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和话题——场景描写训练
炮兽教版

《炮兽》导学案第一学时一、学习目标:回顾小说知识、了解小说场景。
二、学习重难点:1、小说场景的概念、分类、作用的理解。
2、场景与板块、场面、情节、环境、空间、横截面等的区别和联系。
3.小说场景的划分和归纳。
三、学习过程:1、自主学习(5-8m)话题:场景①阅读教科书29-33页并在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下做好标记。
2、合作探究与初步运用(10-12m)就下列问题学生分组交流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②小说描写的环境分哪几类?③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3、点评与小结(5-10m)①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②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
③教师讲解其中的重难点。
4、目标测试(8-10m)(1)填空题小说的三要素是( 环境)、( 情节 )、( 人物 )。
小说描写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外貌(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侧面:(景物)烘托、人物反衬等(2)简答题:小说场景的功能有哪些?①定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引导人物出场;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象征。
5、能力提升(3-5m)运用所掌握的小说知识熟读《炮兽》一文。
四、课后思考或探究1、《炮兽》一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场景?2、以简洁的语言归纳每个场景的内容。
第二学时一、学习目标: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把握场景的功能或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掌握场景的功能。
2、具体分析课文中不同的场景描写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自主学习(5-8m)速读文章,查阅资料,翻阅词典,完成下列题目。
①、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②、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一万磅bàng槌chuí 垛duî 禀bǐng赋B、褥rù子桅wãi杆驯xùn服颠踬zhìC、锚máo索痉jīng挛气喘吁吁xū瞥piē见D、晕眩yùnxuàn飓jù风剐guǎ摇曳yâ③、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纠正。
教学设计7:第3课 炮兽

炮兽教材分析《炮兽》这篇文章是雨果小说《九三年》的一个节选部分。
属于《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第二个话题“场景”的第一篇。
是作为“场景”描写的例文选入课本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教学的基本定位为欣赏。
“既要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
并提出要“重视作品阅读欣赏实践活动”。
就文章而言,学生对《炮兽》这篇文章的阅读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对话题“场景”的概念和功能不甚明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以人物为这堂课的抓手,以学生作为鉴赏和活动的主体,对这堂课进行了设计。
以此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1.体会朗德纳克伯爵在场景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坚定的意志以及赏罚分明的性格特点。
2.了解场景的概念、场景在小说中的作用和场景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通过《炮兽》这个节选的部分的阅读初步了解雨果作品的特点进而激发全书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并感悟在场景中朗德纳克伯爵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就此做出自己的判断。
2.体会场景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自己语言概括一下吗?(注意概括的时候要讲到环境、人物和事件)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快速得抓住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描写的特定场景——大海中一艘军舰的甲板上。
体验小说场景的具体内容,并为下文的文本分析做准备。
明确:在一艘海上航行的军舰上,一尊大炮滑脱了,成为一只形容不出的怪兽,众人束手无策,一位将军出手制服了大炮。
2.人物欣赏我们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总会有自己的想法,看了这个故事,你对这位将军持怎样的态度,是欣赏还是保留意见?为什么?请找出文章中的一个细节说一说。
设计意图:“写什么”。
文中塑造的将军无疑是一个圆形人物,看完这个片段,学生对这个人物应该印象深刻,把这位将军作为一个抓手去讨论欣赏与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对文本中相关细节的研读了解将军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感受人物形象的丰满。
《炮兽》(场景及浪漫主义)

扩展阅读——《长恨歌》
九三年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 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 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 爵出场。《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 小说,出版于1874年,以共和国军队平 息旺代叛乱为中心事件,通过对三个主 要人物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 理想。
故事梗概
• 《九三年》是一七九三年的简称。这一年在法国是革命的狂风暴雨时期:诞生不 久的共和国尚未满周岁,帝制的阴魂还在法国徘徊;在这一年的开头(一月二十一日 )国民公会就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在旺代率领十万农民叛变, 在国外英国首相庇特为首联合了奥地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向 共和国宣战,侵略军在各处边境进攻法兰西。六月二日巴黎公社派兵包围国民公会, 逮捕了背叛革命的吉隆特派议员,引起了各省吉隆特党徒的反抗,加上旺代的叛变, 全国四分之三的省份都在武装反对共和国的心脏——巴黎,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中, 形势岌岌可危。坚强的国民公会并不动摇,它组成了专政政府,竖起了断头台,用最 严厉的措施来镇压反革命,六月间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时代”,共和政府同时号 召全体公民参加军队来平息内部叛乱,反抗外国侵略军。一队队蓝军(共和国军队) 被派遣到全国各地去。 非常时期必须有非常人物来做统帅:白军(保王党军队)的 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前贵族朗特纳克侯爵,他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人,铁了心的保 王派,对屠杀蓝军和革命群众毫不手软,他的口号是:“绝不饶恕!”;共和国军方 面有两个领袖:一个是从前的巴利尼地方的本堂神父西穆尔登,现在是公安委员会特 派的政治委员,他是一个刚直不屈而且有铁石心肠的革命者,对反革命分子的口号是 :“绝不宽大!”另一个领袖是负责围剿旺代叛军的远征司令郭文,他是一个富有军 事天才的前贵族,西穆尔登的弟子,朗特纳克的侄孙,他真诚地拥护革命,痛恨旺代 的叛变,可是他的内心有弱点,人道主义的弱点:他说过:“我不跟女人打仗,”“ 我不跟老头儿打仗,”“我不跟小孩儿打仗!”
