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未解脱的挣扎——从赤壁赋看苏轼的文化人格的典型性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

从《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释、道精神摘要:《赤壁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固然是儒家士丈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释家虚无主义的色彩。
事物的瞬息变异中寓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悟。
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人生须臾”与“长江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豪放旷达禅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
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然而,东坡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表现在他的诗文中是豪放的风格和浪漫的色彩。
苏轼处于当时的复杂政治斗争中,本来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但在入狱受审并贬谪黄州的沉重打击下,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
可是,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出世与入世的挣扎——谈《赤壁赋》的精神世界

轼 终是 爱君 。 ’即量 移汝 州 。 ”若 推广 材料 的征 引 范 围,可 以 黄 州 赤壁 就 是现 今 的 湖北 黄 冈赤 鼻矶 。现 在 史家 一 般认 找 到更 多类似 的证 据 , 比如 《 与李 公择 十七 首 》之 十一 : “ 吾 为 作 为古 战 场 的赤 壁 在湖 北 武 汉 市 赤矶 山或湖 北 蒲 圻 ,黄 冈 侪 虽老 而穷 ,而道 理 贯心 肝 ,忠义 填骨 髓 ,直须 谈 笑于 死生之 赤 鼻 矶 非 赤 壁 古 战场 已成 定论 。 ( 见 1 9 详 9年版 《 海 》 9 辞 际…… 兄虽怀 坎 壤 于时 ,遇事 有可 尊 主泽 民者 ,便 忘躯 为之 , “ 赤壁 ”条 )虽然 宋 以前 的地 志 书 中 ,如 《 安拾遗 》 ( 祸 福 得丧 ,付 与造 物 。 ” 齐 见宋 王象 之 《 地 纪胜 》 卷七 十 九引 ) 有 赤壁 战场 在 黄州 之 说 , 舆 也 作 者 由赤壁 而 曹 操 , 由曹 操 而 建 功 立业 之 宿 愿 。 由此 而 但 苏 轼本 人 也 是疑 信 参 半 的 。他 在 《 与范 子丰 书 ( )》里 一 说 : “ 州 少 西 山麓 ,斗 入江 中, 石室 如 丹 。 《 》云 ‘ 黄 传 曹
壁 。或 言 即 周瑜 破 曹 公 处 , 不知 果是 否 ? 《 奴娇 ? 江 东 ” 念 大
去 》也 说 : “ 垒 西 边 ,人 道 是 , 三 国周 郎赤壁 。 ” 故 黄 州赤 壁 不一 定是 真 正 的赤 壁 古战 场 , 为何 还 在 文 中照 写不 误 呢 ?对 于这 个 问题 ,传 统 的 解释 是 苏 轼 “ 题 发 挥 ,借 以 借 抒情 和 言 理 ” ,借 曹 操这 样 不 可一 世 的 英雄 与 “ 樵 于江 渚 渔 之 上 ” 的 自 己对 比 ,表现 人 生 的渺 小和 悲苦 。对 于 这样 的解 释 , 我认 为还 有 意犹 未 尽 之 处 。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

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从赤壁时文看苏轼儒、释、道思想高中语文选入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诗文,就应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思想。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里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由于家庭的教育,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从小博览群书,使得苏轼接触到了各种思想。
青年时期的苏轼,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平生倾慕贾谊、陆贽,在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思想为异端。
苏轼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他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政局深感到不安,希望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因此他写下了许多的政论文章,表现出了一个要求改革的政治家的风度。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意过多地触及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的是书房生活,对当时社会因豪强兼并而引起的危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强调“任人”而忽视变更“法制”,反对急进的措施。
这使苏轼既不能容于旧党,又不能容于新党。
先是自请外任,而后又遭到小人的陷害,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受尽了身体和心灵的摧残,终于幸免一死,而被贬黄州。
也终于给我们留下了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
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苏轼的技巧炉火纯青,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儒家思想警惕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
论苏轼文化人格的旷达放逸、乐观超脱--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作品的

