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东坡宦海沉浮

合集下载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

【宦海沉浮,回归本来面目】—王安石与苏东坡的爱恨情仇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北宋由于重文轻武的缘故,文学艺术的发展登峰造极,造就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尤其在仁宗时期,“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在这个时期隆重登场。

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脱宋自立与大宋爆发战争,国内兵变民变四起,此时的大宋朝内忧外患,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仁宗皇帝拜范仲淹为相、主持“庆历新政”开展一系列改革,欧阳修也是新政的积极倡导者。

因反对势力庞大,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欧阳修也被贬至滁州。

历时仅一年多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继位,赵顼是一个锐意图新的皇帝,在当太子时,赵顼就读过王安石给仁宗皇帝的上疏,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极为赞赏。

此时的王安石,由于没得到重用,以为母服丧为由已辞官三年。

赵顼甫一登基,就立即启用王安石。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拜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史称“熙宁新法”,此时的王安石在赵顼的支持下,权重望崇,炙手可热,光芒万丈,一时无两,一跃成为大宋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任何改革都会触犯保守派的利益,“熙宁新法”也不例外,而反对新法的代表人物,便是少年成名的司马光,面对昔日的好友兼同僚,司马光多次劝谏王安石,痛陈变法之弊,希望王安石放弃变法,而王安石的态度十分坚决,对司马光的言论给予了驳斥。

司马光又请求神宗废止新法,而神宗此时推行新法风头正劲,没有理会司马光的意见。

宋朝的官员都有一身傲骨,司马光为了表明立场,回绝了神宗的重要任命,自请降职退居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去了,把舞台留给了王安石。

司马光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离开朝廷的这一年,大才子苏东坡刚刚守孝还朝,眼见朝野凋零,物是人非,昔日的师长大多被迫离京,苏东坡愤而上书,反对新法。

苏东坡的行为遭到了王安石为首当权派的弹劾和打压,于是苏东坡请求外调,被授为杭州通判。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2009.11学教育潘美明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作家研究0742009.11学教育(《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苏轼 宦海浮沉

苏轼  宦海浮沉

东坡诗词情浅析“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苏轼的万丈豪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的婉约代表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平心气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是苏轼对人生的期待。

一生的颠簸,成就了一个文采飞扬,随性豁达的苏轼。

总得来概括,苏轼的诗词风格还是豪放的。

当然也不乏抒情、描写类的。

婉约中最出名的还是写给原配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朱淑真宦海浮沉,真爱永续——苏轼爱情之我见苏轼的婚姻是幸福的,经历了三段真爱。

每位夫人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无人能及。

结发夫人王弗的聪敏、智慧;续弦夫人王润之的温柔、坚韧;侍妾朝云的知心、忠敬。

苏轼对她们的爱情共同的特点可总结为“真挚”一词。

跟随着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无奈,苏轼作为一代风流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爱情生活,历来倍受人们关注。

伴随苏轼走过一生的有三位女性: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在今天我们已无法感受苏轼对她们至死不渝的爱情,但千年之前的他却用最真挚的心洞悉了爱情的真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才子配佳人,苏轼又会与佳人唱出怎样的欢歌?一、结发夫人王弗苏轼十九岁那年(1054年)与同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由浅到深不断发展,对于王弗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弗虽出身小户人家,却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

在生活上,苏轼不善于为人处事,朋友多了难免良莠不齐,王弗有时会躲在屏风后听苏轼与友人交谈,王弗就凭客人的言谈作出对其人品的判断,为苏轼择友把关,所以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

王弗一生为苏轼红袖添香,伴他度过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风光。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更从精神上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1.自主相恋结姻缘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6篇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6篇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个人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应急预案、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ersonal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6篇心得体会如星辰一般,为我们提供在漆黑夜晚中前行的明确方向,体会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文体之一、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13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 (1)1

浅论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心灵历程1272摘要苏轼是宋代文坛集诗、词、散文之大成者,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贬官,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祸事,也是他经历的第一次大挫折。

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在黄州,内心处于矛盾之中,但他仍持乐观的心态,把儒佛道思想融合一起,透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内心的进与退,入与出的矛盾也迎刃而解。

黄州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使苏轼的文学创作进入了高峰。

从他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面对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他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虽有过失意苦闷,寂寞孤独,但他仍然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豪放的风格。

