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环境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义龙新区总体规划-汇报20140114

义龙新区总体规划-汇报20140114

2022年目标 580 8 45 45
2030年目标 1250
类型 引导型
02.04 发展目标
经济
人均GDP(万元/人)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14
55 38 ≥9 ≥45 >3 65 75 5.5 8.0 ≥95 ≥60 20 体系健全 25 100 30以下 40
引导型
贵阳-安顺-昆明区域 发展轴上的重点节点 贵州融入中国-东盟自 由贸易区的西南桥头 堡
兴兴安贞半小时经济 圈核心区 全州城镇化和工业化 进程的最核心的引擎
国家级开发区 产城一体的新区
7
01.03 聚焦新义龙
背景解读
Background
01
黔滇锁钥 西南门户
交通枢纽 四通八达
山水交映 宜居宜游
产业平台 建设基础
Strategic Planning
——义龙新区发展目标的思考
发展定位 核心职能 发展策略 发展目标 发展规模 产业定位
02.01 发展定位
Strategic Planning
战略谋划
02
生态义龙
智慧新区
以生态、文化为特色,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集高新技术、机械制造、 生态载能、旅游休闲与高效农业等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智慧新区。 西部地区 贵州省
3
贵州贵安新区 重庆两江新区 四川天府新区 甘肃兰州新区 陕西西咸新区
技术路线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区 域 大 势
国内外环境 贵州新格局 黔西南雄心
战略时机
战略意义
核心优势 现实制约
自 身 条 件
背 景 篇
寻找义龙新区的战略意义

调研报告:关于西咸、贵安、西海岸、金普新区发展趋势的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西咸、贵安、西海岸、金普新区发展趋势的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西咸、贵安、西海岸、金普新区发展趋势的报告为加快推进新区的发展,学习借鉴新设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新区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题调研组,赴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进行实地考察。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通过座谈调查、资料收集和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到四大新区建设的成功做法,深受启发,现结合调研思考,形成如下报告。

一、西咸、贵安、西海岸、金普新区的基本情况(一)陕西西咸新区2014年1月6日,陕西西咸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我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教育科技人才汇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2013年GDP为4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引进外资3980万美元。

(二)贵州贵安新区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第八个国家级新区。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贵安新区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470平方公里),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区,位于贵阳市和安顺市相连的核心地带,辖2市4县(市、区)的21个乡镇,预测2030年城乡建设用地260平方公里,城乡人口达230万人。

2013年全区常住人口73万,全年GDP为35亿元,预计2014年GDP为50亿元。

(三)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

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地理区位和海洋科技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成效明显,具备推进陆海统筹、城乡一体、军民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

新区位于胶州湾西岸,规划范围为青岛市黄岛区全域,陆域面积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71万人。

