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概括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桥梁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桥梁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桥梁有哪些桥梁是连接两岸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一个历经五千年文明的国度而言,桥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桥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桥梁。

1、赵州桥赵州桥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和永城市之间的析河中游,是中国著名的古桥之一。

该桥建于隋唐时期,是全国保存至今有字记载的最古老的青石桥。

赵州桥桥面宽8米,长约50米,拱高近10米,多拱多洞,外形壮观,是古代桥梁工程之一,历经千年仍然保持完好。

2、石家庄正定慈悲桥石家庄正定慈悲桥是中国明清时期最为古老的桥梁之一。

它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整个桥跨越北侧的五彩浑河,共有七座桥洞,透过石拱洞,可见河水流动,流光溢彩。

慈悲桥名字来自于桥两侧的33个石佛。

3、杭州孔目桥孔目桥也叫天竺桥,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古代桥梁,位于杭州上城区,是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孔目桥全长14.4米、宽7.5米,内部共有5个拱孔,由45道间距相等的彩画成的“凤尾吊梁”吊在上面,孔目桥上精美的石雕、琉璃瓦、绿色瓦实和内部的周子曲门、井磴门、结印门等传统建筑元素,让人们不禁沉醉其中。

4、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建立于1968年,它跨越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桥梁。

南京长江大桥桥梁长约5,454米,是钢梁桥与钢箱梁混合结构相结合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宽32.26米,高70.4米,顶部宽17米,可容纳8车道。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桥梁的介绍,我们不仅仅了解了这些历史遗迹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更能够体会到桥梁在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古代的青石桥,还是现代的长江大桥,都代表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结晶,是我们国家文化和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著名桥梁简介

中国著名桥梁简介

中国著名桥梁简介
1.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东岸,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桥长67.36米,宽8米,跨径为39米,是世界上现存第二大古代单孔石拱桥。

2.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南口。

此桥建于公元937年,它是元大都城中最大的一座桥梁。

桥孔长44米,宽7米,高12米。

这座桥是为了迎接在卢沟桥战役中牺牲的抗日将士而建的。

3.卢沟晓月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护城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形石桥。

它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

卢沟桥是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桥梁,被称为“世界第一桥”。

4.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杭州市江干区境内,是江南地区最大的一座单孔石拱桥,也是杭州地区现存最长的一座桥梁,于明万历四十四年
— 1 —
(1616年)建成。

桥面上铺的石板,上面有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大屋以北、南堤上。

— 2 —。

中国近代桥梁赏析

中国近代桥梁赏析

中国近代桥梁赏析中国近代桥梁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中国近代桥梁的赏析:1. 长江大桥:长江大桥是中国近代桥梁建设的里程碑之一。

第一座长江大桥是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7年,是中国第一座彻底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钢铁桥梁。

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也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全面发展。

2. 深圳湾大桥:深圳湾大桥是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跨海大桥,是中国最高水平的斜拉桥之一。

这座桥梁于2007年建成,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先进性。

桥梁的设计独特,外观美观,成为深圳地标之一。

3. 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之间的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

这座桥梁于2018年建成,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代表作之一。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也展示了中国在大桥建设方面的技术实力。

4. 萧山湖大桥:萧山湖大桥坐落在杭州市的萧山湖上,是一座双塔斜拉桥。

这座桥梁于2008年建成,桥上设置有观景平台,游客可以欣赏到周围的美景。

萧山湖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中的一颗明珠,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 观音桥:观音桥是成都的一座标志性桥梁,跨越在锦江之上。

这座桥梁于2007年建成,其上建有观览台,游客可以欣赏到成都市区的美景。

观音桥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典范之一,也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之一。

以上是一些中国近代桥梁的赏析,这些桥梁不仅在交通运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桥梁设计和建设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增添了城市的美观和文化氛围。

