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也是“六朝诗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的风格清新自然,
颇具意蕴,历久不衰。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以及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性格。
首先,苏轼在思想上植根于传统文化,他充分发挥自身的天赋和精力,思考着
人生之“有攸”,他认为志愿把“物换物”改为“仁义相守”,强调个人心中要有贞操心,要知足常乐,其中也体悟出“无为而治”的处世智慧。
他深知“无欲则刚”的道理,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失意,甚至被放逐,无怨无悔地坚守理想,表现出坚韧的品质。
其次,作为文人,苏轼尤其注重道德的表述,他人生的哲学观让他在晚唐文坛
上拥有数不尽的追随者,他是用仁爱、豁达、坚守本心,淡泊,是宋代晚期文坛上理想主义派一员。
此外,他体现出品行之高尚。
他宽宥仁慈,坦诚慎独,愿赐出“建立自己的品行,而不夸大自己的学术成就”的己见。
总结来说,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对世人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的文学
作品博大精深,所以有“苏东坡一诗,万古传灯花”之说。
他以斯文平和、学术深远、道德高尚为宋代文坛而著名,是弘扬思想文化的文学大家。
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内涵

文章编号:1009-2269(2007)03-00074-04简论苏轼的文化人格内涵Ξ江秀华(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甘肃兰州 730060)摘要:苏轼将中国传统文化儒禅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有机组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整体。
分析了苏轼作为文学斗士的性格的多面性,指出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范式的形成也具有仿效作用。
关 键 词:苏轼;文化人格;精神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苏轼一生饱尝宦海浮沉,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并创造出丰富而辉煌的文学样式。
他一方面是在儒家范定的伦理社会结构中寻求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则是在山水的遨游、艺术诗酒的沉醉、宗教的信仰中自由心性,从而在兴趣、态度、气质、个性、行为等精神与实践层面上整合为两种人格模型,即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
他把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也就是他把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无法调和的矛盾整合统一为一种既追求政治理想的实现又追求自由心性修养的新的人格理想模型。
1 人格架构中“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体现 “士为知己者死”的死亡态度,源于宗法性阶层“事君以死,事主以勤”的宗法伦理原则,并成型、激扬于春秋战国时代新兴士阶层崛起的过程之中[2]。
它的架构体系是以朝闻道夕死、杀身成仁为人生存价值的终极选择,以任重道远、高厉弘毅、修身立节以遇知己、行止取舍有君子之操为人格精神。
在这种死亡超越方式中,个体往往把本己的死亡依附于外在的政治伦理秩序中,在家国同构的人伦关系中来规定自己的生命里程。
北宋是一个文化极度繁荣绚烂的帝国。
范仲淹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豪情。
综观东坡一生的轨迹与心路历程,不难发现,“士为知己者死”的人格理想是其最基本的生命架构体系。
嘉 二年,苏轼兄弟同榜进士,名动京华,种种殊荣优遇,青云平步,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
苏东坡的人文精神

苏东坡的人文精神
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的人文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人性的关怀:苏东坡非常关注人类的尊严和价值,他认为人类是伟大的,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尊严的待遇。
2. 推崇自然:苏东坡非常赞美和推崇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美丽的事物,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3. 追求自由:苏东坡主张自由和个人尊严,他让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得到自由展现,也希望别人也能够拥有自由。
4. 崇尚艺术:苏东坡深爱艺术和文学,他非常关注艺术家的品质和道德,认为艺术是可以提高人类素质和生活品质的。
总之,苏东坡的人文精神强调人性、自由、自然和艺术的重要性,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优美的表现。
苏 轼的文学成就如何与其独特人格相关联