场景——《炮兽》

1、为什么说场景是小说的最小的构成因素?场景一 般有什么构成?
2、场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主要有哪两方面意义?
3、在小说中场景主要有哪五方面作用? 4、风景的衬托作用,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表述有哪 两种情况? 5、现代小说的场景有什么特征?
• • • • •
•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 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 特洛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 持他身份的神秘感。小说节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 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将人物置身 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 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 在《炮兽》一节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 很好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 一个铁碗叛军统帅的形象。
粗读课文,列出作品中主要场景。
第一场景(从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从“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 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第三场景(从“斗争结束了”到结尾) 跌宕起伏。 赏功罚罪,
细读课文, 分析主要场景的 内容及其作用。
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 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 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他的创作主张“美丑 对照原则”,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给全篇定调 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引导人物出场 揭示人物性格 作为象征
雨果知多少
•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站出来谴责这一野 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时,法国志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 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兴趣在于写作,15岁 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 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 •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宠辱,不向强权屈服,为写作积累了丰 富的阅历。 •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 以爱制恶。 • 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命 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 等长篇小说都是他的代表
西湖中学·炮兽

——列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
西湖中学· 外国小说
外国小说欣赏
话题:场景
西湖中学· 外国小说
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 (物)、 事件、环境组成,成为作家表情达意 的一种手法。 2、前后连缀,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展开了 小说的内容。
西湖中学· 外国小说
场景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 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 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 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 森林原野等。 •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 时代背景(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 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 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 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西湖中学· 外国小说
2、炮队队长与神秘老人
课文相关内容:
炮队队长——那汉子站在一个角落里,手里紧 握着铁棍和带子,背靠在一根船骨上,两条小 腿稳稳地站定,仿佛两根钢柱;他的面容苍白、 镇静、凄苦,像在甲板上生了根似的,等待着。 (37段)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 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斧劈似 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 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54段)
2、勇士与老人
课文相关内容: 船长和大副——船长布瓦斯贝特洛和大副利· 维 厄维勒虽然是两个勇士,也在楼梯顶上停了下来, 一句话也不说,脸色发青,犹豫不决,向中甲板 里面张望。(9段) “的确,现在只有上帝能够救我们了。”布 瓦斯贝特洛说。(31段) 六神无主 老人——走到中甲板里来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在楼 梯底像一尊石像一样站着。他用严峻的眼光望着 这种破坏的情况。他一动也不动,似乎没法向炮 舱里挪动一步。(18段) 沉着冷静
《炮兽》场景的“三细”