《中国十大名桥》课件

《中国十大名桥》课件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郊 的洛阳江上,是中国现存最早 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 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有“海
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采用筏型基础、浮运架 梁等先进技术,是中国古代桥
梁建筑史上的创举。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有 46个孔,建造历时近6年。
洛阳桥的修建对泉州乃至福建 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中国桥梁建设的现状与成就
世界级桥梁
中国已建成多座世界级桥梁,如港珠澳大桥、杭州湾大桥 等,这些桥梁在规模、技术难度和工程创新方面均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
跨海大桥
中国在跨海大桥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青岛胶州湾跨 海大桥、宁波舟山港湾跨海大桥等,这些桥梁的建设提升 了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国际地位。
高铁桥梁
卢沟桥
01
02
03
04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 河上,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
河)而得名。
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 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最长的
古代石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 ,有11个主孔和10个辅孔。
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纪念 地,也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
十大名桥的历史背景
01
02
03
古代桥梁
如赵州桥,始建于隋朝, 历经多次修缮,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
近代桥梁
如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 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 现代化大桥,具有里程碑 意义。
现代桥梁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 国最长、世界第三长的跨 海大桥,展示了中国桥梁 建设的最新成就。
十大名桥的地理位置
绿色环保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中国桥梁 建设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采用环保 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

世界桥梁之最---中国篇(截止2019年底)

世界桥梁之最---中国篇(截止2019年底)

14、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拱桥—— 柳州官塘大桥
官塘大桥,位于广西柳州市城中区与柳东新区 交界处江面,大桥横跨柳江,水中不设桥墩, 跨度达457米,整桥主线全长1155.5米,桥面 由148根吊索与上方拱座相连。主桥为中承式 钢箱拱桥,结构体系为有推力提篮式拱桥,是 全球第一大跨度有推力钢箱拱桥、全球第九大 跨度钢箱拱桥
12、世界第一座跨越高速公路的有轨电车 桥梁——武汉市开发区凤凰大桥
凤凰大桥位于武 汉开发区军山街 凤凰大道北侧, 桥梁全长16.8公 里,共设站23 座,,连续跨越 京港澳高速公路 和凤凰一路、硃 山四路两条市政 道路,施工难度 相当大。
13、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北盘江大桥
北盘江大桥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县新街乡和营盘 乡之间,距离六盘水站近70公里。全长486.2 米,主拱跨度236米,单铰转体重量10400吨。桥 面与江面高差为565米,是我国首次将钢管混凝土 拱用于铁路的桥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 最大单铰转体重量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北 盘江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梁。
7、世界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安县潮州镇东,横跨韩江。 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 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 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 (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 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 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 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 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 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 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的桥梁的原理及特点

中国的桥梁的原理及特点

中国的桥梁的原理及特点桥梁是一种连接两个地点的结构,旨在承载交通负荷并提供通行的通道。

它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网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中国桥梁的原理及特点。

一、桥梁的原理1. 承载原理:桥梁的主要目的是承载交通荷载和自重,并将其传递到桥墩和地基上。

桥梁的承载原理基于杨氏弹性模量的力学原理,即通过桥墩将交通荷载和自重转移到地基上,从而达到稳定和安全。

2. 结构原理:桥梁的结构原理是指桥梁的布局和组成。

常见的桥梁结构包括梁桥、桁架桥、拱桥和斜拉桥等。

这些结构原理基于力学原理,将桥梁的荷载分散到不同的部分,并通过增加承载面积和优化材料使用来获得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 施工原理:桥梁的施工原理包括基础土建、上部结构的搭设和装载等。

为了确保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桥梁施工通常采取分段施工或模块化施工,并配备相应的施工设备和安全措施,如施工脚手架、塔吊等。

二、桥梁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的桥梁形式丰富多样,有传统的石拱桥、千年古桥,也有现代的拓宽桥、高速公路桥梁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桥梁反映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2. 历史底蕴:中国桥梁的特点之一是历史底蕴。

中国有着悠久的桥梁历史,诸如赵州桥、虹桥等历史悠久且工艺精湛的桥梁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3. 技术创新:中国桥梁的另一个特点是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桥梁在设计、建造和维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中国在斜拉桥和钢结构桥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 兼顾实用和美观:中国桥梁注重兼顾实用和美观。

