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板坡长江复线桥施工技术总结
中国桥梁观后感1500字

中国桥梁观后感1500字《桥》观后感杨芳前不久和大家一块看了电影《桥》,深有感触。
《桥》主要讲了1944年,德军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
同一时间,游击队少校“老虎”(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
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博·德沃尔尼克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
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
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
《桥》承袭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
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像鲜明,飞机大炮加游击队,突出英雄人物。
这部电影最早在中国放映于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
所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对这部电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桥》很触动人,不仅仅是电影中班比诺在沼泽地上跳跃的身影,不仅仅是工程师拉响炸弹后那个浓烟遮盖的画面,也不仅仅是一群是战友也是朋友的游击队员走在山岗上的剪影。
电影背后的真实命运,才是最触动人心灵的地方。
曾经是中国人民朋友的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已经永远消失,电影背后的那群因为电影拍摄而成为朋友的人,因为国家的分裂而不再来往。
朋友再见,不光有电影里的一群游击队员,还有电影外一群活在真实世界的人,还有两个国家的人们藏在心底的感动。
《桥》的整体基调是悲壮的,结局是震撼的,属于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范畴。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电影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大陆电影,对于过去这段历史、尤其是战争的描述和表现大多失之于简单和狭隘。
其具体体现,首先是回避态度,或者说,是刻意遮蔽策略。
因为战争中即使是最终胜利的一方,也有许多过程中的失败、痛苦,乃至屈辱或耻辱,譬如“南京大屠杀”。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防雷工程详细施工方案及操作规程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防雷工程详细施工方案及操作规程一、工程内容根据设计图具体如下:1、大桥塔顶安装高度为5米,型号为TOPIKE3型的提前预防电避雷针及高光强航空障碍灯,要求接地阻值<10Ω。
2、塔壁中光强航空障碍灯。
3、塔底测试端子板。
4、四索塔内50×5不锈钢引下线安装。
5、斜拉索避雷带安装。
二、施工方法和技术规程1、大桥塔顶避雷针、航空障碍灯安装施工方法:将针、灯安装材料用塔顶卷扬机直接吊装上塔顶工作平面,将针头、灯分别先安装于支架上,然后用二次吊装支撑杆其吊于塔顶面江一侧女儿墙顶面,将其底盘与预埋钢板可靠焊接,焊装完成后用水泥将其底座暗敷。
技术规程:材料吊装高度117米,吊装物为:扁钢、圆钢、钢管等。
顶部卷扬机额定载重1T,钢缆为Φ11mm。
针、灯底座满焊,与墙体避雷带可靠焊接。
注意事项:①、施工人员沿塔内爬梯攀爬至塔顶工作平台时及塔顶工作平面工作时需要佩带安全绳、安全帽,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
②、作好工具、材料的安全措施,防止在吊装和安装过程中坠落。
③、吊装过程中塔顶设一人负责观察卷扬机和钢缆的工作情况,塔底设二人负责警戒。
④、吊装时禁止超载。
2、塔壁塔壁中光强航空障碍灯安装施工方法:将灯与不锈钢灯座可靠连接,施工人员乘坐吊斗利用卷扬机从塔顶工作平面下降至设计要求处,用膨胀螺丝将灯座固定于塔外壁。
技术规程:卷扬机额定负重1T,钢缆为Φ11mm。
注意事项:①、吊篮安装前应仔细检查吊篮状况和钢索情况,检查吊篮是否安全、钢索是否损坏。
②、吊篮安装后须进行试车,检查吊篮是否平衡,卷扬机是否正常。
③、吊篮运行时应安排专人控制卷扬机,并安排专人监视钢索情况。
④、吊篮每次工作之前必须试车,试车采取无人负重形式,负重重量应大于工作时吊篮携带人员和材料总重量。
⑤、吊篮每次试车应检查卷扬机和钢索、吊篮,并检查有无超载现象。
⑥、吊篮到达固定位置后,必须用安全附索固定,所有工作人员和工作用设备、工具必须用安全索固定,防止坠落。
环氧富锌漆在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钢桥面防水层中的应用

面无焊瘤 � 飞溅物 � 针孔� 飞边和毛刺等, 如有必须通 以内涂刷环氧富锌漆来防止桥面 � � 过打磨加以清除,锋利的边角必须处理成半径 2 以上的圆角 � 4) 用清洁剂或溶剂清洗桥面板表面的油污� 盐分 及其他脏物 � 5) 用高压水冲洗桥面板表面� 2.2 钢桥面喷砂及环氧富锌漆施工 钢桥面喷砂采用带吸尘装置的移动式自动无尘 打砂机, 对于自动无尘打砂机所不能施工的区域和边 缘, 可采用手提式打砂机作业� 在喷砂除锈后对钢桥
