩孚,但段祺瑞却把“湖南督军”的宝座让给了自己的心腹张敬尧,吴佩孚只捞得了“援粤军副总司令”的虚衔,“直系打仗,皖系做官”。
吴佩孚十分气愤,同年6月在攻下通向西南的门户——湖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衡阳后,便按兵不动,第三师全体罢战。
为了拉拢吴佩孚继续为自己卖命,情急之下段祺瑞任命曹锟为四川、广东、湖南、江西四省经略使,成为民国以来最大的地方官,望曹锟能督军南下,而且还把吴佩孚封为与督军官阶相等的“孚威将军”,但曹锟、吴佩孚并不领情。
考虑到“久戍于外,直隶根本之地,未免空虚,倘有疏虞,便无退步”,曹锟率兵北归保定。
吴佩孚甚至联合北洋军将领通电南方主和,且誓言今生“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外人,不借外债”。
吴佩孚衡阳“罢战”,使此前一直暗斗着的直、皖两派保持“面和”的态势转入到公开的分裂。
为避免直系主和派的报复,迫于形势,段祺瑞以退为进愿与冯国璋一起下台,与直系、皖系皆交好的清翰林出身的北洋元老徐世昌被推选为中华民国第五任大总统,但北京政府的实权仍掌握在参战督办段祺瑞手中。
以此为转折点,曹锟、吴佩孚替代冯国璋逐渐成为直系实力人物,直系势力崛起且发展迅猛,最终得以主导北洋政府。
湘省一战,吴佩孚由主战变成了主和,此惊人之举让吴佩孚脱颖而出,尔后其声望远远超过自己的老上司曹锟,成为北洋军阀的中心人物。
“中国最强者”五四运动吴佩孚驻防衡阳不久,1919年,全国爆发了反对“巴黎和约”的五四爱国运动。
面对民族危亡,皖系力主签约,直系坚决反对,奉系则乐得坐山观虎斗。
吴佩孚直接通电大总统徐世昌:“青岛得失,为吾国存亡关头。
如果签字,直不啻作茧自缚,饮鸩自杀也。
”并表示“卫国是军人天职,与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背城借一。
如国家急难有用,愿率部作政府后盾,备效前驱”。
当北洋政府对爱国学生进行大肆逮捕时,他认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之时,这些学生不顾自己的生命,为国家、民族前仆后继,“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让大总统释放学生,否则众怒难犯。
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的行为深得国人的赞许,认为他是一个富有胆略的爱国军人。
在爱国光环笼罩下,吴佩孚及直系声望剧增,而皖系却因对帝国主义的妥协退让,对爱国学生的镇压以及一些将领危害一方等行径而弄得声名狼藉,“段氏令名,至是扫地无余”。
与此同时,1918年至1919年间直系兵力日趋强大,从5个混成旅扩大为9个。
在军事、政治条件皆成熟的情况下,曹、吴决定与段祺瑞决一雌雄,问鼎中央政权。
为加大取胜筹码,曹、吴力争欲雄霸中原的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支持。
同月9日,就在同一天,段祺瑞成立“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其铁杆心腹徐树铮任副司令兼总参谋长。
曹锟成立以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的“讨贼军”。
7月14,直皖正式拉开战幕,初始双方难分伯仲。
17日后,奉军直接出兵参战,形势发生剧变,直、奉联军在5日内击败皖段,彻底摧毁了皖系军阀。
败局之下段祺瑞通电引咎辞职。
徐世昌当政时为安抚势力强大的军阀特设巡阅使制度,各巡阅使兼管数省的军事和民政大权。
直皖战争结束后,曹锟由原来的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的虚职改任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晋授为镇威上将军。
北洋政府进入到由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时期。
直皖一战吴佩孚虽只是区区的一个师长,但却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战后美国陆军助理武官费禄纳少校曾到保定访问曹、吴二人,然而从费禄纳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可以看出,在他眼中吴佩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张作霖直皖战争的胜利奉系是有功的,但在战后的各种利益的分配中,双方都认为对方占了便宜,而自己没能得到应得的好处。
战争即将结束时,张作霖抢先将皖军遗留的军械辎重等物品全部囊括,其中有两只空军探照灯曾为直军获得,张作霖毫不留情地要了回来。
曹锟气得不停地说:“张雨亭真是地道的胡子,得那些东西还不够,连这两个灯还要。
”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吴佩孚非常气愤,他认为奉系在战争中没有出多大力,“这次战争,不足言功,是一件最可痛心的事情”。
1920年9月,吴佩孚升任鲁豫巡阅副使后便率领他的第三师开进军事重镇洛阳,招贤纳士、筹饷练兵,扩充实力。
他把军事指挥机构中心设在原袁世凯的离宫,在其东西两侧新建50多间房屋作为参谋本部给他的幕僚策士居住,在其南修建“继光楼”专门接待中外重要访客。
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兵修建了1千多孔窑洞作为宿舍。
同时设立无线电台,修建飞机场,购买飞机,开洛阳航空先河。
到1921年底,经过一年多的扩军练兵,已拥有十余万兵力。
同年北洋军政府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率大军南下平息两湖战争。
此时吴佩孚的官职已与曹锟相当,势力日渐坐大。
此间,直奉两派争夺中央政权、势力范围的斗争日趋激烈。
直系军阀先占直鲁豫地区、夺取了江苏、陕西地盘,后吴佩孚又夺得两湖,直系显然占有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在关外的势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1921年12月,在日本的支持下,张作霖以亲日派梁士诒组阁成为奉系内阁,“张(作霖)的发言权高到极点,直系在中枢的地位几降为零”。
实力强大的直系不甘心其权威及既得利益受到挑战,为了主宰中央政权,夺取更大的利益,决定与奉系兵戎相见。
而奉张在扩大关外势力的同时还想染指长江流域,独霸中央政府,也是磨刀霍霍。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曹锟授予吴佩孚军事指挥全权,代表直系以洛阳之师为主力迎战张作霖。
奉军入关兵力12余万人,大炮150门,机关枪近200挺,大有“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花”之势。
吴佩孚直接参战的军队只有张作霖的一半,在兵力、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作战一个多月,奉军损失军费超过3千万元,被打死、打伤、投降及逃亡人数高达10万人,仅余2万多人逃出山海关。
第一次直奉战争使吴佩孚达到了其军事生涯中的顶峰。
段祺瑞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虽然直系完全掌握了北京政权,但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却迅速结成了“反直三角联盟”。
就当前形势所应采取的方略而言,吴佩孚与曹锟意见相左,力主以武装统一为当前的头等大事,而曹锟却迫切想当总统,认为做了总统再统一也不迟。
其间就故宫三大殿幸免一劫而言,不能不说吴佩孚还是利用了他的影响力的。
1923年,北京政府为解决国会会场狭小问题,决定拆掉三大殿改建为西式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