愁煞人 的怨气给抹杀 了 , 就连 黄鸡啼老又如何 , 只是朱颜转 白 鬓 而未尝往也 ; 盈 虚者 如彼 ,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 白其变者而观之 ,
( 宋・ 苏轼 的《 水调歌 头・ 明 月几 时有》 ) 恨本 是恶果 , 人生 不恶 , 也
就无恨 。 但是那月盈月缺 , 欢聚悲离 , 只是人之常情 , 司空见惯 的,
人 常在 , 共 婵娟 , 如此甚好 , 这祈愿 洋溢着欢欣 , 似乎 一切 的不 幸 到最 后也成淡 云轻风 , 或是被那达 观的情愫所镇压 , 必是源 自于
一
斑。更何况以戴 罪之 身 , 贬居黄州 , 孑然一身倒是无妨 , 只是蒙 : 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道 出无尽的思想。 月常
受不 白之冤 , 若是以常人心境 , 怕是万万不堪 忍受 的。然而苏轼却 : 在, 竹 柏不 减 , 但只有 闲人可观 , 旁 人看 闲人 , 多是 无所事事之人 , 显示 出不羁放逸 的一 面 , 穷途末路又有何谓 , 就似流水 尚能复西 ,: 苏子贬居黄州 , 虚居官位 , 抱负可施展 , 确是 闲散之人 。但 苏子看 固然不能改变现处 的困境 , 但是能注 以生活一种 旷达洒脱 的催 化
苏 子对生活的 热爱 , 方能从 别离苦海 中解脱 , 在其作 品中也是 馨
香可 闻的。
三、 变换 角度 , 乐观 超 脱
人生百态 , 死胡同总是有 的。若是一意孤行 , 只朝这一方向迷 走, 怕是心无宁 日, 久久纠缠 。苏子只 因学会 了变换 角度 , 以新 眼 光处 百态 , 待万般情 态成常态 , 不 以物喜 、 不 以己悲便不在话 下 ,
《前赤壁赋》论文苏轼儒道思想论文

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儒道思想摘要:苏轼在贬谪到黄州期间,创作了闻名后世的前后《赤壁赋》,特别是《前赤壁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前赤壁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虽然遭受贬谪但仍然放达洒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通过苏轼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塑造出来的。
苏轼在文中体现了自己所接受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积极进取的儒家思想和能排解苦闷的道家思想使得苏轼能够心怀天下苍生,并且能够在失意的情况下而不颓废,依然能够旷达自适。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为被诬陷作诗毁谤朝廷,被关进御史台的大牢,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求情,九死一生的苏轼而被贬谪到黄州。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丝毫的实权,并且还是戴罪之身。
黄州是苏轼的第一个贬谪地,从此开始,苏轼开始了自己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
苏轼借助儒道思想慢慢排解,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道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前赤壁赋》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儒道思想在苏轼身上的印迹。
一、《前赤壁赋》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儒家思想教育,“奋励有当时志”,成年之后更是考中进士,并且深受皇上的赏识。
苏轼决定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而现实的残酷打破了苏轼的梦想,苏轼不得不承受“乌台诗案”的惨重代价,贬谪黄州,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
其中,《前赤壁赋》因为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而的到更为深远的流传。
在《前赤壁赋》的开始,我们看到作者与三五好友乘船月夜游赤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作者歌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作者吟诵的这两句诗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共三章,其中第一章描写了诗人的不得志。
苏轼是借古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苦闷之情。
被贬谪到黄州,从皇帝身边的大臣到偏远之地毫无实权的小吏,其中固有苏轼身份心理的巨大落差,更有苏轼不得志的愤懑。
《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

