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里古代年龄不同的称谓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Come on,baby!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髫tiáo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3-15岁(男) —舞勺之年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 鬟huán鬓bìn低。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如称的即 :之延表. 为伸字意 “。意 延这为义 伸种名相 式情字延 ”况意 。可思的
5

如何称呼 名和字
古代特别重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十分讲究。人际交往 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 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平辈间,相互称字,则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 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长辈的名,更是提都不能提, 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 制度。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 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 上所使用的符号 。 在上古,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 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都以干支为名,可能与当时重视 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前进,语言文字发展,意识观 念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要对其所包 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叔梁 (he),孔子的父亲, “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 “孟明”是字;姓为 “百里”。

辈分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辈分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辈分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辈分称谓作为其中重要的元素,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层级和家族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辈分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家族秩序的表现。

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来说,辈分称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辈分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层级和家族关系。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人们根据年龄和亲属关系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称谓。

比如,对于兄弟姐妹,年纪较长的称为“哥哥”、“姐姐”,年纪较小的称为“弟弟”、“妹妹”;对于父母亲,称为“爸爸”、“妈妈”;而对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也都有着相应的称呼。

这种辈分称谓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家庭中能够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形成了良好的家庭秩序。

同时,这也体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延续和传承。

其次,辈分称谓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尊重长辈和懂得与同辈之间的称谓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使用辈分称谓,人们可以展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并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同时,辈分称谓也有助于维护家族的稳定和和谐,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和位置,避免了家庭中的混乱和矛盾。

此外,辈分称谓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长孝道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和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

辈分称谓的使用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长辈的尊重和孝敬。

通过正确地称呼长辈,人们能够表达出对长辈的敬意和关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这种尊长孝道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已久,并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辈分称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家族秩序的表现。

通过正确的使用和传承辈分称谓,可以维系家族关系,确立社会层级,传承亲情、爱情和友情。

同时,它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长孝道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辈分称谓的使用有所减少,但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独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根本称谓1、称名2、称字(1)字的来历。

(2)字与名间的关系。

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初级仕宦、著名文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XXX曰武,XXX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害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除皇帝外,谥号多数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XXX的书室叫“饮冰室”。

5、称绰号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中国常识

中国常识

中国常识【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址、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称谓文化

称谓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通常都有三个以上的称谓,可见他们 对取称谓有许多方式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连襟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
称谓杂谈 科举
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 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 叫 “ 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唐后宫:
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 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二十七宝林、 二十七御女、二十七采女。
年龄称谓——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8岁 童龀[chèn]: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 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13岁 20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 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30岁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 40岁 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60岁 50岁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耳顺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 欲”。——《论语·为政》) 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70岁 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 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 相加得108岁。 80岁 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耄:指八九十 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 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 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古人对雅称

古人对雅称

古人对雅称1. 古人对雅称的理解2. 雅称的分类3. 雅称的应用场景4. 如何运用雅称5. 雅称与文化传承1.古人对雅称的理解雅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认为,雅称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方式,可以彰显人们对他人的钦佩和推崇,同时也是文人雅士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品德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社会中,雅称经常被使用于君臣之间、长幼有序、亲友相称、师生尊称等场景中,旨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赞扬,体现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

2.雅称的分类雅称根据使用场景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亲属称谓是最基本的一种雅称,用于表达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热和互相尊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

而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则会选择更为礼貌和尊重的称谓,如以尊者自居的长者称谓、带有地位和职务含义的官职称谓、能够体现学识和品德的文人雅号等。

3.雅称的应用场景雅称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既包括家庭内部,也涵盖了社交场合和职场交际等多个方面。

在亲情关系中,使用正确的雅称可以表达出亲热和互相尊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而在社交场合中,使用合适的雅称可以展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更好地体现社会等级和礼仪之道。

在职场交际中,使用恰当的雅称也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4.如何运用雅称正确应用雅称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规则。

首先,人们应该根据使用场合、对象、年龄、性别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雅称。

其次,应注意不同阶层之间的称谓差异,不要使用过于熟悉或过于冷淡的称谓,以免造成尴尬或失礼。

此外,还需要注意称谓的变化和使用频率,避免过分依赖称谓造成关系僵化或不自然。

5.雅称与文化传承雅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运用雅称,人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沟通。

同时,雅称也是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和培育高尚情操的重要方式,在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以上是对古人对雅称的理解、雅称的分类、应用场景、如何运用雅称以及雅称与文化传承的详细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是 的年龄到了
。花信:开花时期,
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 是指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
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
年”。
• 《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
事”。因以“始室”指

正当壮年。古代
八十杖于朝。”
指。
•人在七十岁之后,就远离朝堂,告老归田。 。
80 岁。
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此名。
dié
•古代指
的年纪,泛指老年。《左传·僖
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
拜。
•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 皓首:白头,指年老。 • 姥[mǔ]:年老的妇人。 •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 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 是指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
故言赤子。”
,邀亲友吃汤饼。
•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 。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 锡余以嘉名”。
牙牙/周晬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
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 是指
,亦作“孩抱”。
均指


• 古人
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 鲐背:鲐是
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
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
“冻梨”。
九十岁为上寿。 。
•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 字是“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 九十九岁为“白寿”。
指 高寿。期,朱熹讲是“周匝之 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 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男子60岁。
•是指六十一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 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 历”。
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指60岁以上。古人将寿命的长短分为上 中下三等。《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 下寿六十。”
年老,是指六十岁以上的人。
•是指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
克壮。”

•指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
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个岁数,应
该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续焚书》:兄虽强壮之
年,然亦几于知命矣。
•是指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
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
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
指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 二者相加得108岁。
淡然。
•指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
而有四十九年非。”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
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
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指
《礼记·曲பைடு நூலகம்上》:“四十曰强,而
仕;五十曰艾,服官政。” 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
•指
,意思是年过五十可以在家里拄拐杖。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
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指
由太极衍生、繁衍、展开、延伸出来
的数是五十。《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


•是指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 碍于心。
•是指六十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 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 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 是指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
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是指
。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
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代

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
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是指
欲,不逾矩。”后代称七十岁为“从心之年”。
•是指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作为七十岁
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
车不用。后因用“悬车”指七十岁。

,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
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出自《礼记·王
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
•是指
。据《礼记》记载:
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
者学习勺舞。
•是指
。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
童时束发为髻。为成童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
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也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
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
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
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
并用簪子绾住,表示
。“及笄”即年满
15岁的女子。
•是
。古代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
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
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又称“ ”。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 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 是指
。古时童子未冠时头
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tiáo chèn)
• 是指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 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即指 。
• 是指
。总,聚束;角,
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
样子,俗称小丫角。

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
,出外就学。
谓舞武也。”
•是指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
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
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
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这是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
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
世泛指
,不用于女子。
•扎结头发,古代汉族
束发而冠,

,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
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出自《礼记·工制》: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
杖于朝。”
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 十”,故称“伞寿”。
•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
的雅称。因“米”
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
八,故名。
•是指 九十曰耄。”

。《礼记·曲礼上》:“八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