无论是传统的拱桥还是现代的斜拉桥,中国桥梁都倾向于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

桥梁设计通常考虑到当地气候、地质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以确保桥梁不仅实用,而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总之,中国桥梁的原理是基于力学原理和建筑原理的,通过承载和分散荷载来保证稳定和安全。

其特点包括多样性、历史底蕴、技术创新和对实用和美观的关注。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的发展史悠久且丰富多彩,从古代的简单木桥和石桥到现代的大跨度钢结构和斜拉桥,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具体如下:
1. 古代桥梁:中国的桥梁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已有“钜桥”的记载。

《诗经》中也有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桥梁技术逐渐提高。

隋唐时期,桥梁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铁索桥。

2. 中世纪桥梁:宋、元、明、清各代,桥梁技术继续发展,特别是石拱桥的建设技术日臻成熟,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如赵州桥等。

3. 近现代桥梁: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建造更为先进的桥梁。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架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当代桥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82年建成的陕西安康汉江斜腿钢架桥,主跨176米的铁路钢桥,是当时世界同类桥梁跨度较大的。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

综上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社会的工程技术成就和文化特色,从最初的简易桥梁到如今的世界级大跨度桥梁,中国的桥梁建设展现了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400字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木桥逐渐被石桥取代。

石桥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耐久性更强,成为古代桥梁建设的主要形式。

自秦汉时期至唐宋时期,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许多著名的石桥如洛阳桥、赵州桥等建成,这些桥梁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建设工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随着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之出现了吊桥、拱桥、梁桥等多种形式的桥梁。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河流众多,桥梁建设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许多著名的古桥如赵州桥、锦溪大桥等都是在元明清时期建成的,这些古桥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上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桥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桥梁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20世纪初,中国的桥梁建设开始逐步采用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种新型结构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为中国的桥梁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桥梁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陆续建设了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型桥梁工程,如长江大桥、京广铁路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这些桥梁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而且在设计和建筑工艺上也达到了国际水平。

可以说,中国桥梁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古代的木桥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每一个时期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桥梁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桥梁建设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的第一座桥究竟出自何处、谁人之手,已无法考证。

因为自从有了道路之后,当人们遇到河流、沟壑阻碍时,就会想到要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

最初的桥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树干、一块石板。

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最早的木桥和石桥。

石拱桥——我国河北省赵县城南5里有一座拱形大石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这座桥是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建造的,距今已近1400年。

它造型美观,结构别致。

像这样的桥,欧洲19世纪中叶才发现,比我国晚1200余年。

铁桥——1779年,英国的亚伯拉罕—达比在英格兰中部科布鲁克代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铁桥。

这座横跨塞汶河的铁桥,使用5列铸铁肋构成30米长的单跨半圆拱。

桥的铸件有不少精巧的构想。

悬索桥——原始悬索桥柔软易弯,不利于车辆行走。

现代悬索以钢缆悬挂加肋的桥板,已解决了这个问题。

西文第一座水平桥面的悬索桥设计,见于1595年奥地利主教瓦兰佐奥的著作中。

该设计把铁杆连在一起构成悬索。

1801年芬利首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雅各溪上建造了悬索桥,桥长21米。

1803年,法国率先建造钢丝缆索桥。

塞昆建造了几座跨度长达90多米的桥。

维克发明了在桥上用一根根钢丝构成缆索。

而不必把沉重的钢丝缆索吊到桥塔项上。

钢筋混凝土桥——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是1899年建于苏格兰连芬南的混凝土高架桥,每拱跨度为15米。

21个桥拱顶上各有一铰链,使墩基可以移动。

工程师梅拉特最早懂得三铰链作用,他于1901年在瑞士建成首座三铰拱桥,是细长的钢筋混凝土桥。

预应力混凝土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出高强度钢材,佛莱辛奈将其应用于桥梁设计中。