苏轼的文学成就如何与其独特人格相关联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文学成就璀璨夺目,与他独特的人格特质紧密相连,相互交织,共同铸就了千古传颂的辉煌。
苏轼的人格中,豁达乐观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遭遇贬谪,仕途坎坷。
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这种豁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他毫不畏惧,反而悠然自得地在雨中漫步,展现出对人生挫折的超脱与释然。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格,让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着无数读者在困境中坚定前行。
苏轼的人格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尽管一生历经波折,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
他的政论文章,如《思治论》等,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思考,展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
而在诗词中,这种家国情怀也时有流露。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强烈地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抵御外敌、建立功勋的决心。
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社会价值。
苏轼的真性情也是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做作,不矫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坦诚相待,留下了许多真挚感人的诗词。
例如,他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他的真性情让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苏轼的好学与勤奋同样令人钦佩。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各个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
这种好学的精神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他的诗词文章,既有对前人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善于用新的视角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苏东坡的文化精神》篇一说起苏东坡,那可真是个超酷的人物。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中国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觉得苏东坡的文化精神首先体现在他的乐观豁达上。
你想啊,他这一辈子那叫一个坎坷,一会儿被贬到这儿,一会儿又被赶到那儿。
就像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
但他可没有像一些人那样,一遇到挫折就哭天抹泪,怨天尤人。
就拿他被贬黄州来说吧,那地方穷乡僻壤的,换做我可能都要绝望了。
可他呢?嘿,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潇洒的词句。
这就好像在暴风雨中,别人都在找地方躲雨,他却大摇大摆地在雨中漫步,还哼着小曲儿呢。
他的乐观可能也跟他的吃货属性有关吧。
我常常想,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心里应该总是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黄州捣鼓出了东坡肉,这肉啊,色泽红亮,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也许他在制作这东坡肉的时候,心里就想着:“哼,你们把我贬到这儿,我可不能亏待自己,我要把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他把对生活的态度都融入到了美食之中,这难道不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吗?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有点疑惑。
苏东坡这么乐观豁达,难道他就没有真正伤心难过的时候吗?也许他也有吧,只是他把这些情绪都巧妙地转化了。
就像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里面的悲痛是那么深沉。
可他又不会一直沉浸在这种悲伤里,而是很快又能回到那种乐观的状态。
他的文化精神还体现在他对朋友的真诚上。
他的朋友可多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他都能交上朋友。
他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围的人。
我想象着他和朋友在一起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吟诗、谈笑风生。
他会认真地听朋友倾诉烦恼,然后用他那充满智慧的话语去开导朋友。
总之,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就像一个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学习。
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他一样,乐观地面对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篇二苏东坡的文化精神,那可真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苏东坡的品质

苏东坡是一个具有深厚、广博、诙谐和高度智力的人,同时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
他具有蟒蛇的智慧和鸽子的温柔敦厚,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
他善于“取法”,崇尚魏晋质朴,并能够为了达到心中所谓“法”的高度而不断努力。
苏东坡的品质包括但不限于:
1. 宁静淡泊: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世俗的浮华所动,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2. 才华横溢:他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
3. 独立思考:他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
4. 豁达乐观:他有着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心态,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5. 真诚善良:他为人正直、善良、热心,对待朋友和亲人忠诚坦诚,具有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苏东坡是一个品质卓越、才华横溢的人,他的品质和才华对于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
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
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
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
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
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
”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