关键词苏轼黄州心灵历程淡泊旷达豪放雄心壮志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的政治灾难而被贬黄州,经此一难,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思想不再是单纯的儒家经世济民、积极用世,佛家的空幻和道家的清净无为也进入了他的心灵,这三种思想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他的视野。

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并且用文字来寄托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感情,从而迎来了他创作的辉煌时期。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灵历程。

一、初到黄州,失意苦闷“乌台诗案”后,苏轼这位忠君爱国、济世为民的文人被贬到了黄州这荒野蛮夷的地方。

在这个“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的蛮荒之地,他的官职是: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这个职位非常低微,并没有实权,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对于有“致君尧舜”之志向,有“此事何难”之信心,有“上殿云霄生羽翼”之政治热情的苏轼来说,是多么大的精神打击啊!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不顺,使得他的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可以想像那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和痛苦!此时的苏轼经此灾难之后,已然心灰意冷,心情非常郁闷,这种孤寂和痛苦触动了这位诗人的心灵。

于是,他以诙谐自嘲的口气写下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宦海沉浮对其性格的影响冷加利摘要:“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苏轼;天才;思想性格;积极乐观一、青年得志——积极入世(一)童年率真、远大抱负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八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

嘉佑(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万言书立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即——“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之路坎坎坷坷,后又被贬至惠州,儋州,卒谥文忠公。

苏轼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纵横恣肆,婉转有致,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造诣极高。

为官期间勤政惠民,深得百姓喜爱和后人景仰。

苏轼在童年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天资的聪颖和率真的性格,并且有着远大的抱负。

这是和童年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父亲苏洵本来就学识渊博,精神愤发向上,一心求取功名,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他的母亲也是知书达理,通晓文墨。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在此期间,母亲在家管教孩子。

有一天,母亲正在教孩子《后汉书》。

书上记载的是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的书生儒士们极力地反抗不阴不阳的小人统治,当时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

改革与抗议之声闹得沸沸扬扬,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当时的学生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有的遭受皮肉之苦,有的遭迫害折磨,甚至遭谋杀丧命。

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此时苏轼的母亲正教苏轼读的就是《苏滂传》。

小东坡认真地听完后,抬头望了望母亲,一本正经地问道:“妈妈,我长大之后如果也做像范滂一样的人,您愿不愿意呢?”母亲面带微笑答道:“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母子俩相视而笑。

由此可见,童年时的苏轼就展露出了他率真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且不畏权势的正义之气,实属难能可贵。

(二)进京初试,名动京师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为学太晚,大约是在苏轼出生时期,他已是而立之年,结果却是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所以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弟弟苏辙在父亲的陪同下初次出川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两兄弟顺利考上预备考试,次年春季一举进士及弟并位列第二。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青睐,他被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所震动。

因为当时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正锐意诗文的革新,而苏轼的文风正是他们所想看到的。

如果说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的赏识和扶助,那么欧阳修不啻是苏轼生命中的第一大贵人。

欧阳修极力称赞苏轼并预见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少年成名,锋芒毕露,可谓意气风发。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要开始仕途的苏轼却接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

根据儒家的礼法,这是极其重大之事,甚至官为宰相,也必须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后才能返回复职。

两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佑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苏轼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坎坷仕途的开始。

仁宗嘉佑九年(1064年),苏轼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返京,新主英宗赏识苏轼才能要委以重用,但遭到宰相韩倚的极力反对,最后迫于压力安排在史馆任职。

回到京城后苏轼就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先是伤红颜薄命,他年仅二十六岁的爱妻王弗病逝,苏轼陷入悲痛之中。

在他的妻子王弗死去十周年,苏轼写了一首极为有名,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词。

其词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1]这首词无限凄婉,无限惆怅,字字都是辛酸泪,我们可以想见苏轼定是一个至情至性中人,他对每一段感情甚至婚姻都是真心的投入,矢志不渝。

次年四月又深受老父逝世的沉痛打击。

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1]林语堂:《苏东坡传》,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父亲和爱妻王弗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埋葬。

一切来得太突然,此时的苏轼遭受着心灵极大的痛楚,身边的亲人不断的去世使他遭受了莫大的伤痛,最亲的父母和爱妻都与自己阴阳两相隔。

而此时苏轼还是一个不满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却已遍尝人生生离死别之苦,我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灵是怎样承受的,而以后只能和弟弟苏辙相依为命,兄弟二人共患难,在危难之时相互惦挂对方,惺惺相惜,培养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也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又是两年三个月的蛰居生活,而此后,他又该何去何从?此时的苏轼还没有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是少年得志,仍是意气风华,满怀儒家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思想。