2
的几
100
� 桥面铺装层的使用寿命约 10 15 年, 而桥梁结构
个区域, 分别用不同的钢砂组成和不同工艺进行试喷 砂除锈处理,由施工单位检测钢板清洁度和粗糙度, 确认钢桥面板喷砂除锈工艺� 3 ) 喷砂前, 应首先检查钢桥面板的外观, 确保表
的设计寿命超过 100 年, 因此增设防腐层来保护钢桥 面板不被锈蚀是很必要的 � 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采 用喷砂除锈后 4 板的锈蚀�
2. 5 级, 即 " 非常彻底
的喷射除锈, 钢材表面无可见的油脂 � 污垢� 氧化皮 � 铁锈和油漆涂层等附着物, 任何的痕迹应仅是点状或 条纹状的轻微色斑" � 同时, 为保证防腐层与钢桥面的 附着力,要求钢桥面板喷砂除锈后粗糙度达到 50 �
:
目前的主流桥面铺装施工, 无论是浇筑式沥青混 凝土铺装, 还是环氧沥青铺装, 都要在钢板喷砂除锈 后� 涂刷防水粘结层前, 涂覆一层环氧富锌漆, 起到避 免空气接触钢桥板� 防止钢板产生锈蚀的作用 �本文 以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钢桥面施工为例, 简 要介绍了环氧富锌漆在钢桥面防水层中的应用情况 � 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 2006 年 9 月 25 日通车� 复线桥全长 1 10 3. 5 有 108 , 主跨跨度达 330 , 主跨中部 � 本桥钢
桥梁施工经验总结【最新】

桥梁施工经验总结一、场地平整工程不论大小,进场后都要对场地平整,对场地进行综合布置,留足主体工程施工空间。
对于市政工程,一般场地狭小,受多种因素制约,布置场地合理性更重要。
点我:领取工程大礼包场地平整后,才能够适应机械施工,只有场地良好,才能发挥机械效益,减少人工,在许多大型工程中,先修高标准道路,其实质是节约,而不是浪费。
施工先修路,没有可靠的路怎么用大型机械施工如大桥南路高架桥,桥面跳仓,一个梁段作为一个施工场地。
二、基础施工在桥梁中,基础通常用桩基础。
桩基础有多种形式,大型桥梁常用灌注桩和挖孔桩。
下面介绍灌注桩和挖孔桩,其它桩形不介绍。
(一)钻孔灌注桩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用得较多,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对水下工程施工,依然是以钻孔灌注桩为主。
1、工艺流程2、钻孔灌注桩施工要点(1)成孔质量的控制①采取隔孔施工程序②确保桩身成孔垂直精度③确保桩位、桩顶标高和成孔深度④检查钢筋笼制作质量和吊放质量⑤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泥浆的制备和第二次清孔(2)成桩质量的控制①要严格检查验收进场原材料的质保书,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用于混凝土灌注桩。
②复核配合比和混凝土和易性③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桩基工程属隐蔽项目,质量检查比较困难。
所以加强桩基工程检测是一个手段,要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其关键还在于人。
强调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以防为主,对桩基各个施工环节要充分重视并精心施工,只有这样桩基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到保证。
(二)旋挖灌注桩旋挖灌注桩与钻孔灌注桩相比仅是成孔工艺不同,从环境保护看有较强优越性,在市政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1、旋挖灌注桩施工要求(1)工艺流程:测量放线--埋设护筒--桩机就位(钢筋笼制作)--挖孔至终孔--钢筋笼按放--砼导管按放--浇筑砼(2)桩施工时应保证垂直度,偏差小于0.5%,桩位应许偏差不大于50mm。
(3)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主筋间距允许偏差±10mm,箍筋间距及螺旋筋螺距±20mm钢筋笼直径±100mm。
桥梁技术施工总结

桥梁技术施工总结桥梁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连接地域、促进经济发展和方便人们出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施工过程涉及众多复杂的技术环节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
以下将对桥梁技术施工进行详细总结。
一、工程概况本次桥梁施工项目位于_____,桥梁全长_____米,设计荷载为_____,桥梁结构形式为_____。
该桥梁的建设旨在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施工准备在施工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技术准备,组织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
其次是物资准备,根据施工进度计划,提前采购了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如钢材、水泥、砂石等,并对原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然后是施工现场准备,平整场地,修筑施工便道,搭建临时设施,为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基础施工1、钻孔灌注桩基础测量放线:根据设计图纸,准确放出桩位,并设置护桩。