2013年新区实现GDP为2266亿元,占青岛市的28.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134.8亿元,占青岛市的31.9%。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2020~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2021年6月目录1 总则....................................................................................................................................... - 6 -1.1 评价任务由来............................................................................................................ - 6 -1.2 评价目的与原则........................................................................................................ - 7 -1.2.1 评价目的......................................................................................................... - 7 -1.2.2 评价原则......................................................................................................... - 7 -1.3 评价范围、评价重点及评价因子............................................................................ - 8 -1.3.1 评价范围......................................................................................................... - 8 -1.3.2 评价时段......................................................................................................... - 9 -1.3.3 评价重点......................................................................................................... - 9 -1.3.4 评价因子....................................................................................................... - 10 -1.4 环境功能区划.......................................................................................................... - 10 -1.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 10 -1.4.2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 10 -1.4.3 声环境功能区划........................................................................................... - 11 -1.5 环境保护目标.......................................................................................................... - 11 -2规划分析.............................................................................................................................. - 24 -2.1规划概述................................................................................................................... - 24 -2.2规划协调性分析....................................................................................................... - 24 -2.2.1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 24 -2.2.2 与上层位总体规划相符性分析................................................................... - 26 -2.2.3 与生态红线相符性分析............................................................................... - 35 -2.2.4 《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市“三线一单”》(征求意见稿)相符性分析 392.2.5 与环保相关法规和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39)3 现状调查与评价 (45)3.1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5)3.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5)3.1.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5)3.1.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6)3.1.4 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47)3.1.5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51 -4 开发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 51 -4.1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 51 -4.1.1 规划实施背景............................................................................................... - 51 -4.1.2 规划执行总结............................................................................................... - 52 -4.2 开发强度对比.......................................................................................................... - 53 -4.2.1 资源能源消耗情况对比分析....................................................................... - 53 -4.2.2 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 53 -4.3 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 58 -4.3.1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 58 -4.3.2 环境管理及监测体系落实情况................................................................... - 65 -4.4 现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改建议 (66)5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8)5.1 环境影响识别 (68)5.2 评价指标体系 (71)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5)6.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5)6.2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5)6.3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5)6.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6)6.5固体废物处置与环境影响分析 (76)6.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76)6.7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7)7 资源承载力和总量控制对比分析 (78)7.1 资源承载力 (78)7.1.1 水资源承载力 (78)7.1.2 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分析 (78)7.1.3 能源资源承载力分析 (78)7.2 环境承载力 (79)7.2.1 大气环境承载力 (79)7.2.2 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79)8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79)8.1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 (79)8.2 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80)8.2.1 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80)8.2.2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的互动过程说明 (84)9 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 (85)9.1 推进清洁生产、倡导循环经济 (85)9.2 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5)9.2.1 持续保持清洁能源结构 (85)9.2.2 严格排放限值 (85)9.2.3 工艺尾气污染控制对策 (85)9.2.4 加强典型企业废气处理措施 (86)9.2.5 强化企业废气排放监管 (87)9.3 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7)9.3.1 加强项目管理,实施源头控制 (87)9.3.2 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87)9.3.4 企业工业废水的综合利用和节水措施 (88)9.3.5 印染行业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88)9.3.6 水系、河道综合整治 (89)9.4 地下水和土壤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9)9.5 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9)9.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90)9.7 开展关停企业用地土壤评估整治 (90)9.8 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91)9.8.1 开发区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建设 (91)9.8.2 地表水风险防治措施 (91)9.8.3 地下水风险防治措施 (92)9.8.4 大气风险防治措施 (92)9.8.5 区内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92)10环境管控要求 (93)10.1生态环保红线及生态空间 (93)10.1.1生态保护红线 (93)10.1.2生态空间 (93)10.2环境质量底线 (94)10.3资源利用上线 (94)10.4环境准入清单 (95)11 公众参与 (95)11.1公众参与调查 (95)11.2公众参与结论 (95)12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96)12.1 规划环境管理完善和能力建设方案 (96)12.2 跟踪监测计划 (98)12.3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99)12.4 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 (99)13结论及建议 (100)13.1评价结论 (100)12.2建议 (100)1 总则1.1 评价任务由来工业园区于2002年正式成立,并于2006年2月经省人民政府以皖政秘〔2006〕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等省级开发区的批复》文件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核准面积为1km2。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16.11.15
•【字号】
•【施行日期】2016.11.1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
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局,仁怀市、威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推进我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范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监督等管理工作,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我厅组织编制了《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贵州省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略)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6年11月15日。

贵安新区直管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稿2016)

贵安新区直管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稿2016)

贵安新区直管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改稿)贵安新区管委会二〇一六年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3)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4)第一节建设用地 (4)第二节建筑容量指标 (6)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 (8)第四节城市绿地 (8)第四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0)第一节建筑间距 (10)第二节建筑退让 (16)第三节建筑高度 (20)第四节绿色建筑与环境景观 (21)第五节停车设施配建 (23)第六节建筑工程配套设施 (24)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26)第一节城市道路 (26)第二节公共交通 (28)第三节用地竖向 (29)第四节水源保护及给排水工程 (29)第五节电力电信及燃气工程 (30)第六节管线综合 (31)第六章城市规划勘察测绘 (32)第七章附则 (33)附录一:名词解释 (34)附录二:计算规则 (36)附录三:公用服务设施配建 (4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贵安新区城乡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本地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贵安新区直管区(以下简称直管区)内的城市、乡镇以及村寨。

直管区以外的片区,参照本规定执行。

直管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第三条[城乡规划编制体系]贵安新区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

第四条[法定规划]贵安新区法定规划分为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

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次。

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次应编制具有一定专业内容与深度要求的专项规划。

HHJ-AF1-SJ-2013020关于贵大新老校区连接部环评报告的汇报

HHJ-AF1-SJ-2013020关于贵大新老校区连接部环评报告的汇报

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项目管理处
文件编号:HHJ-AF1-SJ-2013020 关于贵大新老校区连接部环评报告的汇报
贵大新老校区连接部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前没有通过审批,主要原因是场区排污问题没有解决,为此,我项目管理公司已将此事汇报给刘院和学校领导,并以贵大名义发函给花溪区建设局各职能部门等,详见《贵州大学关于连接部排污问题的函》,但致今没有明确意见;为了加快报建进程,建议新老校区连接部编制环评报告。

目前已与贵大环境评估中心魏琛联系,沟通连接部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

根据刘院长要求,连接部包括一期遗留工程会堂(音乐厅)和游泳馆,及表演楼,不包括视觉楼,总投资约 2.5亿元。

魏琛于12月13号来现场查看,根据接部环评报告的编制要求,提出了编制费用预算,总价为10.5万元,经与魏琛协商,最终同意优惠价8万元包干。

建议连接部环评报告由贵大环境评估中心魏琛负责编制,费用为8万元包干,内容为报告编制费、环境现状监测费、踏勘现场费、专家评审费等。

深圳市恒浩建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贵大花溪项目管理处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1。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花溪大学城贵州师范大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指导老师: XXX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践课程:________ 环境影响评价 _________________专业:XXXXXXXXXXXXXXXXXXX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成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刖言建设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学城对发展贵州人才基地有一定的建设意义,花溪大学城的建设主要以各高校狙击为主要目标。