《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赏析《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被贬黄州,人生自此断裂为二。
春风得意,逞才使气,心浮气躁的苏东坡隐退了,一个饱经忧患,屡陷困顿而终于突破人生困境的旷达的东坡先生缓缓的走进了历史的画卷。
从乌台诗案中侥幸拣回一条命的苏东坡,在流放黄州的路上,恐怕一路的颠簸伴随一路的思虑吧。
成也诗名,祸也诗名,经历如此恐怖境遇,面对匪夷所思的文字狱,戴罪之身,何敢多言,又何许多言呢?可令人不解的是苏东坡不但没有谨小慎言,反而是其生命激情的爆发期,才情才性与生命之思浑然一体,留下了千古绝唱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等。
是什么促使他做出如此有违初衷的举动呢,是什么促使他如此不顾的唱出生命的悲歌呢?作为团练副使的苏东坡,因其戴罪之身并无俸禄,一切皆需自食其力。
物质的艰辛并不能让热爱生活的苏东坡趴下,但致命的打击很快临到了。
团练使蒋运看中了苏东坡的小妾春娘,欲用白马交换,虽说是交换苏东坡却没得选择,因为团练使负有监督苏东坡的朝廷使命,也就是说苏东坡的生死就操纵在他手上。
苏东坡除了同意还能有什么选择呢?然而那被用来交换的女人却自杀了,在尊严与生存之间,她选择了尊严。
女人生命的消逝犹如在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中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让他再也无法继续原来的生活了,他必须作出回答,由他最心爱女人抛给他的天问,他无法注视那来自天国美丽而哀伤的眼睛的注视,除非他给出了答案。
就象史铁生把自己交给了地坛,从而看见了自己的心魂,苏东坡面对赤壁,直面惨淡的人生,追问生命的根基,他终于在历史中获得了超越,超越这滚滚的万丈红尘,获得生命的彻悟。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精选文档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精选文档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1.理清文中的情感思路。
2.情感为何会变化。
3.认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乐”“悲”“喜”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写道: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乌台诗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鸿来到黄州。
苏轼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挫折,真正成熟起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苏轼与客到赤壁游玩,面对赤壁的山水、明月,苏轼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明确: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作者因何而“乐”?《牡丹亭》中写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苏轼月夜泛舟游览,可谓四美俱全。
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在文中勾画出人生的良辰、美景、乐事、赏心来。
明确:1.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里“徘徊”一词用得好,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学生展示)3.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时,作者的心情怎么样?原文怎么说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4.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面对良辰、美景、乐事,诗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怡然自乐,我们应该用怎?拥挠锲?来读出这种心情呢?――舒缓、柔和。
全班女生齐读。
配乐《高山流水》。
四、解“悲”之情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苏子为何“愀然”呢?客子为何“悲”呢?而在苏子的一番说理之后,客又是如何转“悲”为“喜”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一、二组讨论“苏子”之悲,三、四组讨论“客”之悲,五、六组讨论“苏子”的说理,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赤壁赋苏轼作家资料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苏轼