他于1948年至1950年间在法国马恩河上先后建造了5座预应力混凝土桥,分别位于爱斯勃利、安奈、特里巴度士、查吉斯和尤西。

各桥采用平拱,远较过去的桥拱平坦得多。

1 概述改革开放20多年来,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

今天,设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地改变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广告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各种各样举着设计的旗帜,宣传自己的产品。

“设计”一词应用范围之广,让人应接不暇。

社会的越发展,设计的涵义越复杂。

设计越来越模糊了。

2 设计现状2.1 大的社会环境由于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我们周围充满了浮躁的味道。

设计免不了也陷入其中。

浮躁不是一种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奋起直追的国家的常态。

我们正在追赶世界,世界张开双臂迎接我们。

身在其中,想做到不浮躁真的很难。

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幼稚阶段,如何面对这么强大的社会背景值得深思。

2.1.1 整体设计意识的薄弱拿工业设计而言,现代工业设计已经是现代意识与现代心理的物化,是理性与感性的构成,是科技、艺术、经济、社会的有机统一的创造活动。

这时,设计意识也就有个人意识上升为社会意识,只有在社会意识表现出对设计的渴求,设计活动才会被认可与重视。

而一个国家的设计发展与否,也与这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对设计的需求的有无来决定。

我国任何时代任何领域都不缺乏优秀的设计师,从《考工记》、《天工开物》、《髹饰物》、《长物志》到天数口头传承的工匠口诀,从我国的陶器、铜器的制炼到四大发明,集中融会了我国古代设计师对造物、设计及其精神内难的认识和思考,这时我国古代设计师个人意识的有力显现。

即使到了现代,这种设计师的个人意识依然不断涌现而且不断扩展,可谓人才辈出,但这些个人意识在没有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的情况下,不可能左右社会意识,更不可能成为社会意识。

设计发展的差距就毫无疑问地成为必然。

今天,世界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的数字化信息时代。

理智上我们知道新时代已经来临,但心理上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看看周围,设计常常被社会“作为肤浅的比附,即使没有被丢弃,至少也是被冷落的和轻视的”(张道一,1994)更谈不上深刻的体现或揭示社会的心理。

但是,我们相信,当设计师的个体设计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使设计成为生活的必需,社会的渴求,汇聚成一定的社会意识从而替代整个社会意识。

也只有当社会意识对设计情有独钟,形成设计意识的时候,我国的设计才有真正的出路,才会后来居上。

2.1.2 认识的缺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民大众混淆了设计和艺术两个概念。

很多人认为做设计就是艺术设计人就是艺术人。

他们总带有一种蔑视的眼光,口语称其为“看不起学设计的人”。

认为做设计的就知道画画,就是恶搞,就是与众不同。

足见设计并没有这么乐观的称为已经大众化。

这种“蔑视”来源已久,特别是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

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

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足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影响有多大?从这一点就可看出中国文化传统的“伟大”之处。

2.2 教育状况2.2.1 师资问题拿工业设计来说,其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原创工业设计的教师大多由美术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改行而来,在教学的立足点上没有转过方向,将学生过多地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影响了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知和顺利发展。

当然可以稍微乐观的说,这几年情况有些好转,新的师资大力涌现,专业化程度提高。

但是面临着另外的问题,他们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实际的设计经验,仍然照搬书本知识进行下一代的灌输,缺乏形象性和说服性;其次,偏于注重学生“技”的训练,特别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手绘的训练,最起码的设计史论很少涉及,一问三不知;第三,在大的社会熏陶下,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国外的设计,整天在比较北欧、日本和美国等的设计,生搬硬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不知道从我们自身中找设计、找创意。

2.2.2 理论教育问题谈到理论教育,不是说要生搬硬套理论,不是要整天大讲特讲,而是要使学生建立理论的头脑,更好的指导实践。

在这里要谈到“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技”,相当于“术”也属于“器”,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或“物质性的劳动”。

