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散文阅读复习1 - 把握结构思路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1理清结构思路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1理清结构思路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高考作品结构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整体考查,即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型——句段结构分析题。

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另外,分析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题也会涉及作品结构,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把握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具体命题形式为结构思路和线索,本题型重点复习结构思路,线索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板块一 专题五 第一讲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板块一  专题五  第一讲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 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 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 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 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 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 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技法总结——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行文思路分析题解题“3方法”
题目类型
解答方法
明考型
①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 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②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 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 化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⑤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 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 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 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 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 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 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 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 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 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 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 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 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 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 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寒假专题】散文阅读专项(解析版)

专题07 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考点剖析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1.整体把握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

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

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

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

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

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

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

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1.归纳主旨“五抓手”①抓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

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1.理解意蕴第一步:理解字面义。

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2)第1讲 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2

返回
[易错提醒] 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 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两个,即“三 幅画”和“汪曾祺”,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分 析即可得出答案。
返回
[例二]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 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 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 终于——
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
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
标 答
答案解构: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 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
分 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
析 键句,如“带上门出去”“一条幽僻的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 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返回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 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 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 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 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 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 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 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 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 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 “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3 高考任务一 把握散文结构——纵向横向两思维,内容形式两角度

3 高考任务一 把握散文结构——纵向横向两思维,内容形式两角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15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 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 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 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 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 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9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 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 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 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 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 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 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4
任务点一 厘清结构思路 结构思路即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结构的 体现,是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具体命题角度 为结构思路和线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板块 任务群三 散文阅读
5
任务角度一 厘清结构思路题 【扣教材——找“原点”】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思绪的变化, 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上一页

分析构思技巧及句段作用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分析构思技巧及句段作用典例分析+对点训练(教师版)新教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二分析构思技巧+句段作用一、典题展示分析构思技巧1.(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最后写灯。

(6分)①先写街的繁柴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光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3.(2022年成都二诊《万里江山如是》)本文谋篇布局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奔逃路线(行踪)/奔逃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全文,再现一路所见万里江山。

②场景转换/空间变化/借景抒情,以黑龙江开江和祁连山暴风雪为主要场景,表现“我”从“启示”到“行动”的自我拯救过程/表现“我”奔逃过程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

③卒章显志/文末点题/照应标题。

以“我”这样一个行走于山河之中失魂落魄的渺小的生命个体的角度告诉世人,无论如何,要好好活在这世上。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4.(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6分)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线索:气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段落作用分析技巧: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 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 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16-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要注意 三个角度: (1)内容角度。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 旨、抒发感情等有哪些作用。
【归纳·记一记】 分析文章整体构思的“五字诀”
(1)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 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 不同。
(2)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 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 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 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 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 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 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 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5)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 语句或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 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 综合考虑。
把握结构思路
1
前置作业
一、阅读《考案》193页“行文思路类试 题”部分
二、完成《考案》199页《比邻而居》 三、完成《考案》193页《母亲》 四、完成《精练案》114页《窗》 五、完成《精练案》116页《消逝的钟声》
考点一: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两种考法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 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 顺序。结构就是思路的体现。
典例 寻找分析线索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比邻而居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 生活状态呈现出来; 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 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二、分析局部段落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因文体不同、结构不同而相同。 对句段作用的分析,是侧面考查文章结构思路的常 见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 ①某段文字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②画线的语句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③文章一开头就写某某问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④某段或某句话删去行不行?请简要分析。
-15-
-13-
典例 分析布局谋篇特点
《精练案》116页《消逝的钟声》
2.文章题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 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
【答案】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听到钟声的过程, 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的震撼; ②为后文抒写自己在异地听到钟声的感受做铺垫, 更为真切地表现“我”对“童年”独有的感受; 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 新的理解。
散文一般的行文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 间顺序进出,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 安排思路,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
形(表、实)
散文结构特点
人物(行为特征) 事件(具体表现) 景物(有何特点)
复现情境 体悟情感
-11-
(二)分析布局谋篇特点方法点拨:
-12-
分析布局谋篇特点 《考案》193页
(2016·浙江卷) 《母亲》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 有何用意?(4分)
13.答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 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 了母亲的形象。
神) 志(言了什么志)
A.描写了什么

形象


B.描述了什么

特点
D.运用了什么
语言


E.运用了什么
写 的
技巧
C.抒发了什么 为
情感
什 么

[对应方略] (一)如何掌握散文的行文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 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 线索不止一条。
-3-
一、把握整体结构思路 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 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对文章整体结构思 路的把握,其实是考查作者安排材料的方式和布局谋篇 的特点。 【常见设问方式】 ①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 ②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 ③这篇散文以……为线索,试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④作者要表现的是甲,却从乙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 好? ⑤文中写了几幅画面,这几幅画面是如何组织在一起 -4的- ?
(2)结构角度。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具体 分析,不可机械照抄。如答“承上启下”,必须写出 承上解说(或说明,或总结,或照应)什么内容,引出下文 什么内容;答“照应”时,必须写出与哪些内容相照 应。
(3)手法角度(或写作目的)。或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或为下文的抒情(或议论)做铺垫,或以小见大,突出(或 象征)什么主旨。
参考答案: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 结构上承上启下。
-20-
结尾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夜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含意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侧面写出月光的 皎洁、明亮。 ②“山谷里一声长啸”,衬托出乡村月夜的宁静。 ③再次点题,将读者带进宁静而美好的月夜,暗指“人 应怀着虔诚的心与大自然亲近”这一主旨。 ④景语作结,富有诗意而又耐人寻味。(答出其中的 任意三点即可)
-21-
分析引文段的作用 《精练案》114页《窗》
2.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②段引用有关陶渊明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案】(1)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形象地说 明屋里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享受,无须 再到外面去找的道理;
自然地引出下文“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的论断。
局部段落作用:
-18-
典例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2014·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听雨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 闲情逸致了。
-19-
中间段的作用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胡杨人家》 16.“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 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 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