赤壁赋苏轼作家资料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苏轼赤壁赋苏轼二、作家资料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苏轼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展现了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
这位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影响,而且承受过几起几落、大起大落的生活波折。
在此基础上,他个人特有的敏锐直觉加深了他对人生的体验,他的过人睿智使他对人生的思考获得新的视角和高度。
苏轼算不得擅长抽象思辨的哲学家,但他通过诗词文所表过的人生思想,比起他的几位前贤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来,更为丰富、深刻和全面,更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一出处和生列问题,是中国文人面临的两大人生课题。
前者是人对政治的社会关系,后者是人对宇宙的自然关系,两者属于不同的范围和层次,却又密切关联,相互渗透,都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判断。
出和处的矛盾,中国儒佛道三家已提出过不同的解决途径。
儒家以入世进取为基本精神,又以“达兼穷独”“用行舍藏”作为必要的补充;佛家出世,道家遁世的基本精神,则又与儒家的“穷独”相通。
苏轼对此三者,染濡均深,却又融会贯通,兼采并用,形成自己的鲜明特征。
苏轼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充满了“奋厉有当世志”的淑世精神。
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训,使他把自我道德人格的完整、社会责任的完成和文化创造的建树融合一体,是他早年最初所确定的人生目标。
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由于其特殊的仕宦经历而得到强化和固定化。
和他父亲苏洵屡试蹉跌相反,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他和苏辙至京应试,就像光彩灼熠的明星照亮文坛的上空,一举成名,声誉鹊起。
就其成名之早(二十二岁)、之顺利、之知名度大,并世几天匹敌。
嘉祐六年他应制举,又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取入第三等,此乃最高等级,整个北宋取入第三等者仅四人(见《小学绀珠》卷六《名臣类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未解脱的挣扎——从赤壁赋看苏轼的文化
人格的典型性
苏轼,是有宋一代唯一的一位集诗、词、文、赋多种成就于一身的文学巨匠。
他是继李白之后,文学史上的又一座浪漫主义高峰,是一位集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文化巨擘。
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地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重要的是他是后代封建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范式之一,而且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人格典范——陶渊明的被发现与被树立,也主要地归功于苏轼。
苏轼,与许多文学文化史上的大家一样,以其文化人格的典型性成为文化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
他就像他的诗词文赋,具有无比丰富和有待挖掘的可能性。
这种无限的意义可能性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
本文拟从苏轼名作《赤壁赋》的解析入手,浅析一下苏轼文化人格中的典型性及其对中国后世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影响。
一、风暴后的沉思
《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正好是作者贬谪黄州后的第二个年头。
元丰二年(1079)当政者(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摘出苏轼诗文中的部分语句,上书宋神宗,说苏轼诽谤新法,污蔑皇帝,应该处以极刑。
舒亶在奏章中称“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李定也说苏轼“无学术,滥得时名”,他们要求处死苏轼,以“沮乖慝之气”“奋忠良之心”。
事实上,苏轼无非
是对新法执行不当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了一下抗议。
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八月系御史台狱,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
在此之前,苏轼的仕途和人生基本还是平坦的,至少没有多大的波折。
这一时期的苏轼基本上还是豪气干云、睥睨万物的,他曾在寄弟弟苏辙的一首词中自负地说到“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似乎仕途人生中一切坎坷挫折都不过是芥藓之疾,不足道哉。
这正好反映了青年苏轼豪放率真的一面,他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韬光养晦,什么是营营苟苟。
身为文官的他甚至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时期的苏轼思想上冲突并不激烈,他基本上属于一个温和的保守主义者。
这一点,不论是他对待熙宁变法的保守立场,还是他所上的策论,都表明他是一个奉儒守法的典型封建知识分子。
但这并不等于说他的内心没有矛盾,他并不是一个杜甫那样世世代代奉儒守法、一心一意要致君尧舜的迂腐的封建文人,他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人格操守,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
事实上,从他一步入政坛,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就困扰着他,但这种矛盾的双方却在伴随着他仕途的顺逆而此消彼长:每当政治上得意的时候,他入世的思想就占据了上风;而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强烈的出世的欲望。
乌台诗案之后,尤其是贬谪黄州的这一段时间,是他这种矛盾最为突出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
在此之前,他思想中始终是儒家占据上风,他自己也在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态。
但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陷入了一个极端险恶的境地(险些被处决),他在
狱中寄给苏辙的诗中就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他的确是“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
在狱中他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有精神上的摧残。
因此,出狱后,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不得不重估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重生是痛苦的,“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一面表示“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另一方面又难以抑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内心的波澜发而为文章诗词,形成了他的一个创作高峰。
他晚年说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苏轼本人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颇为喜爱的。
这一时期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对自己仕宦、人生的反思和追问,作品中都饱含一种“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哀伤或羽化登仙式的强作欢颜。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真诚坦荡的文字中间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些情思意绪,不仅仅是一些哲理思辨,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人格。
二、望美人兮,天一方
《前赤壁赋》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的内心冲突和斗争,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挣扎,在思辨中挣扎,这种入世与避世,倏忽与永恒的挣扎正是苏轼文化人格的一个缩影。
这种冲突与挣扎的意义在于,他不仅仅是苏轼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共同性格。
《前赤壁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