埋设护筒:护筒采用钢板制作,其内径比桩径大 20 30cm,护筒顶高出地面 30cm 以上,护筒埋深根据地质情况确定。
钻孔:采用旋挖钻机或冲击钻机进行钻孔,钻孔过程中要控制好钻进速度和泥浆比重,确保钻孔垂直度和孔壁稳定性。
清孔: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进行清孔,清除孔底沉渣,使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笼制作与安装:钢筋笼在加工场制作,采用吊车分段安装,主筋采用焊接连接,箍筋采用绑扎连接,钢筋笼安装要保证位置准确、垂直度符合要求。
灌注混凝土:采用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 22cm,灌注过程中要连续进行,防止断桩。
2、扩大基础测量放线:放出基础的开挖边线。
基坑开挖:采用机械开挖为主,人工辅助清理,开挖过程中要注意边坡稳定,防止坍塌。
基底处理: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后,进行基底检验,如基底承载力不足,要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有换填、夯实等。
基础混凝土浇筑: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混凝土采用分层浇筑,振捣密实。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P2主塔墩双壁钢围堰下沉施工关键技术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P2主塔墩双壁钢围堰下沉施工关键技术冉兵(中铁八局一公司)摘要:通过介绍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P2主塔墩双壁钢围堰下沉施工关键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江大桥双壁钢围堰下沉关键技术1概述重庆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全长850.0米,位于乌江、长江汇合口下游1.7公里处,是涪陵区的标志性建筑,桥型布置为200m+450m+200m,垂直横跨长江,为三跨整体开口梁板式预应力砼双塔(H型)双索面全漂浮体系斜拉桥,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全宽22.0米,设计时速60km/h。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P2主塔墩基础为深水基础,设计采用大直径钻孔桩基础,双壁钢围堰施工。
深水基础双壁钢围堰施工工艺在我司尚属首次施工,优质高效的完成这项工程将有利于我司拓宽建筑市场施工领域。
本桥于2005年1月9日正式开工,由于开工时间相对常规水下基础施工晚了4个月,施工工期紧,渡汛压力大,如何确保安全渡汛成为了P2主塔墩双壁钢围堰施工的主要目标。
2工程概况P2主塔墩位于长江主航道边,枯水期水深3m,砂卵石覆盖层平均厚度为5m,粒径大小主要为8-12cm,设计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
钢围堰外径30.0m,内径27.0m,高18.75m,平面上等分为12个独立的隔仓,高度方向上分为A、B、C三节,钢围堰高度分别为6.75m、6m、6m,重量分别为129.0t、123.8t、100.9t,总重量为353.7t,为了确保水上钻孔平台受力良好,必须将围堰下沉到基岩面上。
3关键技术(工艺)配重下沉围堰下水后,先浇筑围堰内刃脚砼,以增加围堰刃脚刚度,同时也加重了钢围堰。
围堰着床前,在围堰隔仓内对称浇筑井壁砼或对称加水,以增加围堰重量,从而促使围堰下沉。
P2主塔墩双壁钢围堰着床后,仅刃脚嵌入砂卵石覆盖层10余厘米。
抓、吸泥下沉由于水深仅3m,吸泥机正常作业水深不低于5m,为此,我部采用抓泥斗事先在围堰中心处抓砂卵石,使围堰中心处水深不小于5m,从而为吸泥机作业创造条件。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钢_混凝土接头模型静载与疲劳试验研究

半 1Π2 模型 纵向剪力ΠkN
840 1 228 781 832 186 832 ±93 998 354 478
纵向弯矩Π( kN·m) - 3 438 - 5 140 5021 - 1 511 2101
1 511 ±1 051 - 5 390 10 287 13 887
7 模型钢 - 混凝土接头疲劳荷载加载要求 试验前首先对模型加一小变形静力荷载 ,并确
定模型的初始侧向刚度 ,之后施加恒载 ,最后施加周 期等幅疲劳荷载 。观察试件整体锚固情况 ,看其是 否有横向位移 ,检查钢绞线轴力变化情况 ,并观察试 件各部位应变 、试件轴向力变化情况 ,从而判断是否 有异常情况发生 。
Re search o n Static Lo ad and Fatigue Te st for Steel - co ncrete Co nnector Mo del o n New Cho ngqing Shibanpo Yangtze River Bridge
Tian J unwei1 , Zhen Gang1 , Tang Guangwu1 , Chen Jianghua1 ,2
6 模型钢 - 混凝土接头静载试验加载制度 (1) 在正式加载前 ,应取该工况荷载的 10 %进
行试加载 ,以检验试验设备 、仪器和试件是否能正常 工作 ,并做好相应记录 ;