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作者:许外芳黄清发]摘要: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本文认为,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
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
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
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
苏轼的真率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
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
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①可谓一语中的。
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试详述之。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
他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由:“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 曾枣庄先生对此言的解释很有见地:“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是露在外面的,因此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
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②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的文化性格内核[作者:许外芳黄清发]摘要: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
本文认为,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真率。
苏轼的性格核心是真率。
他的真率是与生俱来的。
苏轼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结果。
苏轼的真率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
后人对苏轼的真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多艰。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
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
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
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
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
王水照先生对苏轼的“真率”性格最有体会。
他说:“保持一己真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①可谓一语中的。
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述苏轼的真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本文试详述之。
早在少年时代,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注意到了苏轼、苏辙两兄弟性格的不同。
他在《名二子》一文里解释了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由:“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也矣!”曾枣庄先生对此言的解释很有见地:“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是露在外面的,因此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苏轼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
结果一生屡遭贬斥,差点被杀头。
辙是车子碾过的印迹,它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
苏辙性格冲和淡泊,深沉不露,所以在以后激烈的党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悠闲地度过了晚年。
”②青年时代的苏轼,由于得到欧阳修的提携,春风得意,意气风发。
但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苏轼的厄运也就接踵而来,屡遭贬谪,越贬越远。
去世前两个月,苏轼在画家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上题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真是沉痛之极。
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
王安石变法,苏轼觉得新法过于激进,为害百姓,反对变法,因此遭到新党排斥,通判杭州。
他离京时,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的劝告。
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元丰年间写给朋友的信中,他坦率地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
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
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
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东坡续集》卷4《与滕达道》)反省了自己对新法的偏激态度,但他并未利用自己认识缺点的机会去谋求上进。
旧党专权后,苏轼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东坡奏议集》卷3《辩试馆职策问子》)因而又遭到旧党排挤。
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
苏辙《东坡墓志铭》说苏轼:“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
”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敬仰他的品格。
与苏轼的蜀党相对立的朔党人物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
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则虽与老先生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
”(见马永卿辑《元城语录》卷上)苏轼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
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
”(《苏轼文集》卷55)我们从“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
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
”(《曲洧旧闻》)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爱。
《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
’”③在这一点上,苏轼更近于道家的“真”的本质。
道家对儒家的“礼”、“仁义”的批评,和苏轼批评程颐如出一辙。
洛学传人朱熹说苏轼:“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故恁诋訾。
”④苏轼并非有意诋毁端人正士。
他对虽和他政见不同、但学问道德高人一品的王安石、司马光都是十分敬仰的。
但对于那些假道学,苏轼则毫不留情地揭出他们的真面目。
蜀学和洛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苏轼继承了苏洵的观点,肯定人欲的存在。
苏轼反对把“情”和“性”割裂开来。
他在《韩愈论》里说:“儒者之患,患在论性,以为喜怒哀乐皆出于情,而非性之所有。
”(《苏轼文集》卷4)他大胆肯定了情欲。
苏轼在《与蔡景繁》里说:“情爱著人,如黏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
若又反复寻绎,更缠绕人矣。
”苏轼对程颐的虚伪、死板、固执十分反感。
《河南程氏外书》卷11载:“温公(司马光)薨,朝廷命伊川(程颐)主其丧事。
是如也,祀明堂礼成,而二苏往哭温公,道于朱公,问之。
公曰:‘往哭温公,而程先生以为庆吊不同日。
’二苏怅然而反,曰:‘鏖糟陂里叔孙通也。
’自是时时谑伊川。
”据王水照先生考证,“鏖糟陂”之“鏖糟”,取其“不洁”之义,言其“沮洳泥淖”,脏乱不堪;“鏖糟陂里叔孙通”,意谓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则既富幽默的地方色彩,又与历史人物叔孙通之制定朝仪、举朝庄严整肃形成强烈反差,取得入骨三分的讽刺效果,引起程颐的极度嫉恨也就可以理解了⑤。
由此得罪程颐,日后不断受到程颐及其门人的排挤、弹劾。
但正如明人陈确所说的:“东坡虽不修小节,而表里洞然,忠直一节,卓乎君子之徒;伊川有意圣人之学,而失之固滞。
”⑥褒贬之义甚明。
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他也曾努力地晦藏自己的个性。
尤其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过着“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的生活(《答李端叔书》)。
苏轼欲学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齿牙牢,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
”(《送刘海陵》)他的朋友滕达道常写信嘱咐他要“益务闭藏而已”。
苏轼对此深有领悟,以为“终日无一语一事,则其中有至乐”,还把这称之为“奇密”之法,“惟不肖与公共之,不可广也”(清人周心如《纷欣阁丛书》本《东坡先生翰墨尺牍》八卷收苏轼给滕达道之书简第36封)⑦。
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
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一旦有了牢骚,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
”(《苏轼诗集》卷7《送岑著作》)苏洵当年对两个儿子的看法是对的,他担心苏轼“不外饰”,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
苏轼始终不能做到象子由那样深藏不露,所以他一生受到的打击也就比苏辙要大得多。
他自己说:“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
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故并录之。
”(《东坡题跋》卷三《录渊明诗》)⑧宁可得罪人,也要一吐为快。
他胸中毫无芥蒂,因此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意见。
秦观《答傅彬老简》对比苏轼、苏辙的文章风格时说:“中书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仰其高。
补阙则不然。
其道如元气,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自知也。
”(《淮海集》卷30)这其实就是两人不同性格在文章中的反映。
苏轼晚年非常推重陶渊明,除了仰慕渊明平淡超逸的诗风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陶渊明性情真率,感情真挚。
他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引)《和陶渊明〈饮酒〉》说:“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渊明独清真,谈笑过此生。
”苏轼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一文中说:“孔子不取微子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仕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陶潜临终时说:“吾少而穷,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苏轼的一生也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他说:“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实际上苏轼也终身保持真率孤傲的性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苏轼《与李公择》:“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真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若见仆困穷便相于邑,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
”(《苏轼文集》卷51)黄庭坚给苏轼的挽联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黄庭坚《跋东坡墨迹》)当非过誉之辞。
苏轼的真率性格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作品。
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一样,平生讨厌替人写碑传之类的文章。
他说:“某从来不独不作不书铭志,但缘子孙欲追述祖考而作者皆未尝措手也。
”(《东坡续集》卷6《答李方叔》)每当人家仰慕他的大名来请他作文时,他一概拒绝,连一些变相的纪念文字都回绝了:“近日士大夫以某不作铭志,故变文为集引耳,已屡辞之。
”(《东坡续集》卷6《与孔毅夫》)苏轼的性格使他很难措笔去写那些虚假的谀墓文字。
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答洪驹父书》)南宋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陈师道也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并非因学刘禹锡之故而好骂,而是坡公天性如此。
一旦看到了对方的错误之处,东坡就会忍不住加以批评。
《宋史·本传》曰:“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说苏轼:“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可惜,从古到今,这种说真话的人太少了。
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任他的真率性格自然流露。
后人高度赞扬了苏轼的“真”。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