开展人才培养基地,提高贵州省教育素质质量。

建设项目投入巨大,最终还是希望给予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花溪大学城还在建设之中,我们本次对贵州师范大学的正在建设中项目进行了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拉简单的评估。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稿,2005年4月1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稿,2008年6 月1 日施行)(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稿,2011年3 月1 日施行)(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稿,2004年8 月28 日施行)(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 日施行)(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 月18日施行,国务院第253 号令)(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 日施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 号)(11)《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贵州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6 月1 日(12)《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2009 年7 月(13)《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05年11月(14)《贵阳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1997年10月技术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 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一、建设项目概况项目的地点及背景a. 项目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内的三组团建筑单体四号学生生活区(学生公寓)和三号学生中心(学生食堂)设施建设b.地理坐标:地处东经105o07徑108007?,北纬27o11?至29o22?之间,海拔高度1650 米c.周围建筑:与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宿舍相邻,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宿舍与建设项目之间距离大约400 米d.项目背景: 贵州省为了给当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远离市区的喧嚣与吵闹,解决高等学校在中心城区分布过于集中,地域分布不尽合理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污染专项评价环评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污染专项评价环评报告

贵州天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项目污染防治专项评价1总论1.1项目由来近年来,随着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建设,区内文化旅游、人文景观等软硬环境切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随着新区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被拆迁房屋的数量与规模也日趋增加。

经调查,拟建项目位于的花溪区贵筑社区云上村,地上附着物主要有云上村村民住房,这些房屋建设的年代跨度较大,从5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均有,大部分建筑严重老化。

由于历史原因还修建了许多周转房,加上住户的自搭房,导致地上建筑密度过高。

此外,水电管网陈旧难修、住户环境卫生状况十分恶劣,是治安、火灾、疫病防控的死角,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房屋为危房,房屋漏水、地基下沉,直接威胁到住户生命安全。

因此,对贵阳市花溪区贵筑社区云上村棚户区进行改造是有必要的。

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将位于花溪区贵筑社区云上村04-02-10、04-02-23及04-02-25号地块行政划拨给贵州天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用于修建“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项目”,以满足该片区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

整个项目总投资148000万元,规划用地面积为168亩,净用地面积:70075m2,共分为两个区(A区:由04-02-23地块、04-02-25地块组成、B区:为04-02-10地块),总建筑面积223892.73m2,停车位1301个(均为室内地下停车位)。

项目建成后能容纳住户329户(含公租房30户),约1052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本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污染防治措施专项,我单位工作人员分别对工程和周围环境资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针对本项目可能涉及的污染和生态问题,从工程角度和环境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中的污染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管理措施,尤其对工程可能带来的环境正负影响和效益进行了客观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及《花溪云上水井湾棚户区改造项目污染防治专项评价》,提交建设单位上报贵阳市环保局审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新区园区的企业类别,结合区域开发活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
利用规划的生态适宜性等,分析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
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污染防治措施,并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及跟踪监测体
系等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总体规划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结论,为管理部门决策、
建设单位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I
贵安新区总体规Biblioteka (2013-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总论
1.1 评价目的
通过对贵安新区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特
征;分析新区内未来入驻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结合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预测
新区建设和今后发展主要污染物对区内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同时针对
1.2 评价范围和评价时段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表 1.2-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
二 O 一三年九月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目录
1 总论 ................................................................. 1 1.1 评价目的 ........................................................... 1 1.2 评价范围和评价时段 ................................................. 1 1.3 环境保护目标 ....................................................... 1 1.4 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 6 1.5 评价重点 ............................................................ 8 2 规划方案概述与分析 ................................................... 9 2.1 规划方案概述 ........................................................ 9 2.2 规划协调性分析 ..................................................... 28 3 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1 3.1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1 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 31 3.3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1 3.4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2 3.5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2 3.6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 32 4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 33 4.1 地表水环境预测分析与评价 ........................................... 33 4.2 地下水 ............................................................. 34 4.3 环境空气 .......................................................... 34 4.4 声环境 ............................................................. 35 4.5 固体废物 .......................................................... 35 4.6 生态环境 ........................................................... 35 5 矿区资源环境及生态承载力分析 ........................................ 36 5.1 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36 5.2 环境空气承载能力分析 .............................................. 37 5.3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 37 6 规划环境合理性分析及优化调整建议 .................................... 38 6.1 规划合理性分析 .................................................... 38 6.2 总体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 39 7 总体结论 ............................................................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