(2) 正式加载时 ,应对所加荷载进行分级加载 , 特别是当有多个荷载同时施加时 ,应使各荷载按相 同比例分级加载 ;
(3) 进行分级加载时 ,一般应按该工况荷载的 40 % ,70 % ,85 % ,95 %和 100 %分 5 级进行加载 ,每 级加载应持荷一定时间 ,待数据稳定 ;
2005年度长江三桥施工总结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2005年度施工总结重庆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既是城区东北部重要东西快速主干道的关键工程,同时又是涪陵的门户大桥,是乘船进入涪陵城区的第一座桥梁,是涪陵区的标志性建筑。
该桥位于乌江、长江汇合口下游1.7公里处,大桥北起北山坪东麓与江北滨江路(涪丰北路)相接,向东跨越长江,沿涪陵污水处理厂旁石板沟沟谷上岸,与江东城市干道涪丰南线相接。
大桥主桥全长850.0米,桥跨布置为200m+450m +200m米,三跨梁板式断面预应力砼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全宽22.0米,设计时速60km/h。
本桥P2、P3主塔墩基础位于水中,枯水期水深3-8米,汛期水深达20m,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
涪陵石板沟长江大桥工程于2005年1月9日正式开工,由于开工时间太晚,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工程驳船、铁锚及锚链、浮吊、拖轮等水上施工设备相当困难,我部只得采取在上半年先施工P2墩,下半年施工P3墩。
虽然我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但由于P2、P3墩水下地形复杂,不可预测因素太多,施工难度太大,使得长江三桥施工工期一再滞后,原因具体如下:1.P2主塔墩水下基础双壁钢围堰施工P2主塔墩位于长江以北离岸110m(标高140m时)处,位于主航道边,枯水期水深3m,砂卵石覆盖层平均厚度为5m,汛期水深20m,基础设计为21根直径为2.5m、桩长30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呈行列式布置。
承台为直径27m、高6.5m的圆形低桩承台。
主要施工难点有以下几点:⑴、开工太晚,设备组织困难。
本桥于2005年1月9日正式开工,比常规水下施工时间晚了整整3个月,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的水上施工设备非常困难,我部通过各种渠道,才从九江、夏门、连云港等地租赁到相关设备。
⑵、抛锚定位困难。
主要原因如下:①、P2主塔墩位于乌江、长江汇合口下游1.7公里处的主航道边,定位系统对航道影响大,过往船只密集,安全隐患大;②、两江汇合,水流紊乱,流速大;③、水位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大,水位涨落的原始规律被打破,水位的准确预测具有一定难度,渡汛压力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加宽改造工程(正桥)竣工验收技术总结第一部分工程概况1 概况1.1 结构概述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是并列于旧桥的新建工程,也是重庆主城区又一座非常重要的特大桥梁,同时也是南北大通道上面的拓宽改造关键工程,石板坡长江大桥旧桥为86.5+4×138.0+156.0+174.0+104.5米的8跨T型刚构桥,旧桥全宽21米,分为3米(人行道)+15米(车行道)+3米(人行道);旧桥T型刚构悬臂部分为双箱单室结构,挂孔部分为简支T梁结构,1#—5#悬臂根部梁高8米,6#、7#T根部梁高11米。
复线桥位于旧桥上游,两桥中心距25米,上部结构净距5米,北接石板坡立交及石黄隧道,南接川黔公路。
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总体桥跨与旧桥一致,除去6号墩外,其余桥墩与旧桥一一对应。
结构体系采用长联大跨径钢混组合式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桥跨布置为87.75+4×138.0+330.0+133.75米,梁总长1103.5米,单向4车道,桥面全宽19米。
5、7号墩为双薄壁桥墩,1-4号墩空心薄壁单墩。
所有桥墩基础采用承台与桩基形式。
南岸桥台(A8)采用重力式桥台;北岸P0墩为交界墩,后接北引孔,再与北岸A0桥台相接,全长1137.17米。
1.2 技术标准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桥跨布置为87.75+4×138.0+330.0+133.75米,梁总长1103.5米。
110350南坪伸缩缝混凝土箱梁8713200钢箱梁枯水位1080050%支座混凝土箱梁4321380013800138002435033000支座石板坡伸缩缝A 北引孔1B86501380074950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Ⅰ级(2)设计基准期:100年(3)设计行车速度: V=60km/h(4)桥面宽度19m(4车道)其中:行车道宽度15.5m;单侧防撞栏宽度0.5m;单侧人行道宽度3.0m。
(5)纵坡、横坡:正桥的桥面纵坡0.0%,桥面双向横坡1.5%。
(6)荷载标准①可变荷载a.设计荷载:城市-A级,汽—超20为验算荷载;人群2.5KN/m2。
c设计风速:桥位区平均地面20m高度处,频率1/100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为26.7m/s。