《炮兽》场景的“三细”作者:周纪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2年第12期《炮兽》是场景描写的佳作,作者把一尊大炮在甲板上的肆虐描写得惊心动魄,让读者的心情不由得随之波澜起伏。
那么,作者是如何细笔刻画的呢?一、细密的结构,场景中的时空根据空间的变化,《炮兽》可分两个大场景,即炮舱内人兽搏斗和甲板上将军赏罚。
第一个场景篇幅比较长,我们可以依据时间的变化,理顺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对于《炮兽》一文,留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人兽搏斗的场景中,小说的中心人物——将军一共出现了五次,每次着墨不多,几句话,但这简短的几句话却成为情节终结后再向前推进的标志。
据此,我们又可以将第一大场景划分成五个小场景。
故事发生:大炮滑脱后,将军“走到了楼梯底”,“停了下来”。
故事发展:炮兽肆虐时,将军“一动不动,似乎无法在炮舱里挪动一步”。
故事进一步发展:汉子跳进炮舱时,将军“单独在中甲板里和这两位斗士在一起”。
故事高潮:汉子与炮兽搏斗时,将军“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了大炮的车轮中间”。
故事结局:大炮被制服后,汉子向将军道谢,将军“又恢复了不动声色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炮兽》一文篇幅很长,但是作家思考细密,安排巧妙,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雨果一定深知: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景连缀而成的。
那么,读者也应该明白:依据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我们可以将小说切分成若干个场景。
二、细腻的手法,场景中的气氛在一般人看来,大炮在炮舱内滚动应该很单调,很枯燥,无外乎滚过来,滚过去。
但是,雨果却将这一场景描写得动人心魄,令人惊叹。
读《炮兽》,读者觉得紧张而刺激,会被残酷的、捉摸不定的气氛深深感染。
这种气氛的营造,应该得益于雨果细腻的文学手法。
首先,得益于形象的丰富。
雨果以意象的语言——诗歌步入文坛,《炮兽》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诗人特质的小说家。
大炮滚动让他联想到了一系列形象: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他将无生命的大炮比拟成“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说它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像是发了疯,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他将滚动的大炮比喻成“一支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一只撞城槌在任意地冲撞一垛墙”……制服大炮让他联想到了“驯服一只恶狗,吓唬一头牡牛,威胁一只老虎,软化一只狮子”……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有了丰富的形象,大量的形象又强化了读者对炮兽以及炮兽肆虐的感受,一种紧张的、充满阴森不测的、血腥残酷的气氛笼罩着读者,让读者不能自由呼吸!这就是大家手笔!众所周知,场景描写必须写出气氛,没有气氛的场景描写是失败的。
《炮兽》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炮兽》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炮兽》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课文《炮兽》,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炮兽》的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2.2 课文《炮兽》的主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和支持主题的论据。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学生分享对课文《炮兽》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主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和支持主题的论据。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文阅读测试或问题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通过主题讨论的参与情况和写作练习的反馈,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协调情况和合作程度,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炮兽》的文本。
5.2 相关背景资料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炮兽优质课 一等奖 经典【课资内容】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 走了。
(活泼勇敢)
课资分享
6
4.烘托人物心情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 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 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压抑烦闷
课资分享
7
5.推动情节发展
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 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 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 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 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 玄德凭栏观之。
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
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悲剧基调)
课资分享
4
2.渲染气氛与营造意境
月牙儿下边,柳梢上面,有 一对星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逗 着那歪歪的月牙儿和轻摆的柳枝。
(轻松、欢快)
课资分享
5
3.衬托人物性格或命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 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 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美丑对照
课资分享
20
对照:
炮兽的强大疯狂 众人的渺小怯懦
勇士的六神无主 老人的沉着冷静
众人的束手无策 V 队长的英勇无畏 S
队长的英勇无畏 老人的有勇有谋
众人的情绪多变 老人的理智冷静
课资分享
21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 第四年,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疾风暴雨时期。当时,共和国诞生 未满周岁,国内保王复辟势力和国 外以英国为首的封建势力互相勾结、 里应外合,阴谋策动武装叛乱和进 攻,企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炮兽