“道”,法也,即规律。

《韩非子.解道》:“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也指出“道”是万物万理的规律所在。

这里的“道”,小而言之是理论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后获得的大智慧。

从设计角度讲,设计上的“道”,就是在对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后所进行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

设计上的“技”在这里指的是技术和技巧。

一是表达的技术。

二是造型处理的技巧。

就我国国内的工业设计发展而言,确实比西方落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工业设计将永远落后。

我们还处于学习、提高有待加强研究的阶段,这对工业设计在理论上的充实尤为必要。

那么重担就落在了教育的身上,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没有深厚的基础决没有雄伟的大厦,没有设计学的知识体系决没有中国现代设计光照世界的那一天”。

因此,在我国工业设计的教育中加入工业设计理论的支持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了,对我国工业设计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学会思考,不加强对工业设计理论的研究而妄自菲薄,只将工业设计当作某种类似先进技术手段之类的东西加以引进、效仿。

却将本已具有的盛器经验连同当前的实际状况一并遗忘,其结果必然是走向穷途末路。

3 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3.1 设计内部3.1.1 端正设计的认识正确认识设计与艺术,是处理做好设计的首要前提。

笔者认为设计是沟通,是传达,而艺术是表现,是创作。

这并不是说设计里没有表现的成份,更不是说艺术是不在乎沟通的。

但是两者放在这两项上的重视是有较大差别的。

设计是不能凭感觉做的,要考虑各种因素,要寻找最隹的表达方法,要把自己的感觉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有效视觉语言。

设计就好比写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设计与写作都是在表达,在沟通。

好的设计可以讲一个故事,好的写作可以让人看到一幅画不出来的画。

3.1.2 强化设计师素养设计师在创造性设计和构思的同时是在创建某种新的生活方式,即在体会某种道德观、价值观,建立消费者与设计品之间沟通的桥梁。

好的设计体现着一个设计师良好的设计素养。

首先,做设计最重要的是先学树人。

面对浮躁的社会,浮躁的环境,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做的学会在浮躁中寻找灵感,大的方面作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小的方面作对得起自己的设计。

使设计朝着所谓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健康设计,人性化设计等的方向发展。

其次,设计师在掌握“技”的基础上,要强化“道”的修养。

理论指导实践的进行,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

古代不是有“道由技进,技达于道”、“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则自造微入妙,穷神知化矣”,建立一个好终身学习之制。

我们主张要扩大知识面,并非主张人人都做“万金油”。

自己专业的精通深度等于大树的根,根深才可能叶茂,自己的能力与事业才可能高大。

我们只有从宽广的知识面上可以得到在专业里难得的启示,才有可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范围而有所创新。

最后,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待幼稚的、年轻的设计。

给年轻的设计师以鼓励,以信心,以激情。

因为设计也是代代相传。

笔者经常浏览BBS设计论坛,相当一部分人在对待他人的批评和看待他人的设计作品时是抱着“一棍子打死”的心态,而少了些宽容与豁达,少了些理性与从容。

这种眼高手低,无知无畏大概也是我们常说的浮躁吧。

“创新”这个词近年来提的最响亮。

创新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及发展的灵魂。

那么设计创新更是重中之重。

再拿工业产品来说,创新是产品设计的灵魂,产品离开了创新也就无所谓设计。

创新设计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也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

笔者认为创新也要有方法有技巧。

(1)创新方法由于近阶段,我们的设计不是一会半会地能赶上外国设计,所以模仿是必要的,但模仿不等于抄袭,模仿能够启发思维,提供方法,少走弯路。

日本在二战前后,也是“抄才”,抄尽了欧美的产品,现在也在科技和经济上超过了欧美。

所以笔者认为,抄要有抄的目的,那就是“先抄后超”,先抄后超是必经之路。

但只知抄不知超那就没什么前途了。

我们在学习国外工业设计的同时,要不断地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和现实情况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使我国的工业设计理论真正能指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实践,才能为我国工业设计真者的“后来居上”创造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