d温度荷载:体系温度:桥址处极端最高气温42.2。
C,极端最低气温-1.8。
C,月平均最低气温5.7。
C,月平均最高气温37.7。
C,最大平均日温差11.9。
C。
设计合拢温度为15。
C~25。
C,钢结构体系升温:42.2-15=27.2。
C,体系降温:25-(-1.8)=26.8。
C;混凝土结构体系升温:37.7-15=22.7。
C,体系降温:25-5.7=19.3。
C。
日照温差:温差效应遵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并参考英BS5400取值。
日照温差组合系数0.8。
②偶然荷载a.地震荷载: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结构物按Ⅶ度设防。
b.船舶撞击力:按国家I级航道进行设计。
(7)通航标准:按交通部交水发[2003]558号函“关于对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加宽改造方案通航净空尺度及技术要求的批复”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194.43m(黄海高程频率5%)。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160.5m。
通航净宽:单孔双向通航宽度不小于290.2m通航净空:最高水位时不小于18m1.3 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文件(1)、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桥涵施工及验收规范》 JTJ041-2000(2)、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2-9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3)、执行的施工技术及质量评定表格由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和重庆城建档案馆监制的统一表格(4)、执行的施工技术文件a、施工图纸全套b、设计变更单75份c、核定洽商单55份(5)、执行的施工管理文件a、建筑管理法律、法规b、质量监督站文件c、业主文件d、监理文件e、内部文件1.4 项目完成情况本工程自2003年12月28日开工至今我司完成了施工合同范围的所有工程项目的实施。
主要包括:桩基、承台、墩身、上部砼主梁、钢箱梁安装、南北桥台及游廊、南北现浇段、3-4跨现浇段、桥面铺装、防撞护栏、人行道及栏杆、北引道工程等项目。
完成主要工程量如下:土石方 100870立方米混凝土 62295立方米,普通结构钢材 12879吨预应力钢材 2687吨目前有一项新增项目未实施完成或未实施:1、1#、2#、5#、7#墩墩顶检修平台未实施。
2 建设组织及施工准备2.1 建设组织模式本项目采用BT施工总承包模式。
项目业主为重庆市城市投资公司;BT方为重庆城建控股集团和林同棪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设计单位为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为重庆建科院监理公司;施工监控为重庆交通大学;主体施工单位为重庆桥梁工程总公司。
2.2 施工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配备为全面贯彻我司确定的建设指导思想和质量方针,组织了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机构,成立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加宽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选派了参加过类似工程且富有经验的人员承担合同工程的施工任务。
在施工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选派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对本合同的质量、进度、资金、安全等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组建施工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施工管理人员素质高强,各部门的职能高效。
组织机构见如下框图。
2.3 质量目标及控制结合本工程特点,自始至终坚持合理、有计划地组织施工,做到施工技术全面性、可行性、针对性,现场全过程严密监控、动静结合、科学管理,并实施项目法管理,通过对劳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法的优化处置,实现了成本造价、工期、质量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效果,使石板坡长江大桥加宽改造工程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确保施工质量的重点控制内容:1、桥梁基础、墩身施工质量控制;2、T构悬臂浇筑施工工艺细则;3、钢砼接头施工精度的控制;4、主跨超大重量钢箱梁整体吊装控制;5、高支架现浇梁体施工质量控制;6、现场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实施控制。
2.4 施工工期计划根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全部工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控制组织实施。