而“乌台诗案”的发生使其贬谪黄州无疑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又将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呢。

二、中年被贬黄州——超然豁达(一)“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是以积极入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创立了超然旷达的“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能随物赋形,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新精神,还有他的诗词文,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乌台诗案”是历史上有名的案件,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台告发,后来又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因御史台其上种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而得名。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

御史中臣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虽然苏轼的诗确实有些讥讽时政,包括一些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一百多天的审问逼供,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当时北宋重视文官,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苏轼才免于一死,但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且苏轼只是挂个虚名而已,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灾狱过后变得心灰意懒,同时又迫于生计,自耕自种。

“东坡”是当时黄州东门偏远处的一块空地,原是归营兵屯垦之地,弃置很久成了瓦砾遍地的荒地。

由于生活条件极差,他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这样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维持。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候起的。

谪居黄州这段时期是苏轼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死里逃生的苏轼性情大变,经历人生的生死离别、大起大落,功名利禄也已看透。

“乌台诗案”对满腹经纶,意气风发的苏东坡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摔跤,迎头的一盆冷水,让他清醒了不少,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思考,深居浅出,寄情翰墨,让他的灵魂有了依归。

诗词的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其不朽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

“乌台诗案”和贬贬黄州的经历让苏轼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升华和飞跃。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我们还真得感谢这样的遭遇和经历,让这位天才得以纵情笔墨,淋漓展现才情,正如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真正地成熟了,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是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和孤独,而苏轼做到了。

回首向来,苏轼能在逆境中随物赋形,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我们后人真该学习他那种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必将获益匪浅,这正是我们学习这位伟人不朽事迹的意义所在。

(二)筑建苏堤怡然自得元佑四年,苏轼离开是非之地的京城,转任杭州知事,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

苏轼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其中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通了盐道,修建了美丽的西湖。

可以说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苏轼是杭州的贵人,他们注定有着不解的渊源。

西湖因苏轼而享誉中外。

一听西湖二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美妙诗句便浮现脑海,给人无比的惬意。

当时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

湖水渐渐干涸,湖中野草遍布,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到任杭州的第二年就率众疏浚西湖,不惜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大力整改,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作为标志。

苏轼此时发挥了创新的精神。

他把挖出来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可谓物尽其用,后人名之为“苏公堤”,简称“苏堤”是也。

苏堤在春天的晨曦,烟柳笼纱,月影婆娑,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蔚为壮观甚是美丽,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

不难想象此时的苏轼可谓摆脱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终于有闲情逸致可以坐下来欣赏西湖的美丽和婀娜。

如果再和友人泛舟西湖畅饮人生,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乎?苏轼也是极为喜欢在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

看公文不在寒碧轩,就在雨奇堂,因为那里风光如画,美不胜收。

我们记得雨奇堂实在苏东坡西湖诗“山色空蒙雨亦奇”而得名的,在这里,他环以修竹,外望清溪,独自办理公文,可谓“忙里偷闲”,事情办完,他往往和同僚畅饮一番,真是怡然自得,悠然南山。

我们这时看苏东坡,他就像是一只挣脱了牢笼的小鸟,那样自由自在,真情纯粹。

就像是一个简单快乐的小孩。

三、老年流放岁月——集儒道法于一家(一)流落儋州命运起伏不定,世事变化无常。

人生就是这样,上一刻你还身在巅峰,光彩照人,不经意间你已从山峰跌入谷底,只落下一落千丈的挫败感。

而政治的漩涡最容易使人陷入,苏轼无疑是被卷入的人,流落儋州就是最好的证明。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把自己比作是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由于政见不合,新党得势,他难免遭受毁谤和罢黜。

只因他满肚子的“不合时宜”。

元佑八年(1093年),当政的皇太后逝世,苏东坡失去了守护神。

太后的去世就意味着苏东坡的没落之始。

哲宗亲政,但被一群奸小利用。

章淳拜相,一手遮天,排除异己,使得苏轼处境极为难堪。

这次他又被贬到当时荒夷之地的岭南,经过千辛万苦,当他渐渐地适应了岭南的气候以及风土人情,打算长期安居终老余生的时候,京城的小人又开始将其迫害,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加害。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竟被贬到荒蛮至极,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