雨果
课资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推动情节发展
举个近例:上面讲课,下面乱成一团,讲话的, 吃瓜子的,扔书的,睡觉的。那么,老师就气愤, 就想打人,于是就打了人,然后你就报告了家长, 家长就报告了上级,上级就来调查,最后认定你该打。 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 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 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 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 隐蔽。
雨果知多少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是少有的凛然
站出来谴责这一野蛮行为的西方作家。他死 时,法国致哀,上百万人为他送葬。 • 2、9岁开始写诗;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 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 竞赛会上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上得第 一名,20岁出版诗集。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 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由于肩负重大 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布瓦斯贝特洛一人知道。小说节 选部分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他 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 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 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船在大海上 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 《炮兽》这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 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
“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 光明与黑暗与共。”
第一部分中蕴含着哪些对照?
1.炮兽的强大,疯狂与人的渺小,怯懦
如此一尊毫无生命的冰冷的武 器,为什么在雨果笔下能够显得 那么兽性大发?
采用丰富而恰当的修辞。如比喻、排比、对比烘托。 侧面烘托。 选用了形象而准确的一系列动词。 使用短句。
话题:场景
视觉盛宴:大场景电影画面欣赏
好莱坞2005年巨片《特洛伊》
好莱坞2006年巨片《斯巴达300勇士》
好莱坞2006年巨片《斯巴达300勇士》
好莱坞2006年巨片《斯巴达300勇士》
中国2007年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
中国2007年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
中国2007年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以向他人传达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为 目的,而在自己身上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 运用一定的外在符号加以表达时,艺术就产 生了„„在自己身上唤起某种体验过的感情, 之后又通过动作、线条、颜色、声音或语言 所塑造的形象传达它,以使其他人也体会同 样的感觉——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即是人 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外在符号传达个人体验 的情感,从而感染他人体会同样情感的人类 活动。” ——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
• “天主会给我生命和力量,完成我的敌人 称之为庞大得出奇的巨大计划吗?我年迈 了一点,不能移动这些大山,而且是多么 高耸的大山啊!《九三年》就是这样一座 大山!”
• “恐怖政治会报害革命的名誉”,推翻帝 制不是要用断头台来代替它,“打掉王冠, 但是要保护人头。革命是和谐,不是恐 怖…… • ‘恕’字在我看来是人类语言中最美的一 个字……在打仗的时候,我们必须做我们 的敌人的敌人,胜利以后,我们就要做他 们的兄弟。” 戈万《九三 年》
•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 出的怪兽。 • 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 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 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 • 这尊可怕的大炮乱滚乱动,前进,后退,撞到右 边,撞到左边,逃避,冲过,使人无法捉摸,粉碎 障碍物,把人当作苍蝇似的压死。 • 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 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 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呐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 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好 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3.衬托人物性格或命运(正衬、反衬)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天边上来, 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腼腆)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 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 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 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 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桥边的老人 (衬托老人难逃战乱的悲剧命运)
场景描写的作用(主要是环境描写)
1.奠定文章基调
如果场景描写作为开头,会给文章定下基调。如: 月亮从树林边上升起来了,放出冷冷的光辉, 照得积雪的田野分外白,越发使人感到寒冷。 (悲剧基调) 又如《炮兽》结尾(这是长篇小说):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 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着亮 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 音。 (悲剧基调)