2.4.1 施工准备阶段主要完成南北进场道路及临设,人员及机械设备进场,线路控制桩交接及复测、桥位施工放样,熟悉施工图纸、完成技术交底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它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2.4.2 基础施工阶段控制在2004年4月中旬完成全桥1#~7#墩桩基础、承台及部分墩身的施工,保证在洪水来临前6个墩墩身施工到洪水位以上,以保证下一阶段的连续施工。
2.4.3 主体施工阶段本阶段为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全桥墩身、桥台、上部主梁悬臂施工、全部支架现浇梁体的施工、主跨钢箱梁整体吊装及所有合龙段的施工。
2.4.4收尾施工阶段本阶段为人行道、栏杆、桥面铺装等桥面系施工及荷载试验,达到竣工验收通车的要求。
本工程以大T 5号及7号墩基础、墩身、上部主梁施工及桥面系为控制工期的关键线路进行组织实施。
2.5 劳动力组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总计约60人。
开工后,我司按照工程的进展情况,陆续地组织施工人员分期分批进场,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
各个施工队配备各种熟练的技术工人(吊装工、电工、焊工、修理工、钢筋工、模板工、机操工、架子工等)。
平常600~800人,基础施工高峰期为1000人。
2.6 设备配备本工程设备投入较多,主要含施工设备、测量设备、检测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
施工设备:主要包括土石方施工设备、桩基础施工设备墩身及上不主梁施工设备、塔吊、施工挂篮、钢箱梁整体吊装设备等。
该类设备开工后按进度要求分批迅速进场。
测量设备:为满足本工程对平面、高程精密的控制要求,配备了两台日本拓普康GTS-602型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秒,测距精度为I 级(2mm+2PPm),一台瑞士WILD N3精密水准仪(每Km往返中误差<0.5mm),一台日本拓普康AT-G2精密水准仪(每Km往返中误差<1.0mm),铟钢板尺一副,2秒级经纬仪四台,普通水准仪五台,其它工具若干。
检测设备:我司的质量检测所为获得CMA资质的一级试验室,试验设备按相关标准进行了配置,保证了本工程的施工需要。
第二部分工程施工情况3 工程测量3.1 概况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认真地做好各阶段工程的施工测量及监测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及时精心地做好每一次施工放样测量并提供准确数据,来指导各项工作的进行。
工程开工前,我司根据BT项目部移交提供的平面线形和高程控制点.组织测量人员利用全站仪和水平仪对控制点进行精确的复核,同时布设施工用的控制网。
布设的控制点位于不受施工、滑坡、游人等情况的影响的岩石上,形成图文资料上报监理。
经审核后,才进行工程施工测量放线。
由于两岸沿江河堤(挡墙)与桥的基础平面位置很近,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平面位移及沉降观测,以保证施工的安全。
3.2 测量执行标准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2.《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3 施测精度要求a.平面控制水平角观测测角中误差满足M=±15″。
b.主轴线正交角与90°之比差≤±7″。
c.距离丈量相对误差满足1/15000。
d.水准测量应满足四等测量精度要求。
e.使用的测量仪器应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要求作检验和校正。
f.穿线投点时,用盘左、盘右两次照准投点取中。
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3.4 仪器配置两台日本拓普康GTS-602型全站仪,测角精度为2秒,测距精度为I级(2mm+2PPm),一台瑞士WILD N3精密水准仪(每Km往返中误差<0.5mm),一台日本拓普康AT-G2精密水准仪(每Km往返中误差<1.0mm),铟钢板尺一副,2秒级经纬仪四台,普通水准仪五台,其它工具若干。
3.5 人员配置:专职测量人员8~1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工2人,熟练技工4~10人。
3.6 平面线形控制根据甲方所给点位坐标,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测设平面控制桩。
经过闭合后达到要求精度,即为平面控制标桩。
控制点测定后,根据施工图纸,算出结构位置进行定位测量。
控制点设置在已有建筑物及原长江大桥桥墩上,并用红三角标记和注明轴线号;地面上的控制点用砼浇筑成300×300×1000mm桩,顶面覆以200×200×4mm钢板,板面上刻十字作为桩点标志,并砌筑窨进形式加以保护。
沿工程线路走向布设三级导线,导线长度及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等均需满足设计及规范的放线精度要求。
并与所提供的高等级平面控制点进行联测、闭合,以保证平面控制点满足设计及规范的放线精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