• 3、一生经历坎坷,饱受屈辱,但不向强权屈服,为 写作积累了丰富的阅历。 • 4、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法国文学 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 5、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 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 6、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 工》(“命运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 (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
场景(即场面描写):组成小说的最小单 位(板块),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内许 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即由人物、事 件、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社会生活的横 截面,如舞会、晚餐、战斗场面。 主要考虑以 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 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 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草木虫鱼等。 社会环境:是指建筑、陈设、风土人情和时 代气氛等。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 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 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情节戏剧化、 人物超凡化等。
•
•
“流史有真实性,传奇也有真实性。传 奇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传奇的真实是在虚构中去反映现实。” ——雨果关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表述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 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 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
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 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 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
• 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 勇气,赏罚分明、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严 酷无情。
• 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身为重要人物,肩负 重大使命,却以 “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 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 读者的胃口。
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 《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1793年,法 国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极为关键的一年, 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革命和反革命 斗争最白热化的关口,老谋深算的王党贵族朗 德纳克侯爵渡海来到布列塔尼,发起叛乱,向 共和国进行疯狂反扑。他的对手正好是他的侄 孙,勇敢善战的共和国远征军司令郭文(另译 为“戈万”)。而郭文背后,又有一个既富理 想主义精神,又铁面无私的政治委员西穆尔登, 是共和国派来监督“过于仁慈”的郭文的。在 最后的决战中,凶狠残暴的叛军头子朗德纳克 大败,从暗道逃跑,可是当三个小孩被困火海 时,他却在刹那间良心闪现,返身回救,放弃 了逃生的机会,当了俘虏,被判死刑。郭文被 他的行为所感动,便私自放走了他。这样,郭 文就触犯了革命的法律。当郭文被送上断头台 而人头落地时,判他死刑的公安委员代表、他 的老师西莫尔登也在痛苦中开枪自杀了。
场景欣赏《泰坦尼克说你对场景的理解。
场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1、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由人 (物)、 事件、环境组成,成为作家表情达意 的一种手法。 2、小说=场景+场景+场景+……
(前后连缀)前后连缀,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展开了
小说的内容。
炮 兽
法 雨果
阅读小说,《炮兽》大致可分为三个 部分:
• 第一部分:开头到“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 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 第二部分:“突然间”到“把舵索的……青铜脖子 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 第三部分:“斗争结束了”到结尾——赏功罚罪,跌 宕起伏。
雨果在著名的《克伦威尔· 序》中写道——
文章的第三部分蕴含哪些对照? 如果把结尾换成将功折罪的构思, 怎么样?
这是一位______的朗德纳克侯爵
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有勇有谋
第三场景中蕴含哪些对照?
1、赏功与罚罪 2、欢呼与惊惶
故事背景简介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描写叛军头目朗德 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 当地反动武装发动发革命叛乱。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 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他以自己出 色的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词语卡片
歼灭(jiān) 禀赋bǐng 气喘吁吁(xū) 颠簸(bǒ) 槌(chuí ) 垛(duò)
禀赋(bǐng)
驯(xùn)服
褥(rù)子 桅(wéi)杆
颠踬(zhì ) 锚(máo)索 剐(guǎ) 飓风(jù)
胳膊肘(zhǒu )摇曳(yè) 铁 锤(chuí 瞥(piē)见 ) 合拢(lǒng)
人道用的是什么武器?是什么军械?是摇篮。
——《九三年》
• 雨果:“慈悲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残余,一 切人心里都有,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 • 朗特纳克“那个母亲的喊声唤醒他内心的过 时的慈悲心,”“他已经走入黑暗之中,再 退回到光明里来。在造成罪行之后,他又自 动破坏了那罪行。” • 戈万:“一个英雄从这个恶魔身上跳了出来”
第二部分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
1.船员的束手无策与炮队队长的英勇 无畏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与神秘老人的 智取大炮